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以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概述

文献 分 析 。笔 者 以 20 年~ 0 8 为 06 20 年
语 言 规 范 , 一 方 面也 不 能 忽 略 语 言 系 统 另 内部 的创 新 机 制 。
网 络 语 言 虽 然 给 汉 语 带 来 了 某 些 负
面影 响 , 同 时 我们 也 不 能 否 认 它 给汉 语 但
言 的 发 展 注入 了新 的活 力 。网络 语 言是 一
项 国 家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 河 南 省 有 2 项 榜 上 有 名 。 国务 院在 2 0 年 6 1 日 2 08 月 4
本 文 借 用 文 献 计 量 学 的 方法 , 用联 利 机检 索 和相 关 书 目、 引 等 工具 书 的 手工 索 检 索 , 20 年 ̄ 0 8 间 , 国 大 陆 学术 对 06 20年 中
终 ,筛 选 出2 9 研 究 文 献 作 为 本 文 的研 2篇
产研 究 的论 文 进行 统 计 。 近 年 来 关 于 河 对
南 省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研 究 文 献 进 行 全
面 的统 计 分 析 , 图 以 此 描 述河 南 省 非 物 试 质文 化 遗 产 研 究 现 状 , 以期 引起 更 多 研 究
从 全 世 界 或 者 全 国 范 围总 体研 究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文 献 , 如 : 边 州 委 党 校 科 例 延
研 部 韩 基 烛 发 表 的 《 议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浅
过 了 《 护非 物 质 文 化 遗产 公 约 》 2 0 年 保 。 05 3 6 国务 院 办公 厅 发 文 《 于 加 强 我 月2 日, 关 国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工 作 的 意 见 》 要 ,
故乡的声音——河南越调

作为植根中原沃土的地方戏曲,越调与豫剧、曲剧并称为河南三大剧种。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其发展的辉煌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观众的审美情趣日益变化,演出市场严重萎缩,越调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
为抢救、保护这一优秀剧种,2007年2月,许昌越调成为许昌市唯一入选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戏剧;2008年,国务院公布许昌越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毛爱莲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许昌越调是如何起源的?它的魅力何在?命运为何一波三折?本文带您一起寻求答案。
越调的传承和发展,与表演艺术家们的辛苦付出是分不开的。
河南省越调剧团建团60多年来,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
张秀卿、申凤梅、何全志等老一辈艺术家饰演的人物形象,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他们为了使越调艺术发扬光大,孜孜不倦地探索着,使越调从地方少数剧种成了众所周知的河南三大剧种之一。
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曾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卖了牛,荒了田,也要听听申凤梅;不打油、不称盐,也要看看大宝贝。
”这里所说的大宝贝指的是越调剧团的主要创始人之——越调表演艺术家张秀卿。
从顺口溜中,想必大家就能感受到张秀卿有多受观众喜爱,不然也不会被称之为“宝贝”了。
张秀卿是何许人?据资料记载,张秀卿7岁拜议封班名艺人尚云亭(工旦、须生)为师,从此跟班学戏。
9岁登台演戏,11岁在《小二姐做梦》中饰演小二姐,稚嫩乖巧,观众呼之为“小宝贝”。
15岁即通小旦、小生、须生、青衣多行,声名日盛。
后到舞阳越调戏班担任主演,到各地演出,深受欢迎,观众改呼其为“大宝贝”,誉之为“盖河南”。
故乡的声音——河南越调160张秀卿不但继承了越调传统的演唱技巧,而且在演出实践中能大胆借鉴、创新。
细心观察名家的演出,把汉剧、宛梆、南阳大调曲子、秦腔、吕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唱腔揉进越调里,既丰富了越调的表现力,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在表演方面,她借鉴京剧的身段、武打技巧及鼓经,对化妆、服饰等亦加以变革,为越调艺术的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在越调界深有影响。
河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丝弦道 锣鼓书 三弦书
申报地区或单位
代表性传承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备注
陆四辈 男
偃师市
彭爱香 女 尚继业 男
王太平 男
刘宗琴 女
党志刚 男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宋爱华 女
陈胜利 男
济源市
刘天杰 男 周观世 男
固始县
郭永铎 男
平舆县
万鸿藻 女
三门峡市
王小丑 男
南阳市
雷恩久 男
66 国家级 59 65 66 80 国家级 49 67 40 63 70 62 73 62 62
洛阳市洛龙区 郭红运 男 69Fra bibliotek新乡县
李星光 男 43
开封市
释隆江 男 82
四、民间舞蹈(26 人)
项目名称
火龙舞 苏家作龙凤灯
高抬火轿 齐天圣鼓 回民秧歌 大仵民间舞蹈 花挑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
孟州市 博爱县 沁阳市 灵宝市 项城市 柘城县 固始县
代表性传承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郝同周 男 50 王蒙玲 男 46 毋启富 男 64 刘全智 男 73 张生明 男 82 卫平均 男 46 左昌义 男 63 李宗峰 男 42 邵振山 男 66 王国明 男 77 王怀兰 女 66 高友贵 女 39
太极拳
申报地区或单位
漯河市 周口市 博爱县 荥阳市 确山县 少林寺
温县
代表性传承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吕延芝 女 65 李如波 男 59 买西山 男 59 马德行 男 62 陈万里 男 51 苌红军 男 45 苌松华 男 50 杨建军 男 59 释永信 男 44 释行慈 男 43 释延王 男 43 陈小旺 男 63 陈正雷 男 59 王西安 男 64 朱天才 男 63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篇

河南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音乐类)唢呐艺术民间音乐河南省沁阳市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特点为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绪。
沁阳唢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逐步增添了闷子、手搦(大咪)、卡腔(小咪)、管子、口哨等附属乐器,大大丰富了唢呐的表现能力及演奏内容。
沁阳唢呐分高、中、低音三类,吹奏技艺十分丰富,在本地区凡遇到婚丧嫁娶、寺庙开光、开业庆典、生日祝寿等活动都要请唢呐班吹奏,以增添热闹的气氛。
传说明代宗室朱载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说他曾在九峰寺创建“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
明末清初时有“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有“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唢呐演奏组织,在当地影响很大。
沁阳一带有“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闺姑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的俗语,正反映了这些唢呐班的影响。
依照地域和技艺风格,沁阳境内的唢呐整体上可分为四大家两大派。
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沁北派以张家、贺家、马家为代表,沁南派以贾家为代表。
其繁盛之况,即此可见一斑。
在四大家的影响下,沁阳境内的唢呐班社和艺人队伍规模不断增大,数量十分可观。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沁阳的唢呐班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从事唢呐演奏的人员达四百多人,呈现出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的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沁阳唢呐演奏的曲目达三百多首。
在现当代民俗、艺术生活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一些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如《故乡颂》、《九峰情话》、《沁阳春》。
1997年12月,沁阳市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后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板头曲民间音乐河南省南阳市板头曲为中州古曲,用筝、琵琶、三弦等乐器演奏,是中华民族音乐遗产中的经典。
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乐曲,故亦称“板头曲”或“河南曲子板头曲”。
河南朱仙镇非遗文化

河南朱仙镇的“非遗传奇”1、河南朱仙镇的“非遗传奇”指的是什么呢?河南朱仙镇的“非遗传奇”指的是木板年画,它是我国古老的工艺品之一,朱仙镇的木板年画被称为我国木板年画的鼻祖。
在2006年5月20日,朱仙镇木板年画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朱仙镇木板年画诞生于唐朝,在宋朝时期开始兴盛,由于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雕版印刷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年画也开始由笔画转向了刻板印刷。
都城东京的木板年画销售量空前,各种大小规模的年画印刷作坊遍布京城,甚至出现了官方开班的年画作坊。
后来到了北宋末年,金国入侵,东京沦陷,大量的年画手艺人跑到了江南,很多的东京木板年画作坊迁移到了距离东京45公里以外的朱仙镇,开始在朱仙镇重新开张。
由于朱仙镇的河道四通八达,在明清时期,这里成为了中原的商业重镇,木板年画也因此走向了全国。
朱仙镇年画与以往的手画年画不同,它吸取了传统绘画技法和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以简洁明快又有些夸张的手法,来处理画面背景和刻画人物形象。
由于朱仙镇年画起源于民间,所以融入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崇神意识,大多画面都是反映普通民众期盼五谷丰登、富裕兴旺、和睦如意、平安吉祥、六畜兴旺等美好的生活愿望。
当然也有很多演义小说、神话故事的题材和内容,比如以秦琼和尉迟敬德这两位武将为主的两位门神。
朱仙镇木版年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极具观赏价值。
截止到目前,已经挖掘、整理出来的年画老版有二百二十多块,重新制作的老版年画有三百多套,在朱仙镇地区从事木板年画印刷的还有70多人。
这些工艺人员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在断的研究如何让朱仙镇年画更加适应当前人们的审美,从而更好的延续传统的朱仙镇木板年画工艺。
2、河南朱仙镇蚂蚁新村➢河南朱仙镇蚂蚁新村的非遗传奇指的是木版年画。
➢河南开封朱仙镇蚂蚁新村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镇之一,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年画的鼻祖,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品之一。
➢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它线条粗犷奔放,情节鲜明感人,构图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极富于装饰效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平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平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概述平顶山不仅是一座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城市,也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和独特文化个性的城市。
这里古为豫州地,殷商时期,就居住着应、桀部落;西周为武王宗室应侯封地。
悠久的历史,堆砌了平顶山多姿多彩的遗存;多元的民风民俗,酿造了平顶山厚重的文化蕴涵。
一年一度的宝丰马街书会,绵延700 余年不衰,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雨过天晴云破处”的精致汝官瓷,是中国陶瓷史的标志之一;铿锵激昂的郏县大铜器,至今依然是铜器乐中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还有古老的宝丰酒传统酿造技艺,从远古传来的悠扬轧琴之音,妩媚而激情的鱼灯花社舞,原汁原味的鼓儿词,令人称奇的剪纸,被清代《直隶汝州志》推举为可与《淳化阁帖》、《泉州帖》、《绛州帖》并称为“四大名帖”的《汝帖》……这些让每一个平顶山人骄傲和自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平顶山这个古地新城永远充满诱人的魅力。
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丰县马街书会入选。
另外,河南曲剧亦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期的河南曲剧本为地摊小调,是汝州曲子----高台曲将之升华为舞台艺术的,所以,汝州曲子当然也值得我们关注。
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顶山市郏县大铜器和宝丰县宝丰酒传统酿造技艺分别入选第二类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之锣鼓艺术,和第八类传统技艺之传统手工技艺。
2007年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鲁山县剪纸入选第二类民间美术之民间剪纸,舞钢市轧琴与郏县大铜器入选第三类民间音乐,宝丰县马街书会入选第七类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宝丰县、汝州市汝瓷烧制技艺,宝丰县宝丰酒酿造工艺入选第八类民间手工技艺。
2009年6月,河南省政府批准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钢市的鱼灯花社舞入选第四类传统舞蹈,宝丰县木偶戏入选第五类传统戏剧,鲁山县鼓儿词入选第六类曲艺。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的通知
佚名
【期刊名称】《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07(000)009
【总页数】1页(P)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J],
2.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J],
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J],
4.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J], ;
5.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法规类别】文化综合规定【发文字号】豫政[2007]11号【发布部门】河南省政府【发布日期】2007.02.06【实施日期】2007.02.0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豫政〔2007〕11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省政府批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48项),现予以公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为加快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河南省人民政府二○○七年二月六日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48项)一、民间文学(18项)1I-1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汝南县)2I-2花木兰传说(虞城县)3I-3盘古神话(泌阳县、桐柏县)4I-4白蛇闹许仙传说(鹤壁市淇滨区)5I-5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武陟县、汝南县、西平县、平舆县)6I-6柳毅的传说(卫辉市)7I-7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辉县市)8I-8邵原创世神话群(济源市)9I-9汉族叙事长诗《郭丁香》(固始县)10I-10愚公移山传说(济源市)11I-11赵氏孤儿传说(温县)12I-12大禹神话传说(禹州市)13I-13王莽撵刘秀传说(西平县、遂平县、内乡县、灵宝市)14I-14灵宝黄帝传说(灵宝市)15I-15葛天氏传说(长葛市)16I-16牛郎织女传说(南阳市)17I-17竹林七贤传说(修武县)18I-18帝舜传说(濮阳县)二、民间美术(15项)19Ⅱ-1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市)20Ⅱ-2黄河澄泥砚(郑州市惠济区、孟州市、陕县、新安县)21Ⅱ-3汴京灯笼张(开封市)22Ⅱ-4柘城李秀山泥塑(柘城县)23Ⅱ-5农民画(舞阳县、汝南县)24Ⅱ-6虢州石砚(灵宝市)25Ⅱ-7秦氏绢艺(滑县)26Ⅱ-8方城石猴(方城县)27Ⅱ-9民间剪纸(陕县、灵宝市、卢氏县、辉县市、鲁山县)28Ⅱ-10卢氏木版年画(卢氏县)29Ⅱ-11滑县木版年画(滑县)30Ⅱ-12洛阳宫灯(洛阳市)31Ⅱ-13泥咕咕(浚县)32Ⅱ-14东岸桃核雕花工艺(上蔡县)33Ⅱ-15重阳茱萸绛囊(上蔡县)三、民间音乐(19项)34Ⅲ-1板头曲(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扩展项目名录
(共28项,合并后为14项)
一、民间文学(3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1 Ⅰ—5 董永与七仙女传说
[天仙配故事](济源市)
2 Ⅰ—1
3 黄帝传说(新郑市、禹州市)
3 Ⅰ—1
4 王莽撵刘秀传说(陕县)
二、传统美术(1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4 Ⅱ—9 民间剪纸(郑州市管城区[连德林]、洛
宁县)
三、传统音乐(1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5 Ⅲ—17 黄河号子(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中心)
[土硪号子](孟州市)
[黄河河工号子](武陟县)
[卢氏劳号](卢氏县)
[黄河玉门号子](荥阳市)
[黄河打硪号子](中牟县)
[硪工号子](洛阳市吉利区)
[黄河船工号子](济源市)
四、传统舞蹈(1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6 Ⅳ—12 火绫子
[火淋子](潢川县)
五、传统戏剧(6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7 Ⅴ—10 大平调(浚县)
8 Ⅴ—13 怀梆(新乡县、温县、武陟县、修武
县)
9 Ⅴ—11 皮影戏(长垣县、桐柏县、睢县)
10 Ⅴ—5 罗卷戏(南乐县)
11 Ⅴ—3 越调(邓州市)
12 Ⅴ—21 二夹弦
[西华笙簧二夹弦](西华县)
六、曲艺(1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13 Ⅵ—7 三弦书
[仪封三弦书](兰考县)
七、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1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14 Ⅶ—10 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