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理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一游的

大理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一游的大理,这座位于云南省西部的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它不仅拥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那么,大理的文化遗产中究竟有哪些值得一游的呢?首先不能不提的就是大理古城。
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 年)的古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走进古城,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白墙青瓦,雕梁画栋,仿佛让人穿越回了过去。
古城内的五华楼是其标志性建筑之一,曾经是南诏国的国宾馆,如今虽历经沧桑,却依然屹立,展示着当年的辉煌。
在这里,你可以漫步在街头巷尾,感受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如破酥粑粑、饵丝等,还能淘到一些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
喜洲古镇也是大理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保存了许多白族传统民居建筑群,这些建筑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主要布局,飞檐斗拱,精雕细刻,展现了白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
严家大院是喜洲古镇的代表性建筑,这座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不仅外观精美,内部的陈设也十分讲究,充分体现了白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喜洲古镇,你还可以看到白族的扎染技艺,这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地的扎染坊里,工人们用传统的方法将布料染出美丽的图案,色彩鲜艳,图案独特,让人爱不释手。
崇圣寺三塔则是大理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主塔千寻塔建于南诏国时期,是唐代典型的密檐式空心砖塔,其建筑风格独特,造型优美。
南北两座小塔建于宋代,与千寻塔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三塔鼎立千年,见证了大理的风雨变迁。
站在远处眺望,三塔与苍山、洱海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寺内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佛教艺术品,让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建筑,大理的传统手工艺也是其文化遗产的瑰宝。
剑川木雕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以其细腻的雕刻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
在剑川,木雕工匠们用手中的刻刀,将一块块木头变成精美的艺术品,从家具到工艺品,无不展现出他们的匠心独运。
蓝色简约风非遗系列之白族扎染技艺

THE
BAI
NATIONALITYBANDHNU
白族扎染技艺工艺特征
浸染,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 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热染,经一 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 如此反复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 蓝”。缝了线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 好看的花纹图案,又因为人们在缝扎时针脚不一、 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染出的 成品很少一模一样,其艺术意味也就多了一些。
THE
BAI
NATIONALITYBANDHNU
白族扎染技艺工艺特征
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
”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
旧籍生动地描述了古人制
刷图案、绞扎、浸泡、
作扎染的工艺过程:
染布、蒸煮、晒干、拆
“‘撷’撮采线结之,而
线、漂洗、碾布等,
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
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 矣,其色斑斓。
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两道工序,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 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03 非
白族扎染技艺 传承保护
遗 系 列
白族扎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
地方传统纺织品染色技艺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TIE-DYE TECHNIQUE OF BAI NATIONALITY
HISTORICAL ORIGIN
PART THREE
THE
BAI
NATIONALITYBANDHNU
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保护
THE
BAI
NATIONALITYBANDHNU
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保护
2012年,国家级白族璞真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段银开多方筹集资金近400万元,修建白族民居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基本建筑形式的扎染博物馆,收集、整理几经失传的扎染传统 图样1800多张、模板3600多块、传统扎染品700余件。
大理的民间工艺品有哪些精湛绝伦的制作技艺

大理的民间工艺品有哪些精湛绝伦的制作技艺大理,这座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城市,不仅拥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还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品。
这些工艺品以其精湛绝伦的制作技艺,展现了大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成为了大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提到的是大理的扎染。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其制作过程极为复杂而精细。
扎染艺人先将白布进行折叠、捆扎,通过巧妙的手法创造出各种形状和图案。
然后,将捆扎好的布料放入天然的植物染料中进行浸染。
染料的选择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板蓝根、艾蒿等,这些植物染料不仅色彩鲜艳,而且环保无害。
在浸染的过程中,由于布料被捆扎的部分无法接触到染料,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花纹和图案。
当解开捆扎的绳子,展开布料的那一刻,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展现在眼前,每一件扎染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大理石画也是大理民间工艺品中的瑰宝。
大理石天然形成的纹理和色彩,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打磨和雕琢,变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作。
制作大理石画需要艺人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技艺,他们能够根据石头的纹理和色彩,构思出巧妙的画面。
有的大理石画展现出壮丽的山水风光,有的则描绘出细腻的人物形象。
在打磨和抛光的过程中,艺人需要小心翼翼地处理,以确保画面的清晰度和层次感。
每一块大理石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而大理石画则是人类智慧与自然之美的完美结合。
木雕在大理民间工艺品中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大理的木雕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木雕艺人通常选用质地坚硬、纹理美观的木材,如红木、楠木等。
他们运用各种刀具和工具,将木材雕琢成精美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形象。
在雕刻过程中,艺人注重细节的刻画,从人物的表情到衣物的褶皱,都力求逼真生动。
而且,大理木雕还常常采用多层镂空的技法,使作品更加立体和富有层次感。
这些木雕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承载着大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银器制作也是大理民间手工艺的一大特色。
大理的银器工艺历史悠久,制作精美。
世界文化遗产白族三道茶文章

世界文化遗产白族三道茶文章世界文化遗产白族三道茶一、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白族三道茶的历史渊源世界文化遗产白族三道茶源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自古以来就有喝茶的习俗,而白族三道茶更是他们独特的茶文化体现。
白族三道茶在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了解白族三道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白族人民的饮茶习俗,更可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二、探讨白族三道茶的制作工艺和特点白族三道茶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需要用上好的茶叶和水,在特制的锅中烹煮,通过特定的步骤将茶汤浓缩成三个不同浓度的茶汤:初茶、次茶和三煮。
这种工艺在传统意义上代表了白族人民对待茶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白族三道茶的特点就在于它严谨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饮用方式,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三、延伸白族三道茶的文化内涵和意义白族三道茶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是丰富多彩的。
它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习俗的传承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体现。
在白族人的生活中,喝茶不仅是为了解渴,更是一种社交和沟通的方式。
通过一道道的茶汤,人们可以感受到白族人民的深厚情感和独特生活方式,也可以了解到茶文化在白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白族三道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通过了解白族三道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茶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也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
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遗产,如白族三道茶,对于维护人类的多样性和文化的独特性至关重要。
五、总结和回顾白族三道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了解白族三道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茶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可以感受到全球茶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魅力。
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遗产,如白族三道茶,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在文章中多次提及世界文化遗产白族三道茶,通过对白族三道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特点、文化内涵和意义等方面的探讨,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的分享,对主题进行了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全面评估和撰写。
大理的当地特色产品有哪些值得购买

大理的当地特色产品有哪些值得购买大理,这座位于云南省中西部的城市,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产品值得我们去探索和购买。
接下来,就让我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大理值得购买的当地特色产品。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大理的扎染。
扎染是大理白族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其工艺独特,色彩鲜艳。
扎染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需要先通过手工将布料进行扎结,然后再放入染缸中浸染。
由于扎结的部位不会被染上颜色,所以在解开扎结后,布料上就会呈现出独特的花纹和图案。
这些图案或抽象、或具象,充满了艺术感。
而且,扎染的布料不仅可以用来制作衣物,还可以制成桌布、窗帘、背包等各种生活用品,既实用又美观。
在大理的许多集市和店铺中,您都能找到扎染制品,价格也相对实惠,是非常不错的纪念品和礼物选择。
大理石也是大理的一大特色产品。
大理的大理石质地细腻,纹理独特,有的如山水画卷,有的似人物肖像,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大理石制品多种多样,有屏风、桌面、摆件等。
如果您对大理石感兴趣,可以去专门的石材市场挑选,那里有各种各样的大理石产品供您选择。
不过,在购买大理石制品时,要注意鉴别品质和真伪,选择正规的商家购买,以确保您能买到心仪的产品。
茶叶也是大理值得购买的特色产品之一。
大理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其中以普洱茶和下关沱茶最为著名。
普洱茶具有降脂、减肥、降压等功效,而且越陈越香,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下关沱茶则以其独特的形状和醇厚的口感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在大理,您可以去当地的茶园参观,了解茶叶的种植和制作过程,品尝新鲜的茶叶,然后购买一些带回家与亲朋好友分享。
银器在大理也是颇具特色的产品。
白族人民擅长制作银器,其工艺精湛,造型精美。
银手镯、银项链、银餐具等银器制品在大理的市场上随处可见。
这些银器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不过,购买银器时要注意辨别银的纯度和质量,以免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木雕也是大理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大理的木雕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题材而闻名。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介绍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介绍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镇古城玉洱路123号,是云南省首家建成的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的国有博物馆。
该博物馆设立于2016年7月22日,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之一。
博物馆占地面积839m2,建筑面积,展厅面积224 m2 ,展线133m。
展览设有序厅、“乡愁纪念册”(上、下)“精神家园的守护人”“白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千锤百炼的技艺”“巧同造化的技艺”和白族堂屋等八个展厅及一个非遗活态展演舞台。
展出内容重点展示大理州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以及相关实物制品和传承人作品,并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活态体验、展演、传承培训等活动。
博物馆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省、州、县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传承人展示为主题,分为5个展厅,包括神话故事、传统技艺、白族本主文化等,为研究传承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基地。
此外,博物馆设有五个固定陈列厅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演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和大理土特产展销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访问博物馆官网获取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介绍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位于云南大理市,是一座展示和保护大理州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
该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藏品和展品,展示了大理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让游客能够领略到大理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分为多个展厅,每个展厅都展示了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包括了传统手工艺品、传统服饰、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节日等多个方面的展品。
这些展品都是当地手工艺人传承和创作的作品,代表了大理州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在博物馆中,游客可以欣赏到大理地区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有专业的手工艺人在现场展示他们的技艺,游客可以亲自体验并学习到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的方法。
比如传统的剪纸艺术、刺绣艺术、木雕艺术等等,都是大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还会定期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和展览,邀请当地民间艺人和艺术家来参与。
比如传统舞蹈演出、传统音乐演奏、传统戏剧表演等等,都能够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到大理地区丰富的文化传统。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还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
他们与当地的手工艺人和艺术家合作,共同努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博物馆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重视,让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第二篇示例: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成立于2005年,是大理州管辖下的一家专门展示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大理古城内,占地面积广阔,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本土特色,是游客了解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主要陈列展示了大理州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手工艺品、民间音乐舞蹈、民俗节庆等内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白族三道茶,这是白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独特的茶道文化,不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象征。
在博物馆的展厅里,游客可以看到真实的白族三道茶表演,了解其历史渊源和制作过程。
大理古城有哪些白族特色文化可以体验

大理古城有哪些白族特色文化可以体验?
大理古城是白族地区的代表,游客在这里可以深入体验白族的文化和传统。
以下是一些可以体验的白族特色文化:
1.白族扎染:白族扎染是白族的传统民间工艺品,游客可以在当地的工艺店购买到各
种扎染制品,如扎染布、扎染服饰等。
此外,还可以参观扎染制作过程,了解其独特的手工艺技术。
2.白族民居:大理古城内的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筑的代表,游客可以参观这些民居,了
解白族人民的居住文化和建筑风格。
3.白族三道茶:白族三道茶是白族的一种传统茶艺表演,游客可以在当地的茶馆欣赏
到这种独特的表演。
在品尝三道茶的同时,还可以了解白族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
4.白族歌舞:白族歌舞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可以在大理古城内的表演场
所欣赏到白族歌舞表演,感受白族的音乐和舞蹈文化。
5.白族节庆:大理古城内有许多白族的节庆活动,如火把节、三月街等。
在这些节庆
活动中,游客可以亲身感受到白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总之,大理古城内的白族特色文化非常丰富,游客可以在这里深入了解和体验白族的文化和传统,留下难忘的回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是个少数民族颇多的省份,大约有25个,大理全称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个以白族文化为主的地方,其中彝族,回族等的文化在大理也是丝毫不逊于白族文化。
大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文化,然后繁荣昌盛的发展着。
大理三月街
三月街是一年中我最期待的节日,因为这象征着大理人的特权,在这个日子,我们可以获得5天的假期,可以脱离学校的管辖,去到古城里,看年轻的小伙子赛马,到街上乱逛,买一些心仪的小物品。
可是其他地方的孩子却只能在学校学习。
大人们也丝毫不松懈,赶紧把家里的好东西都拿到三月街上卖,一时间大理古城人山人海,每个人忙着自己的事,乐不思蜀,天黑了都不愿回家。
记忆中每到三月街,电视里就会不断的播出《五朵金花》,眼下正是三月街,想起以前在家中的光景,不禁黯然。
大理三月街的会期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
传说中洱海边上住着一位年轻的白族渔夫阿善。
夜晚,他在月上打鱼,弹着三弦,唱起渔歌,歌声传到龙宫。
龙王小女阿香听见了,来到船上,与阿善结为夫妻。
三月十五,是月亮里赶集的日子,各路神仙都到月宫去买东西。
阿香变成小黄龙驮着阿善去赶集。
他们来到月宫,与嫦娥、吴刚一起游了大青树下的月亮街,街上热闹极了,万物透明闪亮,人见
人爱。
他们回到村里,把月亮里赶集的情况告诉乡亲,大家决定模仿月亮街,在苍山脚下种起三株大青树,定三月十五日在大树周围摆摊设点,让四乡八寨的人前来赶集。
大理的“三月街”就这样延续到今天。
若要追溯三月街的历史,可以放眼到唐朝的南诏王朝,那时,佛教已传入南诏国。
南诏白族先民,对佛教传说中的观音菩萨十分崇拜。
相传,这位貌慈心善、救苦救难的观音娘娘,还制服了盘踞大理的恶魔罗刹。
于是,为报答观音菩萨的功德,“年年三月十五日,众皆聚焦,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
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
”(《白国因由》)明代嘉靖进士、白族史学家李元阳编撰的《云南通志》中,也有这样的文字记载,“观音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
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知是观音入大理,后人至日烧香,四方闻风,各以货来也。
”
这些文字记载,都从一个侧面说明,大理三月街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佛教传入大理有关,并在民间佛教讲经会的基础上产生的。
时至现代,大理每年都会庆祝这个节日,全州放假五天,此时各方宾客接踵而至,人山人海,更有各国物品在此交易,也有藏药一条街,跑马会等特色。
白族民居彩绘(建筑彩绘)
《还珠格格》中箫剑描述大理是一个家家有花的地方,此言不虚,大理的庭院和设计很有风格,特别是他们的建筑彩绘,每每看到都会
赞叹不已。
在大理古城一带,处处可见“三房一照壁”的白族民居,这些灰瓦白墙的建筑上,最亮眼的莫过于绘制于大门、照壁、山墙、斗拱、墙面、屋檐下的精致彩绘,令这些建筑部位“屋不显材、墙不露形”,充满“诗情画意”。
在旧时代,建盖一所像样一点的住房,往往是白族人花毕生精力都要完成的大事。
白族民居彩绘图案主要有香草纹、如意云纹、回纹(又称万字)以及各种吉祥图案如“渔樵耕读”、“火龙吐水”、“牡丹卷草相缠”、“流云飞鹤”等能彰显出房屋主人身份、职业和文化品位的内容。
传统的大理白族民居彩绘非常考验画师的技巧。
彩绘工艺独具特色,最讲究彩绘的打底工序。
泥砖墙制作彩绘前,一定要用纯质熟石膏与白棉纸拌和,制成“纸筋灰”。
白族是一个很看重门面的民族,家家户户房子的彩绘都是不一样的,有菊花,有白鹤,有牡丹,有兰花……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白剧
可以说白剧是伴着我长大的,在记忆中,邻居家的老奶奶老喜欢约上自己的好友,在院子里敲打着乐器,然后唱着我听不懂的词(应该是白族话吧),很是欢乐。
火把节的时候也有村里的大人在火把下表演节目。
音像店里总是放着有关白剧的视频。
白剧原名“吹吹腔剧”,是大理地区白族演唱的一个古老剧种,与明代的弋阳腔有渊源关系。
白剧音乐包括唱腔音乐和伴奏曲谱两大部
分。
唱腔音乐由吹吹腔和大本曲两大类组成,同时还吸收改编了部分民间乐曲;伴奏音乐包括传统吹吹腔的唢呐曲牌、打击乐和大本曲的三弦曲牌,亦吸收了部分民间吹打乐和歌舞乐。
有的唱腔按行当分为小生、小旦、摇旦、须生腔;有的按人物身份和动作分为英雄腔、哭腔、苦腔;有的按节拍、唱法分为平板、高腔、一字腔、流水板等。
另外还有《风绞雪》、《课课子》和白族民歌曲调《麻雀调》、《泥鳅调》、《朝山调》等。
唱词多采用白族“山花体”格式,即“三七一五”或“七七一五”,人称“七句半”。
用白语或汉语演唱,道白用“汉语白音”。
角色按生、旦、净、丑行当扮演各种人物。
表演规律严谨,节奏鲜明,不仅舞蹈性很强,而且还有一些表现力强的武功。
白剧只用红、黑、白、蓝、紫5色的独特脸谱,以区分不同的人物性格。
伴奏乐队除保留唢呐和三弦两种传统乐器外,现已发展为以民族乐器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
多年来,白剧博采众长,吸收了京剧、滇剧、花灯、川剧等戏曲剧种的表演手段以及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舞蹈语汇,使其表演手段更加丰富多彩,既保持古老剧种的民族特色,又注意戏曲的程式化、生活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打歌
巍山是文献名邦,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风景名胜荟萃。
著名的巍山古城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号称南诏古城,是南诏文化的
发源地。
其中居住着的少数民族自然是彝族和回族居多。
说实话,彝族打歌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不明不白的,或许见过,但不知道其由来,本着作为大理的一员,决定了解一下。
现在请大家跟随我走进巍山,聆听彝族打歌。
巍山彝族自称“腊倮颇”,“颇”是人的意思,即“腊倮人”,又称“土家”,即土生土的民族。
“打歌”彝语称“欧克”,是巍山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历史久远的一个舞种。
它的起源在民间有多种传说:相传在部落时期,一次彝家与傈僳发生了战争。
彝家节节败退,被围困于一山头,眼看夕阳西下,彝家急中生智,在山丫口烧起篝火,大家围着篝火转圈,手舞刀棍,口里齐声喊着“傈僳子你瞧着",山下傈僳人见山头火光冲天,再听呼喊声,误以为彝家援兵赶到,慌忙退兵。
为了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从此彝家便兴起了围着篝火打歌的习俗。
“打歌”有较多的历史文献记载:唐·樊绰《蛮书》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芦笙,或吹树叶,……用相呼召”。
清·康熙《蒙化府志》载:“宴会则踏歌跳舞。
”《蒙化府志稿》:“婚丧宴客……踏歌时悬一足,作商羊舞,其舞一人居中吹笙。
”《弥渡县志》(紧邻巍山县)记云:“境内有彝族二十余村,至迎神赛会,选材中宽广隙地,立一秋千架,对立一杆,上是灯幡,下焚香火,夜间男女杂沓,聚众打歌。
……当正月十四日,至铁柱庙领歌,杀羊为牲,焚化香火,次日又复来打歌。
”《赵州志》也记载了祭铁柱庙领歌之俗。
巍山彝族打歌,可因地区分为以下五种不同的类型,这五种类型分别是:巍宝山打歌;东山打歌;西山打歌;五印打歌;马鞍山打歌。
它们的服饰,音乐、动作、风格及习俗都各不相同。
展示着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打歌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发展到现在更是深入人心,巍山彝族男女老幼都会打歌,逢年过节要打歌,赶庙会要打歌,婚丧嫁娶要打歌,老人成福百日(去世后百日)要打歌,三年脱孝要打歌,看电影要打歌,开会前后要打歌。
打歌已经作为一种习惯,深深烙入了巍山人民的心中,并且会不断的延续下去。
后记
作为一个在大理生活了十多年的人,我对自己的故乡的了解其实真的很少,若不是特意的查找,我可能永远不知道大理有如此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大理生活着,她的文化和风格其实早已融入我的生活,或许所谓的非物质遗产的称号不是那么的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家乡的一切都是自己最引以为豪的。
其实在现代生活的影响下,这些老祖先留下的遗产已经与以前的已将有很大的不同了。
谁也说不准在千百年后它是不是还存在,是不是还像现在一样的淳朴,这样的接近人的本性。
所以趁现在好好享受这些遗产吧。
享受这些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以后遗留下的无形的瑰宝,并向自己的祖先致敬,感谢他们的智慧,感谢他们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