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国 崛 起 ——从英国崛起看中国的伟大复兴

合集下载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相关推荐《大国崛起》的读后感(通用27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国崛起》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篇1我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到英国在中世纪是一个十分强大的国家,被誉为日不落帝国。

尽管它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我却认为,在如今社会的发展中,它的历史也仍有作用。

我们将从它由"快乐的英格兰”到“日不落帝国”再到“衰落”的巨大跨跃的探究中,将得到很多的启示。

让我们来研究一下。

首先,英国位于欧洲的西北部,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国家,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将大不列颠岛与欧洲其他地区隔离开来,四周围绕着海洋使他们的家园显得易于防守,天然的海曾帮助英国人成功抵御了来自大陆的入侵者,如十六世纪的菲利浦二世,17—18世纪的路易十四和十九世纪的拿破仑……同时海也为不列颠人带来了开放的价值观,英吉利海峡使英国既容易保持孤立。

同时又避免了岛国的常见问题,如孤立,封闭和滞留,也正是因为其先进的文明与优越的地理环境,才使一个小小的岛国成为世界近代化进程的领头羊。

如果说美国的历史是一部移民史,那英国的历史就像是一部入侵者的历史。

在11世纪之前入侵者把不列颠群岛作为了自己的家园,甚至开始反抗其它入侵者,也正因如此,英国人很难完全自称是能离于大陆的独特民族,那么就是在这样一个乱世之中。

英国是如何做到统一的呢?答案就是—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确立,无论是底层阶层还是统治阶层,大部分人都可以听懂并且会说英语,到13世纪末,英语在官方场合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

由此可见,语言统一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政治统一上,更是体现在了民族统一上,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殖民者要求本国殖民地学习本国语言的原因。

一说到殖民,那必定会有一个关键词—英国,那么英国为什么要走上这样的道路呢?我们大致将其分为三个原因—思想原因,地理原因,政治原因。

2023年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精选8篇)

2023年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精选8篇)

2023年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精选8篇)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篇1《大国崛起》引起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关注。

我个人也认为这是很具有震撼力的电视片。

这是中国中心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缘由。

今日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道路上。

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胜利阅历?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汲取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当以什么样的胸怀和看法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阅历和教训?思想的解放是先导。

这是电视片对我的启迪之一,英国工业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

诞生了一批宏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实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

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行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

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须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供应了宽松的空间。

这些独树一帜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

假如瓦特探讨万能蒸气机的试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假如珈里略的悲剧着陆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一个国家的崛起,往往也是以经济发展为先导的,比如1840年头英国的工业革命,蒸汽机特殊是蒸汽火车的出现,美国西进运动和工业化、特殊是爱迪生、FORD等独创家和企业家的发达,带动了社会经济,使得崛起具备了基本的物质条件。

但是,有了物质条件,就真的能崛起为真正的大国吗?历史上,从蒙古到西班牙,这些依靠外部掠夺为主的国家,崛起和衰落同样快速。

不是说,英国没有对外掠夺,而是人家的主力和优势建立在国内。

于是,我们看到当英国的海外贸易和资本积累达到肯定程度的时候,大约在1830年左右,资产阶级宪政出现了,而后来,随着社会冲突的发展,在1863年左右,工人阶级起先得到选举权。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 大国崛起的600字观后感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 大国崛起的600字观后感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大国崛起的600字观后感《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分别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日本、俄罗斯(前苏联)、美国九个曾经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具有光辉经历的风云大国的兴衰故事。

下面是作者为您整理的关于大国崛起的600字观后感,期望对您有所帮助!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英国是一个奇妙而著名的国家,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万。

与中国相比,它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但是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它已经统治了世界,引领了世界的潮流。

为何?我以前看过纪录片《大英帝国的两千年》。

两千年的每一步都是非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

在此之前,我们必须第一明确封建主义的概念。

中国和欧洲的封建制度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这意味着世界不过是国王和王子的土地。

它代表着集权和独裁。

在欧洲,封建主义是庄园制度。

庄园不仅是不动产,更是政治单位。

在欧洲,领主不仅对庄园具有司法权,封建主义意味着分权,意味着国王没有统一的权利。

我们先来关注一下1215年,当时英国处于约翰国王的统治之下。

他到处筹集资金,到处打仗,由于国王没有实行他的义务,而是要求比公约更多的权益。

贵族们联合起来反抗他,终究迫使他签署了《大宪章》。

它包含以下两个条款:第一,国王应当宣誓为任何人伸张正义,不剥夺他人的权益。

2. 如果法庭不做决定,国王就不能逮捕或剥夺他人的财产。

20年后,英国议会显现了。

伊丽莎白一世在1588年,当时英国统治者,总是坚持大宪章的规定,没法超出的气力,不掌权,让皇室和议会之间的良好安稳,尊重私有财产,鼓励商业和贸易,英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华和团结,感到要挟,西班牙无敌舰队大量死于英国,不料回来的失败。

从那时起,英国人开始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后来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雄心勃勃,期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带领英国走向更大的光荣。

他没有很好地遵照协议,乃至强行解散了议会。

之后,英国爆发了内战。

贵族们在议会将军克伦威尔的带领下联合起来作战,终究打败了国王,并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大国崛起》读后感_读《大国崛起》的感想作文

《大国崛起》读后感_读《大国崛起》的感想作文

《大国崛起》读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一、书籍简介《大国崛起》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书籍。

为什么不断有一个又一个国家骤然兴盛,成为所向无敌的霸主?为何历史上的强国都只能维持一个世纪左右的霸权?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规律和共性,中国从中究竟应领悟到什么样的经验或教训?今天,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不争现实。

如何从历史上主要大国的兴衰历程中得到有益的借鉴,如何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寻求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十分重大的战略问题。

本书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追踪和研究世界性大国兴起轨迹,总结大国崛起的个性特征和基本规律,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中国的发展寻找镜鉴,以期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二、《大国崛起》读后感19篇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大国崛起》的读后感19篇,因为内容比较多,大家可以采用“Ctrl+F”查找自己想要的内容。

第1篇:《大国崛起》读后感200字中国的崛起之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迅速老年化的人口、已经过度开发的资源和恶化的环境、思想观念落后教育程度不高的国民,如何能实现崛起?能否通过对外战争掠夺和殖民?如何应对分离主义势力的威胁?所谓和平崛起是否只是美好的梦想?很高兴《大国崛起》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9个全球性大国崛起和衰落的过程,为我们展现了大国地位变化的内因和外部环境。

让我有了直接通过别国历史得出经验分析本国问题的机会。

第2篇:《大国崛起》读后感500字看完了《大国崛起》这本书,思绪却难以平息。

今天,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通用14篇)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通用14篇)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通用14篇)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篇1昨天看了大国崛起之英国篇,才明白为什么说中国只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封建中轮回、循环而已。

像中国这样君主高度集权制的大国,因为并不缺乏利益,自从秦一统中国以后。

所以我们的一切几乎都是对内的、都是为巩固君主权力在服务,偶有对外战争,或是为了消除威胁(汉武帝中前期战争)、或为炫耀武力(汉武帝后期战争)、又或为了巩固、完善统治,成就千古霸业(康熙对内战争)。

我们对外使周边国家臣服的方式最主要还是为消除潜在威胁、炫耀力量。

我们也乐意把自己的文化、财富、不多的科学、技术等与周边、世界友好国家分享,这也是当时君主宣扬天威、稳定、友好周边局势的一个方法(最著名的事件是郑和下西洋)。

炫耀武力式的战争是极少,如同中国重文轻武的国家理念。

而友好、臣服周边国家的主要方式是软实力作用。

由于有这样的环境,“压力”几乎都是来自内部的的情况下,每一代君主、每一个新生的朝代都会想办法更进一步的巩固自身权力,研究的重心全在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上。

所以中国社会也就越是轮回、循环越是专制,离现代文明越远,思想越封闭,奴性越重。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国家后,中国还产生过什么重要的文化吗?中国最灿烂的文化,全是产生于诸侯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

往后的岁月无一不是在吃老本。

后来又产生了如董仲舒、朱熹之流后,其它声音越来越微弱,外力(压力)越来越少的情况下,高度集权的统治+高度集权的文化阶层迅猛发展(儒家)。

自此,中国正式宣布进入“万劫不复”的历史轮回当中。

分权制的强化,权力平衡,法制与民权的萌芽。

而工业化发源地英国。

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初期,英国也发生了君主为巩固权力而爆发的和贵族之间的内战。

不同的是,贵族取得了胜利。

大国崛起英国对中国的影响启示

大国崛起英国对中国的影响启示

大国崛起——由英国崛起看中国发展【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即一个民族的崛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靠的是科技。

同时,一个健全而民主化的大国政治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

【关键词】历史经验,和平崛起,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一个国家的崛起势必对整个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历史环环相扣。

由英国的崛起看正在“和平崛起”中的中国,其发展值得肯定。

历史经验——英国的崛起翻开欧洲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欧大陆外有两个大的岛屿,一个叫不列颠岛,另一个叫爱尔兰岛,前者的全部加上后者的北半部以及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叫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即英国。

这个大小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省份的岛国,直到今天,人口也只有5800多万,可谓“小国寡民”。

这样的一个国家何以在过去两个多世纪里,一直保持头等强国的地位,而以“日不落帝国”傲视全球?这个开启了人类历史的近代化进程的岛国,建立了如此伟业的现象,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其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军事力量——海权新航路开辟后,海运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线中心线上,海运便利。

岛国本身的地理位置,使英国只需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就可以实现对本土的防卫,同时,用它来保护海上交通与贸易,支援海外殖民活动。

二.统治者推行的政策——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统治的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其伟大成就离不开女王的开明政策。

政治上,她关心臣民,捍卫了她的统治,使用了好的顾问。

她的统治帮助英格兰避免了经济上的危机和宗教战争;经济上,伊丽莎白一世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发展本国毛纺织和其他新兴工场手工业。

他特别鼓励造船和航海业,鼓励建立各类海外贸易公司,扩大英国呢绒等商品的海外市场。

继续鼓励圈地运动,颁布迫害失地农民的血腥立法、徒工法和济贫法。

力图用国家政权控制或干预社会经济变革。

英国的崛起与中国的发展

英国的崛起与中国的发展

英国的崛起与中国的发展一、引言一个国家的崛起,必然有它与众不同的兴起之路,当然,这条道路也必然十分地艰辛与困苦。

我相信,每个国家的兴起都有它的血泪史,然而也正是这些血泪史构成了那些大国的宝贵财富。

当今社会是一个和平与发展的社会,各国之间的比拼也绝非仅仅停留在军事层次,要想成为一个大国,首先经济、政治、文化方面要高度的发达,同时在崛起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它会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它特有的脚印。

因此,研究大国的崛起,有利于中国的成长,对于正在走一条伟大复兴道路的我们,它具有深刻的影响。

而《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它用优美的笔法、理性的态度、开阔的视野,较为客观地解读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国先后崛起的历史。

其中,“英国——工业先声”部分对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本文也是针对该部分内容就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展开讨论并谈论一些自己的看法。

影片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给明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着无形的手,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体制。

我想就这么一句话,已经把英国的工业革命初步概括出来了。

二、经济方面的崛起一个国家的崛起,往往是以经济发展为先导的,英国就是如此。

首先,工业革命出现时英国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资产阶级通过大规模地对外掠夺以及在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同时,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自此,英国有了自己创造的动力,它打破了原来只有风车、水排作为动力源的模式,人们的生产不在局限于依赖自然的力量,从而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生产,英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化生产。

大国崛起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大国崛起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大国崛起》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大国崛起》(英文:The Rise of the Great Nations)是2006年在中共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

《大国崛起》的播出,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力。

它试图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

15世纪(中世纪)以来,随着地理大发现,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了解和竞争。

在近现代,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大国崛起》即以上述九国的发展历史为内容。

葡萄牙和西班牙以殖民掠夺迅速崛起但由于没有发展工商业的很快盛极而衰。

荷兰以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兴国,但是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

英国以殖民掠夺崛起,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社会生产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武力上打败法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国。

由于殖民地此起彼伏的反抗和自由经济市场的弊端,英国逐渐失去了霸主地位。

法国建立起欧洲大陆最强大的绝对王权,以强权推动发展,通过征服欧洲的方式将法国带向巅峰,然而,武力扩张并不能长久维持大国地位。

德国通过经济统一实现政治统一,通过先进的教育和科学技术强盛起来。

但是,随后德国却很快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日本以外部侵略的压力为内部变革的动力,明治维新,求知识于世界,开始了国家工业化,并从被侵略者迅速转变为侵略者,日本走上武力扩张之路,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结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迷梦。

俄国沙皇以强权推动改革,向外发动战争,领土得到扩张。

1917年,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后诞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时间
中国占世界科技的比例
材料二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 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 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卫星国家。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 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2003年,“神舟5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 家。
中国“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的原因
①历史教训: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教训 德日发动二战的教训 ②国情需要: 改革开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③世界潮流: 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和平崛起符 合世界人民的利益 ④外交政策: 和平外交的延续 ⑤文化传统的影响:和为贵
中国民族复兴之路的特色:
现代化因素
社会主义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一轮“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探索精神之中国篇 (1978以后)
探索精神之中国篇
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什么
融入经济全球化
探索精神之中国篇
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
探索精神之中国篇
深层次、多样化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
思想解放精神之中国篇
思想解放精神之中国篇
创新精神之中国篇
科技创新:
独立自主研制;跻身世界先 进行列;走向国际市场
创新精神之中国篇
经济:工业化、市场化
开 始 一 五 计 划
中共八大
1956年 1953年
(顺 亚应 太区 经域 合集 )团 化
1978年
1992年 2001年
1971
1991年
创新精神之中国篇
中国经济30年来近10%的高增长
创新精神之英国篇
市场化
“ 牛顿给了工业革命一把
科学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 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 亚当· 斯密则是挥着一只看不 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缔造了一 个新的经济秩序。”——《大 国崛起· 工业先声》
亚当· 斯密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英国崛起的启示
探索的精神
思想解放的精神 创新的精神
吹响号角
十一届三中全会
推动改革
力挽狂澜
南方谈话
继续引领
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
一个国家兴盛的根源:不断的创新
创新精神之中国篇
创新精神之中国篇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制度创新
1956年 1949年 1954年 1971 1978年
全面修改宪法
1982年
创新精神之中国篇 材料一
科技创新
401—1000年 70% 1001—1500年 58% 1501—1840年 29%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航运日趋繁忙, 英国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条件,积 极发展海外贸易。 ——必修二专题五
大国的崛起首先是文明的崛起
思想解放精神之英国篇
思想解放精神之英国篇
思想:人性化、理性化
洛霍 克布 斯
莎 士 比 亚
16世纪中期
17世纪中期 18世纪中期 19世纪中期
20世纪中期
创新精神之英国篇
经济创新:市场化、工业化
1500s
1600s
1700s
1800s
1900s
创新精神之英国篇 材料一:“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 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 ——恩格斯 材料二:早在1624年,英国议会就通过专利法,当时称为“垄断 法”。法案规定,第一发明人对其新发明拥有正当的财产权利。 ——摘自汤宗舜等《专利法》
中国
印度
英国的崛起道路
材料一:在工业化时代,世界领导国必须是拥有海上霸权的国家…… 19 世纪的世界领导国是英国,在英国达到鼎盛时期的1860年前后,其现代化 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的40%~50% ,或欧洲的55%~60% 。英 国始终保持着相当于他国海军两倍以上的海军。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帝 国”,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 ——引自《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二:几乎每个利物浦的市民都成了商人。……在利物浦。赚取百分之百 的利润并不稀罕。有时一次出航所得净利就可达百分之三百。1837年, “活跃号”货船首次处女航,装载了价值1307英镑的货物,运来了殖民地 的产品和总额为3080英镑的汇总支票,其中还未把随后提交的棉花和庶糖 计算在内。 一一引自《资本主义和奴隶制度》
创新精神之英国篇
创新精神之英国篇
政治创新:民主化、法制化
从专制到民主 从人治到法治
1500s
1600s
1700s
1800s
1900s
创新精神之英国篇
科技创新:科学化
瓦 特 达 尔 文
牛 顿
16世纪中期
17世纪中期 18世纪中期 19世纪中期
20世纪中期
创新精神之英国篇
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
工业革命的两大创新推动力是什么?
1、新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2、新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专利机制
创新精神之英国篇 材料一:英国的经济指标
工业化
1750-1800 1801-1900 增长20倍
项目 煤产量
增长1倍
生铁产量 前40年增长4倍,后20年又增长1倍 又增长30倍 原棉进口 增长5倍 又增长30倍 GDP 增长4倍
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英国煤产量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 二,铁产量等于其他国家的总和,棉布也占到世界产量的一半以 上。—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问题:材料一中的英国当时处于什么时期?材料二说明了 英国的何种地位?
世界工厂
创新精神之英国篇
维多利亚女王 (1819-1901)
1851年伦敦· 首届世界博览会
1980-2006全球及BRIC四国GDP增长率
15% 10% 5% 0%
-10% -15%
2017/4/24
19 80 19 82 19 84 19 86 19 88 19 90 19 92 19 94 19 96 19 98 20 00 20 02 20 04 20 06
-5%
全球
俄罗斯
30
巴西
什么是大国?
具有全球影响力,能 引领时代进步的国家。
英国崛起的启示
探索的精神
思想解放的精神 创新的精神
探索精神之英国篇
探索精神之英国篇
开放化
材料一:历史的机遇一纵即失。公元1500年前后 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 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 了全球坐标——“陆地从这里结束,海洋从这 里开始。” ——《大国崛起》
殖民争霸崛起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中外交 方针
1956年
1949年 1954年 1971 1978年
中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温家宝总理说:“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 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中国在总结世界和中国 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作出的理性选 择。” ——新华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