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知识点总结(全站免费)

合集下载

选修4 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总结

选修4  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总结

单元学习总结一、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治世”和“盛世”的含义以及出现的原因1.“治世”和“盛世”的含义在封建社会里,封建朝廷让大多数农民(自耕农)保有一些剩余生产物,得以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和进行再生产,社会上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秩序安定、矛盾缓和、民族和睦、文化昌明等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治世”或“盛世”。

2.“治世”“盛世”出现的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具体原因①前朝末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沉重打击,迫使新王朝的统治者吸取教训,调整政策。

②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

③经济上,采取重视发展生产的措施;政治上注意整顿吏治。

④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互通有无。

⑤广大劳动人民辛勤的生产活动,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科技新成果等因素的推动。

一、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比较1.相似性(1)两者都把“中庸”作为一种哲学意义上的道德,并把它作为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①亚里士多德首先论证了个人行为的道德性,继而推出城邦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某种善业”,这种善首先是个人的善,是一种节制和中庸,个人的善与城邦的善是统一的,个人的善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完成。

②孔子也把中庸作为哲学的基础和最高道德标准,孔子从个人道德出发,提出“中庸”,要人们贯彻“忠恕之道”。

在治理国家上要实现一种和谐,即社会秩序安定祥和,人际关系密切。

(2)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①亚里士多德希望用加强中产阶级的力量来平衡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使奴隶主国家不致崩溃。

他把巩固希腊城邦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具有“中庸”品德的中产阶级身上。

②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他的“中庸”的目的是保持合乎周礼宗法等级制的社会政治秩序,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2.差异性(1)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主要体现在城邦价值的实现上;而孔子的“中庸”则是建立在关注政治生活中的人伦关系的基础上的。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选修四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选修四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选修四由于您没有提供具体的选修四的标题或主题,我将假设这是一个通用的高中历史选修课程,并提供一些常见的历史知识点作为总结。

请注意,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可能有所不同,以下内容是基于一般的历史教育标准。

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的重要性,法老制度,金字塔的建造。

2.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人、阿卡德帝国、巴比伦帝国,汉谟拉比法典。

3. 印度河流域文明:城市布局,未解之谜。

4. 古代中国:夏、商、周三代,封建制度,诸子百家。

二、古典时期的帝国与文化交流1. 希腊城邦:雅典的民主制度,斯巴达的军事化社会,希腊哲学与科学。

2.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罗马法,罗马军事,基督教的兴起。

3. 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连接东西方的贸易路线,文化与宗教的传播。

4. 古代宗教:多神教与一神教的发展,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起源。

三、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与教会1. 欧洲封建制度:领主与农奴的关系,封建社会的结构。

2. 教会的权威:教皇与国王的关系,十字军东征。

3. 伊斯兰世界: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文化与科学的贡献。

4. 东亚的帝国:中国的唐宋变革,日本的平安时代,朝鲜的高丽时代。

四、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 文艺复兴的起源:意大利城邦,人文主义的兴起。

2. 艺术与科学的革命: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哥白尼与伽利略。

3.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与新教的诞生,加尔文主义。

4. 地理大发现:哥伦布、麦哲伦的航海,新大陆的发现与影响。

五、近现代的革命与改革1. 启蒙运动:伏尔泰、卢梭等思想家的贡献,科学与理性的推崇。

2. 美国独立战争: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宣言,宪法的制定。

3. 法国大革命:巴士底狱的风暴,拿破仑的崛起与帝国。

4. 工业革命:英国的纺织业,蒸汽机的发明,城市化与社会变革。

六、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1. 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主义,帝国主义竞争,战争的爆发与后果。

2. 俄国革命与苏联的建立:1917年的十月革命,共产主义的实践。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知识点总结

⼈教版⾼⼆历史选修四第五单元⽆产阶级⾰命家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马克思知识点总结第五单元⽆产阶级⾰命家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马克思【课程标准】了解马克思的⾰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马克思为创⽴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懈奋⽃的探索精神;马克思的主要⾰命活及他的理论建树。

【整体感知】马克思在理论上的贡献: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指导⽆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有⼒武器,是普遍真理。

【知识梳理】⼀、马克思“为⼈类⼯作”崇⾼理想产⽣的原因1、良好的早期教育2、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早期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法国启蒙思想中的“⾃由、平等、天赋⼈权”思想的影响使马克思产⽣了为⼈类谋幸福的崇⾼理想,从⽽确⽴了马克思⼈⽣的指路航标——为⼈类的解放和幸福⽽⼯作。

⼆、马克思思想的伟⼤转变及其原因1、转变的过程①⼤学期间他被⿊格尔哲学所吸引,加⼊青年⿊格尔派组织的“博⼠俱乐部”。

②尽管后来由于对⿊格尔唯⼼主义的批判,使他与青年⿊格尔派的主要⼈物分道扬镳,但他在这⾥汲取了⿊格尔哲学的精髓——辩证法思想,为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③这⼀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发表,这本书给马克思以巨⼤影响,使他迅速摆脱⿊格尔唯⼼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④由于普鲁⼠政府对资产阶级⾃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镇压,尽管取得了博⼠学位,马克思并没能如愿地在⼤学⾥谋得职位。

但他仍坚持中学毕业时的信念,决⼼⽤哲学的理性与政府的⿊暗作⽃争。

他把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领导⼯⼈运动作为⾃⼰⼀⽣的事业。

⑤马克思还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进⾏了研究,在思想上,这个时期的马克思已完成从唯⼼主义向唯物主义、从⾰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伟⼤转变。

2、转变的原因(1)由唯⼼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原因:崇⾼理想,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书的影响。

(2)由⾰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原因:崇⾼理想,对费尔巴哈思想的研究和批判。

三、马克思主义的诞⽣(1)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马克思主义的奋⽃历程1844年8⽉,马克思开始了与恩格斯的伟⼤合作,他们合作写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发表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并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他们把唯物主义运⽤于⼈类社会和⼈类历史的研究,第⼀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秦统一六国1、秦国为什么能顺当统一六国?(统一的条件)(1)客观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供应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2)主观条件: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2、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心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②地方确定听从中心(通过郡县制)③皇帝干脆任免官吏(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军事上: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见课本疆域范围)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4、经济上:①统一度量衡制度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5、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

(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沟通和发展三、秦始皇的暴政1、暴政主要表现:(1)“焚书坑儒”:①目的②焚书范围③后果—摧残文化,钳制思想【课本】(2)严刑酷法:(3)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①修长城(目的、基础、起止点)②大兴土木,建宫殿、陵墓③北伐匈奴、南征百越2、影响:激化了阶级冲突,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公元前207年,被农夫起义推翻)四、评价【模板】: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

①统一中国……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

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的称呼法:统一六国前:秦国统一六国后:秦朝2、隋(隋朝时已存在):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一、千秋功过秦始皇1、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条件/背景:①时代趋势: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②国力基础:商鞅变法使国力强盛,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坚实基础;③个人条件:秦始皇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雄才大略;④重用人才:破格录用一批谋臣猛将(善于发现人才,礼待人才,并能用人不疑)。

☆2、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巩固统一: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②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移民垦荒,鼓励耕织;统一货币、度量衡;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经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焚书坑儒,统一思想;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3、秦始皇被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原因:原因:秦始皇统一全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采取了措施巩固了统一。

★4、秦亡的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

☆5、评价秦始皇:①积极: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②消极:A、制定残酷的刑法促使秦朝灭亡;B、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1、唐朝初年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①治国思想上: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②用人策略上:唐太宗任人唯贤,虚心纳谏;③经济: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④文化:完善科举制,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⑤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⑥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重视法律,颁行《唐律》;⑦外交:采取开放的政策,对外来文明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增强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选修4复习知识点-精品文档

选修4复习知识点-精品文档

• 一、少年康熙 • 1、幼年继位:1661年,清朝顺治帝的第______子 ______继位,年号康熙。 • 2、面临形势:(1)郑成功______(2)沙俄______ (3)蒙古各部______(4)满汉矛盾______(5)辅 政大臣______ • 3、总揽大权:康熙帝14岁亲政。智擒______,禁止 ______ ,稳定了朝廷秩序,总揽朝政。 • 二、巩固统一国家 • 1、平定三藩之乱 • (1)、平西王______ 、平南王______ 、靖南王 ______ 占有南方广大地区,掌握重兵,割据称雄,严 重威胁清朝统治与国家的统一。在康熙帝下令撤藩后, ______ 起兵反清。 • (2)、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起用汉将,重用____ , 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 1、背景:(1)唐朝初年,中国边疆的突厥、______、 吐蕃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 (2)唐高祖因为中原未定,采取________ 的态度。 • (3)随着唐朝全国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唐太宗开始着 手经营中国边疆。 • 2、措施:(1)武力讨伐,随后采取“________ ”的 策略。 • (2)加强管理:①在东突厥设________ ,以突厥首 领为都督。②在西突厥设________ ,管辖西域地区。 • (3)册封首领: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 “________ ”。 • (4)和亲:唐太宗派________ 入藏与________ 和亲。
• 三、秦始皇的暴政 • 1、焚书坑儒(1)目的:对________严加控制。 • (2)概况①发布________令,民间只可收藏有关___、 ____和____等书,其余一律焚毁。 • ②因一些儒生批评秦始皇滥施刑罚,秦始皇大怒,结果 活埋460名儒生。 • 2、修筑长城(1)目的:阻止匈奴南下。 • (2)概况:把秦、______、______三国的长城连接 扩建,西起________ 、东至________ 。 • (3)评价:①工程艰巨,民夫大量死亡。 • ②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华民 族的伟大象征。 • 3、大兴土木:(1)仿建六国王室宫殿。(2)修建 ______宫。(3)修______墓。 • 4、徭役兵役:伐南越,戍边疆。

选修四历史知识点

选修四历史知识点

选修四历史知识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是历史选修四的学习内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选修四历史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选修四历史知识点:认识历史人物的立体形象“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主要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

如秦始皇:政治上,统一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拓展疆域、实行暴政;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民族关系上:修筑长城,抵御游牧民族的骚扰;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东西方的先哲”主要从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和其它贡献等方面进行归纳。

如孔子:哲学思想:仁、礼、中庸;政治主张:为政以德,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成人”和成为“君子”、因材施教;其它: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欧美资产阶级时代的杰出人物”主要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进行归纳。

如华盛顿:对内:领导独立战争,建立美国;主持制订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担任首任总统治理美国;保留黑人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

对外:主张不要感情用事地同外国进行友谊的结合或敌对的冲突,该主张成为美国孤立主义的先导。

“亚洲觉醒的先驱”主要从革命理论、革命实践和结果等方面进行归纳。

如孙中山:革命理论: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义。

革命实践: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制订《临时约法》、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维护共和;召开国民党一大,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和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无产阶级革命家”主要从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归纳。

如列宁:理论研究:提出无产阶级革命专政革命纲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获得胜利、《四月提纲》、《国家与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处理民族问题原则等。

革命实践:建立革命政党、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巩固新生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

“杰出的科学家”主要从科学理论与实践成果两个方面进行归纳。

高中历史选修4知识点

高中历史选修4知识点

高中历史选修4知识点历史知识点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下面是本人整理的高中历史选修4知识点,以供大家阅读。

高中历史选修4知识点:圣雄甘地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⒈运动背景①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②一战后反英情绪迅速增长;③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④英国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印度人民主权,甘地发动“文明不服从”运动,由于超出非暴力界限被甘地终止;⑤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摆脱英国殖民统治⑥直接原因:阿姆利则惨案;⒉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⑴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① 准备: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养具有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青年骨干。

②起因:a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了印度人民的民主权利,激起全印度的激烈抵抗;b、英国殖民当局实行高压政策,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③斗争 a方式(内容):印度人民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等实行普遍的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纺车纺织并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争取印度民族自治;b目标:实现印度民族自治;c手段:“非暴力不合作”;d过程:全国性的抗英斗争——英经济损失惨重;e结果:1922年,出现暴力冲突,甘地停止了非暴力运动;随后,甘地被捕入狱,完成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④影响:积极: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日后独立奠定基础;消极:发动了广泛群众,但非暴力又限制运动的深入发展;赢得敬意——“圣雄”⑵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① 背景:a.1929年国大党通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领导运动b.1929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英国为转嫁危机,加强对印度殖民掠夺,英国在印度实行“食盐专卖法”,损害印度人民利益。

② 运动:1930年,“食盐进军”使运动达到高潮③ 结果:释放甘地,撤消取缔国大党的禁令,允许人民煮盐,停止不合作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③徭役繁重。

④刑法严酷。

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

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

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

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

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③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④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⑤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三、康熙帝维护国家主权表现和历史影响①表现: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②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

四、评价康熙帝①功绩: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

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㈠儒家文化创始人一、孔子的生平①自学礼乐:15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已任。

②从政失败: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③周游列国:55岁时,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被采纳。

④献身文教:68岁时回到重国,整理编订《六经》,专门从事教育。

二、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①“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

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

②核心:仁。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③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内容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②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④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最基本教材。

四、评价孔子⑴对中国:①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②②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私学的形式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③“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⑵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⑶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㈢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一、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①17岁时在雅典阿卡德米学园学习,师从柏拉图,对柏拉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被称“学园的灵魂”②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成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之师。

为师期间,利用优越条件,继续研究各类科学,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

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③亚历山大征服希腊后,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被称“逍遥学派”。

提出“中庸之道”。

二、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科学成就及对人类的贡献①哲学:I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思想。

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和唯心主义之间。

II 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②逻辑学:提出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③伦理学:提出“中庸之道”。

三、评价亚里士多德①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总结了古希腊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长久深刻的影响。

②“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人”,他系统的论著,分门别类的讨论,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③他的作品是批判和发展的。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④他是一个职业教师,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局限:①基本哲学观是徘徊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

②体现出奴隶主阶级思想局限性。

四、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不同: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

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㈠美国国父华盛顿一、叙述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时期的主要军事活动①1773年参加反英斗争,当选第一届大陆会议代表;②战争开始后,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③整顿和训练大陆军,正规军与民兵相结合,对保证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④1776年解放波士顿,北美人民首次取得重大胜利;⑤解放波士顿后一度受挫,但特伦顿和普林斯顿战役的胜利,鼓舞了士气;⑥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此后得到法、西、荷等国家的支持,英国完全陷于孤立;⑦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标志着北美战场上战争结束,北美人民取得最后胜利;⑧1783年美英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二、华盛顿担任总统时期在内外外交上采取的措施⒈第一任期(1789—1793)⑴措施:①政治:以周全的考虑网罗人才,组成内阁;创立总统否决制;②经济:建立国家银行以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③外交:改善同英国的关系,与印第安人签订条约,保证国家和平。

---------作用:维护国家民主制度,完善总统制⒉第二任期(1793—1797)⑵政绩:①巩固第一任期内的成果;②外交:宣布“严守中立”政策—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争;③经济:展开西进运动——推动美国西部开发和经济发展三、总评华盛顿:①具有高尚品格:英勇顽强的斗争毅力;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提倡);②功:领导北美独立战争——为美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作出杰出贡献;拒绝王位,主持制宪,建立联邦制共和制政治,不当终身总统,建立和维护美国民主政治③局限:宪法歧视黑人,保留了严重的种族歧视;④总评: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国父”的称号;是美国建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㈢一代雄狮拿破仑一、拿破仑崛起的原因①时势:法国大革命爆发,逐渐达到高潮.法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②国外:英国及欧陆封建王朝联合干涉法国革命;③国内:督政府软弱无能, 无力来维护革命成果。

→大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④主观:拿破仑的军事才能与条件二、拿破仑改造法国的措施的作用及性质①措施: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及法制等方面,对法国社会进行全方面改造,尤其以颁布的民法典即《拿破仑法②作用: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有利于法国社会的稳定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性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三、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与作用前期:①1796年远征意大利; 1798年远征埃及; 1805年三皇会战②目的:反对干涉,防止复辟,捍卫成果和国家主权③性质:革命.正义战争④作用:捍卫了法国革命成果和国家主权;在欧洲大陆上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唤醒了民族意识.后期:①1812年进攻俄国;1813年莱比锡会战; 1815年滑铁卢战役②目的:扩大统治范围,扩张领土③性质:非正义侵略战争④作用:奴役侵略他国,引起反抗,导致帝国解体四、拿破仑失败的原因①法国:政治上的军事独裁引起不满;长期战争使法国经济困难,人民厌战;因战争而实施的封锁政策,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②外因:被侵略地区人民的反抗和反法同盟的打击③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相对弱小,欧洲封建势力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五、评价拿破仑:①功:内政:采取措施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战争:前期作战—打击封建复辟势力;捍卫革命成果,使革命思想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②过:内政:专制独裁,取消民主,镇压人民;战争:后期侵略战争,争夺霸权—导致其政权最终失败;③总体:其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