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移就——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浅析“移就、移觉、移时、移情”

浅析“移就、移觉、移时、移情”

浅析“移就、移觉、移时、移情”“移就、移觉、移时、移情”这四种修饰手法虽然不在高考必考的八种修辞方式之中,但是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也偶尔会看到和用到,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同点,可是似乎还没有人结合教材对着四种修辞进行总结分析。

本人资历有限,目前只能结合高一课本以及网络资源对这四种修辞方式进行了简单的整理。

首先说下“移就”和“移觉”,两者虽只有一字之差,有些人常会混淆。

一、“移就”和“移觉”A、“移就”据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和《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张滌华、胡裕树等先生主编),把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的性状,这种修辞手法叫“移就”。

由此看来,所谓“移就”,就是把原适用于甲事物的修饰语(形容词性定语)移用作乙事物的修饰语。

这实际上是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灵活的超常搭配运用。

如下面短语中加点的词语(定语)都属于“移就”手法:欢乐的春节、愉快的双休日、甜蜜的事业、火红的青春、幸福的晚年、沸腾的生活、愤怒的枪口、仇恨的子弹。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也有这么几处运用到了“移就”的修辞方式:1、“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紫色的灵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紫色”本指本来是修饰具体可感的事物的,这里用来修饰没有颜色的灵魂,更显出大堰河的灵魂因饱受磨难和艰辛而愈加的高贵、美丽和圣洁,这是艾青发自肺腑的感激和歌颂。

2“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鲁迅《祝福》)。

“无聊”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人的心绪,这里用来写“书房”,就把“我”当时在四叔家书房里窒息的极为无聊的情绪描写得十分突出。

3、“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验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阴险”是用来形容人的品质不良,这里用来形容反动文人污蔑爱国青年的无耻谰言,深刻揭示出其手段之卑劣。

4、“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浓黑”是形容“非人间社会”的极端黑暗,这里用来形容人的悲哀心情,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懑和对革命烈士深切怀念的感情。

简单辨析“移就”修辞手法

简单辨析“移就”修辞手法

2202018年26期总第414期语言文化研究ENGLISH ON CAMPUS【摘要】移就,是一种特殊的修辞,并且与拟人、拟物和隐喻都有关联,在理解的时候会混淆。

因此,本文从定义、修辞效果与结构上简单区分三者与移就的关系,通过相互对比,使学习者更好的理解移就这种修辞,理清相互间的关系。

【关键词】移就;拟人;拟物;隐喻【作者简介】曹宇慧(1995.5- ),女,汉族,陕西榆林人,内蒙古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学科教学。

简单辨析“移就”修辞手法文/曹宇慧移就被称为是一种特殊的修辞。

之所以特殊,是由于通过不寻常的词语搭配,使语言的效果超出它正常组合时所产生的效果,也可以说此时“鸠占鹊巢”或者“张冠李戴”的现象更和谐、更具有美感。

移就这种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运用的比较多,所以在之前就有好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移就研究、分析过。

但是,因为这种修辞手法的特殊性和它与其他修辞的关系,使得学者们对这种修辞有不同的认识,也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移就的概念不明了,对移就与拟人、拟物和隐喻的关系也是含糊不清。

本文首先通过对移就、拟人、拟物和隐喻的定义阐述,再逐一分析三者与移就的区别和关系。

最终希望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从多角度辨析不同的修辞手法。

一、移就移就修辞手法属于文体修辞格,也称为转向形容词。

就是利用本该修饰甲的词语去修饰乙,让被修饰的乙更加形象生动,同时大大增强了语言效果。

首先,移就的第一种情况是移人于物,就是用修饰人思想、行为、性格的词语去修饰事物。

例如:1. Hans shrugged a scornful shoulder.(汉斯轻蔑地耸了耸肩)Scornful(轻蔑地),本是表达人的神情,此时用来修饰shoulder(肩膀),让人联想到汉斯可能不只是眼神中带着轻蔑,而且内心和行为表现出来的都是轻蔑。

这让此时此地的读者更容易想象到彼时彼地的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以及神情和行为动作。

移觉·移就·移情

移觉·移就·移情

移觉·移就·移情
移觉、移就、移情是三种不同的修辞格,⽤在⽂学作品中往往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表现⼒。

⼀、移觉,也称通感,即感觉的转移和相通。

⼼理学上叫感觉错移。

指“⼀种感觉超越了本⾝的局限⽽领会到属于另⼀种感觉的印象”,就是把⼈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式。

如古诗“风来花底鸟声⾹”,将听觉的声⾳转化为嗅觉的⽓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朱⾃清的《荷塘⽉⾊》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仿佛远处⾼楼上渺茫的歌声拟的。

”这⾥的“清⾹”明明是“嗅觉”的感知,但作家恰恰⽤“歌声”来⽐喻就超出了嗅觉⽽转⼈了听觉,即⽤听觉的⽅式来表达嗅觉捕捉到的那种感知,这样不仅写出了它的轻淡缥缈,沁⼈⼼脾,⽽且还烘托出⼏分优雅与宁静。

《荷塘⽉⾊》中还有⼀句“塘中的⽉⾊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的光华和阴影本属视觉形象,作家却⽤名曲上的旋律来形容,除了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提琴演奏的名曲⼀样悠扬、优美,还烘托出⼀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带⼈⼀种幻想。

修辞手法移就

修辞手法移就



“I may do better than that,” I said with a mysterious wink. “或许我做的比那更好,”我神秘地眨眨眼 睛说。
2变换结构 An expensive failure can be made into an asset if you’ve learnt from it.
移就

Transferred Epithet是英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格,
汉译“移就修饰”,亦称“转移修饰”,“移位 修饰”或简称“移就”。这种修辞格一是把本来 应该用来修饰甲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用来修饰了 乙事物,转个弯来表示甲事物给人的感觉。在现 代英语中,最常见的是把本来用以修饰人的词组 甩来修饰事物。
例如:The big man crashed down on a protesting chair. 大个子一屁股坐了下来,椅子吱吱嘎嘎地作 响,好像是在提出抗议.


That was a stupid place to keep your money. 你真蠢,怎么把钱放在那种地方呢? I buried my head under the miserable sheet and rug, and cried like a child. 我一头扎进被单和毯子里面,像孩子一样 伤心地哭了起来。
每当我写文章遇到困难想打退堂鼓时,或自叹不 走运时,我就往那台破旧的打字机里卷一张纸, 像妈妈当年那样,一ive tastes in clothes. 她喜欢穿高档衣服。
在形式上是某一名词的修饰语,在语义上却是另一动词(非 谓语动词)的修饰语。其作用相当于一个状语
1.位置还原法

When I’m having trouble with a story and think about giving up, or when I start to feel sorry for myself and think things should be easier for me, I roll a piece of paper into that cranky old machine, and type, word by painful word, just the way mother did.

通感移就比喻拟人的区别

通感移就比喻拟人的区别

通感移就比喻拟人通感:又叫“移觉”,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彼‎此相通。

一种感觉与另‎一种感觉之间‎在心理上反映‎上的相似点,是感觉转移的‎条件,符合这一条件‎亦即运用移觉‎修辞方式原则‎。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方式是由钱钟‎书先生最先提‎出来的。

常见有两种类‎型:形容通感(甜甜的笑)和比喻通感(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典型例句‎:1、“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勾通。

3、“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白),诗人把“雪花”与“春风”联系起来,把“雪”说成春风中的‎花,当然就香了,视觉通于嗅觉‎,写出了层次丰‎富,令人玩味的立‎体意境。

4、“避鸟声如剪,隔岸奇花色欲‎燃”。

前一句写鸟语‎之快有如剪刀‎,由此听觉与视‎觉勾通;后一句写花色‎欲燃,花色浓艳,像要燃烧,视觉向触觉挪‎移。

写鸟声,写花色,却听之有音,视之有温度,形象异常具体‎。

5、“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丝钢线抛‎入天际……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腰盘绕穿插‎……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于白道‎五色火花,纵横散乱”。

(刘鹗《老残游记》)视觉与听觉相‎勾通,写出了王小玉‎的高超技艺。

6、这个时候你完‎全可以来得及‎返身进屋去沏‎一壶茶,待他进来时,你喝住狗的嚎‎叫后引他进屋‎,他会马上品到‎飘逸的茶香。

(迟子建《原始风景》)7、黎明的鸡血红‎又热辣辣的在‎东方散发出奔‎放的晨光了。

(迟子建《原始风景》)8、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

移就与偏正式暗喻的区别特征和修辞特征

移就与偏正式暗喻的区别特征和修辞特征

移就与偏正式暗喻的区别特征和修辞特征以《移就与偏正式暗喻的区别特征和修辞特征》为标题,本文将结合比较、分析、评价、论证等手法,深入探讨移就和偏正式暗喻的区别特征和修辞特征。

首先,值得说明的是,移就和偏正式暗喻是两种效果表现形式,它们都属于文学的语言表现。

在修辞手法上,移就和偏正式暗喻都是隐喻的一种,它们让文章的表达更具有生动性和说服力,深入人心。

然而,移就和偏正式暗喻之间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移就表达的是比喻的意义,它是把一种概念或情况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出来,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艺术表现力。

也就是说,作者可以将一种现象用非常直观的说明来表达,以通俗易懂的词语和句子表现出来,而且是把一种看不见的东西拟人化,从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记忆。

例如,“天空中飘着洁白的雪花,像精美的白纱般,倩影在空中曼舞”这种比喻,可以把空中飘落的雪花比作现实中的精美白纱,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还能让读者感受到雪花细碎、柔和朦胧的美感。

其次,偏正式暗喻表达的是夸张的意义,就是把某种事物夸张到惊人的程度,以此来强调它的深度、广度或强烈的感受。

它的特点是以超越现实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一把大刀将山分成两半,一声巨响将天拉开”,用这种语言表达就可以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力量,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最后,从修辞的角度看,移就和偏正式暗喻都是将一种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形象的表达形式,但是两者在表达方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移就可以用实物来比喻,而偏正式暗喻则可以用一种夸张的方式表达,表现出更激烈的表情和感受。

这也是修辞学里两者最大的区别。

综上所述,移就和偏正式暗喻都是文学语言形式,它们也都属于隐喻的一种。

但是,两者在表达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移就可以用实物来比喻,而偏正式暗喻则是以夸张的方式表达,以此来强调某种概念或情况的深度、广度或强烈的感受。

由此可见,移就和偏正式暗喻在修辞特征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是文学表达中形象丰满、手法多样的重要体现。

移就手法

移就手法

移就手法所谓“移就”,就是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

一般可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三类。

移人与物一移人于物。

把描写人的词语移用来描写物,从侧面衬托人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如:①她们被幽闭在宫闱里,戴个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寂寞”本是人的一种感受,现在用来描写物“梧桐树”,以正面衬托“被幽闭在宫闱里”人的孤寂。

②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唐弢《琐忆》)“倔强”一般是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里却用来修饰“头发”,而正是这种错位移用,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倔强的性格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移物于人把描写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人。

如:①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酱紫色的脸皮上泛出来。

(茅盾《子夜》)“铁青色”本是用来写物的,这里用来写人的心情“苦闷和失望”,将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语句显得简洁生动、深刻有力。

②将最初的叹息最后的悲伤一齐投入生命的熔炉铸炼成金色的希望(陈敬容《铸炼》)“金色”本是用来修饰物的词语,现在用来修饰人的“希望”,形容希望的无限美好。

移物于物把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修饰乙事物。

如:①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着这个苍白的日子(李瑛《一月的哀思》)“苍白”本来是用来修饰缺乏生命力的事物的色彩,现在移用来修饰另一种事物“日子”。

这是移用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来修饰乙事物,使没有感情色彩的事物具有感情色彩。

②辽阔的呼伦贝尔,甜蜜的湖光山色。

(杨志美《草原牧歌》)“甜蜜”本来是描述形容物品的味道,这里移用来修饰另一种事物“湖光山色”,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赏心悦目。

巧妙的运用移就,能使文章简洁有力、生动活泼。

如:①拿洗脸打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移就

移就

Definition:A transferred epithet is,as its name implies, a figure of speech where an epithet( an adjective or descriptive phrase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none it should rightly modify to another to which it does not really belong. Generally, the epithet is transferred from a person to a thing or idea.Transferred Epithet是英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格,汉译“移就修饰”,亦称“转移修饰”,“移位修饰”或简称“移就”。

这种修辞格一是把本来应该用来修饰甲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用来修饰了乙事物,转个弯子即表示甲事物给人的感觉。

在现代英语中,最常见的是把本来用以修饰人的词组用来修饰事物。

二是从形式上看,修饰语修饰的是某个中心名词,然而在意义上,修饰语中的名词却是被修饰的对象。

它的特点是把本来应该描述人的修饰语移来描述事物,或把本应描述甲事物的修饰语移来描述乙事物。

就形式而言,似乎“张冠李戴气不合逻辑,其语义实质却是“移花接木代从而取得了简洁凝缩、寓意深刻、生动形象的修辞效果。

一、移就辞格包括两种结构形式。

l.“形容词(或分词)+名词”结构。

•His story achieved nothing but cheap laughs. 他的故事仅仅赚了点廉价的笑声。

•That was a stupid place to keep your money. 你真蠢,怎么把钱放在那种地方呢?•I buried my head under the miserable sheet and rug, and cried like a child. 我一头扎进被单和毯子里面,像孩子一样伤心地哭了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移就——修辞手法
本文是关于什么是移就——修辞手法,感谢您的阅读!
什么是移就修辞手法
什么是移就:
移就修辞格在作品中经常出现,能收到以少胜多、含蕴深远的表达效果。

什么是移就呢?在辞海解释如下: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来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乙事物,叫移就。

唐铖《修辞格》说:“两个观念联系在一起时,一个的形容词常常移用于他一个上头。


移就是一种超乎常格的语言现象,也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

通过词语的移用,将人的情绪、状态同事物联系起来,不需要耗费更多的笔墨,极简练地把人的情绪、思想、性格鲜明地表达出来,或将事物的形状、本质突出出来,而且使语言出奇制胜,富于变化,饶有情趣。

移就的种类:移人于物和移物于物。

好像有点与拟人和拟物类似。

移人于物,就是把原来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

如:
郁达夫《还乡记》中:“我女人经过的悲哀的足迹,现在有我一步步的践踏过去!”“悲哀”原是表现人的心情悲凉、哀伤,这里用来修饰“足迹”。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脉脉”是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形容人含情的样子,有“脉脉含
情”“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词句,这里却用来修饰“流水”。

陆游《过采石有感》:“明日重寻石头路,醉鞍谁与共联翩。

”“醉”的本是放翁,表现其情态,这里却移用于“鞍”。

移物于物,把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用于乙事物。

如: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把描摹颜色的“浓黑”用来修饰“悲凉”,表现“悲凉”的沉重浓烈: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峻青《海滨仲夏夜》中“晚霞”原不会“燃烧”,这里却把此词移用来形容“晚霞”的形态和色彩。

“西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李瑛《一月的哀思》中把描摹颜色的“苍白”同来修饰“日子”,表现“日子”让人伤恸:
“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藏着这样苍白的日子。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