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走向》
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 — 中国两岸关系发展历史与前景分析

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中国两岸关系发展历史与前景分析中国两岸关系是指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互动与交流。
从历史上看,中国两岸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起伏和变化,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中国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并对未来的前景进行分析。
在20世纪初,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对于两岸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内战的结果导致了两岸的分裂。
台湾成为与中国大陆分开的独立政治实体,并建立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国大陆的政治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关系经历了多次转折。
1979年以后,中国政府开始实行“一个中国”政策,主张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经过多年的交流和洽谈,两岸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合作成果,并逐渐缓和了双方的关系。
然而,两岸关系的发展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一个主要的问题是两岸政治争议的存在。
台湾一直坚持其独立性,而中国政府则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活动。
这种政治争议不仅阻碍了两岸关系的发展,还给两岸人民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
除了政治问题,两岸关系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经济上,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贸易和投资持续增长,但在某些领域仍存在竞争和争议。
文化上,两岸的历史、语言和文化传统差异巨大,在文化交流中仍存在一些障碍。
然而,尽管面临这些挑战,中国两岸关系的前景仍然乐观。
一方面,两岸经济联系的加深为两岸关系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台湾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在许多领域具有先进技术和丰富资源,与中国大陆的经济互补性强。
两岸可以通过深化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另一方面,两岸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也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认同在增加,两岸之间的障碍也将逐渐消除。
这将有助于缓和两岸关系的紧张局势,为两岸的和平统一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
综上所述,在分析中国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和前景时,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两岸之间存在着诸多的挑战和困难,但两岸关系的发展仍有巨大的潜力。
论两岸关系及其未来发展

论两岸关系及其未来发展前言台湾问题一直是中国的核心问题之一,自1949年以来随着中共成立、国共内战的结束而愈发复杂。
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主要探讨两岸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两岸关系的现状政治层面两岸政治关系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不言而喻。
目前,两岸关系处于一种政治对抗、经济依存的状况。
虽然两岸的政治体制和发展模式不同,但台湾地区与大陆诸多领域仍有密切联系。
台湾方面就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的规定,不断地加强与大陆的经贸往来。
大陆方面也在积极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两岸一家亲”的主张,致力于维护两岸关系的和平与稳定。
尽管如此,两岸关系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政治争端、人文交流等问题。
经济层面经济合作一直是两岸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在2008年两岸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之后,两岸经济关系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ECFA为两岸产业的经贸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尤其是台湾的中小企业在大陆市场的增长明显。
但是,随着两岸关系的变化,ECFA所提供的优惠条件可能逐渐消失,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可能受到影响。
人文交流作为两岸关系中最基础、最直接的方面之一,人文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文交流可以通过文化、教育、旅游等途径进行。
但随着两岸关系的紧张,人文交流也受到影响。
例如,对于台湾的文化活动在大陆的表演,大陆方面对于相应的身份证件要求比较严格,造成了影响。
因此,两岸关系需要在人文交流方面进行更多的合作与协调。
两岸关系面临的问题政治风险台湾政治意见多元,政治对立激烈,在大陆方面引发了一定的政治风险。
因为台湾的一些政治事件,如“一例一休”等法规的制定,引发了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不满与抵制。
因此,两岸关系面临一定的政治风险。
经济风险作为两岸交流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经济风险也不容小觑。
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台湾对于其在大陆市场的依赖程度可能进一步增加,在大陆市场中遇到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从台海两岸经贸关系的历史_现状看其未来(精)

广角Wide Angle一、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回顾三十年来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两岸关系的缓和与经贸往来的恢复阶段(1979-1986年两岸经贸关系的恢复,始于1970年代末。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三通”主张,其后经过1981年的“叶九条”和1983年的“邓六条”,大陆对台政策完成了由“解放台湾”向“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历史性转变,使两岸军事对抗状况大大缓和;同时,大陆加快经济改革开放的步伐,也使两岸经贸活动增加了新的市场诱因。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大陆有关部也开始启动对台贸易活动。
如从1979年起,大陆开始主动邀请台湾商参加广交会,并于1980年主动派出大型采购团赴港采购台湾产品,仅第一批合同金额即达8,000万美元等,两岸经济往来进入恢复时期。
2、两岸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阶段(1987-1992年1987年前后,台湾方面解除“戒严”和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台商赴大陆投资逐渐化暗为明;台湾民众赴大陆人数迅速增多,其中许多民众借探亲名义赴大陆进行经商和投资活动,两岸经贸交流活动开始活跃起来。
与此同时,由于在1980年代中后期台湾步入新一轮经济转型期,传统以加工出口为导向的劳力密集型产业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
为解决“泡沫经济”问题,台湾于1987年大幅度放宽外汇管制,允许每人每年汇出外汇金额500万美元。
于是台湾劳力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大陆转移,赴大陆投资迅速增多。
针对这一形势,大陆制订和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法规与措施,加强鼓励台商对大陆投资与开展两岸贸易活动。
如在投资方面,198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对鼓励台商到大陆投资首次提出了系统的规定,予以台商以较大的优惠与便利,对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权益提供保障。
至此,两岸经济关系由此步入快速发展期。
3、两岸经贸关系的深化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大陆掀起了第二次改革开放的高潮,经济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引进台外资政策上出台一系列新政策和优惠措施,对台经贸政策不断完善,并趋向法制化。
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状况与前景

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状况与前景近几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强劲势头。
大陆方面也与台举行了多次会议和签订了多项新协议,事实说明了台湾同胞也希望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台海和平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家园。
实现两岸共同繁荣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期盼。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在提出和平统一主张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
政治方面,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化解敌对情绪。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
军事方面,主动缓和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把福建沿海一线前沿阵地、观察所开辟为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点。
经济方面,敞开门户,促进交流,欢迎台商来大陆投资和从事贸易活动,并为之提供优惠条件的法律保障。
2010 年元旦,胡锦涛又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重申,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推动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加强两岸经济和文化交流合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新局面。
他表示,在新的一年里,推动扩大两岸经济、文化、教育领域交流合作,更好造福两岸同胞,更好维护台海和平两岸各界大交流局面正在形成。
2009 年,两岸人员往来达到540 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大陆居民赴台交流、参访人数大幅增加,全年超过93 万人次,是2008 年的3.4 倍,大陆游客赴台尽管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但仍实现了60 万人次的预定目标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呈现新景象。
“2008妈祖之光”大型电视综艺晚会4日和6日分别在台湾台中县和台南市成功举行,共吸引了15万名台胞现场观看;第三届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17日在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拉开序幕,包括2000多名台胞在内的7000多名海内外嘉宾共襄盛会;台湾高雄县乡镇市长联谊会参访团一行45人18日来到福建泉州参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成为博物馆开馆近3年来接待的十多万名台胞中的一部分……4月的热闹并非闽台专有,大陆其他省市的对台交流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台湾戏曲学院及附属京昆剧团一行49人13至15日到上海访问演出;海峡两岸青少年风筝文化交流活动20日在山东潍坊举行;“台湾当代陶艺展”22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16位杰出的台湾当代陶艺家带来70件异彩纷呈的陶艺作品……“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已然建立,未来需要向更开放、更积极、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从台海两岸经贸关系的历史、现状看其未来

【 文章摘要】
从 2 世 纪 7 年代 后期 开始 ,台海 两 O O 岸 在 经 贸 交流 上 有 了惊 人 的增 长 。 在 这 2 0多年的发展历程 中, 两岸 经济已逐渐 形 成 了以 产 业梯 次 转 移 为主 导 的 发展 特 征 ,呈现 出互 补之 势 。 随 着 经 济 全球 化 和 国际经 济合作 的进一 步发展 和深化以 及 两岸 经 济 的逐 步转 型 , 两岸 的 经 贸 关 系也必 将 更加 紧 密 ,经 贸 关 系的 发展 形 态 也 将 发生 新 的 变化 。 0
商 在 大 陆 投 资 的 权 益 提供 保 障 。至 此 ,两 升 至 2 .2 4 5 %、8 6 % 和 l .7 .1 7 0 %,中 国大 岸 经 济 关 系 由此 步入 快 速 发 展 期 。 3 两岸经贸关 系的深 化发展 阶段 (9 2 、 1 9 年 陆对台湾的出 口、进 口和贸易依存度则分 至今 ) 别增至 2 5 .%、8 5 % 和 5 4 %. 国大 陆 .7 .4 中 1 9 年 邓小 平 南 巡 讲话 后 , 陆掀 起 成为台湾第 一大 出 口市场 和最大 贸易顺差 92 大 了第二 次改革开放的高潮 ,经济开 放程 度 来 源地 ,而 台 湾 则 是 中 国 大 陆 第 七大 贸易 进 一 步 提 高 ,在 引进 台外 资政 策上 出 台一 伙 伴 、 第 三 大 进 口市 场 和最 大 的 贸 易逆 差 系 列 新 政 策 和 优 惠 措 施 ,对 台 经 贸政 策 不 来 源 地 。 断 完 善 ,并 趋 向法 制 化 。 与 此 同时 ,台 湾 3 其它经济领域 的交流 与合作有新 突破 人世后 ,两岸金融合作不断升温。台 经济结构调整速度进一步加快 ,传统劳力 密集型产业加速 向海外特别是大陆地 区转 湾的银行 、保险业者积极在 中国大陆设 点 移 ,并 进 而 带动 了 中上 游 重化 工 业 的大 陆 布局。截至 2 0 年 9 ,共有九家台湾保 03 月 投 资步 伐 。台湾 的大 陆经 贸政 策 也 有 了一 险 公 司 和 一 家保 险 经 纪 人 公 司 在 中 国大 陆 定 幅 度 的 调 整 和 松 动 。 在这 样 的背 景 下 , 设立了代表处 ;同时 ,两岸通汇业务也大 03 月 两 岸 经 济 关 系 自 19 年 代 以后 步 入 深 化 发 幅增长。截至 2 0 年 8 ,台湾银行国际 90 8 展 期 。主 要 表 现 为 :一 是 台 商 赴 大 陆 投 资 业务分行经办的两岸汇款金额达到2 亿美 0 2年 6月 开 放 前 增 长 了 7 .%; 28 维持快速增 长、投资高潮迭起 ,大陆成为 元 , 比 2 0 台商赴海 外投 资的最 主要地 区。二是两岸 般企业存款余额达到 12 4 6 . 亿美元 ,比 19 贸易在 投资带动 下呈现高速增 长态 势 ,大 开 放 前 增 长 4 .%。
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阴谋,坚决反对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搞“台湾独立”的图谋。
目前中国政府采取的是用和平方式统一台湾,我们希望两岸和平发展。
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扬中华文化,增进互信,积累共识。
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与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两岸关系的现状1.两岸政治上的互信如今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的进展,关键在于两岸双方就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达成一致,从而建立了政治上的互信,形成了良性互动。
两岸高层互动热络,沟通顺畅,极大地确保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更有利于两岸增强政治互信。
两岸沟通管道与平台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
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两会制度化协商平台成为两岸协商的重要渠道,两会协商成果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表现与推动力。
两会协商机制进一步深化,体现五大特色:一、权威性逐步提高。
二、专业程度稳步提升。
三、协商议题拓宽,更加注重民生。
四、过程更趋平和。
五、两岸制度化商谈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更多台湾民众的理解与肯定。
两岸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层进行沟通,海峡论坛等民间交流平台是两岸民众开展交流合作、凝聚亲情友情的新渠道,博鳌论坛、世博会、亚运会、APEC峰会等平台,为两岸高层表达善意诚意、探讨合作事宜提供了重要舞台。
两岸协商制度化,是两岸关系正常稳定的最具体表现,是为两岸交流构建基础的重要工程,目前,两岸形成“政党主导、官民结合、多轨并进、多方位沟通”的协商合作机制对两岸增进了解、累积互信、规划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是由于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两岸才能克服“台独”势力的干扰于破坏,成功化解两岸之间的一些摩擦和不快。
2.两岸经济上的发展随着绿色通道的开启,作为ECFA的执行和监督机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已全面启动了ECFA的后续协商,稳步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向正常化、自由化方向发展。
台海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和走向

两岸关系将进入良性发展的新时期台湾一场领导人选举结果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绝对是深远的,两岸关系将从此发生新的转折,在双方共同承认“九二共识”这一重要原则与基础上,两岸关系将从充满危机与紧张走向缓和与稳定。
民进党执政时期,台独活动盛行,造成两岸关系高度紧张,危机不断。
马英九在大选中取胜后,国民党重新执政,由于马英九一再公开表示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的原则,强调不会搞“法理台独”,预示着台海危机的暂时解除,为两岸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
可以预期,未来国民党执政期间,两岸关系的大方向是趋向缓和与稳定,甚至可能建立起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奠定两岸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的根基。
两岸两会恢复协商,重启制度化交流与合作平台。
国民党重新执政后,海峡两岸中断十多年的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协商机制将会重新启动,将成为两岸互动的最重要交流平台,两岸许多重大事务协商与解决,将由两会来承担与解决,可以说两会肩负着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重任。
国共政党之间的互动平台仍会持续,“胡吴会”即将举行。
预期未来数年内,两会的互动与协商将会十分频繁。
特别是两岸经贸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
民进党执政时期,两岸经贸往来受到各种限制。
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大力发展经济,开放两岸经贸往来目前两岸经贸往来发展的主要事项是将尽快启动周末包机以及未来的正常化班机、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人民币在岛内兑换、放宽台商对大陆投资限制以及两岸金融往来等。
这些政策措施的陆续施行,将极大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并可能最终建立起特别的“两岸共同市场”。
在文化交流方面,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说,传统节日形式生动、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魅力。
愈来愈频繁多样的民间文化往来,为两岸四地的各界人士搭建了一个很好的研讨学术、交流感情、增进共识的平台。
实践表明,加强两岸四地文化交流合作,不仅符合两岸四地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利益。
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与远景1.doc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与远景1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与远景自古以来台湾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国际社会也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1949年以后两岸一直处分离状态,两岸治权统一成为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一件大事。
2010年是两岸关系稳步推进,两岸协商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一年。
我们也要看到,在美日“以台制华”战略没有改变、“台独”分裂势力干扰依然存在,岛内政局和民意走势复杂、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结构性问题仍未解决的大背景下,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将可能呈现“和平发展格局不变、复杂变数影响增强、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政治对话难以突破”的态势。
对于两岸的现状,胡锦涛是这样描述的:“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
”这是对两岸关系现状的客观解说,也是实行维持两岸关系现状政策的基础。
事实上,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一直是两岸人民的共识。
这些年来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已经在逐步的开始深化,首先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巩固,政治沟通越来越多,作用也越来越大。
然后两岸在经济、制度、文教等发面都有重大的突破。
而且,两岸人民的友谊更加深化,往来频繁。
最引人注目的便是ECFA的签署,2010年6月29日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附件,是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的重要突破,是两岸关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将对两岸经济关系与经济合作、对岛内政经发展格局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大陆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战略机遇期、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战略选择,是30年来国际格局演变、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经之途。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也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有利条件加快累积。
总之一句话,我的两岸“现状观”,就是要把两岸“客观存在”的现状,也就是“一国两制”,转化为“主观认同”,即通过两岸平等协商,使之共识化,合法化,完善化,正常化,从而使两岸关系持续的和平发展和共创两岸人民的永久福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走向》
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trend of two sid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relations
课程编号:013E2340 学时:36 学分:2.0
一、课程教学对象
《海岸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走向》是适应当前两岸形势而开设的一门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供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选修的人文社会科学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进程,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学生对当前两岸关系有透彻的认识;坚定学生对两岸关系未来必将走向统一的决心和信心。
三、对先修课的要求
学生应对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但目前未开设相应课程。
四、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建议(总学时数:36)
本课程授课计划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中段小论文写作2学时,考试2学时。
第1章台湾地理、民族、文化和历史(1949年前) (3学时)
1 台湾的地理、居民、民族及现有行政区划(B)
2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
3 海峡两岸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的英勇斗争(B)
4 台湾回归祖国及国民党的黑暗统治(B)
第2章两岸的军事对峙和冷战对峙(4学时)
1 两岸对峙格局的形成(C)
2 朝战爆发前后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化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C)
3 两岸严重的军事对峙(B)
4 海峡两岸走向冷战对峙(B)
第3章美国对华、对台政策的演变(4学时)
1 五代年代对华的“围堵孤立”政策和美台的“蜜月”期(C)
2 六十年代的对华对台政策(B)
3 中美和解(A)
第4章两岸党派、团体为完成祖国统一所作的努力(3学时)
1 大陆政协、政党和社团所作的努力(C)
2 台湾有关党派、社团的努力(C)
3 海外有关华人社团为促进统一的努力(C)
第5章海峡两岸的经贸往来(3学时)
1 解冻期(1978-1981年)(C)
2 调整期(1982-1983年)(C)
3 发展期(1984-1986年)(C)
4 发展稳定期(1987年以后)(C)
5 20世纪90年代台湾当局经贸政策的重大变化(B)
6 台商拥向大陆的原因(A)
第6章探亲热的兴起(3学时)
1 探亲热兴起的背景(C)
2 开放探亲的前奏曲(B)
3 打开关闭的大门(A)
第7章台湾岛内的政治建设活动(3学时)
1 五十年代初蒋介石稳定台湾政局的措施(B)
2 七十年代台湾的政治建设(A)
第8章台湾岛内的党外运动和台独始末(3学时)
1 党外运动的开始(B)
2 党外运动的主要力量(A)
3 沉闷的岁月(C)
4 春风吹又生(C)
5 台独之路(A)
第9章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4学时)
1 台湾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C)
2 台湾的土地改革(B)
3 20世纪50年代台湾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B)
4 20世纪60年代台湾经济的“起飞”(B)
5 七十年代台湾经济的“腾飞(A)
第10章四代领导人一条统一路(2学时)
1 1955年前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武力解放台湾(B)
2 中共中央制定祖国和平统一蓝图(A)
3 邓小平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A)
4 江泽民的八条方针(A)
5 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A)
五、社会实践(不定时)
让学生通过身边周围的亲朋好友去了解台湾、了解两岸的历史、现状,讨论两岸的未来。
六、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理论课教材
马建离等海岸两岸关系四十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2、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台湾事务工作办公室主编中国台湾问题[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 [2]王建民等台湾何处去[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6
[3]江南蒋经国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
[4]王永钦统一之路[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5]冈栋俊等美国对华政策50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6]何虎生介石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8年。
[7]陈峰强等陈水扁与台湾民进党[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
[8]朱显龙等台湾正常纵横[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七、考核方式
以闭卷考试为主,结合平时作业及综合应用和设计(或小论文)综合评定成绩。
执笔人:余从容编写日期:200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