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案
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大意。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无畏。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4、帮助学生学习和积累古诗中的生字、生词,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如战士们的坚定意志和爱国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含义。
2、讲解法:对古诗中的生字、生词、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如《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景,然后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对战争的感受和对战士们的敬佩之情。
接着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关于从军的古诗,一起感受古代将士们的风采。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分别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包括他们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等。
2、简要介绍每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为理解诗歌的内涵打下基础。
(三)朗读古诗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朗读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4、全班齐读,读出古诗的韵味和情感。
(四)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
2、教师对重点字词和诗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每首诗的大意,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边塞古诗》,详细内容为《从军行》。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眷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从军行》的诗意,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
2. 学习古诗的朗读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了解边塞古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和鉴赏古诗,了解边塞古诗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边塞故事,激发学生对边塞古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从军行》,理解诗意,体会将士的豪情壮志。
3. 课堂讲解:a. 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b.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等。
c.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塞将士的赞美之情。
4. 朗读指导:教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感受诗的韵律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意,进行课堂检测。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类似的边塞古诗,让学生学会鉴赏古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板书内容:a. 诗句解析b. 修辞手法c. 诗意体会d. 边塞古诗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从军行》并背诵。
b. 选取一首边塞古诗,进行分析和鉴赏。
2. 答案:a. 抄写和背诵:《从军行》原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边塞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一次边塞古诗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理解诗意,体会将士的豪情壮志。
2. 朗读和鉴赏古诗的方法。
3. 边塞古诗的特点。
4. 课堂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从军行》中的一个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作实践,尝试以《从军行》为灵感创作现代诗,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从军行》,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边塞风光和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亮点。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英雄主义的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能够迅速地被诗歌中的壮丽场景所吸引。这种兴趣成为了他们学习这首诗的强大动力。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理解,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诗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需要通过图解、情境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鉴赏:对于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象的运用,学生可能缺乏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提供多个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创作难点:学生在创作现代诗时可能存在创意匮乏、表达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创作框架、词汇库等资源,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主题理解:深入阐述《从军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佩和赞美。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尝试创作以《从军行》为灵感的现代诗,强调创意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精选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边塞诗》《从军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边塞诗的特点,体会边塞诗的意境;学习《从军行》的背景、作者、诗句解析、诗歌主题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掌握《从军行》的基本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从军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阅读、理解、赏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塞诗的壮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敢坚定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从军行》的诗意,体会边塞诗的意境。
2. 教学难点:诗句的解析,诗歌主题的提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边塞诗的特点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边塞诗《从军行》。
”2. 课堂讲解(1)介绍作者及背景: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
《从军行》是王昌龄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一首诗。
(2)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3. 课堂实践(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边塞诗的韵味。
(2)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例题讲解A. “青海长云暗雪山”B. “孤城遥望玉门关”C. “黄沙百战穿金甲”D. “不破楼兰终不还”答案:C(2)简答题:简述《从军行》的主题。
答案:《从军行》主题为赞颂边塞将士的勇敢和坚定。
5. 随堂练习(1)背诵《从军行》。
(2)用自己的话描述边塞诗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1. 《从军行》2. 内容:边塞诗特点:雄浑、豪放、激昂作者:王昌龄诗句解析:黄沙、穿金甲、楼兰主题:赞颂边塞将士的勇敢和坚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从军行》。
(2)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边塞诗特点的理解。
2. 答案:(1)已背诵。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精品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从军行》这首古典诗歌。
这首诗选自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具体内容为诗中描述边塞军人艰苦生活和对国家忠诚。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每一句,深入理解作者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默写《从军行》,理解诗中重点词语,解古诗背景。
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诗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边塞军人敬意,培养他们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诗中重点词语,正确朗读和默写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解边塞军人生活环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自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3. 讲解诗句:分析诗中重点词语,如“大漠”、“孤烟”等,解释诗句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边塞军人,描述在边塞生活场景。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讲解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类似诗句,展示并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板书内容:a. 作者:王昌龄b. 诗中重点词语:大漠、孤烟、穿金甲、楼兰c. 诗句分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从军行》b. 仿写一首描绘边塞生活诗歌2. 答案:a. 学生自行完成,教师检查b. 示例:边塞风沙起,壮士戍楼前。
英勇无畏战,报国敢为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加深对边塞文化解。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篇一:从军行教学设计《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六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
教材与学情分析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
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
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
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2.解释“从军行”“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3.简介作者新课标第一网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1.初读,读准字音2.再读,整体感知(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3.研读,读懂诗意(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
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古诗三首《从军行》

《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并背诵全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和艰苦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从军行》的诗意,感受诗中描绘的边疆风光和将士情怀。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2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通过诗句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概。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戍边将士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戍边是什么意思吗?你们知道戍边将士的生活是怎样的吗?3.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从军行》,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3.3 理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结合图片或短视频,展示边疆的风光和将士的生活,帮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
3.4 感悟情感•引导学生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豪情壮志、思乡之情等。
•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戍边将士的内心感受。
3.5 拓展延伸•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搜集并欣赏其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进行比较学习。
3.6 课堂小结•总结《从军行》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强调古诗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概,鼓励学生学习并发扬这种精神。
四、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从军行》这首诗。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戍边将士生活的想象和感受。
•收集其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或故事,准备下节课的分享交流。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从军行》,学生们不仅理解了诗意,还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和艰苦生活。
通过朗读、理解和感悟等环节,学生们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作业布置也为学生们提供了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机会。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从军行》的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领悟边塞诗的特点。
学会通过朗读、背诵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2.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解读。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边塞诗的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边塞诗,如《凉州词》等。
2.作者简介(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昌龄。
(2)引导学生了解王昌龄的生平事迹及其在边塞诗创作中的地位。
3.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从军行》。
(2)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青海长云”、“孤城遥望”等。
4.诗歌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2)学生分组练习朗读,互相交流心得。
(3)全班展示朗读,评选最佳朗读者。
5.诗歌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2)学生自主练习背诵。
(3)全班检查背诵情况。
6.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探讨边塞诗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边塞诗。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背诵《从军行》。
2.收集其他边塞诗,进行比较阅读。
3.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边塞诗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导入、作者简介、诗歌解析、朗读、背诵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从军行》这首边塞诗。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在诗歌解析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4.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前已经熟读了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板书;课题,作者)1、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王昌龄是一个创作边塞诗的能手。
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
《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每首描写一个场面。
二、品析古诗1、听古诗,进诗境。
现在,我们就走进文本,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到1200多年盛唐边陲,看看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
教师范读。
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能用文中那一句古诗形容?2、读古诗,想画面。
学生自由读,脑海中又有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教师随机板书,出示注释,指导读。
烽火城介绍“烽火”古代信息传递方式黄昏海风秋羌笛关山月3、读古诗,品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此景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同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用笔画一画,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作者如何表现士卒思亲之情?板书: 愁体会征人之愁。
4、读一读,体诗境四、析古诗,研写法。
学生小组讨论:作者怎样把自己的意思讲清楚的?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王昌龄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反复渲染环境气氛,为突出主题而服务。
诗歌由背景写到人物,由所见写到所闻,由外在行动写到内心世界,层转层深。
正如陆时雍所言:“昌龄作绝句往往襞积其意,故觉其情之深长,而辞之饱决也。
法不与众同。
”五、拓展积累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从军行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前已经熟读了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板书;课题,作者)1、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王昌龄是一个创作边塞诗的能手。
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
《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每首描写一个场面。
二、品析古诗1、听古诗,进诗境。
现在,我们就走进文本,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到1200多年盛唐边陲,看看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
教师范读。
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能用文中那一句古诗形容?2、读古诗,想画面。
学生自由读,脑海中又有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教师随机板书,结合注释,指导读诗。
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介绍“烽火”古代信息传递方式黄昏(暮色思乡淡淡哀愁)海风秋(悲秋情节凄凉)羌笛(别离乡情幽怨凄凉)关山月(关塞山川距离远)3、读古诗,品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此景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同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用笔画一画,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作者在这幅画面中点明了青海烽火城西的眺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思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在孤零零的城楼上,天地悠悠,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作者如何士卒思亲之情?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当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
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借景抒情,借音乐抒情,作者表现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作者不直接写出来,而是从深闺的妻子的万里愁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是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
作者用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融在一起,就全篇而言,这一句画龙点睛,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板书: 愁久戍不归的的征人还有怎样的愁绪?4、读一读,体会诗境。
四、析古诗,研写法。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作者怎样把自己的意思讲清楚的?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王昌龄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反复渲染环境气氛,为突出主题而服务。
诗歌由背景写到人物,由所见写到所闻,由外在行动写到内心世界,层转层深。
正如陆时雍所言:“昌龄作绝句往往襞积其意,故觉其情之深长,而辞之饱决也。
法不与众同。
”环境:烽火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伤春悲秋时间:黄昏: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音乐:羌笛《关山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 ,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从而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情绪。
五、拓展积累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