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篇的体会
《景岳全书》杂证谟 痰饮讲解

【卷之三十一贯集·杂证谟痰饮]】述古论(共八条)仲景《金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其人素盛今瘦,水在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夫心有留饮,其人背恶寒如掌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
病患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
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气短。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陈无择曰∶病患百药不效,关上脉伏而大者,痰也。
眼皮及眼下如灰烟黑者,痰也。
《活人书》云∶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发热,恶风自汗,胸膈痞满,有类伤寒者,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
《原病式》曰∶积饮留饮,积蓄而不散也。
水得燥则消散,得湿则不消,以为积饮,土湿主病故也。
大略要分湿热、寒湿之因。
张子和曰∶凡人病痰证有五∶一曰风痰,二曰热痰,三曰湿痰,四曰酒痰,五曰食痰。
如新暴风痰者,形寒饮冷;热痰者,火盛制金;湿痰者,停饮不散;酒痰、食痰者,饮食过度也。
王节斋曰∶津液者血之余,行乎脉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浊气浊,则凝聚而为痰。
痰乃津液之变,如天之露也。
故云痰遍身上下,无处不到。
盖即津液之在周身者。
津液生于脾胃,水谷所成,浊则为痰,故痰生于脾土也。
薛立斋曰∶凡痰火证,有因脾气不足者,有因脾气郁滞者,有因脾肺之气亏损者,有因肾阴虚不能摄水。
泛而为痰者。
有因脾气虚不能摄涎,上溢而似痰者,有因热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热者,有因风寒暑湿而得者,有因惊而得者,有因气而得者,有因酒而得者,有因食积而得者,有脾虚不能运化而生者,有胸中痰郁而似鬼附者。
读伤寒论关于咳嗽心得体会1000字

读伤寒论关于咳嗽心得体会1000字《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医生所编写的。
这本书以系统的方式概述了伤寒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并对其中的各种症状进行了详细阐述。
其中咳嗽是伤寒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咳嗽在现代医学中被认为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清理的机制,可以将呼吸道内的异物、病原体和过多的分泌物排出体外,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但在伤寒病中,咳嗽常常伴随着寒邪侵袭肺部,导致痰液增多、喉痛、气喘等症状。
因此,在治疗伤寒病中的咳嗽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病情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根据《伤寒论》中关于咳嗽的记载,可以通过调理肺脏和改善气机运行来缓解咳嗽症状。
首先,应重视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避免受凉引发寒邪入侵肺部。
其次,饮食调养方面,应避免辛辣刺激、油腻和生冷食物,多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保持肠胃的健康。
此外,适量的饮水和多休息也有助于缓解咳嗽。
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常常采用辛温解表、化痰止咳的药物来治疗咳嗽。
例如,可以使用生姜、桂枝、白芷等药物进行煎煮后服用,有助于发散寒邪,改善气机运行。
此外,也可以通过外治的方式,使用贴敷或按摩等方法来缓解肺脏的不适和咳嗽。
总的来说,治疗伤寒病中的咳嗽需要综合考虑病情和病因,避免受凉和刺激,保持室内通风和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休息,并且结合中医的治疗方法,采取合适的药物和外治手段,以改善肺脏的状况和缓解咳嗽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咳嗽虽然是一种常见症状,但有时候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现,如肺结核等。
如果咳嗽症状长时间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以上是个人对《伤寒论》关于咳嗽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但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还需遵循医生的建议。
景岳全书-1-第15章

第15章性集杂证谟(下)寒热经义《阴阳应象大论》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咳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天元纪大论》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
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在天为湿,在地为土。
在天为燥,在地为金。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五营运大论》曰∶上下相构,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百病始生篇》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四气调神论》曰∶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咳疟,奉收者少。
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金匮真言论》曰∶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
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
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
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
《宣明五气篇》曰∶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经脉篇》曰∶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景岳全书读书笔记

《景岳全书》六十四卷为明代张景岳所著。
刊于1624年。
《景岳全书》是记录了张景岳毕生治病经验和中医学术成果的综合性著作。
共64卷,100多万字。
全书包括传忠录、脉神章、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外科钤、本草正和古方八阵、新方八阵等部分,将中医基本理论、诊断辨证、内外妇儿各科临床、治法方剂、本草药性等内容囊括无遗,全面而精详。
书中更首创“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的方药八阵分类新法。
其自创的《新方八阵》载方186首,是景岳将一生之临床心得、处方体会、用药特长融于一炉。
诚如其所言“此其中有心得焉,有经验焉,有补古之未备焉。
”作者简介编辑张景岳(1563一1640),名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明代的杰出医学家。
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他出生于兼通医药的官僚世家。
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经史百家,其父张寿峰曾先教他读《内经》,十四岁带他进京拜名医金英为师,尽得金传。
壮年时投笔从戎,遍历东北各地,后卸职回乡,专攻医学,把广泛的经史、天文、术数、堪舆、律吕、兵法等知识运用到医学之中,很快成为名医,求诊者络绎不绝。
张景岳非常重视《内经》,对《素问》、《灵枢》进行了30多年研究,注重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医学理论,用将近四十年的精力研究《内经》全部,著《类经》三十二卷,分摄生、阴阳、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十二类,颇似现代的中医学基础。
他还用图解的形式,对阴阳、五行、运气、经络等学说系统阐发,撰成《类经图翼》十一卷,集自己对《内经》有独特发挥的论文为《类经附翼》四卷。
晚年结合个人丰富的临证经验和独到深湛的理论,撰成《景岳全书》六十四卷,载临床各科的理法方药,确是一部较完整的“全书”。
老骥伏枥,辛勤不倦,晚年复辑短论四十五篇,名《质疑录》。
直到78岁去世,他为医药学宝库增添了二百余万字的文献。
在医学思想上张景岳属温补学派,喜用熟地和温补方药,人称张熟地。
2内容编辑张介宾的养生思想,除了主要来源于《内经》外,还兼收了儒、佛、道家的思想。
经方治愈慢性咳嗽的体会,抽丝剥茧讲述辩证原理

经方治愈慢性咳嗽的体会,抽丝剥茧讲述辩证原理慢性咳嗽,临床所见恒多,而其治疗效果则难尽如人意。
咎其缘由,皆因其症多源于变异性哮喘、鼻后滴流综合征、返流性食道炎等慢性疾病。
病根既属难除,其咳何以易止?从中医学角度理解,慢性咳嗽,当属“久嗽”范畴。
一般而言,新咳多实,每关乎外感;久嗽多虚,常源于内伤。
故久嗽往往与正气不足相关。
然外感与内伤,常狼狈为奸;邪实与正虚,多相兼而见。
故而久嗽又不可只着眼于内伤与正虚之机,理故然也。
—1—甘草泻心汤治疗慢性咽炎久咳慢性咽炎,常因咽部异物感和咽后壁粘膜分泌物附着而出现干咳或刺激性咳嗽症状,可伴有咽部痒感、干涩感、烧灼感或痛感。
病案:刘某,女,38岁。
素体脾胃不足,每食生冷粘腻即肠鸣腹泻,时时咳逆。
4月前感冒发热咳嗽,治疗后热退,惟遗咽喉不适,时咳,辗转求治而少效。
诊时诉咽部如物附着,时致咳呛,偶有少量黄绿色粘痰咳出。
无寒热鼻塞流涕等症,惟觉神疲乏力,夜寐不安,口淡无味,食欲不佳,时有腹胀肠鸣,大便溏结交替。
查面色萎黄,咽部色泽偏淡,后壁有三五个小溃疡,上附黄白色黏液。
舌淡苔白腻,中部微黄,脉缓。
分析:患者素体脾虚,湿浊内郁,致升降失常,寒热错杂。
饮溢于咽,故咽噎咳逆。
治宜辛开苦降,调理中焦。
处方党参30g,炙甘草15g炮姜10g,黄连5g黄芩10g,法夏15g大枣15g,细辛6g五味子10g,合欢皮30g马勃10g七剂,水煎服,分温两服。
一周后复诊,诉咳嗽大为减轻,晨间偶发,咽喉不适感几不可觉。
同时睡眠改善,腹胀肠鸣减轻,纳食增加。
视其咽,溃疡已愈。
察其舌,腻苔渐化。
诊其脉,缓中带滑。
继以原方增减,前后调理三周,神清气爽,纳眠俱佳,而咽噎咳逆,未再发矣。
按语:本案方选甘草泻心汤加味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考其出处,《伤寒论》第158条曰:“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景岳全书》论治咳嗽特色浅析

《景岳全书》论治咳嗽特色浅析咳嗽既是一种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咳嗽的辨证论治历代均有论述,明代医家张景岳对于咳嗽的论治,见解独特,本文试从《景岳全书》咳嗽篇探讨其对咳嗽的认识与治疗规律。
1 咳嗽的辨证1.1 以辨外感内伤为总纲景岳认为:“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1]215他指出,外感之咳,必先从皮毛而入,侵袭人体,必先入肺。
他认为,外感咳嗽多为感受风寒,表现为恶寒发热,鼻塞流涕,感邪轻者,脉来缓和,感邪甚者,脉弦洪微数。
平素无内伤虚损等证而骤然咳嗽者,为外感证也。
若内伤之嗽,病来缓慢,或因酒色、劳伤,必先有轻咳而逐渐加甚,且无外感症状。
其症则或为夜间潮热,或为形瘦体减,或两颧红赤,或咽干气短,病轻者脉亦必微数,重者脉必细数弦紧。
外感咳嗽,必有感触外邪之因;内伤咳嗽,必有内伤之由[2]。
这一认识,奠定了咳嗽从外感、内伤辨证的理论基础。
1.2 外感内伤二者之中,当辨阴阳景岳论治疾病,首重阴阳。
他认为,诊病施治,必先辨阴阳,“阴阳乃为医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1]215。
景岳认为,咳证证型虽多,病位在肺,而肺病之为病,无非为外感与内伤,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
他认为,外感之咳,阳邪也,因“阳邪自外而内入”,而内伤之咳,阴病也,“阴气受伤于内”,病来徐而缓,阴精损于内,乃为阴证。
1.3 外感内伤二者之中,当分虚实景岳云:“外感内伤二者之中,当分虚实耳。
”[1]215由于“外感之嗽,其来暴;内伤之嗽,其来徐”[1]215,因而外感咳嗽多属新病,常在感邪之后突然发病,邪气实而正气未伤,为实证;内伤咳嗽多有宿疾,起病缓,病史长,常伴有其他脏腑虚损病证,多为虚证。
1.4 外感内伤二者之中,当抓其本《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从其合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然五脏之咳,由肺所传,则肺为主脏,而五脏其兼者也,故五脏六腑各有其证,正以辨其兼证耳”[3]346。
药,直至明代张景岳撰写《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

药,直至明代张景岳撰写《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至此咳嗽的理论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际。
其中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外感病因由于气候突变或调摄失宜,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
这些理论已为大家熟悉。
而我们在长期临床研究中发现,有一类外感咳嗽表现为干咳或咳少许粘痰,伴胸闷,咽喉不适(痛、痒、异物感),口粘,咽红或肿,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或濡数,用传统的辨证方法认为属风热犯肺夹湿证型,治以疏风清热祛湿止咳,疗效平平。
细究其因,其脉不浮,风象不显,湿热突出,而且病程较短,不若内伤咳嗽痰湿蕴肺型病程长,反复发作,且痰多。
因此,我们认为此类咳嗽属外感范畴,病因病机湿热郁肺、肺失宣肃,为外感咳嗽的一种新证型。
针对病因,治以化湿宣肺止咳,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
本研究发现其效果明显优于疏风清热,祛湿止咳治法及方药。
因此确定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为治疗该证型的有效方药。
方药组成如下:生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桑白皮、藿香、蔻仁、枇杷叶、前胡、桔梗、栝楼皮、生甘草。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源于《伤寒论》,主治阳明湿热发黄兼表证,组方生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桑白皮、生姜、红枣、甘草。
后世多用于治肾炎、黄疸、荨麻疹等湿热表证。
本研究古方新用,仍取本方解表化湿宣肺之功效,拓展其治疗范围。
方中生麻黄、杏仁、生姜、甘草为三拗汤组成,可宣肺解表,连翘、桑白皮清肺热、赤小豆利湿,红枣、甘草和中,蔻仁行气化湿,配以藿香化湿解表,如湿邪较重,可加厚朴燥湿化痰,桔梗功能开宣肺气,利胸膈咽喉,并有较好的祛痰作用,与甘草组成桔梗汤开肺利咽,栝蒌皮、枇杷叶清肺化痰,下气止咳与前胡相配降气化痰,宣散风热,如表邪明显,加用苏叶解表,里热明显则加用黄芩清里热,如此配伍,共奏宣肺清热,化湿止咳之效。
明中医张景岳论咳详解

外感之咳证治
外感咳嗽而兼火者,必有内热喜冷、脉滑等证, 亦但以二陈、六安等汤,酌加凉药佐之。热微者 加黄芩一二钱,热甚者加知母、栀子之属。若火 在阳明,而兼头痛热咳者,惟加石膏为宜。 外感之证,春多升浮之气,治宜兼降,如泽 泻、前胡、海石、瓜蒌之属是也;夏多炎热之气, 治宜兼凉,如芩、连、知、柏之属是也;秋多阴 湿之气,治宜兼燥,如苍术、白术、干姜、细辛 之属是也;冬多风寒,治宜兼散,如防风、紫苏、 桂枝、麻黄之属是也。
著书立说
《景岳全书》内容丰富,囊括理论、本草、成方、 临床各科疾病,是一部全面系统临床参考书。景 岳才学博洽,文采好,善雄辨,文章气势宏阔, 议论纵横,多方引证,演绎推理,逻辑性强,故 《景岳全书》得以广为流传。后世叶桂亦多承张 氏的理论。清道光八年(1828年)章楠《医门棒 喝》初集成,论《全书》云:“或曰:尝见诵景 岳者,其门如市”,则自顺治中叶至1828年的近 200年间,几为医所必读,可见景岳的温补理论 之影响深远,《全书》之流传广泛。
张景岳论咳赏析
深圳国学院院长 李诚宾
生平简述
生平简述
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因祖上以军 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家境富 裕。 从小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其 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医理。景岳幼时即从 父学医,有机会学习《内经》
生平简述
13岁时,随父到北京,从师京畿名医金英学习。青 年时广游于豪门,结交贵族。当时上层社会盛行理 学和道家思想。张景岳闲余博览群书,思想多受其 影响,通晓易理、天文、道学、音律、兵法之学, 对医学领悟尤多。
总论
劳风证,《内经.评热病论》曰:劳风,法在肺下, 其为病,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 劳风之病。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月, 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 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矣。宾按:此劳风之证,即劳力 伤风证也。盖人之劳者,必毛窍开而汗液泄,所以风邪 易入。凡今人人患伤风者,多为此证,故轻者惟三四日, 重者五七日,必咳出浊痰如涕而愈者,此即劳风之属也。 但以外感之法治之,自无不愈。其劳之甚者,或内摇其 精,或外劳其形,劳伤既甚,精血必亏,故邪不能散而 痰不能出,此即劳损干嗽之类也,所以多不可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本清源提纲挈领――读《景岳全书.杂证谟.咳
嗽》篇的体会
2010年01月24日星期日18:18
正本清源提纲挈领
――读《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篇的体会
李安民
摘要以《景岳全书》中的理论为依据,从咳证虽多,无非肺病;治分内外,理究八纲;时有四季,药有动静;辩古正误,述古博考;创制新方,嘉惠后学等方面,系统讨论了各种咳嗽的辨证治疗,为临床治疗咳嗽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咳嗽景岳全书辨证论治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症,是人体受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累及肺脏所致。
历代医家立论繁复,博而寡要,使后学有无所适从之感。
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篇,以咳证无非肺病,咳嗽需分外感、内伤立论,能正本清源,提纲挈领,为咳嗽的治疗,创立规矩,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今围绕《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篇(以下简称《咳嗽》篇)谈谈学习的体会。
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咳嗽》篇,见于《景岳全书》第十九卷《杂
证谟》。
编写体例,与《杂证谟》全书一样,先列“经义”,用《内经》有关内容来说明咳嗽一证要义;次“论证”,论述本证治疗大法;次“外感嗽证治”、“内伤咳证治”,分外感、内伤咳嗽的具体治法;次“辨古”,辨古人治疗本证的不足;次“述古”,引述古人对本证的治法,为他山之助;最后则列“灸法”与“咳嗽论列方”。
《内经》以五脏六腑分论咳证,历代医家踵事增华,名目更多。
如巢氏《诸病源候论》有十咳(即五脏咳及胆咳、厥阴咳、风咳、寒咳、支咳),陈无择有三因之咳(外因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咳;内因即五脏六腑之咳;不内外因者如房劳伤肾、饥饱伤脾、疲极伤肝、叫呼伤肺、劳神伤心之咳证)等等,虽各有阐发,而多歧亡羊,使后人无所适从。
张景岳指出:“咳嗽之要,止惟二证。
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夫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盖皮毛为肺之合,而凡外邪袭之,则必先入于肺,久而不愈,则必自肺而传于五脏也。
内伤之嗽,必起于阴分,盖肺属燥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
总之,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而肺之为病,亦无非此二者而已。
”
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并不是忽视其它脏腑而混同施治。
张景岳又说:“五脏之咳,由肺所传,则肺为主脏,而五脏其兼者也,故五脏六腑各有其证,正以辨其兼证耳。
既有兼证,则亦当有兼治,然无非以肺为主也。
”故景岳对咳嗽证的治疗,既辨外感内伤,又辨五脏虚实,细针密缕,一丝不苟,对读者启发甚多。
治分内外理究八纲
《景岳全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便是《明理》,在医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八纲”说,他称之为“阴阳六变”,他说:“故医之临证,必期以我之一心,洞病者之一本;以我之一,对彼之一,既得一真,万疑俱释,岂不甚易?一也者,理而已矣。
苟吾心之理明,则阴者自阴,阳者自阳,焉能相混?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
”整部《景岳全书》,都贯穿这一精神,《咳嗽》篇对这“阴阳六变”,作了精彩的运用。
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一实一虚,当仔细辨别。
外感之咳嗽,其来急暴,素无积劳虚损等证,而陡病咳嗽,必因偶受风寒,见证或为寒热,或为气急,或为鼻塞声重,头痛吐痰,散其外
邪则咳嗽自愈,其治易。
内伤之咳嗽,其来徐缓,或因酒色,或因劳伤,内脏先伤,必先有微嗽,而日渐加重,见证或为夜热潮热,或为形容消瘦,或两颊常赤,或气短喉干,治宜甘平养阴,其治难。
在脏腑标本上辨别,则外感咳嗽,其来在于肺,必由肺以及脏,肺为本而脏为标,其邪多为有余。
内伤咳嗽,其源伤于脏,必由脏以及肺,脏为本而肺为标,其证多为不足。
论具体治法:外感咳嗽,必皆因于寒邪,寒随时气,入客肺中,治嗽但治以辛温,其邪自散,方用六安煎(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杏仁、白芥子)加生姜。
加减:若肺脏燥涩,痰气不利,或年老血衰,咳嗽费力者加当归;寒气太盛,肺气不宣者加细辛;若冬月寒甚气闭邪不易散者,麻黄、桂枝俱可加用,或用小青龙汤;若兼风邪而往来寒热,咳嗽不止者,用柴陈煎(柴胡、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兼火者加凉药佐之,热微者加黄芩,热甚者再加知母、栀子、石膏之类。
外感咳嗽,凡属阴虚少血,或脾肺虚弱之辈,但察其脉体稍弱,胸膈无滞,或肾气不足,水泛为痰,或心烦呕恶,饥不欲食,或年及中衰,血气渐弱,而咳嗽不能愈者,悉宜金水六君煎(当归、熟地、陈皮、半夏、茯苓、
甘草)加减,余如六君子汤等,均可随宜兼治。
内伤咳嗽,必皆本于阴分,阴分者,五脏之精气,其中肾为元精之本,肺为元气之主,更为重要。
肺为清虚之脏,凡金被火刑则为嗽,金寒水冷亦为嗽,前者当壮水滋阴,宜一阴煎(生地黄、熟地黄、芍药、麦冬、甘草、牛膝、丹参)等;后者当补肾阳,宜右归饮(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甘草、杜仲、肉桂、制附子)等,各从其类以求之。
总之,外感咳嗽,多属表属实;内伤咳嗽,多属里属虚,外感咳嗽,为阳邪自外而入;内伤咳嗽,为阴伤于内而作。
外感咳嗽,多为寒邪袭表,兼火者必有内热,前者宜辛温之药如六安煎,兼火者加凉药如黄芩、知母、栀子之属,或用辛凉如石膏;内伤咳嗽,多为内伤阴分,阴分者五脏之精气,精气受伤甚则成咳嗽之证,宜辨有火无火,无火者必先补气,有火者须保真阴,等等,无非教人辨析八纲,正确运用于临床。
时有四季药有动静
《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这是中医时间医学的重要观点。
张景岳注曰:“五运有纪,六气有序,四时有令,阴阳有节,皆岁气也。
人气应之以生长收藏,即天和也。
设不
知岁气变迁而妄呼寒热,则邪正盛衰无所辨,未免干犯岁气、伐天和矣!天枉之由,此其为甚。
”景岳在《咳嗽》篇中,以外感咳嗽举例来说,“外感之证,春多升浮之气,治宜兼降,如泽泻、前胡、海石、瓜蒌之属是也;夏多炎热之气,治宜兼凉,如芩、连、知、柏之属是也;秋多阴湿之气,治宜兼燥,如苍术、白术、干姜、细辛之属是也;冬多风寒之气,治宜兼散,如防风、紫苏、桂枝、麻黄之属是也。
《经》言岁气、天和,即此之类。
”这就是治宜从时的道理。
但这一原则不能机械的加以应用,在特定的情况下,又宜舍时从证。
景岳说:“然时气固不可不知,而病气尤不可不察。
若当其时而非其病,及时证有不相合者,又当舍时从证也。
”
外感咳嗽,用药宜辛散流动之品,邪去则自愈;内伤咳嗽,用药宜甘润静养之味,正复则自安。
景岳指出:外感咳嗽,误认为劳伤,而用滋阴降火沉静之剂,致邪留不解,延绵日甚,俗云:“伤风不愈变成劳”,伤风本不会变劳,用药乖误,遂弄假成真,此为医误。
内伤咳嗽,不宜用燥药及辛香动气等剂,如六安煎、二陈汤之类,皆不可轻用,惟甘润养阴如乳酥、蜂蜜、百合、地黄、阿胶、麦冬、去皮胡桃肉之类相宜,如误用香燥动气药,重劫津液,必
致增剧。
辨古正误述古博考
任何学术,都有继承性,医学为实证科学,汲取前人的经验,避免前人的失误,更有现实重要意义。
景岳特设“辨古”、“述古”二节,作专题论述。
景岳针对刘河间“治嗽当先治痰,因以南星、半夏之属为主”的简单化主张,进行辩析,指出证为本,痰为标。
外感咳嗽,必因风寒,风寒在肺,则肺气不清,所以动嗽,动嗽然后动痰,此外感咳嗽之本本于外感,并不是本于有痰。
又如内伤咳嗽,必因阴虚,阴虚则水涸金枯,所以动嗽,脾虚肾败,所以化痰,此内伤咳嗽之本本于内伤,并不是本于有痰。
不治其本,仅治其标,未为善治。
至于二陈治外感咳嗽有效,系诸药有辛散寒邪之功,正所以治本而非仅治痰之标。
如内伤咳嗽,则二陈汤属于大忌。
述古共六条,景岳引杨仁斋《直指方》、寇宗�《本草衍义》、《丹溪心法》、王伦《明医杂著》、薛已《薛氏医案》、徐春甫《古今医统》论咳嗽证治的学术经验,作为《咳嗽》篇的补充。
其中引薛已的内容最多,因景岳与薛氏同为温补派名家,学术思想接近故也。
学者精研景岳之说,而又博考诸家之
说,则治疗咳嗽时便有把握了。
薛氏治咳嗽,手法与景岳相似,而景岳用左归饮、一阴煎等治肾涸金枯之咳嗽证;用六君子汤治土虚不能生金之咳嗽证,较之薛氏用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用药更为熨贴细腻,可谓后来居上。
创制新方嘉惠后学
景岳论医,能独出手眼,制方用药,更能深探药理,创制新方。
著《本草正》,以人参、熟地黄为良相,大黄、附子为良将。
又著《新方八阵》,八阵者,立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类以统方,共186首,古今自制方之多且精,无过景岳者。
如列于和阵之金水六君煎,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证,神效。
当归二钱,熟地黄三五钱,陈皮一钱半,半夏二钱,茯苓二钱,炙甘草一钱,水二钟,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此方治外感咳嗽而肺肾不足,实中有虚之证,如屡用表散而不愈之证,笔者用之,往往获良效。
李安民(浙江省第二中医院杭州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