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水稻生产土壤培肥技术规程

优质水稻生产土壤培肥技术规程

优质水稻生产土壤培肥技术规程

一、土壤调查与分析

1.进行土壤调查,了解土壤类型、层次、厚度、质地、有机质

含量、pH值和养分含量等重要指标。

2.根据土壤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土壤改良和施肥方案。

二、土壤管理

1.保持土壤墒情,合理排水保水,避免积水和干旱。

2.合理耕作,松土深耕,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

3.控制杂草和害虫,保持土壤杂草清洁,使水稻生长不受竞争

和损害。

三、有机肥施用

1.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如有机肥、绿肥、农家肥等。根据土壤

分析结果以及水稻品种需求,合理掌握施肥剂量。

2.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注意分布均匀,以充分利用养分。

四、化肥施用

1.根据土壤分析结果和水稻生长需求,合理配置化肥配方。

2.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分阶段施肥,如基肥、追肥、灌溉肥等。

五、合理施肥时间

1.根据水稻生长周期和养分需求,合理安排施肥时间。

2.尽量避免在高温、强光和水分缺乏的条件下施肥,以免影响

水稻生长和养分利用。

六、施肥方法

1.基肥施用:将化肥均匀撒布在整个田地,并与土壤混合,确保养分均匀分布。

2.追肥施用: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将化肥沿水田中心或沟壕等作物生息带追肥。

3.灌溉肥施用:将溶解好的化肥溶液灌入水稻田中,适当浇水淋溶,以提高养分利用率。

七、施肥技巧

1.避免施肥过量,以免造成土壤污染和养分浪费。

2.注意施肥间隔,避免短时间内频繁施肥,以免造成水稻品质下降。

3.注意施肥平衡,避免重复施同一种养分,造成养分不均衡。

八、养分管理

1.及时了解水稻生长情况,根据需要及时补充不足的养分。

2.避免过量施用某种养分,以免影响水稻生长和品质。

九、售后跟踪管理

1.施肥后及时观察水稻生长情况,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2.根据各生产季节的不同,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施肥技术。

以上是优质水稻生产土壤培肥技术规程的基本内容。在具体操作中,还需根据当地土壤特点、气候条件和水稻品种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以实现高产优质稻谷的生产目标。卓越的

水稻生产需要科学合理的土壤培肥技术来提供充足的养分和良好的土壤环境。下面将继续介绍相关的内容。

十、土壤酸碱调节

1.根据土壤pH值进行酸碱调节,保持土壤在适宜的pH范围内。一般来说,水稻的适宜pH范围为5.5-6.5。

2.对于土壤过酸或过碱的情况,可以利用石灰进行酸碱中和处理。

十一、土壤改良

1.对于土壤质地较重的情况,可以添加有机质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2.对于土壤质地较轻的情况,可以添加粘性土壤来改善土壤保

水性和养分保持能力。

十二、合理选择施肥配方

1.根据土壤养分分析结果和水稻生长需求,合理选择施肥配方。通常情况下,基础配方为氮、磷、钾的综合肥料,不同生育期也可以根据需要适量添加微量元素。

2.注意施肥比例和施肥间隔,保证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获得养

分的需求。

十三、有机肥和化肥的结合使用

1.有机肥和化肥的结合使用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

分解,增加土壤肥力。

2.有机肥和化肥的结合使用还能提供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均衡,提高水稻的养分吸收效率。

十四、科学施肥方法

1.基肥施用:在农田整地时将肥料均匀撒在整个田地,并与土

壤混合。

2.追肥施用:根据水稻生长需求,选择合适的追肥时间和方法,如沟施、穴施、叶面喷施等。

3.灌溉肥施用:在灌溉水中添加溶解好的化肥,适量浇灌水稻田。

十五、合理施肥量

1.根据土壤分析结果、水稻品种和生长需求,合理掌握施肥量。过少会导致水稻养分不足,过多则会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2.注意施肥平衡,避免某一养分过多,造成养分失调和生长异常。

十六、合理施肥时间

1.在水稻生长周期中,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合理安排施

肥时间。基肥一般在整地前施肥,追肥分几次进行,最后一次施肥应尽量避免接近水稻抽穗阶段。

2.尽量避免在高温、强光和水分缺乏的条件下施肥,以减少养

分流失和损失。

在实际水稻生产中,还需要注重施肥技巧和养分管理。农民和种植者应该密切关注水稻的生长情况,根据需要及时进行养分补充和调整施肥方案。

最后,售后跟踪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农民和种植者应该

及时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施肥技术,以实现优质水稻的高产高质生产目标。

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壤培肥技术,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提升农民的经济效益。因此,农民和种植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土壤培肥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水稻生产。

水稻种植规程完整

水稻绿色食品栽培技术规程 一、优化品种结构,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杂交水稻 品种布局总的原则是:以选用优质高产杂交水稻为主,早中迟搭配、丰抗优相结合,坚持集团品种当家。主要品种为: 泸优、宜优、丰优等 二、适时播种 最佳播种期为3月底4月初,原则上做到迟熟品种早播,早熟品种迟播,可适期早播,确保水稻安全齐穗期在七月底八月初的最佳温光条件围。 三、推广旱育秧、塑盘育秧技术 旱育秧(塑盘育秧)技术具有省工、省秧田、省水、节资、抗灾的优点,针对水稻育秧期间早春气温不稳定,常出现低温寒潮,容易出现烂秧、死苗情况,水稻育秧上主要推广旱育秧和塑盘育秧技术,培育壮秧,确保大田用秧和满栽满插。 旱育秧和塑盘育秧技术具有省工、省水、节约秧母田,移栽后返青成活快,分蘖发生早且多易形成低位分蘖;实现穗多、穗大、粒多,后期不早衰,籽粒充实度好,产量高。旱育秧秧龄弹性大,尤其迟栽落尾水地区,不因迟栽而造成减产;塑盘育秧由于秧苗密度较大,因此秧龄不能太长,秧龄应控制在40天以为宜。其具体的技术措施是:(一)旱育秧

1、苗床的准备 (1)苗床地选择:苗床应选择背风、向阳、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田块或菜园旱地均可,按每亩大田25-30平方米准备。 (2)培肥:播种前7-10天将苗床地进行耕翻整理,按每分苗床泼施腐熟猪粪水5-7担,培肥地力。 (3)作厢:播种前1-2天按1.7—2.0米包沟开厢,厢面宽1.2-1.5米,厢沟深20-30厘米,厢长8-10米,整理好厢面,利用厢沟泥土过筛备足盖种土。 (4)消灭地下害虫:播种前在平整厢面时用50%辛硫磷兑水1000倍液浇施杀灭地下害虫。 2、播种 (1)种子处理:种子采用杀菌剂进行浸种、消毒,并催芽。 (2)播期:播期以3月底4月初为宜。本着早熟迟播、迟熟早播原则。播种时先用清水浇透苗床,使苗床20厘米土层全部湿透为宜。迟栽长秧龄按每平方米50克芽谷播种,中小苗早栽按每平方米70克芽谷播种。播种做到分厢定量均匀撒播。播后用过筛床土盖种,厚度以不见谷粒为度。切忌客土和用草木灰、煤灰等盖种。 (3)盖膜:盖膜一般采取地膜平铺直盖,也可用搭拱盖膜,此法升温快,但高温应注意揭膜降温,否则易造成烧苗。盖膜后应将四周用泥土压紧,以利保温、保湿和防止地膜被风刮走。 3、苗床管理 (1)播种至出苗期:保湿、保温、床土不缺水,一般不要揭膜。

优质水稻生产土壤培肥技术规程

优质水稻生产土壤培肥技术规程 优质水稻生产土壤培肥技术规程 一、土壤调查与分析 1.进行土壤调查,了解土壤类型、层次、厚度、质地、有机质 含量、pH值和养分含量等重要指标。 2.根据土壤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土壤改良和施肥方案。 二、土壤管理 1.保持土壤墒情,合理排水保水,避免积水和干旱。 2.合理耕作,松土深耕,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 3.控制杂草和害虫,保持土壤杂草清洁,使水稻生长不受竞争 和损害。 三、有机肥施用 1.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如有机肥、绿肥、农家肥等。根据土壤 分析结果以及水稻品种需求,合理掌握施肥剂量。 2.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注意分布均匀,以充分利用养分。 四、化肥施用 1.根据土壤分析结果和水稻生长需求,合理配置化肥配方。 2.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分阶段施肥,如基肥、追肥、灌溉肥等。 五、合理施肥时间 1.根据水稻生长周期和养分需求,合理安排施肥时间。 2.尽量避免在高温、强光和水分缺乏的条件下施肥,以免影响

水稻生长和养分利用。 六、施肥方法 1.基肥施用:将化肥均匀撒布在整个田地,并与土壤混合,确保养分均匀分布。 2.追肥施用: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将化肥沿水田中心或沟壕等作物生息带追肥。 3.灌溉肥施用:将溶解好的化肥溶液灌入水稻田中,适当浇水淋溶,以提高养分利用率。 七、施肥技巧 1.避免施肥过量,以免造成土壤污染和养分浪费。 2.注意施肥间隔,避免短时间内频繁施肥,以免造成水稻品质下降。 3.注意施肥平衡,避免重复施同一种养分,造成养分不均衡。 八、养分管理 1.及时了解水稻生长情况,根据需要及时补充不足的养分。 2.避免过量施用某种养分,以免影响水稻生长和品质。 九、售后跟踪管理 1.施肥后及时观察水稻生长情况,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2.根据各生产季节的不同,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施肥技术。 以上是优质水稻生产土壤培肥技术规程的基本内容。在具体操作中,还需根据当地土壤特点、气候条件和水稻品种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以实现高产优质稻谷的生产目标。卓越的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产地条件,品种选择、育苗技术、插秧技术、收获、脱粒、建立档案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XX水稻的种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O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 GB/T17891优质稻谷 GB/T15790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419绿色食品稻米 3产地环境条件 土质肥沃,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微量元素和营养元素含量高于全省平均值。产区紧靠南四湖生态保护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为发展优质稻米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鱼台 水稻采用微山湖水灌溉,湖水常年清澈,无污染,丰富的矿物质为水稻生长发育提供了物质保障,有利于鱼台大米优质理化特征的形成。符合NY/T391要求。 4种子及处理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YRA006 4.1品种选择 选用具备鱼台大米质量特色的优质品种,如津稻263、金粳818、圣稻18和润农11等。 4.2种子及种子处理 4.2.1种子的特性 4.1.1.1选用的品种都是优质、安全、抗性强、结实率 高的品种。禁止使用转基因品种。

4.2.1.2种子质量:符合GB4404.1规定标准。 4.3.1.3稳定性:产量稳定率在85%以上(含)。 4.2.1.4品质:达到GB/T17891所涉优质稻谷品种品质指标2级(含)以上的水稻品种。 4.2.1.5抗病性:选择抗稻瘟病(包含苗瘟、叶瘟、穗瘟)的品种。 4.2.2种子的处理 播种前晒种2-3天。用16%咪鲜.杀螟可湿性粉剂 400倍液,浸种60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洗再催芽播种。浸种时应放在阴凉处,避免日晒(浸种适温18-20℃),每天搅拌翻动1-2次。有效防治水稻恶苗病及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 4.3育苗前准备 4.3.1秧田地选择与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微量元素和营养元素、排灌方便、便于管理、运秧方便,而且当季没有施过除草剂的地块做秧田。秧田与大田的比例1:80-100为宜。耕翻18-20厘米,旋耕12-15厘米。精整秧

水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水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水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一、选种与播种 1. 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特点、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选择。 2. 选择优良的种子,种子应经过认证机构检疫合格,并具备良好的萌发力和抗逆性。 3. 按照种植面积和需要进行种子消毒处理,以防止病虫害的传播。 4. 按照适宜的播种期进行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湿度确定最佳播种时间。 二、水田土壤准备 1. 针对旱地转水田,应保持水库水位稳定,保持良好的水分供应。 2. 清除残留作物和杂草,进行土地整理和松土,确保土壤松软透气。 3. 施加适量的有机肥料和化肥,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三、水田灌溉管理 1. 在播种后的前期,应维持适量的水分,以保证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

2. 幼苗长到适宜的高度后,根据土壤湿度和水稻的生长状态进行合理的灌溉。 3. 注意避免积水过深和过长时间,以防止水稻的秧苗窒息。 4. 灌水时应注意避开施肥期,以防止养分的淋洗和浪费。 四、水稻田间管理 1. 定期对水田进行除草,以保持稻田的整洁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2. 对有害病虫害进行定期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合理的防治措施。 3. 保持田间通风和光照,以促进水稻的健康生长。 4. 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的发生,进行及时的追肥和病虫害防治。 五、稻田秧苗管理 1. 对水稻的池苗进行精细管理,保持适宜的水位,及时施肥和进行灌溉。 2. 根据苗情和外界气温,做好苗床覆盖和保暖措施,促进苗期生长。 六、水稻收割与加工 1. 在水稻成熟后,根据稻谷的含水量和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收割时间。 2. 进行水稻的机械化收割,保证稻谷的完整和干燥。

水稻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水稻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我县全省商品粮主产县地位,争创“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根据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单产和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发展思路,以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大科技服务力度为重要支撑,集中力量,集约资源,集成技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通过典型示范,促进均衡增产,全面提升全县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二、创建目标 (一)面积目标 1、示范片目标。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品质,强化管理,提升水平”的原则,201x年,在全县开展粮食双季稻高产创建示范建设,主要安排在界首镇火星片早、晚稻,枣市洞头片晚稻,创建三个万亩高产示范片;其它各乡镇均创建一个1000亩集中连片的双季稻高产创建示范点。 2、示范面积。界首镇火星片早稻10020亩、晚稻10130亩,枣市洞头片10070亩。 (二)产量目标 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示范镇平均亩产较当地平均亩产增产10%以上;力争示范区双季稻面积95%以上,双季平均亩产超过1000公斤。

三、实施内容 按照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种植方式、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技术指导服务的“五统一”要求,重点抓好集中育秧、合理密植、安全齐穗三项关键技术措施。具体做法是: (一)示范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早稻重点推广良种陆两优996、T优463和株两优02,晚稻重点推广良种丰源优299、T优207、准两优608等组合。落实良种补贴政策,实行统一供种,示范区域内杂交化程度在95%以上,保证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二)集成应用高产栽培技术。按照良种良法配套的要求,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采取针对性的高产栽培技术,通过技术集成配套、示范应用,形成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集中育秧,合理密植、科学管水、推广壮秧剂和谷粒饱的应用、绿色植保控防等节本、增效、轻简栽培技术。 (三)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按照土壤养分构成和作物需肥规律,开展肥料品种、施肥数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等技术服务,提高施肥效果和利用效率。重点推广适合不同土壤类型的专用配方肥料。同时,在实施区域内全面推广应用有机肥、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三项地力培肥技术。 (四)切实加强病虫害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水稻病虫草害预测预报,科学制定综合防治方案,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插秧水稻高产栽培的术语和定义、品种选择、育秧、插秧、本田管理、收获。 本标准适用于灌区土壤肥力较高、盐碱轻、排灌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稻田插秧水稻高产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1 粮食种子禾谷类 NY/T 496-2002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插秧水稻 手插秧和机插秧的水稻。 高产 在66670 m2面积上,每666.7m2面积平均单产稻谷在800kg以上。 壮秧 秧龄30天~35天,叶龄3.5叶以上,苗高12cm~14cm,茎基部扁宽,第一完全叶叶鞘低于3cm,百苗干重2.5g以上。 4 产量目标 666.7m2产量800kg以上。 产量构成为穗数28万穗~30万穗,结实粒数115粒~120粒,千粒重25g以上。 5 种子质量和品种选择

种子质量:经种子精选机精选,籽粒饱满、色黄无病的种子,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芽率不低于85%,含水量不高于14.5%。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的规定。 品种选择: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具有高产潜力的品种,生育期150天~155天。如宁粳23号,宁粳28号,宁粳35号等。 6 育秧 育秧方式 大棚育秧或小弓棚育秧。 种子处理 6.1.1 晒种:浸种前选晴天将稻种铺5cm~7cm厚翻晒l天~2天,每天翻动3次~4次,每666.7 m2大田准备种子4kg。 6.1.2 选种:用比重l.1的泥水或盐水选种,捞出秕谷。 6.1.3 消du:将选好的稻种用25%“使百克”2000倍液在11℃~12℃水温下浸泡3天,或采用包衣种子。 6.1.4 浸种:消du后的种子换清水在11℃~12℃水温条件下浸泡4天~5天。具备车间芽种生产条件的,种子浸泡过程中采用微喷设备微淋增氧,待种子充分吸水后,排去浸泡水。 6.1.5 破胸:将浸泡好的种子捞出或排出浸泡水(指车间生产),在种子上微淋热水,温度控制在31℃~32℃,使种子破胸。 6.1.6 催芽:催芽时温度控制在25℃~28℃之间,继续微淋,保湿、增氧,18h~20h出芽后,降温晾芽待播,芽长控制在2mm以内。 秧田选择 秧田应选择盐碱轻,杂草少,土壤肥沃,灌排方便的菜地或常年旱地。 培肥秧田 秧田须固定连年培肥。在头年育完秧后,每平方米秧田施用猪粪10kg,翻晒秧床,然后种植大豆或蔬菜,秋后整地深翻有机肥、灌足冬水,早春打磨保墒。 秧床规格 秧田冬春反复耙耱保墒后,于3月中下旬做秧床或架设大棚。铲秧手插秧的每666.7m2本田,准备秧田18m2左右。盘育机插秧每666.7m2需28.5cm×58.5cm规格秧盘35盘~40盘。6.1.7 小弓棚秧床规格:长10m~15m,宽l.8m,两床间埂高8cm~10cm,宽40cm,竹弓间距0.9m。 6.1.8 大棚规格:长40m~60 m,宽6.7m,高2.2m,中间走道0.24 m,立杆间距0.9m。棚两边侧膜距地面0.8 m高处留0.6 m宽通风卷帘口,上下用压膜槽固定棚膜,肩部和顶部用纵向拉杆固定,顶部拉杆布设微喷灌水系统。 营养床土配制 6.1.9 按照土与猪粪3:1的比例配制原床土,再按每1m3原床土配入粉碎的磷酸二铵2kg、硫酸铵2 kg、硫酸钾1.5 kg的比例均匀混合,或用育秧肥、壮秧剂按比例配制,过筛堆闷3天后装盘,土厚2cm。 6.1.10 小弓棚育秧的营养土直接配制在秧床上。

水稻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水稻绿色原则化生产技术规程 一、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础条件 1.基地规模。基地实行面积15万亩,集中成片,交通运送条件便捷。 2.浇灌条件。基地水稻生产有充足旳水源保证,排灌设施健全,浇灌用水清洁度高,符合GB5084-92 旳规定。 3.土壤条件。水稻生产基地规定土壤耕层深厚,较肥沃,土壤中性偏酸,具有很好旳水稻土壤构造,通透性良好,保水保肥力较强,具有一定肥力指标。土壤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农产品基地土壤质量原则》旳规定。 4.空气质量。远离工业区,周围无污染企业,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 旳规定。 二、绿色食品水稻栽培技术 1.种子 (1)品种。选择高产、优质、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旳水稻品种。主栽品种:稻花香、吉宏6号、吉粳515、通禾66、吉农大538等系列优质水稻品种。 (2)种子旳特殊规定。不使用转基因品种。

(3)种子质量。符合GB4404-84规定旳二级以上原则。 2.培育强健秧苗 1)种子处理: A、晒种:选晴天,在干燥平坦地上平铺席子或水泥场将种子摊开,厚度3厘米,白天晒2-3天,打破种子休眠,提高种子活力。 B、选种:用比重为1.13旳盐水选除秕谷后捞出稻种,用清水洗2-3遍。 C、药剂浸种:用咪鲜胺药剂浸种,水应高出稻种10?M以上,浸种所需积温应抵达100℃。 D、催芽:有催芽器最佳用催芽器催芽,无催芽器旳可在室内地上、火炕上或育苗大棚内催芽。 E、药剂拌种:在播种前4-5个小时,将种子捞出后,用霜枯净等药剂进行拌种,可防止水稻立枯病。 2)适时播种:播种期根据品种熟期、气温、水资源、插秧时间等状况确定,我区一般在4月5日-10日较为合适。 3)苗期管理:水稻苗期管理规定精心细致,一般分四个阶段进行。 A、播种―出苗 这段时间重要是密封保温,保证出苗所需旳水份和温度。棚内温度控制在30℃左右,超过35℃时要通风降温。缺水时要及时补水。覆膜旳出苗后立即撤去地膜,以免烧苗。

绿色水稻生产基地种植规程

绿色水稻生产基地种植规程 为提升江西金佳谷物股份有限公司新干分公司“金佳”牌大米新干县实丰优质稻专业合作社和新干县金泰优质稻专业合作社2个基地的生产管理,提高稻米卫生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促进水稻生产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加强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推进绿色水稻生产建设,减少农药、化肥等造成的污染,培肥地力,改善水稻生境,全面促进提高稻米质量品质。制订本本操作规程: 一、生产环境条件要求 主要是光、热、温、水、气条件。充足光照、一定热量的有效的积温是形成水稻产量的能源保证,良好的环境,高质量的空气和水分是生产优质绿色水稻基础条件。 1、保持空气清洁。生产基地要做到四周无工矿企业污染源,远离医院和主要铁路、公路干线等污染源。 2、保持生产基地灌溉水清洁和排灌方便。一定要选择在水源条件好、排灌方便、旱涝保收的稻田作为基地。 3、土壤要求及培肥地力。选择土壤耕层深厚、肥沃,通透性能好,pH值5.5-7,有机质含量1.2-2%,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此外,为了培肥地力,减少病虫、杂草为害和蔓延,还应重视生产基地增施有机肥或具有良好改良土壤。同时要调整耕作制度,实行轮作,生态养护,为绿色优质水稻生产打下一个良好的综合基础。 二、品种选择 根据水稻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及当地的光、温、水和土壤条件,1 选择抗逆性好,抗病虫害能力强的部、省评定的高产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早稻选用“嘉育253和中佳早2号”种子,晚稻选用“黄华粘和赣6优88”种子。 三、绿色标准化生产操作 (一)秧田:采取旱育、稀播、化控等技术,培育适龄壮秧。

壮秧指标:秧龄35~40d,株高15~20cm,叶龄5~6叶,有1-2个分蘖,苗基部茎扁粗,单株白根多,叶直不披,叶色绿黄。机插秧苗的壮秧指标有:秧龄15~20d,株高12~17cm,叶龄3.7~3.8叶,苗基部茎宽≥2mm,单株白根10条以上,地上百株干重≥2.0g,根系盘结好,提起不散。 1、秧床处理 整地:提前犁耙,精细整地,打碎土块,按1.4m的厢面起畦。 施肥:每亩(667㎡)施腐熟优质细农家肥或厩肥1000kg均匀深翻入土;播种前3-5天,亩用尿素10kg+钙镁磷25kg+氯化钾10kg,一次性均匀混施入10-15cm土层,以免发生肥害。 2、播种及苗床管理 播种期:根据大田栽秧日期和预定的秧龄而定,掌握移栽时秧龄为30-45天的小苗或中苗,尽量做到不插老秧。 种子处理:种子经包衣后,可不必进行催芽直接播种。 播种量:种植杂交稻,早季一般每亩需种1.2kg左右,晚季为1kg;如种植粳稻,一般亩用种量早季为1.5-2kg,晚季为1.2-1.5kg。 播种时,要求将芽谷均匀撒在秧床土在上,用裹住薄膜的木板轻压种子,使之三面入土;然后,用过筛的细床土均匀覆盖种子,使种子不裸露为当。 (二)本田:插秧密度:常规粳稻一般为每亩2万穴,每穴3-42 本,杂交稻为每亩1.5-2万穴,每穴1-2本。宽行窄株或宽窄行种植。 1、整田施基肥整田应坚持三犁三耙,尤其是谷茬田要做到谷倒田翻身,稻杆还田。插秧时,整田要求做到田平泥化,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化肥配合,一般在每亩施腐熟农家有机肥1000kg的基础上。 2、浅插、稀植 浇插插秧应坚持不栽深秧,力求浅插,一般插入泥中2厘米。

水稻生产农事记录

水稻生产农事记录 时 间:2 月 生长阶段:备种 一播种 农事活动: 上、中旬主要农事活动是:备足稻种、肥料、地膜、农药等农用物质,选好、培 肥、整 平、整细育秧苗床。 下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 400 米以下地区旬末开始播种 管理目标:选用良种,做好合格苗床,适时播种。 时 间: 3 月 生长阶段:播种 一苗期 农事活动: 播种。进入苗床管理 管理目标:防止烂种死苗,防鼠、除草,培育壮秧 技术要点: 、三月农事活动中关键技术是: 上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 400 米以下地区旬末播种结束, 400〜600米地区开始 中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 播 种。进入苗床管理。 400〜 600 米地区旬末播种结束, 600 米以上地区开始 下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 600 米以上地区旬中播种结束。进入苗床管理

1、选用良种。选用优质高产杂交良种,每亩大田备足种子 2、 备足物质。按栽1亩大田,需壮秧剂1公斤、地膜12〜15米要求备足物质(抛 秧每亩还应备足561孔塑料软盘35〜40个)。 3、 培肥苗床。选择背风向阳、土壤疏松、粘砂适中、 管理方便的菜园地或旱田作 苗床地,按栽 1 亩大田需 12〜 15 平方米的苗床备足床地, 整平整细培肥苗床。抛秧 应在播种前 30天,按每 40个软盘备足 80公斤过筛的中壤菜园土作营养土。 4、 适时早播。抢 “暖尾冷头”播干种子。旱育秧播前每 12〜15平方米苗床用 1公 斤壮秧剂均匀撒施并翻欠整平,泼足底水,均匀播种,喷湿盖种土,起拱盖双膜。 旱育秧播种盖土后,亩用 20%丁苄 100〜 150 克兑水 60 公斤喷雾防治杂草。抛秧播 种时, 先将软盘摆入泼湿的苗床上, 然后将 1 公斤壮秧剂均匀混入 60 公斤营养土并 装入 40 个盘内,再播种;播后细土盖种,清水喷湿, 起拱盖双膜。苗床四周投放毒 饵防治鼠害。 5、苗床管理:1〜2叶期膜内温度控制在 20〜25C, 1叶平展后揭走内膜,3叶期 后白天揭膜炼苗,晚上盖膜护苗;床土不发白不喷水,齐苗后让床土水份逐渐散失。 秧苗 2 叶 1 心时用移栽灵 1 支兑水 15 公斤喷施秧苗, 防止青、黄枯死苗。寒潮期间 不能施用化肥。 时 间: 4 月 生长阶段:移栽 -分蘖 农事活动: 上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 中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 下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 600米以上地区冬水田开始栽秧 管理目标:及时返青,促进分蘖,防治杂草、病虫 技术要点: 1.5 公斤。 400 米以下地区冬水田开始栽秧。 400〜 600 米地区冬水田开始栽秧

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 广具有重要意义。优质高产水稻是指在保证产量的提高水稻的品质和 市场竞争力。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探讨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 术规程,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的意义 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其产量的提高对于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而优质水稻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在农业产业升级中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研究和推广水稻优质高产栽培 技术规程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2. 深入解读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2.1 基础环境条件 水稻生长需要适宜的光照、温度、湿度和土壤条件。在选择种植地时,应考虑土壤质量、排水条件和耕地资源。选择适宜的气候条件和生长 季节也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2.2 品种选择和种子管理 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在品种选择时,应综 合考虑不同品种的抗性、适应性和产量潜力。种子管理包括选种、制

种和储存等环节,确保种子的质量和数量符合栽培需求。 2.3 良好的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涉及水稻的育苗、移栽、保墒、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在育苗过程中,应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合理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2.4 科学施肥和水管理 科学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通过土壤测试和农艺特性,确定合适的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科学的水管理也对于水稻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保证适宜的水分供应,合理调整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以及进行排水处理,可以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和植株生长状态。 3. 个人观点和理解 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的研究和推广,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力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农民应根据自身的土地条件和资源情况,结合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合理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从而在提高产量的确保水稻的品质和经济效益。 总结回顾:

水稻土地力分级与培肥改良技术规程

水稻土地力分级与培肥改良技术规程 一、土地准备 1. 土地选择: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2. 土地整理:在种植前,应对土地进行整理,包括耕翻、耙平、耢地等,使土地达到松软、平整的状态。 二、土壤测试 1. 土壤养分检测:通过对土壤进行养分检测,了解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为施肥管理提供依据。 2. 土壤酸碱度检测:通过检测土壤的酸碱度,了解土壤的酸碱环境是否适合水稻生长。 三、土地改良 1. 土壤改良: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对土壤进行改良,包括增加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等。 2. 酸碱度调节:根据土壤酸碱度检测结果,调节土壤酸碱度,使土壤环境更有利于水稻生长。 四、施肥管理 1. 肥料种类:根据水稻生长需要和土壤养分状况,选择适当的肥料种类,如有机肥、化肥等。 2. 施肥量:根据水稻生长阶段和土壤养分状况,确定合理的施肥量,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3. 施肥方式:采用适当的施肥方式,如穴施、条施等,确保肥料均

匀分布。 五、灌溉管理 1. 灌溉量:根据水稻生长阶段和土壤湿度状况,确定合理的灌溉量,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2. 灌溉方式:采用适当的灌溉方式,如喷灌、滴灌等,确保水分均匀分布。 3. 水质管理:加强对灌溉水质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水质符合水稻生长要求。 六、病虫害防治 1. 病虫害监测: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采取防治措施。 2. 生物防治: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放养天敌、使用生物农药等,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3. 化学防治:在必要时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需注意使用量和安全间隔期。 七、收获与储存 1. 收获时间:在水稻成熟后及时收获,避免因过熟而影响品质。 2. 储存方式:选择干燥、通风好的仓库储存水稻,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防止霉变和虫害。 八、环境保护 1. 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农业项目实施方案

农业项目实施方案 农业项目实施方案1 1、我县实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家庭农场)的补助对象 主要扶持已获得20xx年进入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名录、进入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名录和进入县级“星级”家庭农场名录,并同时还要符合以下八条的,从中择优选择。 1.1农场主应为本地农民,为县内户籍,有相应农业从业经历,接受过农业教育或技能培训,并持有相关证书; 1.2劳动力以家庭成员为主; 1.3有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流转剩余期限在5年以上; 1.4有农场名称、标牌,经农业部门认定备案一年以上,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经营场所、生产设施和机械装备; 1.5经营规模适度,优先扶持100500亩的粮食类家庭农场; 1.6按照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投入品的采购和使用有详细记录,并建立档案; 1.7能够及时缴纳土地租金,没有拖欠现象,家庭信用较好; 1.8经营状况良好。 能够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投入,注重可持续发展。种植粮食的家庭农场注重应用“农业三新”,实行秸秆全量还田,使用有机肥培肥地力,粮食的平均亩产高出当地平均产量5%以上。农

场经营实现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家庭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40%以上,对周边农户具有示范带动效应。 2、实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家庭农场)的补贴标准级补贴资金主要用途 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项目建成后,通过财政及农业部门考核、验收合格后,兑现财政奖补资金,获得省级示范的奖补10万元、其他的奖补8万元。补贴资金主要用于家庭农场农田设施建设;购置贮藏、烘干等设备;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商标等方面。 农业项目实施方案2 按照省市关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工作要求,20xx年在全乡范围内培训300名农民绿证学员,为了把此项工作落实到位,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培训目的: 在全乡范围选拔一批优秀农民参加此次培训。提高学员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并且通过学员的带动,使全乡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任务目标 20xx年度计划在全乡培训农民绿证学员300人(具体见附件) 三、培训内容 按照省市下达的培训内容结合我乡农业开发项目和种植业结构调整需求,我乡确定优质水稻栽培、高油大豆栽培两个专业,

垦造耕地土壤培肥技术指导方案

垦造耕地土壤培肥技术指导方案 为确保垦造耕地后续管护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达到培肥耕层土壤、提升地力等级的预期目标,根据**要求,就垦造耕地后续管护土壤培肥内容涉及的耕作制度安排、耕层土壤改良及土壤肥力提升等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耕作制度安排 合理的耕作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土、光、水和肥的利用率,为农业带来高产、高效,还有助于培肥土壤,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因此,对于垦造耕地,要坚持用养结合原则,通过合理的轮作、连作及间套种来提高复种指数,在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注重耕层土壤培肥。 1.种植模式。根据我区垦造耕地类型及其立地条件,可采用的种植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水稻种植模式,该模式适合于土壤肥力较高、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垦造水田,夏秋季以种植水稻为主,冬春季可种植绿肥、油菜、大小麦等作物;二是蔬菜种植模式,该模式适合于土壤肥力较高、生产条件较好的垦造旱地,夏秋季以种植蔬菜为主,冬春季可种植绿肥、油菜、大小麦等作物;三是旱粮种植模式,该模式适合于土壤肥力一般、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垦造旱地,应以种植大小麦、玉米、马铃薯、番薯、大豆等旱粮作物为主,冬季在茬口允许的情况下种植绿肥;四是果茶种植模式,该模式适合于土壤肥力较低和立地条件较差的垦造旱地,以种植果树、茶叶等多年生作物为主,可在行间、株间套种绿肥及蔬菜、旱粮等作物。 2.轮(连)作。主要针对一年生作物,要注重不同种类作物间的轮作,达到调节土壤碳氮比、改善耕层物理性状之目的。对于垦造水田,主要是水旱轮作,模式有:晚稻—油菜(大小麦)、早稻—蔬菜、早稻—玉米(马铃薯、番薯)等;对于垦造旱地,主要是大小麦、玉米、大豆、番薯、马铃薯等不同旱粮品种间进

绿色水稻栽培规程

绿色水稻栽培规程 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分为A级绿色和AA级绿色食品 1 A级绿色食品标准要求: 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并积极采用生物学技术和物理方法,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要求。 2 AA级绿色食品标准要求: 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兽药及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生产资料,而是通过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或物理方法等技术,培肥土壤、控制病虫草害、保护或提高产品品质,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要求。 一、种植地环境条件: 1气候条件 主要是光、温、水条件。充足光照是形成水稻产量的能源保证,温度和水分是水稻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2土壤环境质量要求 生产基地要做到四周无工矿企业污染源,远离医院和主要铁路、公路干线等污染源,按空气污染物标准浓度限值GB3095-82标准中的二级标准要求进行测定确认。 3生产基地灌溉水源要求。 基地稻田用水经抽查监测符合农田灌溉水质GB5084-92的标准。另

外,一定要选择在水源条件好、排灌方便、旱涝保收的稻田作为基地,对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和提高生产水平,增加收益具有重要作用。 4土壤及培肥地力要求 基地稻田要选择土壤耕层深厚、肥沃,通透性能好,pH值5.5-7,有机质含量 1.2-2%,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土壤符合环境质量国家GB15618-1995标准中的二类二级指标。此外,为了培肥地力,减少病虫、杂草为害和蔓延,还引导重视生产基地增施有机肥的习惯。同时要从耕作制度上创造条件,开展年度间、作物间的大轮作和季节性的小轮作,为绿色优质水稻生产打下一个良好的综合基础。 5品种选择 据水稻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及其生产地的光、温、水和土壤条件,选择抗逆性好,抗病虫害能力强的部、省评定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组合以及适合当地种植的穗粒细长、米型美观、口感细滑芳香,未使用禁用物质生产的优质常规稻和杂交稻。品种质量按国家GB4404-4409水稻二级良种标准执行,种子要实行精选包衣

农业科研项目实施方案

农业科研项目实施方案农业科研项目实施方案(通用6篇) 农业科研项目实施方案1 1、我县实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家庭农场)的补助对象 主要扶持已获得2021年进入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名录、进入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名录和进入县级“星级”家庭农场名录,并同时还要符合以下八条的,从中择优选择。 1.1农场主应为本地农民,为县内户籍,有相应农业从业经历,接受过农业教育或技能培训,并持有相关证书; 1.2劳动力以家庭成员为主; 1.3有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流转剩余期限在5年以上; 1.4有农场名称、标牌,经农业部门认定备案一年以上,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经营场所、生产设施和机械装备; 1.5经营规模适度,优先扶持100-500亩的粮食类家庭农场; 1.6按照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投入品的采购和使用有详细记录,并建立档案; 1.7能够及时缴纳土地租金,没有拖欠现象,家庭信用较好; 1.8经营状况良好。 能够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投入,注重可持续发展。种植粮食的家庭农场注重应用“农业三新”,实行秸秆全量还田,使用有机肥培肥地力,粮食的平均亩产高出当地平均产量5%以上。农场经营实现年纯 收入10万元以上,家庭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40%以上,对周边农户具有示范带动效应。 2、实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家庭农场)的补贴标准级补贴资金主要用途

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项目建成后,通过财政及农业部门考核、验收合格后,兑现财政奖补资金,获得省级示范的奖补10万元、其他的奖补8万元。补贴资金主要用于家庭农场农田设施建设;购置贮藏、烘干等设备;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商标等方面。 农业科研项目实施方案2 按照省市关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工作要求,2021年在全乡范围内培训300名农民绿证学员,为了把此项工作落实到位,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培训目的: 在全乡范围选拔一批优秀农民参加此次培训。提高学员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并且通过学员的带动,使全乡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任务目标 2021年度计划在全乡培训农民绿证学员300人(具体见附件) 三、培训内容 按照省市下达的培训内容结合我乡农业开发项目和种植业结构调整需求,我乡确定优质水稻栽培、高油大豆栽培两个专业,对优质水稻栽培、高油大豆栽培的操作规程进行系统培训。 四、保证措施及要求 1、要保证培训的任务落实。本年度下达的绿色证书培训,属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重要科技保证措施。为了保证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此次培训的学员均具有代表性,能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2、培训质量。按计划下达的培训人数和培训专业,组织开展培训重点选拔科技示范户和种田能手,参加培训,注重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保证规定的学时数量。培训教材统一编、订、发放。培训结束后,按要求组织相应的考试,合格者发给由农业部统一印制的绿色证书。 3、规范管理。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培训台帐,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案、学员点名册和记分册。学员登记表、学员情况统计表、学员情况统计表及各项管理制度,提供培训实验,实习场所,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

优质水稻高产示范科技项目实施方案

优质水稻高产示范科技项目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第一章概论 1.1 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虎林市新乐乡优质水稻高产示范项目。建设地点:虎林市新乐乡兴隆村。项目主体技术:(1)水稻智能化有氧恒温浸种催芽技术(2)水稻钵形毯式育秧栽培技术。 1.1.2项目申报单位及法人代表(或负责人) 项目申报单位:虎林市农业开发办公室 申报单位负责人:张某某 1.1.3 项目执行单位及法人代表(或负责人) 项目执行单位:虎林市盛联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执行单位负责人:崔某某 1.1.4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及法人代表(或负责人) 技术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技术依托单位负责人:乔某某 1.1.5项目建设地点 虎林市新乐乡兴隆村,距虎林市区7公里,地理位臵北纬45°85′,东经132°93′。 1.1.6项目总体目标 通过引进智能化有氧恒温浸种催芽技术,钵形毯式育秧技术,选用优质水稻新品种和推广先进实用新技术,农艺农机相配套,探索适合虎林地区优质水稻生产新模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水稻产业的总体效益,努力把项目基地建成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区,现代化农业高产创建示范区。 通过建设,基地将成为虎林市及周边市县农民参观学习的高

产示范田,增加农民收入21万元,实现水稻亩产650公斤,并逐步形成品种优良化、催芽智能化、种植模式化、灌溉节水化、生产全程机械化、环境生态化的新格局。 1.1.7项目主要技术内容与示范、推广规模 1、主要技术内容 主体技术: (1)水稻智能化有氧恒温浸种催芽技术 (2)水稻钵形毯式育秧栽培技术 配套组装技术 (1)寒地水稻隔寒增温技术 (2)水田节水灌溉技术 (3)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4)水稻配方施肥技术 2、示范推广规模 建立优质水稻高产示范基地500亩,其中核心展示区150亩。 1.1.8 项目主要辐射地点 辐射地点:虎林市各乡镇及周边国营农场 辐射规模:15万亩 通过项目建设,可提高当地水稻种植水平和生产标准化程度。 1.1.9主要配套工程建设 (1)新建育秧大棚20栋4800平方米,购臵微喷设备10套,维修智能化催芽室600平方米。 (2)购臵信息网络设备2台,技术培训400人次。 (3)维修道路1.5公里,维修涵洞2座。 (4)土壤改良400亩,生物培肥400亩。

高标准农田:稻田建设技术规范

DB 湖南省地方标准 DB43/ T650-2011 高标准农田稻田建设技术规范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paddy field 2011-08-17发布2011-09-01实施 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目次 前言 (2) 1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术语和定义 (3) 4规划要求 (4) 5 设计要求 (9) 6 工程建设要求 (12) 7 农艺措施要求 (14) 8 关键技术指标 (15) 9 档案管理 (16) 附录A典型排浸沟断面示意图 (18) 附录B田面排水管设置示意图 (19)

前言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高标准稻田建设标准,大力推进标准粮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与复垦、基本口粮田建设和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实施,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附录A、B为资料性目录。 本规范由湖南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湖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危长宽、阳小民、谢卫国、彭福茂、黄铁平、夏海鳌、钟武云、杨琳、高幼林

高标准农田稻田建设技术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高标准稻田建设的术语和定义,提出了高标准稻田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农艺管理措施要求,适用于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土地整理与复垦、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高标准稻田建设,其他涉及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参照此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应于本规范。 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50288-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168-200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DB43/T580-2010 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农田 指常年用于农作物种植的水田、旱地、水浇地和园地。 3.2高标准农田 指田地集中连片,农田水利排、灌设施配套齐全;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治涝标准10年一遇,灌溉设计保证率达85%及以上,或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