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方法
请简述控制教育实验研究中无关变量的方法。

请简述控制教育实验研究中无关变量的方法。
无关变量的控制,也称为内部一致性的控制,就是将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尽可能的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使实验结果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1、控制教育实验中无关变量的必要性教育实验研究中的无关变量是指与被试所处的条件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的那些因素。
教育实验的目的之一是探索因果关系。
如果无关变量太多,会导致结论不可靠,即假说不能成立。
教育实验研究中出现无关变量,往往是由于实验设计本身所固有的缺陷造成的,如样本不够大、不能控制误差等。
2、控制教育实验中无关变量的方法在教育实验中为了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注意采用以下几种方法:3、控制教育实验中无关变量的方法在教育实验中为了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注意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采用随机分组法:将被试按照随机原则均匀分配到各个组别之中,这样既可避免任意的抽样对结果的影响,又可使每组人数接近,便于比较和进行统计分析;②采用方差分析:将每组人数作为因变量,将年龄、性别、体重、智力测验分数及测验成绩作为自变量,设计相应的两因素、多因素实验,通过分析,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③采用交叉分组法:交叉分组是将两个或更多组中的某些特征值相似的被试交叉分配到一起,以此来排除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④采用实验前控制:在实验前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对被试进行测验,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⑤实验后控制:在实验后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进行调查访问,并据此对实验结果加以修正。
4、教育实验中无关变量的确定无关变量的确定,主要考虑的因素有:教育情境与教学情境、内容与教材、被试水平等方面的因素。
5、控制教育实验中无关变量的基本要求在教育实验中还应注意事先把好变量的选择关,只有在取得了多方面的可靠信息后,才能开始操作;开展教育实验时,被试人数应适当,当发生偶然性事故和其他意外情况时,也应考虑在内;各项准备工作都应该在充分和完善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切忌匆忙和草率。
实验中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实验中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宝子!今天咱来唠唠实验里控制无关变量的那些事儿。
一、排除法。
你想啊,有些无关变量就像调皮的小捣蛋鬼,那咱就干脆把它们排除在外。
比如说,你在研究某种植物在特定光照下的生长情况,那周围的噪音就是个无关变量。
咱就找个安静的环境做实验,把噪音这个捣蛋鬼排除掉,这样就不会干扰植物生长这个事儿啦。
再好比,你要测试一种新的药品对病人的疗效,那病人的饮食习惯如果不一样,可能就会影响结果。
这时候,就给病人统一安排饮食,把饮食这个可能捣乱的因素排除出去。
二、恒定法。
还有个办法叫恒定法呢。
就像是把一些无关变量定住,不让它们变来变去。
就像刚刚说的植物光照实验,如果温度也会影响植物生长,那咱就把温度恒定在一个合适的值。
不管外面是冷是热,在实验室里,温度就一直保持那个数。
这样,温度这个无关变量就不会在实验过程中瞎捣乱啦。
要是做化学实验,反应容器的大小如果会影响结果,那就一直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让这个因素恒定不变。
三、匹配法。
这个匹配法也很有趣哦。
假如你在做一个关于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实验。
学生的基础好坏就是个无关变量。
那咱就把学生按照基础好坏匹配一下。
把基础差不多的学生分别分到不同的教学方法组里。
这样,基础这个因素在不同组里就比较均衡啦,就不会因为一组学生基础好,另一组差,而影响对教学方法效果的判断。
就像给小朋友分糖果,要分得公平些,让每个组都有差不多的情况。
四、随机化法。
随机化法就有点像抽签啦。
比如说你有很多实验对象,你不知道哪个对象有啥特殊情况可能会影响实验。
那咱就随机把他们分到不同的实验组或者对照组。
这样,那些可能的无关变量就会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各个组里。
就像抽奖一样,每个参与者都有相同的机会被分到不同的组里,这样就能减少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啦。
五、统计控制法。
最后这个统计控制法呢,就像是事后诸葛亮。
如果在实验过程中有些无关变量没控制好,那咱可以在分析数据的时候,用统计的方法把这些无关变量的影响去掉或者调整。
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要控制无关变量,就需要了解什么是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在研究中不参与主要因素的变量。
这些变量可以对数据产生干扰,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控制无关变量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介绍一些方法来控制无关变量。
1.随机分组:在实验设计中,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来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
随机分组可以确保参与实验的个体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中,从而使得潜在的无关变量在每个处理组中分布均匀,减少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等量分组:除了随机分组外,还可以采用等量分组的方法。
等量分组是指将参与实验的个体按照其中一种特征或条件进行分类,然后从每一类中随机选择相同数量的个体进行处理。
这样做可以确保不同处理组之间无关变量的分布比较均衡。
3.预测试和后测:在实验设计中,可以在实验开始之前进行预测试,通过检测无关变量的分布情况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
同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后测,以确保在实验过程中无关变量没有发生显著的改变。
4.协变量控制:协变量控制是指在实验分析中引入无关变量作为一个协变量,以调整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可以将无关变量的影响从最终的实验结果中剔除,从而得到更准确的实验效果。
5.控制实验环境:在实验中,确保实验环境的一致性也是控制无关变量的重要手段。
例如,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实验条件,以减少这些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6.数据清洗和筛选:对实验数据进行清洗和筛选,可以排除无关变量的潜在影响。
这可以通过识别异常值、重复样本或其他错误来实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 多重检验校正:在实验设计中,可能会进行多个统计检验来测试不同的假设。
然而,进行多个检验可能增加第一类错误的风险。
为了控制这种风险,可以使用多重检验校正方法,如Bonferroni校正或False Discovery Rate控制方法,以减少错误发现的概率。
综上所述,控制无关变量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以通过随机分组、等量分组、预测试和后测、协变量控制、控制实验环境、数据清洗和筛选以及多重检验校正等方法来实现。
简述控制教育实验研究中无关变量的方法

简述控制教育实验研究中无关变量的方法在实验研究中控制无关变量是提高教育实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而要正确控制无关变量,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操作。
本文将从无关变量的概念与特征、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和无关变量的干预三个方面,对如何正确地选择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和使用无关变量干预方法做了简单论述。
一、取消前测和后测前测是在试验开始之前进行的一次调查或观察,通常由试验者主动设计,并基于被试已经具备某些特征或状态的假设下,试验者想要获得的信息。
由于这种前测往往为了获得某些特定的信息,并且可能会偏离了原有的假设,因此这类前测不宜使用过多,更不能当作正式的研究结果来进行分析。
而后测指的是在实验结束后进行的,并基于实验前获得的大量资料所做的推测,在这里它是一个有偏向性的、潜在的研究结果。
例如:现场调查、问卷调查等都属于后测。
因此要对实验后测进行合理控制,首先要知道后测的来源,再根据来源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控制。
二、注意无关变量的独立性无关变量是指能够控制的、不受前测和后测影响的变量。
无关变量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必须通过实验处理才能发现。
比如,实验者观察学生操作能力的各项指标时,除了要考虑前测和后测的影响外,还应当把各项指标单独记录。
这样既可以保证各项指标之间不会相互影响,也可以保证前后两项指标之间不会出现系统误差,保证无关变量的独立性。
1。
设计实验的设计类型是决定无关变量是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如果实验是等组设计,那么实验过程中的无关变量就会影响实验结果;反之,若实验是因变量控制设计,那么无关变量就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2。
尽量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一般情况下,无关变量都是由实验者根据试验任务和研究目的所选定的,这些无关变量大都带有实验者的主观性,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会很难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因此,要尽量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即在选定无关变量时要慎重。
3。
加强对无关变量的控制2。
控制组设计实验时,往往采用同质的随机数字表或随机数字表格,使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自然状态下混合,便于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条件。
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定义:所谓无关变量是指在实验过程中除自变量之外任何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包括个体内外环境所产生的种种刺激、机体反应变量.由于这些变量与实验的主旨无关,所以统称为无关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s)因为因变量的变化,不但受到自变量的影响,也受到无关变量的影响,所以如何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是决定实验结果是否确实可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一次实验中,当我们确定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以后,就应该使实验的其他条件保持恒定,只有这样,实验中的因果关系才能得到明确的说明,所以,无关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加以控制的变量,因此又称为控制变量。
如果以数学方程式来表示因变量和自变量以及无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DV=f(IV,EV1,EV2,EVn)因变量=f(自变量,无关变量1,无关变量2,,无关变量n)方法:(1)消除法控制无关变量最完美的办法就是简单地把它们从实验环境中消除。
此法多适用于一些物理刺激因素的控制,例如,噪音,光线,等。
有一些无关变量,如实验的时间,实验的仪器,实验的主试,被试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不能简单地加以消除,那么就要有另外的办法来加以控制。
(2)恒常法对于不能消除的变量,我们可以使它在整个实验中保持恒定,即所有的被试都接受相同的无关变量,这种控制方法称为恒常法。
由于这些无关变量在实验中都保持恒常,它们对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的每个被试,所能产生的影响都是一致的,所以不会影响通过自变量不同水平对因变量所造成的变化差异.对于一些被试变量,实验条件,可以采用此种方法。
例一,实验的时间安排在上午,可能会比下午的实验有更好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将实验都安排在上午来消除时间这一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3)平衡法这种控制方法的目的,是让无关变量产生的作用在所有的实验组及控制组的效果都保持平衡。
也就是说,每一组都受到这些无关变量变化的作用,但它们作用的大小在各组都是一样的。
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1. 忽略无关变量:在分析数据时,可以选择忽略无关变量,不予考虑其对结果的影响。
这种方法适用于无关变量对结果没有实质性影响的情况。
2. 删除无关变量:如果无关变量对结果有干扰,可以选择在分析之前将其删除或排除。
这种方法适用于在数据收集阶段就可以确定无关变量的情况。
3. 设定阈值:在一些情况下,无关变量可能对结果有微弱的影响,但是影响较小不具有实际意义。
可以设置一个阈值,当无关变量的影响低于该阈值时,将其视为无关变量并忽略。
4. 进行降维处理:通过降维方法,可以将多个相关的无关变量合并为一个综合指标或变量,减少对结果的影响。
常用的降维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和因子分析等。
5. 进行变量筛选:通过评估无关变量与结果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选择与结果变量相关性较高的变量进行分析,剔除与结果变量相关性较低的无关变量。
6. 建立模型进行变量选择:使用统计模型或机器学习算法,在训练过程中自动选择与结果变量最相关的变量,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7. 进行实证研究:在实际情况下,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无关变量
对结果的实际影响,并进行相应的控制或调整。
这种方法适用于无法直接确定无关变量影响的复杂系统中。
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是在研究或实验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排除或削减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从而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数据分析中,无关变量也被称为混杂变量或干扰变量,它们可能干扰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真实关系。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无关变量控制方法。
1. 随机分组:在实验设计中,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进行处理分组,可以降低无关变量在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差异性。
随机分组可以确保样本在各处理组中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干扰。
2. 配对设计:配对设计是一种常用的无关变量控制方法,它通过将实验对象分为相近的对子,使每个对子之间的无关变量尽可能保持相同。
在配对设计中,对子中的一个实验对象接受一种处理,而另一个实验对象接受另一种处理或作为对照组,以此来消除对结果的干扰。
3. 协变量分析:协变量分析是一种回归分析方法,用来控制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在分析时,将无关变量作为协变量引入回归模型中,通过调整协变量的影响,得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真实关系。
协变量分析常用于实验设计中,尤其是对研究对象间差异较大的控制研究。
4. 设计嵌套:当实验设计中存在空间、时间等层次结构时,可以采用设计嵌套的方法来控制无关变量。
设计嵌套是指在一种设计中,将多个实验单位或观测单元嵌套在其他实验单位或观测单元之内,以消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5. 多元方差分析:多元方差分析方法可以同时考虑多个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进而精确估计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设计中,通过多元方差分析可以更准确地控制和分析无关变量的效应,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6. 采用统计调整方法: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可以通过统计调整方法来控制和消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常用的统计调整方法包括倾向评分匹配、反事实框架、倒位权重等,这些方法通过调整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无关变量分布来减少干扰,从而得到更可靠的结果。
总结起来,无关变量控制方法包括随机分组、配对设计、协变量分析、设计嵌套、多元方差分析和统计调整方法。
无关变量的控制

无关变量:又称干扰变量,是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
影响因变量、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变量。
它与具体实验目的无关,与实验所要检验的、被表述为假
设的因果关系无关;但对结果可能产生影响,干扰研究者
对自变量的操纵和对因变量的观测,干扰实验研究本身的 效果。
无关变量的控制
消除:法使无关变量从实验中消失。可以消除物理因素,
的这种积极效应称为霍桑效应。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一
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期待程度
成正比关系。
时序效应:当实验变量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时,两个变量处 理的前后顺序不同,其结果也可能不同,因而造成对实验效 果的影响。
但紧张等无法消除;且过于采用消除法会使实验情境失去
自然性、现实性。
平衡:使无关变量对各组的影响相同。 抵消:在实验设计时,使实验组与对照组彼此相等(避免 时序效应)。
统计控制:在进行实验结果分析时,通过统计学方法来消 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盲试(盲法):盲法控制就是在实验中,不让被试知道自
己在参与试验,使实验在比较真实、自然的情境下进行。
单盲(避免被试知道)、双盲(避免所有参与者知道) 单盲法——避免霍桑效应 双盲法——避免期望效应
霍桑效应:1924年,两位研究人员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力
公司霍桑(Hawthorne)工厂进行一项实验研究,目的是确
定照明条件对劳动生产效率的影响。然而,不论照明条件 是否改变,实验班组的产量都明显提高。经过研究发现, 产量的提高是因为参加实验的工人们感受到厂方对他们的 关心和重视而加强了劳动纪律的结果。后来人们将实验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设你参加投注
• 接下来有两个方案让你选择:
–A方案:保证你肯定赢1000元 –B方案:50%可能性赢得2000元, 5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假设你参加投注
• 接下来有两个方案让你选择:
–A方案:你肯定损失1000元 –B方案:50%可能性损失2000元, 50%可能性什么也不损失
实验研究中的变量
• 实验研究必须要有效控制无关变量
实验研究中的变量
• 实验研究必须要科学地观测因变量
–因变量要可测量:选择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反映因变量。 测量要保证信度和效度。
一个经典的实验-罗森塔尔效应
•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为研究教师的期待对学生表现的 影响,在一所小学的学生中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先 对全体学生进行了语言能力和思维推理能力的测验, 以了解学生的基础。然后,他随机地从每个年级的 学生中抽出20%的学生作为教师期待的对象。他告 诉教师说,这20%的学生有可能比其他学生学得更 好(即更有发展潜力)。其实,这20%的学生与其80 %的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潜力相当。当教师对全体学 生进行了八个月的教学之后,研究者又对全体学生 进行了一次测验。结果发现,被教师期待的这20% 的学生,其成绩全都显著地提高,教师对他们的评 语也比其他学生好。这一实验表明了教师的期待对 学生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和效果。
–(2)将被试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2组,并随机指派一组使用大 包装黄油,另一组使用小包装黄油;大包装容量是小包装的两 倍,但大包装只装一半,小包装装满,即两种包装内的黄油总 量相同;
包装大小与商品使用量关系的实验研究
–(3)被试被带入有一个研究助理的隔绝的小房间,当她把 包装盒里的黄油倒入煎锅,准备开始炸鸡时,即宣布实验结 束,并告知实验的真实目的。 –(4)用有刻度的烧杯测量黄油的量。
一个经典的实验-罗森塔尔效应
•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为研究教师的期待对学生表现的 影响,在一所小学的学生中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先 对全体学生进行了语言能力和思维推理能力的测验, 以了解学生的基础。然后,他随机地从每个年级的 学生中抽出20%的学生作为教师期待的对象。他告 诉教师说,这20%的学生有可能比其他学生学得更 好(即更有发展潜力)。其实,这20%的学生与其80 %的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潜力相当。当教师对全体学 生进行了八个月的教学之后,研究者又对全体学生 进行了一次测验。结果发现,被教师期待的这20% 的学生,其成绩全都显著地提高,教师对他们的评 语也比其他学生好。这一实验表明了教师的期待对 学生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和效果。
实验研究中的因果关系
•
教师期待 →
学生表现
–含义:不同的教师期待导致不 同的学生表现(教师期待高,则 学生表现好)
–教师期待为自变量
–学生表现为因变量
实验研究中的变量
• 实验研究必须要成功地操纵自变量
–对自变量的控制、操纵,首先要确定自变量的水平, 以体现自变量的变化与差异
–要确定自变量不同的水平,首先进行分组(分成几组 就有几个水平),然后在每组进行不同的实验处理
–(5)实验重复进行。然后比较大包装组的黄油使用量和小 包装组的黄油使用量(t检验)
• 结论:
大包装组的黄油使用量显著高于小包装组的黄油 使用量,支持了研究假设。
实验研究中的因果关系
• 两个变量的关系: X → Y
–含义:Y的变化或差异是否由X的变化或差异引起?
–X为自变量,即由实验者主动操纵、掌握的因素或条件 –Y为因变量,即实验过程产生的结果或效果
•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前景理论
• 2002年,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Kahneman 因为“将来 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学当中, 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 了突出贡献”摘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 Kahneman等人开创了利用实验研究个体决策行为的 先河 • 前景理论有以下三个基本原理:(a)大多数人在 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b)大多数人在 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c)人们对损失 比对获得更敏感。
一个经典的实验-罗森塔尔效应
•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为研究教师的期待对学生表现的 影响,在一所小学的学生中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先 对全体学生进行了语言能力和思维推理能力的测验, 以了解学生的基础。然后,他随机地从每个年级的 学生中抽出20%的学生作为教师期待的对象。他告 诉教师说,这20%的学生有可能比其他学生学得更 好(即更有发展潜力)。其实,这20%的学生与其80 %的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潜力相当。当教师对全体学 生进行了八个月的教学之后,研究者又对全体学生 进行了一次测验。结果发现,被教师期待的这20% 的学生,其成绩全都显著地提高,教师对他们的评 语也比其他学生好。这一实验表明了教师的期待对 学生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和效果。
类似的实验
• 冰淇淋实验:现在有两杯哈根达斯冰淇淋,一杯冰 淇淋A有7盎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看上去快 要溢出来了;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装在了 10盎司的杯子里,所以看上去还没装满。你愿意为 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呢?
• 实验结果表明,在分别判断的情况下 ,人们愿意为 分量少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实验表明:平均来讲, 人们愿意花2.26美元买7盎司的冰淇淋,却只愿意用 1.66美元买8盎司的冰淇淋 。 • 意义何在?
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就是按照特定的研 究目的和理论假设,人为地控制或 者创设一定的条件,从而验证假设、 探讨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科学 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的特点
• 1、要以一定的理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设为指导;
• 2、要通过人为控制和操纵,创设一定研究情境;
• 3、目的是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 4、它可以重复验证,其结论具有客观性。
包装大小与商品使用量关系的实验研究
• 问题:商品的包装大小是否会影响其消费量?
• 假设:更大的包装会鼓励消费者形成更大的消费量
• 任务设置:与另一个人(不知道研究目的的)研究助理 一起用黄油炸鸡
• 具体操作:
–(1)招募了98名家庭妇女为被试,告诉她们研究人员正在收集 一些产品与家庭经济有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