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是指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是否符合一定的标准,并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居住需求和生活质量要求。
为了客观评价农村人居环境质量,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
以下是一个包含多个方面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1.基础设施建设指标:-道路交通:包括道路数量、道路宽度、道路状况等。
-水利设施:包括供水系统、排水系统、抗旱设施等。
-电力设施:包括电网覆盖、电力可靠性等。
2.生活设施指标:-基本居住条件:包括居民的住房面积、住房结构、居住密度等。
-教育设施:包括学校数量、学校质量、教育资源等。
-医疗设施:包括医院数量、医疗资源、卫生条件等。
-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
3.环境保护指标:-大气环境:包括空气质量、空气污染物排放等。
-水环境:包括水质、水污染物排放等。
-土壤环境:包括土壤质量、土壤污染等。
-噪音环境:包括噪音水平、噪音源等。
4.社会安全指标:-犯罪率:包括盗窃、抢劫等犯罪率。
-食品安全:包括农产品质量、食品卫生等。
-公共安全:包括火灾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
5.社会经济指标:-就业机会:包括就业率、农民工收入等。
-经济收入:包括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等。
-教育水平:包括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等。
以上指标体系只是一个初步构想,具体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帮助评估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为政府制定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模型应用:将构建的模型应用于新农村建设的 评价,得出评价结果
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 据清洗、数据转换等
结果分析: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新农村 建设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实证分析的样本选择
样本选择原则: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 样本选择方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 样本选择范围:全国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新农村建设地区 样本选择数量:根据研究需要确定样本数量,一般不少于30个
指标体系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作用
指标体系为新 农村建设提供 了明确的目标
和方向
指标体系有助 于评估新农村 建设的成效和
问题
指标体系可以 指导新农村建 设的规划和实
施
指标体系有助 于提高新农村 建设的质量和
效率
指标体系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指标体系将更加注重农村社 会治理和公共服务
指标体系将更加注重农村经 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全面性:指标应 涵盖新农村建设 的各个方面,如 经济、社会、文 化、生态等
导向性:指标应 具有导向作用, 能够引导新农村 建设的发展方向 和重点
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
确定评价指标的原则: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可比性 确定评价指标的依据: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专家意见 确定评价指标的方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应用情况
效果评估:通 过数据分析和 实地调研,评 估指标体系的
实际效果
改进建议:根 据评估结果, 提出改进指标
体系的建议
指标体系在实践中的改进和完善
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 指标体系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改进:根据实践反馈,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改进 指标体系的完善:结合实际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
3 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 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1 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3.1.1 经济发展在中国现阶段,经济因素在人们的生活中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是生活质量提高的物质基础。
研究生活质量的客观方面,经济发展对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是不可省略的。
经济因素是制约生活质量变动的根本因素,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经济因素包括宏观的经济运行、农民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等方面。
人民生活需求的满足必须以国家社会所提供的经济保障这一物质条件为基础。
例如,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客观生活质量低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收入,不仅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取决于收入,而且人力资本的投资也受收入的制约,而这最终又会影响到收入水平本身的提高。
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人们的生活需求满足程度最终取决于他们的消费状况和消费结构。
3.1.2 生活条件作为个体生存、发展基本要求的生活条件水平,是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条件的高低直接影响这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好坏。
生活条件与人类活动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人自身的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等实践活动的开展。
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不仅是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而且能为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有力的保证。
很难想象一个污水横流、破屋烂瓦的地区,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生活条件不仅包括住房条件,还应当包括家庭电气化、交通便利情况、饮用水的卫生程度以及环境质量状况等。
房屋、交通、通讯、电气等的方便丰富程度是生活质量的直接表现。
3.1.3 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
建国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国情,削弱了农业资本的积累,阻碍了农村的发展,使得农村的整体发展情况严重落后与城市。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长期以来以种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习性使得他们在天灾人祸面前更显得更加的力不从心。
这就要求国家政策更多的向农民、农村倾斜,加大财政支农以及扶贫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分析

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现代化已成为推动国家整体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
本文旨在构建一套全面、科学的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当前我国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深入的测度分析。
本文首先对农村现代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述,接着回顾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本文的创新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套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文化教育等五个维度的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估。
本文根据评价结果,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二、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构建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维度和因素,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本文构建的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五个一级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是衡量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基础,包括农业生产效率、农民收入水平、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农村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是评价农村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社会进步指标关注的是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水平,包括农村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等。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农村社会进步的程度,是评价农村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方面。
生态环境指标是评价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包括农村环境质量、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农村生态环境的状况和变化趋势,是评价农村现代化水平不可忽视的方面。
科技创新指标是评价农村现代化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包括农业科技创新、农村信息化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农村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是评价农村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方面。
农民生活福祉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农民生活福祉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农民的生活福祉对于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评估农民的生活福祉水平,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必要的。
本文将围绕农民的生活福祉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指标。
一、物质条件指标物质条件是农民生活福祉的基础,因此,物质条件指标应该是评估体系的核心。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面积和产量、食品安全等。
其中,农民的收入水平是最关键的指标之一,可以从人均收入、农产品价格、农民贫困率等方面进行评估。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设施的完善程度。
二、健康状况指标健康状况是农民生活福祉的重要方面,一个健康的农民可以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和其他劳动活动。
因此,健康状况指标应该包括农民的健康保健水平、医疗设施的覆盖率、疾病发生率等。
此外,还可以考虑农民的饮食结构、饮食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评估。
三、教育水平指标教育水平对于农民的生活福祉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水平指标可以包括农民的文化程度、教育资源的分配、职业培训的机会等方面。
评估教育水平时可以考虑农民的受教育年限、识字率、学校覆盖率等指标。
四、社会保障指标社会保障是确保农民生活福祉的重要保障措施。
社会保障指标可以包括农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覆盖率,以及低保户的比例等。
此外,还可以考虑农民的社会组织参与程度、农民组织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估。
五、环境质量指标环境质量对农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环境质量指标可以包括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使用量等方面。
评估环境质量时可以考虑农民居住环境的改善程度、农田水土保持情况等指标。
六、社会参与指标农民的社会参与程度也是评估生活福祉的重要指标之一。
社会参与指标可以包括农民组织的参与程度、农民的社会活动参与情况、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程度等方面。
评估社会参与时可以考虑农民组织的人数、活动的多样性、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等指标。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从农村经济、生活设施、农业生产、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选取十五个指标构成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表2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维度农村经济生活设施农业生产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指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消费支出(元)、恩格尔系数(%)、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平均每百户拥有家庭汽车(辆)、平均每百户拥有空调(台)、平均每百户年末拥有计算机(台)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千公顷)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元)、乡镇卫生院(个)、平均每千农村人口村卫生室人员(人)、医疗保健支出(元)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万公顷)二、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F=0.32567*F1+0.24275*F2+0.12968*F3+0.07717*F4前面我们已经通过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构造了综合评价指标F,下面根据2019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关于31个省市自治州的各项统计数据,将其带入综合评价指标F的公式中,计算各省市自治州的得分情况并进行了排序。
结合原始的指标数据和综合评价指标F,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农村经济、农业生产、闲暇娱乐和生态环境。
并且各省市自治州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排名前五是:天津、浙江、江苏、甘肃、河南。
从整体上看,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低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低于东部地区。
表7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综合评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F2298.0025882.7971713.41-533.234-568.4971341.3941516.0812628.58排名11116293020176地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F1980.2612319.2342306.4471837.6431405.502495.7252114.184547.3119排名139101519241223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2617.4733882.0854492.0292428.7421893.3881468.113368.5213186.8437328141845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586.407928.185157.2726-111.35486.3393834.6759107.16173121264252227三、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建议(一)农村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其中受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最大。
农村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农村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管理的日益重视,农村管理评估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建立科学的农村管理评估指标体系,既能客观地评估农村管理工作的成效,也能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参考。
本文将围绕如何构建农村管理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其应用进行探讨。
一、概述农村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是为了全面了解农村管理的状态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农村管理工作。
一个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应该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法律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定量化地衡量出农村管理的优化程度。
二、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是评估农村管理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可以从农村产业结构、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
通过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农村管理工作的效果。
三、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
评估这些指标可以了解到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对农村管理的质量进行评价。
四、环境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因此,在农村管理评估指标体系中加入环境指标也是非常必要的。
如农村垃圾处理、农田水质等指标,这些指标的优化反映了农村管理对环境的关注程度。
五、法律指标法律指标是评估农村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通过评估农村管理中法律的贯彻执行情况、农民权益的保护程度等指标,可以了解到农村管理体系中法治的程度,进而提出改进建议。
六、农村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构建农村管理评估指标体系需要有系统、科学的方法。
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从而确保指标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七、农村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农村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数据的支持。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统计数据等方式获取相应的数据,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整理。
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需要注重数据来源的可信度。
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概述:农民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其评价涉及到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环境、教育、文化等方面。
建立科学、全面、可操作的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对于制定农村发展政策、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
一、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1. 经济指标农民经济生活质量是衡量农民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经济指标应占据指标体系的重要位置。
例如,农民人均收入、基本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农产品价格等都是可以衡量农民经济生活质量的指标。
2. 生活指标农民的生活质量不仅仅包括狭窄的物质层面,还包括文化、社会和健康等方面。
因此,生活指标应该被纳入指标体系中。
例如,农民的居住条件、社会交往活动、文化娱乐设施、保健医疗服务等都是可以衡量农民生活质量的指标。
3. 环境指标农村环境的改善对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环境指标也应该在指标体系中得到体现。
例如,农村的水资源、土壤质量、环境污染状况等都是可以衡量农民生活质量的指标。
4. 教育指标农民的教育水平与其生活质量紧密相关。
因此,教育指标也应被纳入指标体系中。
例如,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学校资源、教育公平程度等都是可以衡量农民生活质量的指标。
5. 文化指标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文化指标也应该被考虑在内。
例如,农村的文化活动、传统文化传承、文化设施等都是可以衡量农民生活质量的指标。
二、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评价方法1. 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是最常用的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之一。
在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评价中,可以为每个指标设置权重,从而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性来计算综合指数。
例如,对于经济指标可以给予较高的权重,对于环境指标可以给予适当的权重。
2. 打分法打分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指标评价方法。
通过给每个指标进行打分,根据得分的高低来判断农民生活质量的好坏。
例如,可以将每个指标划分为不同的级别,根据农民在各项指标上的得分,计算综合得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1 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3.1.1 经济发展在中国现阶段,经济因素在人们的生活中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是生活质量提高的物质基础。
研究生活质量的客观方面,经济发展对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是不可省略的。
经济因素是制约生活质量变动的根本因素,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经济因素包括宏观的经济运行、农民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等方面。
人民生活需求的满足必须以国家社会所提供的经济保障这一物质条件为基础。
例如,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客观生活质量低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收入,不仅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取决于收入,而且人力资本的投资也受收入的制约,而这最终又会影响到收入水平本身的提高。
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人们的生活需求满足程度最终取决于他们的消费状况和消费结构。
3.1.2 生活条件作为个体生存、发展基本要求的生活条件水平,是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条件的高低直接影响这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好坏。
生活条件与人类活动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人自身的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等实践活动的开展。
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不仅是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而且能为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有力的保证。
很难想象一个污水横流、破屋烂瓦的地区,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生活条件不仅包括住房条件,还应当包括家庭电气化、交通便利情况、饮用水的卫生程度以及环境质量状况等。
房屋、交通、通讯、电气等的方便丰富程度是生活质量的直接表现。
3.1.3 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
建国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国情,削弱了农业资本的积累,阻碍了农村的发展,使得农村的整体发展情况严重落后与城市。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长期以来以种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习性使得他们在天灾人祸面前更显得更加的力不从心。
这就要求国家政策更多的向农民、农村倾斜,加大财政支农以及扶贫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
社会越向前发展,公共政策和公共产品供给倾向农村的力度越大,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就越大。
3.1.4 人口素质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里素质两个层面,具体体现为健康和教育两方面。
健康和教育状况不但能直接反映农村居民的客观生活质量,而且对客观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只有创造性劳动的积累才能不断提高客观生活质量,而健康的身体是劳动的前提。
如果没有文明的农民,就没有文明的乡风,也就直接影响“三农”工作的高效运行,制约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把各种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农民群众,提高他们创业增收本领,才能够推动社会朝着文明化、秩序化的方向前进,才能使整个人类社会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3.2 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设计3.2.1 指标选取的原则客观性原则。
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指标的选择,必须将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客观的反映出来。
客观性是整个指标体系设计的基础和根本依据。
全面性原则。
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客观方面应该能被选取的指标体系全方位的反映出来。
客观生活质量是一个需要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研究探讨的复杂的、多层面的概念,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地包含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的各要素,体现其内在属性的完整性,即完备性。
层次性原则。
要保证一级指标和次级指标不会出现在同一级系统中。
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评价系统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即总目标层为客观生活质量指数层;第二层是子系统发展指数层;第三层是各子系统的构成要素层。
与时俱进原则。
科学研究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的某些指标已经不能恰当的描述农民的生活质量了,应该针对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的变化,纳入一些新的合理的指标可操作性原则。
所选择的指标要有完整的概念,明晰的内涵,能被社会各界普遍的接受,在现实应用中和统计监测中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本文主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其中某些指标的周密计算或数据的获得是及其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选取指标时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尽量客观地反映最真实的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
3.2.2 指标体系的内容遵照以上原则,并参照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特点,本文从经济发展、生活条件、社会环境、人口素质四个方面遴选了23个评价指标,给出了具有一定可行性和代表性的指标体系来对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具体指标体系如表3-1。
表3-1 农村居民客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Tab. 3-1Index system of objective life quality of rural residents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说明经济发展X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1 单位:元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X12 第二三产业人员/从业人员*100 城镇化水平X13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14 单位:元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X15 单位:元消费价格指数X16 同比指数,逆向指标恩格尔系数X17 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逆向指标,单位:%生活条件X2人均居住面积X21 单位:平方米/人平均住房价值X22 单位:元/平方米交通及通讯支出比重X23 单位:%每百户拥有家用计算机数量X24 单位:台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数量X25 单位:部每百户拥有电冰箱的数量X26 单位:台农村自来水受益率X27 饮用自来水的农村居民/农村总人口,单位:%森林覆盖率X28 森林面积/国土面积,单位:%社会环境X3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X31 参保人数/农村总人口,单位:% 每千人拥有医生和卫生人员数X32单位:人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X33农村低保支出/农业GDP,单位:% 政府支农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X34支农支出/农业GDP,单位:%人口素质X4人均预期寿命X41 单位:年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X42 受教育年限做系数,单位:年医疗保健支出比重X43 单位:%文教娱乐支出比重X44 单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体现的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反映综合经济实力。
作为提升生活质量和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基础,它是一个必选的最具可比性的生活质量对比指标。
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
2009年农业GDP占全国GDP的10.74%,并且还在不断缩小。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非农产业实际上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
发展非农产业,不但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而且能促进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们采用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来反映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情况。
城镇化水平。
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比城镇居民低,不仅仅是由于农民多从事体力劳动,人均纯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而且还因为农村的交通、服务业等不发达,不能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便利。
城镇化水平不仅能反映一国的工业化进程,也能体现该国居民生活质量所处的阶段。
城镇化水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满足农民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反映全面小康的核心指标。
它体现了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及改善生活的能力。
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
外出务工收入随着“民工潮”的涌现已经成为农民家庭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民在外务工收入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方面有着不能忽视的影响。
外出务工收入主要体现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
消费价格指数。
是反映农村居民家庭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的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它体现了农村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
公式为:居民食品支出/消费总支出。
统计学家恩格尔发现,一个家庭收入越低,那么它用于食品等必需品的支出比例越大,相反则这个比例越小。
这就是“恩格尔定律”。
根据这个定律得出的比例系数就是国际上认可的反映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指标恩格尔系数。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判定居民生活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而40%以下为富裕”,可以看出恩格尔系数的值越大,用于食品之外的其他支出越少,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越低,所以恩格尔系数是个逆向指标。
在我国现阶段,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就是恩格尔系数的下降。
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和平均住房价值。
最能体现农民生活水平的标志之一是农民最大的资产:住房。
近年来,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农民的住宅。
很多农民的住宅都越盖宽敞。
人均住房面积是体现农民住房条件最根本的指标之一。
但是,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好转,广大农民在追求宽阔的住房面积的同时,对房子的外观、构造等投注了越来越多的关心。
从以前的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钢筋混凝土房,建房材料越来越先进,单纯的使用人均住房面积已经不能充分反映农民的居住条件,所以引进平均住房价值这个新的指标来与人均住房面积共同反映农民的居住水平。
交通及通讯支出比重。
“要致富先修路”,是农村地区经常可见的标语。
现在的农村已经开始远离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的境况。
农村交通便利、通讯通畅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民与外界的沟通。
总消费性支出中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占的比例越高,农村通讯就越流畅,交通就越方便。
每百户拥有家用计算机数量。
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越畅通,与外界的交流越频繁,农村居民生活方式越先进,生活质量也越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机在农村基本已经普及,过去所使用的电视机拥有量的发展空间变得很小,已经不能很好的反映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差异。
根据与时俱进的原则,每百户拥有家用计算机的数量是一个具有发展性的指标,计算机数量和网络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社会信息的及时性和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
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数量。
该指标体现了农村居民与外界沟通的能力和对信息产品消费的能力。
信息消费在以数字化革命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中已成为社会生活和个人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因此,设置信息类指标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每百户拥有电冰箱的数量。
体现了农村居民家庭的电气化程度,是农民住房设施富足程度的反映。
农村自来水受益率。
公示为:饮用自来水的农村居民/总人口。
就农民来说,长时间饮用未经处理的水对人体会有很大的伤害。
农村改水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建立、水传染疾病发生的减少,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来说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森林覆盖率。
公式为森林面积/国土面积。
高水准的生活质量要求人与自然关系是协调的。
森林是自然资源的关键要素,人们要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就必须保证相应的森林覆盖率。
没有怡人的生态环境,就如同把人埋葬在压抑的境地,是谈不上生活质量的。
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