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9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4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习题课件

B.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C.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D.促成欧洲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故选 CC项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2.[2018·福州八县联考]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 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
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
ted师w和it画h家A的sp中os心e主.S题lEid。vea这slu表fao明trio文.Nn艺Eo复Tnl兴3y..时5 期C(lient)Profile 5.2 A. Co世p俗yr清ig醒ht的2世00界4观-2并0未11出A现spose Pty Ltd.
B.Co在p目yr标ig上ht两2者00都4主-2张0削11弱A封s建po王s权e Pty Ltd.
C.异趋指两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
D.同流指两者都试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解析 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神学,宗教改
革要求摆脱罗马教廷E权v威al,ua故tioAn项on正ly确. ;宗教改革主张建 ted立w强it大h的A世sp俗o王se权.S,li故deBs f项or错.误NE;T文3艺.5复C兴l和ie宗nt教P改ro革fi对le 5.2
面都起到了关键性作Ev用a。lua清ti教on主o义nl的y.三个主要价值观念 ted—w—it功h 利As主p义os、e理.S性lid主e义s 和fo世r .俗N主ET义3,.5促C进l了ien科t学P精ro神fil的e 5.2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检测四十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课时检测(四十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英国史学家韦尔斯指出:“(文艺复兴)不是古典崇拜而是解放人的思想”,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强调自由,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B.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世幸福C.挑战王权,提高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D.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切的尺度解析:选B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的,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排除A项;文艺复兴矛头指向的是封建神学和教会的腐化,而不是封建王权,排除C项;D 项是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故排除;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解放,追求现世的幸福,B项符合题意。
2.思想家李贽以其离经叛道的言论成为中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禁欲思想,二人的思想本质上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B.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要求C.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D.重建道德价值观挽救社会的要求解析:选A 李贽处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他的思想是市民阶层对封建思想的一种反叛;而文艺复兴时期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在文艺方面的反映,故选A 项。
3.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改革敕令》中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
……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
”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B.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C.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D.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解析:选D 注意题干时间1438年,符合这一时间的只有文艺复兴。
智者运动发生在公元前 5 世纪,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启蒙运动是在17、18 世纪。
材料信息“服从已死亡”“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反映出以人为中心,追求现世的享受和幸福的人文主义主张,故选D项。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板块十二 第3讲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3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精神的表现形式 1文艺复兴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2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强调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 3宗教改革的本质 4启蒙运动康德的法治思想 5启蒙运动的影响 6综合7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A.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并未出现B.亟待改变传统的基督教信仰C.用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解析:C 文艺复兴实质上是反对封建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主张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价值,核心是人文主义,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还停留在反对封建教会的腐朽上,并未上升到改变宗教信仰的高度,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得出文艺复兴是通过宗教题材展现人性的美,借助于宗教形式宣传人文主义,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故D项错误。
2.一般而言,中世纪的艺术家即使设计了一座大教堂或一面彩色玻璃墙,都是匿名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哪怕设计了一个盐罐或烛台,都要署名。
这一现象说明( )A.艺术由个体创作转向了集体创作B.艺术家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得以凸显C.创作的主要题材由宗教转向世俗D.小型设计成为必须遵守的创作原则解析:B 由“中世纪的艺术家即使设计了一座大教堂或一面彩色玻璃墙,都是匿名的”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哪怕设计了一个盐罐或烛台,都要署名”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注重彰显个性和自我艺术风格,故选B项。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试题:第十三单元 40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含解析 精品

1.(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
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解析:本题考查佛罗伦萨工商业的发展。
材料表明,市民意志影响了教堂建设和宗教理念,市民即工商业阶层,体现出当时佛罗伦萨工商业阶层的成长壮大,故A项正确。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B项错误;教堂要与市民意志保持一致,不能体现教会权威的提升,C项错误;新教出现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期间,D项错误。
答案:A2.(2017·天津文综)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
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
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
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解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
题干信息表明,马丁·路德改革既得到了下层人民群众的支持,也得到了上层王公贵族的认可。
据此可以得出宗教改革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
王公贵族与下层民众的目标并不相同,故A项错误。
B项只强调了宗教改革对王公贵族的影响,并未涉及其他阶层,故B项错误。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D3.(2015·北京文综)1521年,德国维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
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
这幅画意在() 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解析: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而教皇却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联系题干中的“1521年”“德国”,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故正确选项为A项。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三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课时作业40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

课时作业40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盘锦高三段考)据基督教说,上帝制造了万物后,又造了人类去管理万物,人类是世界的中心;在文艺复兴时,思想家提出人是世界的中心,提出了人文主义。
据此可知( )A.文艺复兴是对基督教的继承B.反对教权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C.教会的腐败导致了基督教的衰落D.文艺复兴利用了基督教教义解析: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是借助基督教教义来宣扬人文主义思想,选项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文艺复兴和基督教有本质的不同,不是对基督教的继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人文主义才是文艺复兴的核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是正确的,但材料未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答案:D2.(2018·吉林省百校联盟高三联考)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绘画作品中的民众人物,不仅服饰上日益丰富和华丽,而且人物也开始戴上各种头饰和手饰。
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市民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B.广大民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C.艺术家绘画技艺日趋高超D.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个性解放解析: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材料中的这些绘画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人们的个性解放。
故答案为D项。
A、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不符合题干“实际上”的要求,排除。
答案:D3.(2018·辽宁省六校联考)瓦拉在《论作为真正幸福的享乐》一书中,认为世俗的纵情享乐就是幸福,人必须享受尘世生活的一切乐趣。
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也说:“我们的一切行动,应以快乐和幸福为最终目的。
”拉伯雷也说,追求“自由”和财富就是幸福。
以上材料实质上是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 )A.倡导追求现世的幸福B.要确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统治地位C.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D.揭露教会禁欲主义思想解析:莫尔和拉伯雷的语言无法体现“倡导追求现世的幸福”,排除A;根据“认为世俗的纵情享乐就是幸福”“应以快乐和幸福为最终目的”“追求‘自由’和财富就是幸福”体现出追求幸福确立自己的生活方式,故B正确;C、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高考历史复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3·大同市二模]相关研究表明,14、15世纪欧洲成立的新寄宿学校,并不培养牧师而是培养商人的子弟。
学校课程注重古典作品研究和体育运动,学校课程的宗旨是要教育学生快乐、健康地生活,成为有责任的公民。
这反映出在当时()A.人们宗教信仰淡薄B.商业发展成为主流C.资产阶级政治追求D.人文主义思潮兴起2.15世纪中叶,西尔维乌斯在《论自由教育》一文中,强调培养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过体育、军事训练与合理饮食来强健身体,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慧。
这一主张()A.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B.重申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C.强调信仰对教育的决定作用D.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3.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伊拉斯谟,他的人生目的是回归真理的源泉,在他那个时代首先就是“把几个世纪曲解了的(圣经)复其原貌,还其本意,并以他对真理探索的精神把智慧之光传给世人”。
这说明他()A.拯救了人类信仰危机B.意在复兴古典文化C.彰显了人文主义精神D.着眼现世生活的幸福4.16世纪的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小癞子》勾画出了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贪婪恶毒的瞎子、狠心吝啬的神父、破落卑微的贵族等。
主人公拉萨洛出身卑微,却努力摆脱贫困和饥饿的状态。
这部作品()A.抒发了浪漫情怀B.突出了人文精神C.讽刺了工业文明D.表达了理想幻灭5.[2023·保定市一模]15世纪末,达·芬奇通过解剖,对人体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并利用自己娴熟的绘画技巧将人体结构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他还发现了空气透视的原理,并将这一原理运用于绘画中,达到了更加生动的透视效果。
这反映了()A.浪漫主义绘画展示人体美学B.人文主义文化蕴含科学意义C.艺术家追求人体健美的姿态D.绘画否定了天主教神学理论6.[2023·张家界市二模]茨维坦·托多罗夫在《个体的颂歌》中点评文艺复兴:“正是因为这些变革,个体形象进入了绘画的图像之中,我们在绘画中看到的不再是简化为线条、符号的人物;我们看到的是如同我们走出家门,每天都会碰到的普通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 第十四单元 考点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第十四单元考点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1.15世纪西欧一些地区成立了新式寄宿学校,课程设计围绕着教育学生快乐而健康地生活,使学生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
这一课程设计理念体现了( )A.功利主义思潮B.人文主义思潮C.理性主义思潮D.现实主义思潮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提倡人性,注重人的价值,由材料信息中的时间和课程设计思想可以判断正确答案为B项。
A项明显不合材料信息;C项理性主义思潮体现的是启蒙思想; D项反映的是19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的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不满的现实主义思潮。
答案:B2.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图1反映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图2的内容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A.反对皇权专制B.反封建礼教C.反殖民侵略D.反教会压迫解析:《十日谈》把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会和教士,《红楼梦》主要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A 项是启蒙运动的矛头所在,B项是《红楼梦》的作品内容,两者均没有C项的内容。
答案:D3.《九十五条论纲》指出:“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教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材料反映作者的态度是( )A.认可教皇搜刮财富B.天主教徒应该忠实于信仰C.赞同教会建造教堂D.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掠夺解析:注意分析材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皇是最富有的,他建教堂不应该用贫穷信徒的钱,而应该用自己的钱。
很显然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掠夺。
答案:D4.(密码原创)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重大事件,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作用的共同点是( )A.促进了法国大革命B.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解析:两幅图分别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近代欧洲的两大思想解放运动都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
A项是启蒙运动的作用,B、D两项只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
答案:C5.(2012·山东济宁)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其《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40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作业40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2019·海口高三统考)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宣称:“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上的幸福。
”这表明文艺复兴( C )A.是人类自我意识首次觉醒B.论述了天赋人权思想C.强调人和人性的价值D.将人类从神权中解放出来解析:材料“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上的幸福”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容,人文主义强调人和人性的价值,故C正确;古希腊智者运动是人类自我意识首次觉醒,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天赋人权思想,故B错误;宗教改革将人类从神权中解放出来,故D错误。
2.(2019·乐山高三模拟)15世纪前后的佛罗伦萨,“富有的商人和贫穷的艺术家在长老会议上平起平坐”,共同探讨古典文化的问题,社会各阶层人士参加的文化座谈会、沙龙使许多人对古典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这表明( D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B.古典文化实现复兴C.平等理念已初步形成D.人文主义逐渐流行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所述,15世纪前后的佛罗伦萨,“富有的商人和贫穷的艺术家在长老会议上平起平坐”,探讨古典文化,社会各阶层人士也对古典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主要是此时文艺复兴运动的展开,其主要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借助古典文化,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表明了人文主义的逐渐流行,D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表明;B项是表象,不是表明的问题,排除;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排除。
3.(2019·衡阳高三诊断)一位西方艺术家的画作有诸多时代性突破:将亚当和夏娃的人物比例放大,将代表神权的天使比例缩小并置于背景之中;通过画中人物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烘托画面的悲剧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49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49页]
一、选择题
1.(2017·大同模拟)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
”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 )
A.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
B.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C.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
D.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得到避免”表明了文艺复兴的发展、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项不符合题意;A、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
所以答案选C。
答案:C
2.(2017·哈尔滨模拟)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也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这些杰作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在于( )
A.表现现实生活与真实的人物形象
B.倡导民主改革与反抗精神
C.宣传宗教改革与激进思想
D.揭露教会的腐败与神学的荒谬
解析: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是以宗教作为题裁表现现实的人生,这正是14~17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形式,目的在于体现人的真实生活,反映人性的温暖与仁爱,与神的冷漠与高傲是相对立的。
B项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
C、D两项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主张,本题选A。
答案:A
3.(2017·桂林质量评估)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圣母的形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出( )
A.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已经深入人心
B.当时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C.自然人性的复苏
D.宗教改革改变了人们对圣母的认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相对于中世纪圣母像,拉斐尔圣母像中的圣母更像一位普通的充满真实情感的母亲,反映了人文主义的复苏,C项正确。
A项表述过于绝对;B项不符合史实;D项本身错误。
答案:C
4.“他呼吁世俗权力,要求国家驾驭宗教;他谴责教士不同于俗人是欺人之谈;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
”他的主张( )
A.完全否定了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主张
B.逐渐破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
C.极大阻碍了人获得灵魂救赎的自主权
D.深刻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解析:“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说明并没有完全反对神性,故A项错误;“他呼吁世俗权力,要求国家驾驭宗教;他谴责教士不同于俗人是欺人之谈”说明他主张破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故B项正确;从材料“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说明他主张人人有权读《圣经》,理解《圣经》,使人获得灵魂救赎的自主权,故C项错误;深刻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的是启蒙运动,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7·菏泽模拟)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
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其核心主张是世俗权力( )
A.只能在上帝的委托下行使
B.可以拯救天主教徒的灵魂
C.应当高于罗马教会的权力
D.必须配合教会维护社会秩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说明马丁·路德主张世俗封建君主的权力凌驾于教会之上,即王权大于教权,C项符合材料主旨,所以答案选C。
A、B、D三项与题意不符,也不符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故不选。
答案:C
6.(2017·咸阳高三诊断)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
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
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
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
”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救赎的自主权
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解析:材料的核心观点是“因信称义”,意思是只要信仰就能得到救赎和在上帝面前得到义。
这就使人们获得了信仰的主动权,不必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C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错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并未反对上帝;B项说法错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出现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D项说法错误,启蒙运动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答案:C
7.“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者反天主教会腐败、特权的主要目标虽基本一致,但内涵和影响有别,两者互有促进,有先后之序。
”可见两者的主要历史作用在于( )
A.改变了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
B.强化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
C.在不同领域打破旧的精神枷锁
D.构想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架构
解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并没有改变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并未强化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在思想领域和宗教领域打破旧的精神枷锁,故C项正确;构想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架构的是启蒙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8.(2017·南京师大附中模拟)中国明朝和西方文艺复兴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大体一致,都是各自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当时东西方在思想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这种本来极有价值的共性由于社会体制的截然不同,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完全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
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
将我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
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
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向前……
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
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
在爱神面前我毫无防范,
从眼睛到心灵全都门扉大开,
双眼变成热泪流淌的通道和源泉。
——[意]彼特拉克《歌集》
材料二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
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
在李贽看来,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和佛家的“无”彼此相通,他攻击虚伪的道德,但同样不是背弃道德。
……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间得到释放和施展。
……当然,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当时,仅仅依靠一群文人的思想的力量远远不够。
这些文人在当时不但不是社会的主流,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排挤打压的对象,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再者封建制度的沉疴积重难返,已到了封建社会的沉暮之年,整个社会的衰落也是历史所趋。
——张犇《试寻文人画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共性》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个人的个性”和“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李贽思想形成的原因。
与李贽相比,“欧洲式人物”在思想方面的突破性表现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对当时的东西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诉求根据材料一中“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在爱神面前我毫无防范”等信息可知,其诉求为歌颂爱情,表达对幸福的渴望;第二小问“地位”,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李贽的性格特点以及明末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特点作答即可;第二小问“表现”,结合文艺复兴的特点作答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间得到释放和施展”可知,对中国的影响有限,结合文艺复兴对西方社会的历史作用可知,对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其思想的解放。
答案(1)诉求:大胆歌颂爱情,表达对幸福的渴望(热爱生活的世界观)。
地位:“人文主义之父”。
(2)原因:个性: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环境:受心学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明末吏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儒学的日益僵化。
表现:借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3)影响:中国:发挥作用极为有限,封建社会日趋衰落。
西方:形成近代欧洲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