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肤效应 集肤效应

合集下载

电流集肤效应的原理应用

电流集肤效应的原理应用

一、定义当导体中有交流电或者交变电磁场时,导体内部的电流分布不均匀,电流集中在导体的“皮肤”部分,也就是说电流集中在导体外表的薄层,越靠近导体表面,电流密度越大,导线内部实际上电流较小,这一现象称为趋肤效应,又称集肤效应。

二、相关术语电阻率:电阻率是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电阻特性的物理量,符号ρ,国际单位制Ω·m。

电阻温度系数:表示电阻当温度改变1度时,电阻值的相对变化,符号k,单位为ppm/℃(即10E(-6)/℃),简称TCR。

电导率:电导率是用来描述物质中电荷流动难易程度的参数。

在公式中,电导率用希腊字母γ来表示。

电导率的标准单位是西门子/米(简写做S/m),为电阻率的倒数。

导电率:IACS电导率百分值为IACS体积电导率百分值或IACS质量电导率百分值,其值为国际退火铜标准规定的电阻率(不管是体积和质量的)对相同单位试样电阻率之比乘以100%。

如铜体积电阻率推导的IACS电导率公式:%IACS= (0.017241/P)*100%,P电试样体积电阻率。

磁导率:表征磁介质磁性的物理量。

表示在空间或在磁芯空间中的线圈流过电流后、产生磁通的阻力、或者是其在磁场中导通磁力线的能力、其公式μ=B/H 、其中H=磁场强度、B=磁感应强度,常用符号μ表示,μ为介质的磁导率,或称绝对磁导率。

铜的磁导率μ=1。

磁场强度:为了描述磁场源的特性,也为了方便数学推导,引入一个与介质无关的物理量H,H=B/u0-M,式中,u0为真空磁导率,M为介质磁化强度.这个物理量,就是磁场强度.磁场强度的单位是安/米(A/m)。

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是一个基本物理量,较容易理解,就是垂直穿过单位面积的磁力线的数量.磁感应强度可通过仪器直接测量.磁感应强度也称磁通密度,或简称磁密.常用B表示.其单位是韦伯/平方米(Wb/m2)或特斯拉(T)。

趋肤深度:由于趋肤效应,交变电流沿导线表面开始能达到的径向深度,单位mm,符号δ,公式为δ=1/sqrt(1/2*w*γ*μ)δ——穿透深度(mm)ω——角频率,ω=2πf(rad/s),f为频率μ——磁导率(H/m)γ——电导率(S/m)当所选材料为铜时,趋肤深度近似计算公式δ=66.1/ sqrt(f)集肤效应系数:三、原理电流I流过导体,在I的垂直平面形成交变磁场,交变磁场在导体内部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在导体内部形成涡流电流i,涡流i的方向在导体内部总与电流I的变化趋势相反,阻碍I变化,涡流i的方向在导体表面总与I的变化趋势相同,加强I变化。

肌肤效应

肌肤效应

肌肤效应集肤效应(skin effect)又叫趋肤效应,表皮效应,当交变电流通过导体时,电流将趋于导体表面流过,这种现象叫集肤效应。

电流以较高的频率在导体中传导时,会聚集于导体表层,而非平均分布于整个导体的截面积中。

频率越高,趋肤效应越显著。

因为当导线流过交变电流时,根据楞次定律会在导线内部产生涡流,与导线中心电流方向相反,。

由于导线中心较导线表面的磁链大,在导线中心处产生的电动势就比在导线表面附近处产生的电动势大。

这样作用的结果,电流在表面流动,中心则无电流,这种由导线本身电流产生之磁场使导线电流在表面流动。

爬电现象、原理、原因、本质1、爬电现象在绝缘材料的性能降低时受天气等外界因素如空气湿度大,接连阴天霉雨季节,潮湿环境等使得带电金属部位与绝缘材料产生象水纹样电弧沿着外皮爬的现象,也有点象闪电一样.2、爬电原理两极之间的绝缘体表面有轻微的放电现象,造成绝缘体的表面(一般)呈树枝状或是树叶的经络状放电痕迹,一般这种放电痕迹不是连通两极的,放电一般不是连续的,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如天气潮湿、绝缘体表面有污秽、灰尘等,时间长了会导致绝缘损坏。

3、引起爬电现象的原因绝缘部分表面附着污秽,使绝缘部分绝缘强度下降,在空气潮湿发生爬电。

4、爬电的本质绝缘表面电压分布不均匀,造成局部放电。

5、发生爬电的环境发生爬电时电弧的长度受污秽的面积大小、空气湿度、电压高低因素影响。

在电缆的绝缘部分,绝缘材料的绝缘强度、防污秽附着、加长绝缘“距离”等性能会对爬电现象有影响尖端放电强电场作用下,物体尖锐部分发生的一种放电现象称为尖端放电,他属于一种电晕放电。

他的原理是物体尖锐处曲率大,电力线密集,因而电势梯度大,致使其附近部分气体被击穿而发生放电。

形式:尖端放电的形式主要有电晕放电和火花放电两种。

危害:1.引起火灾爆炸。

如上所述,由于火花型尖端放电的放电能量较大,因此很容易引起易燃易爆混合物的燃烧和爆炸,造成重大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高频变压器导线的趋肤效应

高频变压器导线的趋肤效应

高频变压器导线的趋肤效应1、趋肤效应趋肤效应亦称为“集肤效应”。

交变电流通过导体时,由于感应作用引起导体截面上电流分布不均匀,愈近导体表面电流密度越大。

这种现象称“趋肤效应”。

趋肤效应使导体的有效电阻增加。

当频率很高的电流通过导线时,可以认为电流只在导线表面上很薄的一层中流过,这等效于导线的截面减小,电阻增大。

既然导线的中心部分几乎没有电流通过,就可以把这中心部分除去以节约材料。

因此,在高频电路中可以采用空心导线代替实心导线。

此外,为了削弱趋肤效应,在高频电路中也往往使用多股相互绝缘细导线编织成束来代替同样截面积的粗导线,这种多股线束称为辫线。

交变磁场会在导体内部引起涡流,电流在导体横截面上的分布不再是均匀的,这时,电流将主要地集中到导体表面。

这种效应称为趋肤效应。

利用趋肤效应,在高频电路中可用空心铜导线代替实心铜导线以节约铜材。

架空输电线中心部分改用抗拉强度大的钢丝。

虽然其电阻率大一些,但是并不影响输电性能,又可增大输电线的抗拉强度。

2、高频变压器工作频率较高,一般在15-100kHz.因趋肤效应作用,变压器的导线粗细就受到一定限制。

工作频率的提高,趋肤效应影响越大。

因此,在设计绕组选择电流密度和线径时必须考虑趋肤效应引起的有效截面的减小。

导线通有高频交变电流时,有效截面的减少可以用穿透深度来表示。

穿透深度的意义是:由于趋肤效应,交变电流沿导线表面开始能达到的径向深度,用“Δ”表示,计算公式为:Δ——穿透深度(mm);ω——角频率,ω=2πf(rad/s);γ——电导率(S/m),当导线为铜线时,(S/m);μ——磁导率(H/m);铜的相对磁导率,;式中即为真空磁导率 H/m。

导体的穿透深度公式可以简化为:Δ=K×66.1/√f (mm), f是工作频率(Hz), K是常数对铜而言K=1。

铜导体的穿透深度(20 ℃)f(kHZ) 1 3 5 7 10 13 15 18 20 23Δ(mm) 2.089 1.206 0.9346 0.7899 0.6608 0.5796 0.5396 0.4926 0.4673 0.4358f(kHZ) 25 30 35 40 45 50 60 70 80 100Δ(mm) 0.4180 0.3815 0.3532 0.3304 0.3115 0.2955 0.2697 0.2497 0.2336 0.2098 3、高频变压器单股导线的最大线径<2Δ=2*66.1/√f (mm).假若工作频率f=30KHz时,最大线径为0.76mm ,所以选择0.8mm以上的导线就没有意义了.4. 高频变压器线径高频变压器线径公式:j I D ÷×13.1= ;I 是电流,J 是电流密度。

趋肤效应简介

趋肤效应简介

多层线圈高频损耗严重、线圈并联不正确时产生高 频环流以及处于强交变磁场中的屏蔽层和不工作中 心抽头线圈高损耗问题。
集肤效应(Skin effect) 集肤效应(Skin effect)
磁场最强 低频时单根导 线产生的磁场 离开导线中心 越远磁场越弱
H = I / πd
在导线中心包围的电流少,磁场H弱。 由中心点向外延伸时,包围的电流逐 渐加大,到达导体表面时包围了全部 电流,磁场也最强。
Skin effect
如果通过高频电流,由于分布电感的作用,外部 电感阻挡了外加电压的大部分,只是在接近表面 的电阻才流过较大电流,由于分布电感压降,表 面压降最大,由表面到中心压降逐渐减少,由表 面到中心电流也愈来愈小,甚至没有电流,也就 是没有磁场。这就是集肤效应或趋肤效应。
研究表明,导线中电流密度从导线表面到中心按指数 规律下降。导线的有效截面积减小而电阻加大。 工程上定义从表面到电流密度下降到表面电流密 度的0.368(即1/e)的厚度为趋肤深度或穿透深度Δ:
THE END
穿透深度越深导线的利用率越高,反之。
有了上面对集肤效应的分析可以得出下面的使用指导 大直径的导线因交流电阻引起的交流损耗大, 经常用截面之和等于单导线的多根较细导线并联。
如果是两根导线代替一根,细导线的直径
d = D/ 2
单导线的穿透截面积 两根并联导线的穿透截面积
π d∆
2π d ∆
多股细线绞合的利兹线可以减小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
b、c和d、e边与主电 流OA相反(图中蓝色)
主电流和涡流 之和在导线表面加 强,趋向导线中心 越弱,电流趋向于 导体表面。这就是 集肤效应。
将单位长度的导 线,分割成足够 小的同心圈,当 沿径向分割足够 小时,认为通过 这些筒的截面磁 感应密度均匀。

导体的集肤效应

导体的集肤效应

集肤效应集肤效应又叫趋肤效应,当交变电流通过导体时,电流将集中在导体表面流过,这种现象叫集肤效应。

是电流或电压以频率较高的电子在导体中传导时,会聚集于总导体表层,而非平均分布于整个导体的截面积中。

目录电流在表面流动,中心则无电流,这种由导线本身电流产生之磁场使导线电流在表面流动。

集肤效应是电磁学,涡流学(涡旋电流)的术语。

这种现象是由通电铁磁性材料,靠近未通电的铁磁性材料,在未通电的铁磁性材料表面产生方向相反的磁场,有了磁场就会产生切割磁力线的电流,这个电流就是所谓的涡旋电流,这个现象就是集肤效应。

编辑本段计算公式我们可以计算交变电流集肤效应的深度:δ=1/sqrt(1/2*w*σ*μ)其中,w是交流电频率,σ是导体电导率,μ是导体磁通率。

编辑本段影响在高频电路中可以采用空心导线代替实心导线。

此外,为了削弱趋肤效应,在高频电路中也往往使用多股相互绝缘细导线编织成束来代替同样截面积的粗导线,这种多股线束称为辫线。

在工业应用方面,利用趋肤效应可以对金属进行表面淬火。

编辑本段效应考虑到交流电的集肤效应,为了有效地利用导体材料和便于散热,发电厂的大电流母线常做成槽形或菱形母线;另外,在高压输配电线路中,利用钢芯铝绞线代替铝绞线,这样既节省了铝导线,又增加了导线的机械强度,这些都是利用了集肤效应这个原理集肤效应是在讯号线里最基本的失真作用过程之一,也有可能是最容易被忽略误解的。

与一般讯号线的夸大宣传所言,集肤效应并不会改变所有的高频讯号,并且不会造成任何相关动能的损失。

正好相反,集肤效应会因传导体的不同成分,在传递高频讯号时有不连贯的现象。

同样地,在陈旧的线束传导体上,集肤效应助长讯号电流在多条线束上的交互跳动,对于声音造成刺耳的记号。

编辑本段电流的集肤效应第一,电子在导体内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线流动。

在导体表面及近表层的结构元与导体表面基本平行,电子在其间换位流动阻力较小。

而在导体内部结构元呈上下、左右、前后空间排列,电子在其间定向流动要受到五个方向的阻力,(而在表面只有三个方向的阻力)可见电子在导体表层附近运行的阻力要比在内部小得多,这样就导致了电流的集肤效应。

集肤效应

集肤效应

集肤效应1。

解释集肤效应(skin effect)又叫趋肤效应,当交变电流通过导体时,电流将集中在导体表面流过,这种现象叫集肤效应。

电流或电压以频率较高的电子在导体中传导时,会聚集于导体表层,而非平均分布于整个导体的截面积中。

频率越高,趋肤效用越显著。

因为当导线流过交变电流时,在导线内部将产生与电流方向相反的电动势??。

由于导线中心较导线表面的磁链大,在导线中心处产生的电动势就比在导线表面附近处产生的电动势大。

这样作用的结果,电流在表面流动,中心则无电流,这种由导线本身电流产生之磁场使导线电流在表面流动。

集肤效应是电磁学,涡流学(涡旋电流)的术语。

这种现象是由通电铁磁性材料,靠近未通电的铁磁性材料,在未通电的铁磁性材料表面产生方向相反的磁场,有了磁场就会产生切割磁力线的电流,这个电流就是所谓的涡旋电流,这个现象就是集肤效应。

2。

影响及应用在高频电路中可以采用空心导线代替实心导线。

此外,为了削弱趋肤效应,在高频电路中也往往使用多股相互绝缘细导线编织成束来代替同样截面积的粗导线,这种多股线束称为辫线。

在工业应用方面,利用趋肤效应可以对金属进行表面淬火。

考虑到交流电的集肤效应,为了有效地利用导体材料和便于散热,发电厂的大电流母线常做成槽形或菱形母线;另外,在高压输配电线路中,利用钢芯铝绞线代替铝绞线,这样既节省了铝导线,又增加了导线的机械强度,这些都是利用了集肤效应这个原理。

集肤效应是在讯号线里最基本的失真作用过程之一,也有可能是最容意被忽略误解的。

与一般讯号线的夸大宣传所言,集肤效应并不会改变所有的高频讯号,并且不会造成任何相关动能的损失。

正好相反,集肤效应会因传导体的不同成分,在传递高频讯号时有不连贯的现象。

同样地,在陈旧的线束传导体上,集肤效应助长讯号电流在多条线束上的交互跳动,对于声音造成刺耳的记号。

skin effect定义在计算导线的电阻和电感时,假设电流是均匀分布于他的截面上。

严格说来,这一假设仅在导体内的电流变化率(di/dt)为零时才成立。

电磁感应集肤效应

电磁感应集肤效应

电磁感应集肤效应
集肤效应,也被称为趋肤效应,是指当交流电(AC)在导体内
流动时,电流会趋向于集中在导体表面流动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导致电流密度在导体表面附近较高,并随着导体深度的增加呈指数下降。

集肤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交流电产生的变化磁场在导体内部产生
反向涡流引起的。

这种涡流产生一个与外部电流方向相反的电动势,阻止电流的通过。

由于导体中心处的磁链较大,因此在导体中心处产生的电动势比导体表面附近处产生的电动势大,导致电流主要在导体表面流动。

集肤效应的影响在于减小了导体的有效横截面,从而增加了其
有效电阻。

这意味着在高频交流电下,由于趋肤效应的增强,导体的电阻会显著增加。

因此,在射频和微波电路、传输线(或波导)和天线的分析和设计中需要考虑集肤效应的影响。

此外,集肤效应在工业应用方面也有一些应用,例如可以利用它对金属进行表面淬火。

总之,集肤效应是一种电磁学和涡流学的现象,主要在交流电通过导体时发生。

由于它对电流传输的效率和导体的电阻有显著影响,因此在许多领域都有实际应用。

集肤深度概念及公式.doc

集肤深度概念及公式.doc

集肤效应1.解释集肤效应(skin effect) 又叫趋肤效应,当交变电流通过导体时,电流将集中在导体表面流过,这种现象叫集肤效应。

电流或电压以频率较高的电子在导体中传导时,会聚集于导体表层,而非平均分布于整个导体的截面积中。

频率越高,趋肤效用越显著。

因为当导线流过交变电流时,在导线内部将产生与电流方向相反的电动势。

由于导线中心较导线表面的磁链大,在导线中心处产生的电动势就比在导线表面附近处产生的电动势大。

这样作用的结果,电流在表面流动,中心则无电流,这种由导线本身电流产生之磁场使导线电流在表面流动。

集肤效应是电磁学,涡流学(涡旋电流)的术语。

这种现象是由通电铁磁性材料,靠近未通电的铁磁性材料,在未通电的铁磁性材料表面产生方向相反的磁场,有了磁场就会产生切割磁力线的电流,这个电流就是所谓的涡旋电流,这个现象就是集肤效应。

2.影响及应用在高频电路中可以采用空心导线代替实心导线。

此外,为了削弱趋肤效应,在高频电路中也往往使用多股相互绝缘细导线编织成束来代替同样截面积的粗导线,这种多股线束称为辫线。

在工业应用方面,利用趋肤效应可以对金属进行表面淬火。

考虑到交流电的集肤效应,为了有效地利用导体材料和便于散热,发电厂的大电流母线常做成槽形或菱形母线;另外,在高压输配电线路中,利用钢芯铝绞线代替铝绞线,这样既节省了铝导线,又增加了导线的机械强度,这些都是利用了集肤效应这个原理。

集肤效应是在讯号线里最基本的失真作用过程之一,也有可能是最容意被忽略误解的。

与一般讯号线的夸大宣传所言, 集肤效应并不会改变所有的高频讯号, 并且不会造成任何相关动能的损失。

正好相反,集肤效应会因传导体的不同成分,在传递高频讯号时有不连贯的现象。

同样地,在陈旧的线束传导体上,集肤效应助长讯号电流在多条线束上的交互跳动,对于声音造成刺耳的记号。

3.集肤深度计算公式= 1/f集肤效应频率 (Hz)角频率=√2/( ωμξ)f=100000ω=2 πf材名称铜铝ω 角频率628318 628318μ(H/m)磁导率ξ(1/ Ωm)电导率 (20 ℃).14 .05集肤深度 (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趋肤效应_集肤效应
交变电流通过导线时,电流在导线横截面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导体表面的电流密度大于中心的密度,且交变电流的频率越高,这种趋势越明显,该现象称为趋
肤效应(skin effiect),趋肤效应也称集肤效应。

趋肤效应(skin effect),在“GB/T2900.1-2008电工术语基本术语”中定义如下:
由于导体中交流电流的作用,靠近导体表面处的电流密度大于导体内部电流
密度的现象。

注1:随着电流频率的提高,趋肤效应使导体的电阻增大,电感减小;
注2:在更一般的情况下,任何随时间变化的电流都产生趋肤效应。

一、趋肤效应原理
趋肤效应实际上是涡流的体现,涡流是电磁感应的一种体现方式,但是,某些文献简单的认为,由于电流流过导体时,导体中心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因电磁感应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大,根据楞次定理,感应电动势将阻碍电流的变化,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以截面为圆形的长直导线为例,其磁场分布如下图1所示。

图1、截面积为圆形的长直导线内部磁场分布图
根据安培环路定理,磁场强度H沿闭合回路的线积分等于闭合回路包含的电流的代数和,与闭合回路之外的电流无关。

均匀材质的导体中,磁感应强度B
与磁场强度成正比,选闭合回路为图中所述的各条磁力线,可知,越靠近导体中心,磁力线包围的电流越小,在导体轴线上,磁感应强度为零。

实际上,趋肤效应是涡流效应的结果,如图2所示:
图2、涡流与趋肤效应
如图,电流I流过导体,在I的垂直平面形成交变磁场,交变磁场在导体内部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在导体内部形成涡流电流i,涡流i的方向在导体内部总与电流I的变化趋势相反,阻碍I变化,涡流i的方向在导体表面总与I的变化趋势相同,加强I变化。

在导体内部,等效电阻变大,而导体表面的等效电阻变小,交变电流趋于在导体表面流动,形成趋肤效应。

趋肤效应使导线通过交变电流的有效截面积减小了,导线的电阻增大了。

趋肤效应下导体的等效电阻变化了,这个等效电阻,称为交流电阻,交流电阻与电流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交流电阻越大。

二、趋肤深度
定义从表面到电流密度下降到表面电流密度的0.368(即1/e)的厚度为趋肤深度或穿透深度Δ
式中:
μ-导线材料的磁导率;
ρ-材料的电阻率;
k-材料电导率(或电阻率)温度系数;
可见趋肤深度与频率的开方成反比,与电阻率的开方成正比。

下表是20℃时铜的的趋肤深度表。

表1、20℃时,铜的趋肤深度表:频
率(Hz)60
1,00
3,00
5,00
10,00020,00050,000100,00

肤深度(mm)8.5 2.09
1.20
6
0.93
5
0.6610.4670.2960.209
三、趋肤效应的不利
传输交流电流时,由于趋肤效应的影响,导致导线的等效电阻增加,损耗增大。

1、趋肤效应对于高频电流的传输影响甚大。

对于传输高频电流的导线,通常采用下述方法改善其传输性能:
a、既然趋肤效应使电流趋于表面流动,那么,相同截面积的导线,表面积越大,等效电阻越小,因此,利用互相绝缘的多根细导线代替单根实心导线,可以改善降低导线的交流电阻。

b、既然趋肤效应使电流趋于表面流动,那么,将其表面镀银或镀金,降低表面电阻,可以改善导线的交流电阻。

c、既然趋肤效应使电流趋于表面流动,那么,将其制作成空心导线,其导电效果与实心导线基本相当,但是,可以节省材料。

2、对传输工频大电流不利
为了传输更大的电流,对于大电流传输,通常导体截面积较大,远离表面的中心处,电流密度还是会明显减小,因此,传输交流大电流的导体,通常制作成截面积为长方形,而不是圆形或正方形,并且,一般不能太厚,对于50Hz的工频交流电,导体为铜,其趋肤深度约8mm,这样,对于厚度大于16mm的铜排,其中心层电流密度已经非常小了,因此,用于传输工频电流的铜排的厚度一般小于12mm。

四、趋肤效应的应用
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热量,趋肤效应使电流趋于表面流动的特性,可应用于金属表面热处理,通常称表面淬火。

表面淬火的过程如下:
在一个感应线圈中通以高频交流电,线圈内部会产生频率相同的高频交变磁场,或将金属导体置于交变磁场中,只要交变磁场足够大,频率足够高,趋肤效应将导致导体表面温度迅速上升至淬火温度,之后迅速冷却金属导体,可使表面硬度增大。

而导体内部的温度还远低于淬火温度,在迅速冷却后仍保持韧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