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肤效应
电流的趋肤效应

电流的趋肤效应
电流的趋肤效应是指在交流电中,电流会偏向流过导体表面而不是内部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由于交流电场的磁场引起的,磁场会将电流集中在导体表面附近。
这种效应在许多电器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高频电路和电子设备中。
趋肤效应的产生原理是交流电的磁场,当电流通过导体时,它会产生一个磁场。
这个磁场会与传输电流的电场相互作用,导致电流向表面集中。
磁场的强度与频率成正比,因此在高频电路中,趋肤效应更加明显。
趋肤效应对电器的影响是显著的。
在高频电路中,如果不考虑趋肤效应,电流会流经整个导体,导致能耗和信号损失。
而趋肤效应使电流倾向于在导体表面附近流动,从而减少了这样的损失。
趋肤效应还可以用于设计更紧凑的电子设备,因为它可以让电器中更多的电流通过导体表面附近,从而减少了导体的尺寸。
然而,趋肤效应也有其局限性。
在特定的情况下,这种效应会限制电流的传输能力。
当电流通过超导材料或高温超导材料时,趋肤效
应几乎不存在,因为导体内部的电阻非常低,电流可以自由地在导体
内部流动。
总之,趋肤效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现象,特别是在高频电路和电
子设备中。
设计者需要考虑趋肤效应来优化电器的性能和尺寸。
同时,趋肤效应在电器的设计中也有其局限性。
因此,在设计电子设备时,
需要仔细考虑趋肤效应的实际影响,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权衡。
肌肤效应

肌肤效应集肤效应(skin effect)又叫趋肤效应,表皮效应,当交变电流通过导体时,电流将趋于导体表面流过,这种现象叫集肤效应。
电流以较高的频率在导体中传导时,会聚集于导体表层,而非平均分布于整个导体的截面积中。
频率越高,趋肤效应越显著。
因为当导线流过交变电流时,根据楞次定律会在导线内部产生涡流,与导线中心电流方向相反,。
由于导线中心较导线表面的磁链大,在导线中心处产生的电动势就比在导线表面附近处产生的电动势大。
这样作用的结果,电流在表面流动,中心则无电流,这种由导线本身电流产生之磁场使导线电流在表面流动。
爬电现象、原理、原因、本质1、爬电现象在绝缘材料的性能降低时受天气等外界因素如空气湿度大,接连阴天霉雨季节,潮湿环境等使得带电金属部位与绝缘材料产生象水纹样电弧沿着外皮爬的现象,也有点象闪电一样.2、爬电原理两极之间的绝缘体表面有轻微的放电现象,造成绝缘体的表面(一般)呈树枝状或是树叶的经络状放电痕迹,一般这种放电痕迹不是连通两极的,放电一般不是连续的,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如天气潮湿、绝缘体表面有污秽、灰尘等,时间长了会导致绝缘损坏。
3、引起爬电现象的原因绝缘部分表面附着污秽,使绝缘部分绝缘强度下降,在空气潮湿发生爬电。
4、爬电的本质绝缘表面电压分布不均匀,造成局部放电。
5、发生爬电的环境发生爬电时电弧的长度受污秽的面积大小、空气湿度、电压高低因素影响。
在电缆的绝缘部分,绝缘材料的绝缘强度、防污秽附着、加长绝缘“距离”等性能会对爬电现象有影响尖端放电强电场作用下,物体尖锐部分发生的一种放电现象称为尖端放电,他属于一种电晕放电。
他的原理是物体尖锐处曲率大,电力线密集,因而电势梯度大,致使其附近部分气体被击穿而发生放电。
形式:尖端放电的形式主要有电晕放电和火花放电两种。
危害:1.引起火灾爆炸。
如上所述,由于火花型尖端放电的放电能量较大,因此很容易引起易燃易爆混合物的燃烧和爆炸,造成重大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趋肤效应名词解释

趋肤效应名词解释
趋肤效应(英文名:"趋肤效应"或"surface area effect")是指当一个物体表面受到外力作用时,其表面的形状和大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而不是像其他物体一样保持不变。
这种现象最初被发现于力学研究中,后来也被应用于其他领域。
趋肤效应的定义可以描述为:当一个物体表面受到外力作用时,其表面的形状和大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直到外力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全部面积上时,物体表面的形状和大小才会保持不变。
这是因为物体表面的面积随着外力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直到外力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全部面积上时,物体表面的面积变得足够小,以至于不受外力作用时它的形状和大小也不会改变。
在物理学中,趋肤效应可以用来解释一些现象,例如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其表面的形状会发生变化,导致物体表面出现凸起或凹下去的波浪形。
这种现象可以用来描述船在风浪中的形状变化,以及汽车在行驶时轮子的形状变化。
在工程学中,趋肤效应可以用来设计更加复杂的机械系统,例如机器人的手臂和汽车的发动机。
除了力学和工程学外,趋肤效应在其他领域中也有应用。
例如,在计算机图形学中,趋肤效应可以用来处理三维图像,使得图像中的每个物体都能够保持其原来的形状,而不是被拉伸或压缩成一段段线段。
在生物学中,趋肤效应可以用来描述细胞表面的微小结构变化,以及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结晶的变化。
趋肤效应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和工程学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的形状变化和行为。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趋肤效应,以便设计出更加高效和可靠的机械系统。
导体的趋肤效应

导体的趋肤效应趋肤效应是一种紊流下的热能传递效应,即擦摩表面元件后,由于接触面改变而使表面的温度明显上升的现象。
趋肤效应的物理原理主要源于擦摩表面时聚变的热能,该热能经由导体转移并释放,从而使表面温度升高。
一、导致趋肤效应发生的原因1、摩擦:摩擦力在一定范围内会引发接触面表面的温度升高,这叫做摩擦热。
2、机械摩擦:机械摩擦力会使摩擦面变得热,这是由于它会在摩擦面产生热量,使得摩擦面表面温度升高。
3、润滑:当一定程度的润滑剂分子进入摩擦面时,它的可聚变性物质会驱动摩擦面的温度升高。
4、热储存效应:当接触面受到摩擦力进行瞬时位移或折叠时,会产生热能,使接触面的温度升高。
二、瓷陶瓷在趋肤效应中的作用1、热导率高:由于瓷陶瓷具有良好的热导性,可以有效提高热量的传导效率,从而减少温度的不均匀现象。
2、耐磨:瓷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因此在发生摩擦时,不会因摩擦而引起明显的变形或破坏,从而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3、热传导:瓷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可以将摩擦产生的热能有效转移,从而增大趋肤效应对表面温度的影响。
4、热容量:瓷陶瓷材料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即温度较高时不会失去温度,从而维持表面温度高度稳定。
三、趋肤效应的应用1、家具:可以在家具上使用趋肤效应材料,可以使家具表面长久保持温暖,让使用者感受温暖的触感,更加舒适。
2、电子产品:可以在电子产品的表面涂覆一层趋肤材料,可以使电子产品表面温度更加稳定,减少表面冻结现象发生。
3、汽车部件:可以将趋肤效应材料应用在汽车部件上,保持汽车部件表面温度更加稳定,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4、涂料:可以将趋肤效应材料应用在涂料上,保持涂料表面温度更加稳定,提高使用性能和耐久性。
pcb趋肤效应

pcb趋肤效应
摘要:
1.趋肤效应的定义
2.趋肤效应在PCB 设计中的应用
3.趋肤效应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4.如何降低趋肤效应的影响
5.总结
正文:
趋肤效应是指在高频电路中,电流主要集中在导线表面的现象。
这是由于电磁场在导线表面的分布不均匀所导致的。
在PCB 设计中,趋肤效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直接影响到信号的传输质量和效率。
在PCB 设计中,趋肤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趋肤效应会导致电流在导线表面的分布不均,这可能会引发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失真。
其次,趋肤效应会降低信号传输的效率,因为电流在导线表面的分布不均会导致导线的有效导电面积减小。
最后,趋肤效应还会增加信号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因为导线表面的电流密度较大,会产生更多的热量。
为了降低趋肤效应的影响,设计人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可以增加导线的直径,以增加导线的有效导电面积,减小趋肤效应的影响。
其次,可以改变导线的布局,使得电流在导线表面的分布更加均匀。
最后,还可以使用特殊的材料和工艺,以降低趋肤效应的影响。
总的来说,趋肤效应在PCB 设计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直接影响
到信号的传输质量和效率。
趋肤效应

操作与现象
趋肤效应1.先将高低频率开关打到低频档。 2.接通电源,看到此时支架上的两个小指示灯一样亮。 3.再将高低频率开关打到高频档,注意观察此时支架上的两个小灯泡亮度明显不同。这现象即显示高频电 路导体中间与表面电流密度分布不一样。 4.实验后,关闭电源。
注意事项
实验结束后,注意把高低频率开关打到低频档上。
趋肤效应还可用电磁波向导体中透入的过程加以说明。电磁波向导体内部透入时,因为能量损失而逐渐衰减。 当波幅衰减为表面波幅的倍的深度称为交变电磁场对导体的透入深度。以平面电磁波对半无限大导体的透入为例, 透入深度为方程式中ω为角频率,γ为导体的电导率,μ为磁导率。可见透入深度的大小与这三个量成反比。电磁 波在导体中的波长为2z0,趋肤效应是否显著也可以由导体尺寸与其中电磁波波长的比较来判断。如果导体的厚 度较导体中这一波长大,趋肤效应就显著。
定义
定义
趋肤效应趋肤效应(skin effect)
在计算导线的电阻和电感时,假设电流是均匀分布于它的截面上。严格说来,这一假设仅在导体内的电流变 化率(di/dt)为零时才成立。另一种说法是,导线通过直流(dc)时,能保证电流密度是均匀的。或者电流变 化率很小,电流分布仍可认为是均匀的。对于工作于低频的细导线,这一论述仍然是可确信的。
但在高频电路中,电流变化率非常大,不均匀分布的状态甚为严重。高频电流在导线中产生的磁场在导线的 中心区域感应出最大的电动势。由于感应的电动势在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在导线中心的感应电流最大。因 为感应电流总是在减小原来电流的方向,它迫使电流只限于靠近导线外表面处。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变化的电 磁场在导体内部产生了涡旋电场,与原来的电流相抵消。
趋肤效应
物理学现象
01 定义
趋肤效应 集肤效应

趋肤效应_集肤效应交变电流通过导线时,电流在导线横截面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导体表面的电流密度大于中心的密度,且交变电流的频率越高,这种趋势越明显,该现象称为趋肤效应(skin effiect),趋肤效应也称集肤效应。
趋肤效应(skin effect),在“GB/T2900.1-2008电工术语基本术语”中定义如下:由于导体中交流电流的作用,靠近导体表面处的电流密度大于导体内部电流密度的现象。
注1:随着电流频率的提高,趋肤效应使导体的电阻增大,电感减小;注2:在更一般的情况下,任何随时间变化的电流都产生趋肤效应。
一、趋肤效应原理趋肤效应实际上是涡流的体现,涡流是电磁感应的一种体现方式,但是,某些文献简单的认为,由于电流流过导体时,导体中心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因电磁感应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大,根据楞次定理,感应电动势将阻碍电流的变化,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以截面为圆形的长直导线为例,其磁场分布如下图1所示。
图1、截面积为圆形的长直导线内部磁场分布图根据安培环路定理,磁场强度H沿闭合回路的线积分等于闭合回路包含的电流的代数和,与闭合回路之外的电流无关。
均匀材质的导体中,磁感应强度B与磁场强度成正比,选闭合回路为图中所述的各条磁力线,可知,越靠近导体中心,磁力线包围的电流越小,在导体轴线上,磁感应强度为零。
实际上,趋肤效应是涡流效应的结果,如图2所示:图2、涡流与趋肤效应如图,电流I流过导体,在I的垂直平面形成交变磁场,交变磁场在导体内部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在导体内部形成涡流电流i,涡流i的方向在导体内部总与电流I的变化趋势相反,阻碍I变化,涡流i的方向在导体表面总与I的变化趋势相同,加强I变化。
在导体内部,等效电阻变大,而导体表面的等效电阻变小,交变电流趋于在导体表面流动,形成趋肤效应。
趋肤效应使导线通过交变电流的有效截面积减小了,导线的电阻增大了。
趋肤效应下导体的等效电阻变化了,这个等效电阻,称为交流电阻,交流电阻与电流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交流电阻越大。
趋肤效应及相关

趋肤效应导线内部实际上电流很小,电流集中在临近导线外表的一薄层。结果使它的电阻增加。导线电阻的增加,使它的损耗功率也增加。这一现象称为趋肤效应(skin effect)。
目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定义
趋肤效应简介
趋肤效应解析
趋肤效应实验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原理
实验操作与现象
注意事项
中文名称:趋肤效应 英文名称:skin effect 其他名称:集肤效应 定义:对于导体中的交流电流,靠近导体表面处的电流密度大于导体内部电流密度的现象。随着电流频率的提高,趋肤效应使导体的电阻增大,电感减小。 所属学科:电力(一级学科);通论(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编辑本段趋肤效应解析
导体中的交变电流在趋近导体表面处电流密度增大的效应。在直长导体的截面上,恒定的电流是均匀分布的。对于交变电流,导体中出现自感电动势抵抗电流的通过。这个电动势的大小正比于导体单位时间所切割的磁通量。以圆形截面的导体为例,愈靠近导体中心处,受到外面磁力线产生的自感电动势愈大;愈靠近表面处则不受其内部磁力线消长的影响,因而自感电动势较小。这就导致趋近导体表面处电流密度较大。由于自感电动势随着频率的提高而增加,趋肤效应亦随着频率提高而更为显著。趋肤效应使导体中通过电流时的有效截面积减小,从而使其有效电阻变大。 趋肤效应还可用电磁波向导体中透入的过程加以说明。电磁波向导体内部透入时,因为能量损失而逐渐衰减。当波幅衰减为表面波幅的e-1倍的深度称为交变电磁场对导体的透入深度。以平面电磁波对半无限大导体的透入为例,透入深度为方程式中ω为角频率,γ为导体的电导率,μ为磁导率。可见透入深度的大小与成反比。电磁波在导体中的波长为2z0,趋肤效应是否显著也可以由导体尺寸与其中电磁波波长的比较来判断。如果导体的厚度较导体中这一波长大,趋肤效应就显著。 对金属零件进行高频表面淬火,是趋肤效应在工业中应用的实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趋肤效应
当导体中有交流电或者交变电磁场时,导体内部的电流分布不均匀,且电流集中在导体的“皮肤”部分的一种现象。
导线内部实际上电流变小,电流集中在导线外表的薄层。
结果导线的电阻增加,使它的损耗功率也增加。
这一现象称为趋肤效应(skin effect)。
定义
在计算导线的电阻和电感时,假设电流是均匀分布于他的截面上。
严格说来,这一假设仅在导体内的电流变化率(di/dt)为零时才成立。
另一种说法是,导线通过直流(dc)时,能保证电流密度是均匀的。
或者电流变化率很小,电流分布仍可认为是均匀的。
对于工作于低频的细导线,这一论述仍然是可确信的。
但在高频电路中,电流变化率非常大,不均匀分布的状态甚为严重。
高频电流在导线中产生的磁场在导线的中心区域感应出最大的电动势。
由于感应的电动势在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在导线中心的感应电流最大。
因为感应电流总是在减小原来电流的方向,它迫使电流只限于靠近导线外表面处。
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变化的电磁场在导体内部产生了涡旋电场,与原来的电流相抵消。
趋肤效应的简介
趋肤效应最早在1883年贺拉斯·兰姆的一份论文中提及,只限于球壳状的导体。
1885年,奥利弗·赫维赛德将其推广到任何形状的导体。
趋肤效应使得导体的电阻随着交流电的频率增加而增加,并导致导线传输电流时效率减低,耗费金属资源。
在无线电频率的设计、微波线路和电力传输系统方面都要考虑到趋肤效应的影响。
趋肤效应应用:在高频电路中可用空心铜导线代替实心铜导线以节约铜材。
架空输电线中心部分改用抗拉强度大的钢丝。
虽然其电阻率大一些,但是并不影响输电性能,又可增大输电线的抗拉强度。
利用趋肤效应还可对金属表面淬火,使某些钢件表皮坚硬、耐磨,而内部却有一定柔性,防止钢件脆裂。
趋肤效应的解析
导体中的交变电流在趋近导体表面处电流密度增大的效应。
在直长导体的截面上,恒定的电流是均匀分布的。
对于交变电流,导体中出现自感电动势抵抗电流的通过。
这个电动势的大小正比于导体单位时间所切割的磁通量。
以圆形截面的导体为例,愈靠近导体中心处,受到外面磁力线产生的自感电动势愈大;愈靠近表面处则不受其内部磁力线消长的影响,因而自感电动势较小。
这就导致趋近导体表面处电流密度较大。
由于自感电动势随着频率的提高而增加,趋肤效应亦随着频率提高而更为显著。
趋肤效应使导体中通过电流时的有效截面积减小,从而使其有效电阻变大。
趋肤效应还可用电磁波向导体中透入的过程加以说明。
电磁波向导体内部透入时,因为能量损失而逐渐衰减。
当波幅衰减为表面波幅的
倍的深度称为交变电磁场对导体的透入深度。
以平面电磁波对半无限大导体的透入为例,透入深度为方程式中ω为角频率,γ为导体的电导率,μ为磁导率。
可见透入深度的大小与这三个量成反比。
电磁波在导体中的波长为2z0,趋肤效应是否显著也可以由导体尺寸与其中电磁波波长的比较来判断。
如果导体的厚度较导体中这一波长大,趋肤效应就显著。
趋肤效应实验
实验器材
趋肤效应演示仪,小灯泡两只(6-8伏。
0.5安)。
实验原理
在直流电路中,均匀导体横截面上的电流密度是均匀的。
但当交流电流通过导体时,随着频率的增加,在导体横截面上的电流分布越来越向导体表面集中,所以,接在导体表皮上的小灯泡比接在导体中间的小灯泡要亮的多,这种现象就叫做趋肤效应。
实验操作与现象
1.先将高低频率开关打到低频档。
2.接通电源,看到此时支架上的两个小指示灯一样亮。
3.再将高低频率开关打到高频档,注意观察此时支架上的两个小灯泡亮度明显不同。
这现象即显示高频电路导体中间与表面电流密度分布不一样。
趋肤效应
4.实验后,关闭电源。
注意事项
实验结束后,注意把高低频率开关打到低频档上。
趋肤效应校正
skin effect correction
又称传播效应校正,是感应测井中为消除趋肤效应而进行的一种校正。
感应测井发射线圈在岩层中感应出的涡流强度和岩层的导电性有关。
当岩层的电导率很高时,由于涡流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感应测井仪记录的电导率信号大大减弱。
这个现象称为趋肤效应。
几何因子理论是在忽略趋肤效应影响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为此根据几何因子理论解释感应测井曲线时,要进行趋肤效应校正。
趋肤效应计算
当导线通过交流电时,因导线的内部和边缘部分所交链的磁通量不同,致使导线表面上的电流产生不均匀分布,相当于导线有效截面减少,这种现象称为趋肤效应。
开关变压器工作频率一般在20kHz以上,随着元器件的改善,工作频率的提高,趋肤效应影响越大。
因此,在设计绕组选择电流密度和线径时必须考虑趋肤效应引起的有效截面的减小。
导线通有高频交变电流时,有效截面的减少可以用穿透深度来表示。
穿透深度的意义是:由于趋肤效应,交变电流沿导线表面开始能达到的径向深度,计算公式为
Δ——穿透深度(mm)
ω——角频率,ω=2πf(rad/s)
μ——磁导率(H/m)
γ——电导率(S/m)
当导线为铜线时,
(S/m),铜的相对磁导率,因此,式中即为真空磁导率
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