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整理(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和意义1、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1)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和灵魂;(2)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
(3)她能告诉你: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1)中国文化不仅是东方文明的奇葩,而且还是世界文明的瑰宝;(2)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好比心灵的雾霾,会造成我们精神世界的浮躁、迷失、荒芜甚至幽暗。
3、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1)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2)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
4、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1)传统文化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2)传统文化是理想,是道德,是价值,是精神,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3)缺乏民族文化滋养的人,是肤浅的,空心的,片面的,没有根基的,难以走远的。
5、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1)传承不是为了复古,继往是为了开来;(2)对文化的盲目自信和妄自菲薄都会种下苦果。
(3)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会叶茂。
二、文化的涵义1、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物相杂,故曰文”。
物体的形状、线条、色彩相互交错就是“纹”。
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出十几种意义。
主要有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即文明,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本意有三:一是变化,二是生化,三是造化。
《庄子·逍遥游》中的“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中的“化”即指变化。
《周易》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雌雄构精,于是生成各种动物及某些植物。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一绪论0.1.1.“文化”名称的来源。
1.“文”: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文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②《论语雍也》曾说:“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化”的本义:改易。
①易学著作《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里指的是自然的生成演化。
3.文化:①最早合成一《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②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③翻译: culture。
0.1.2.广义文化与狭的定义。
1. (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②《苏联大百科全书》定义“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注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2.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0.1.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例如农具。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观念:诸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课程,其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基本特点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文主义和人伦关系,强调和谐与平衡,以及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爱他人,义是指公正合理,礼是指礼貌规矩,智是指知识智慧,信是指诚信守信。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词、绘画、音乐、戏曲、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文化的传统医学和科技
中国传统医学和科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包括中医、中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
这些传统医学和科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五、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哲学思想,道家、佛教、伊斯兰教等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阅读原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传统医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要注意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一、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
这些发明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了人际关系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诗歌、词曲、小说等形式,代表作品有《诗经》、《红楼梦》等。
中国古代文学强调情感表达和人性探索,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语言的艺术。
四、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意境的表现和审美的体验。
中国传统绘画主要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
五、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以古琴、笛子、二胡等乐器为主要表现工具,注重音乐的意境和节奏。
中国传统音乐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娱乐、宴会、祭祀等场合。
六、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强调家庭团聚和人际交往,寓意吉祥、祈福和庆贺。
七、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传统服饰注重颜色、样式和细节的搭配,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和身份。
八、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包括宫殿、庙宇、园林等,注重空间的布局和礼制的体现。
传统建筑以木结构和古典的建筑风格为主,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的审美理念和生活方式。
九、中国传统医药:中国传统医药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理论。
传统医药包括中草药的应用、针灸、气功等治疗方式,具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以上是中国文化概论的部分重点知识,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1:什么是广义文化,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
2:文化有哪几部分组成?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心态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茵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3: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1)疆域辽阔,腹里纵深,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加强了文化交流,激活了民族文化的创造力;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回旋舞台(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①地形、地貌②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强,气候复杂多样(3)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①连续性中国文化以五千年的传统从未中断为世界所罕见。
东亚大陆疆域辽阔、腹地纵深,为中国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一个潜在的回旋舞台,从而使中国文化赢得了补偿、复壮、再生、发展的条件。
大海、沙漠、高山等自然屏障,为板块状的东亚大陆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
中国文化由此获得了独立发生发展的环境,并减缓了异域力量的致命袭击。
中国文化因地理环境提供的隔绝机制,在古代能够长期保持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成为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连续性文化的范例。
②多样性滋生中国文化的东亚大陆腹里纵深,地形及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南北气温冬季相差几近摄氏50°,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年降水量相差数干毫米。
大江大河因山系走势所决定,多为东西横贯。
歧异的气候类型,繁复的山川形势,为中国文化的多样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
总之,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养育了百态千姿的地域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一.文化的含义:一.“文”,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义包括(1)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
(3)美,善,德行之义“化”,本义为改易,生化,造化。
引申义:教行迁善之义二.1.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行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3.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文化的核心部分)第二章 1.秦汉实行郡县制;2.在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历代还设置过各种特殊的政区或机构,如汉,唐的都护府,元朝的宣政院辖区,清朝的将军,大臣辖区。
3.农耕经济的持续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第三章 1.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2.商朝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3.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4.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夫权;5.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其主要标志是皇帝个人专权,相权被废止,明代成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雍正皇帝设),都是皇帝自己的办事机构。
第四章 1.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2.传说中的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3.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4.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5.孔子儒家学派的核心是仁;6.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又增加《孝经》《论语》,合成七经;7.董仲舒以《春秋公羊传》起家,在《春秋繁露》中,阐述了“天人感应”;8.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9.唐代“画圣”吴道子;10.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的建构;11.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中国西部和北部的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大规模迁居中国,造成“回回遍天下”的态势,一个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汉语而汉语又浸润阿拉伯和波斯文化传统的回回民族渐趋形成;(回族在元帝国形成)12.《永乐大典》—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四库全书》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13.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和植物分类方面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潘季驯的《河防一览》总结了我国历代治河经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农学著作;宋星的《天工开物》—誉称海外的工艺学百科全书;14.“西学东渐”是在明末清初进展缓慢,到了雍正年间,耶稣会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第五章 1.黎族的纺织技术传入中原;2.藏族的《格萨尔》是世界上范围内英雄史诗之冠;3.日本曾出版的《大正藏》,意在网罗中外所有佛教著作;4.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载有印度药方;5.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末叶,已延绵4世纪,仍在继续;6.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此后200多年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公元645年,返日的留唐学生策划下,日本发生大化革新;7.中国的哲学在17-18世纪对欧洲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莱布尼茨是第一个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于西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家;第六章 1.在古文字阶段,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第七章 1.世界公认的最早一次哈雷彗星记录,是在中国。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填空题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二、名词解释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1中国传统文化得形成有两个重要得基础小农自然经济得生产方式;家国一体2、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得必然就是以为核心得文化价值体系伦理道德3、老子从本体论得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4、契:商人得祖先5、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6、鲁国大夫公孙豹: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君子求道,处士,隐逸,穷而乐7、一般来说传统道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由伦理学家或统治阶级上升为理论得规范;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认同得习俗性规范8、尚书皋陶谟把人得美得概括为九项: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9、孟子将母徳扩展为五伦十教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10、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礼义廉耻;(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强省用,敦蒙纯固,与协辑睦)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与,六行:孝友睦棩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与平1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与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12、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得部分仁爱孝悌13、礼之运作,包含有之德谦与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就是15、在中国社会中, 就是直接贯通得家,家乡,国家16、克己奉公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得精神,要求个体服从服务于整体17、中国到得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瞧就是否合乎道德18、克己奉公得精神本质上就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立得精神19、中国传统伦理形成向内探求得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得道德修养学说,这种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与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就是求诸己20、修己慎独得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得自觉性与主动性21、传统义利观得基本内容与合理内核先义后利,以义制利22、孔子强调 ,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得标准见利思义23、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得同时,又把义利与等同天理人欲24、孔子把作为重要得德目温良恭俭让25、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得规范与美德如老实,诚实,踏实,实在26、传统美德在历史上造就了各种道德人格,这些道德人格按照其体现道德理想得不同程度可分为:圣人,贤人,仁人,大人,君子,成人,善人27、西周确立了一个适合当时中国国情得,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得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得伦理秩序与意识形态,一种伦理政治秩序周礼28、孔子对中国伦理学最突出得贡献,就是中国伦理精神由自发走向自觉得标志仁29、儒家伦理精神得运作还需要道家得人生智慧作为结构上得补充30、道家更重视个体,无为,出世31、中国伦理思想继续发展与大一统,封建化得时期汉唐32.秦汉之际,礼记成书,四书伦理体系已经形成33、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34、大学之道就是培养统治阶级理想人格得途径,大学精神就就是内圣外王35、儒家伦理成熟得标志;中国封建伦理得真实形态就是董仲舒得三纲五常大学、中庸36、董仲舒以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得儒家伦理成为不可动摇得名教获礼教37.我国古代最为重要得就是崇拜,其余得有自然神崇拜,动物神,鬼魂38、道教之成为一个有组织得独立得宗教就是在东汉时期、39、道教在时期有一个较大得发展魏晋时期40、南北朝时,道教最大发展就是卑微寇谦之改革五斗道米,创立北天师道41、唐宋之后一些道派逐渐合流,形成正一道42、佛教传入中国得相当长得一段时间内,佛教得根本义就是神不灭43、魏晋时期, 与合流,形成玄学,佛学,六家七宗;六家: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六家七宗又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心无,即色,本无44、中国佛教得鼎盛时期与成熟期就是 ,此时期得佛教学说得最大特点就是隋唐二代;把佛性心性化45、儒家有传统儒家与新儒家之分,但二者都注重用事,有强烈得入世精神46、西周初年得尚书洪范提出学说,殷周时期有了原始得观念五行,阴阳47、周易古经以说明自然现象与社会关系八卦48、中国哲学四大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它们得智慧都就是人生得智慧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49、原始儒家得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50、原始儒学得经典有被称为经书得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51、原始儒学得精神首先就是得生命精神创造性52、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53、孔子哲学得基本观念就是仁54、儒家得理想就是要把仁爱得精神,有爱自己得亲人推广到周围得人,爱所有得人,爱宇宙万物55、儒家精神就是一种得精神极高明而道中庸56、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57、道家与儒家殊途同归,都就是强调个人与无限得宇宙契合无间58、道家追求得自由就是精神得超脱解放,不就是指放纵形骸得情欲59、中国化了得佛教宗派天台宗,华严宗,禅宗60、佛教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得囚笼,直悟生命得本性本真61、佛家得成菩萨成佛陀,也就是一种道德人格得蕲向62.中国佛教哲学,削减了宗教得意识,更加世俗化63、天台宗得智慧就是圆融得智慧64、华严宗提倡开放得心灵65、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强调自性就是佛,平常即道化平淡于神奇,寓神奇于平淡,张扬了人得主体意识,肯定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甚至不用语言,“棒喝”66、宋明理学建立了以什么为中心得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理气论,心性论6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68、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道德理性对于与血肉之躯相连得情感欲望得制约69、整个宋明理学讲什么提高为本体,重建了道德人得哲学70、理学得根本精神可以用什么为代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71、古人把什么称作宇、宙东西南北,上下四方之空间;古今旦暮,往古来今之时间72、易传最突出得特点就是视变化为创新73、在宇宙精神得感召之下,人类可以与时俱进,创造美好世界74、礼记大学引述尚书与诗经: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周虽旧制,其命维新;就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75、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有主张,也有主张天人合一,天人交胜76、天地宇宙本身及含有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家国一体2.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伦理道德3.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4.契:商人的祖先5.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6.鲁国大夫公孙豹: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君子求道,处士,隐逸,穷而乐7.一般来说传统道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由伦理学家或统治阶级上升为理论的规范;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认同的习俗性规范8.尚书皋陶谟把人的美的概括为九项: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9.孟子将母徳扩展为五伦十教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10.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礼义廉耻;(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强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棩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1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12.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爱孝悌13.礼之运作,包含有之德谦和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15.在中国社会中,是直接贯通的家,家乡,国家16.克己奉公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个体服从服务于整体17.中国到的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是否合乎道德18.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立的精神19.中国传统伦理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20.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21.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先义后利,以义制利22.孔子强调,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见利思义23.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等同天理人欲24.孔子把作为重要的德目温良恭俭让25.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踏实,实在26.传统美德在历史上造就了各种道德人格,这些道德人格按照其体现道德理想的不同程度可分为:圣人,贤人,仁人,大人,君子,成人,善人27.西周确立了一个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伦理秩序和意识形态,一种伦理政治秩序周礼28.孔子对中国伦理学最突出的贡献,是中国伦理精神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仁29.儒家伦理精神的运作还需要道家的人生智慧作为结构上的补充30.道家更重视个体,无为,出世31.中国伦理思想继续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的时期汉唐32.秦汉之际,礼记成书,四书伦理体系已经形成33.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34.大学之道是培养统治阶级理想人格的途径,大学精神就是内圣外王35.儒家伦理成熟的标志;中国封建伦理的真实形态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大学、中庸36.董仲舒以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成为不可动摇的名教获礼教37.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是崇拜,其余的有自然神崇拜,动物神,鬼魂38.道教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39.道教在时期有一个较大的发展魏晋时期40、南北朝时,道教最大发展是卑微寇谦之改革五斗道米,创立北天师道41.唐宋之后一些道派逐渐合流,形成正一道42.佛教传入中国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佛教的根本义是神不灭43.魏晋时期,和合流,形成玄学,佛学,六家七宗;六家: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六家七宗又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心无,即色,本无44.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和成熟期是,此时期的佛教学说的最大特点是隋唐二代;把佛性心性化45.儒家有传统儒家与新儒家之分,但二者都注重用事,有强烈的入世精神46.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学说,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观念五行,阴阳47.周易古经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八卦48.中国哲学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它们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49.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50.原始儒学的经典有被称为经书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51.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的生命精神创造性52.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53.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54.儒家的理想是要把仁爱的精神,有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爱宇宙万物55.儒家精神是一种的精神极高明而道中庸56.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57.道家与儒家殊途同归,都是强调个人与无限的宇宙契合无间58.道家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解放,不是指放纵形骸的情欲59.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华严宗,禅宗60.佛教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61.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也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蕲向62.中国佛教哲学,削减了宗教的意识,更加世俗化63.天台宗的智慧是圆融的智慧64.华严宗提倡开放的心灵65.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强调自性是佛,平常即道化平淡于神奇,寓神奇于平淡,张扬了人的主体意识,肯定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甚至不用语言,“棒喝”66.宋明理学建立了以什么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理气论,心性论6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68.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道德理性对于与血肉之躯相连的情感欲望的制约69.整个宋明理学讲什么提高为本体,重建了道德人的哲学70.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什么为代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71.古人把什么称作宇、宙东西南北,上下四方之空间;古今旦暮,往古来今之时间72.易传最突出的特点是视变化为创新73.在宇宙精神的感召之下,人类可以与时俱进,创造美好世界74.礼记大学引述尚书和诗经: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周虽旧制,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75.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有主张,也有主张天人合一,天人交胜76.天地宇宙本身及含有价值。
,而我们实现人生的价值,不必再另追求外在与人间的天国或彼岸世界77.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境界说78.境界是中国哲学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致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79.儒家追求到的宇宙,道家艺术天地,佛家宗教境界80.墨家比较重视分析方法81.中国儒释道所推崇的整体、流动、当下体悟的方法,是悟道的方法,与面对现象层面的方法确实有很大区别82.朱熹强调,主要属于什么范畴以知为本,知先行后;道德83.朱熹对于知行问题的根本见解:从逻辑上讲,知先行后,知主行从;从价值上讲,知行应合一84.中国哲学家的行为方式是理想与理性的统一,价值与事实的的统一,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85.西方的文化是,中国的文化可称为,是一种智性文化;德性文化;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86.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十分注重二者之间的和谐与统一87.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可以与天地相同88.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正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伦理性特色89.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什么伦理类型天地合德90.张载把什么称作为孝尊高年,慈孤弱,怜惜残疾鳏寡91.血亲意识,即继续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92.中国人对血缘关系的注重,其语言表现时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93.中华民族以来形容悲伤之家的情感如丧考妣94.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是伦理道德学说95.哪几个论互相分不清道德论,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96.中国人伦小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97.在中国文化系统里强调在道德的面前人人平等98.伦理文化消极的一面讲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99.中国文化的特点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100.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在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凝聚力101.中国文化的生命延续力的内在基础同化力和融合力102.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文化群体归属感103.中国古代文化的什么特征,并形成了农业型物态;实用经验理性、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重实际黜玄想的务实精神、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异观念104.农业生产的节奏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相同105.中国人的审美,伤春悲秋,都与农业生活有关106.务实精神是一种群体价值趋向107.中国贤哲一向倡导的精神:大人不华,君子务实108.求久的观念应运而兴,变易观念在中国也源远流长109.由家族走向国家,以血缘纽带维系奴隶制度,形成一种家国一体的格局110.社会组织主要是在什么样的宗法原则指导下建立起来父子君臣夫妇长幼111.宗法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因为: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自然经济长期延续112.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是宗族113.人道亲亲说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114.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表现在各个领域115.论语中利用自然知识说明政治道德方面的主张,不以研究为目的116.重人伦轻自然也体现在教育领域,例如唐代的二馆六学117.所谓经学传统是指中国文化长期以儒家经学为主流118.汉代经的地位被大大提高了,到宋朝又扩展为十三经119.三礼仪礼,周礼,礼记120.中国文化的经学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广泛渗透、科学未能充分独立、对中国宗教的发展也产生一定影响12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建有为,贵和尚中122.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23.天人合一问题的理论实质是,其最基本的涵义是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124.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在天地人之间,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125.“天”成了人们视线道德理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天人之间人是主导和目的126.人本思想的确立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127.宋明理学有三个主要派别气本论,理本论,心本论128.强调道德理性对于个人境界的提升和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129.儒家的三纲领,霸条目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30.和同之辨五味相和,六律相和(中药的开方,园林的建筑)131.不狂不狷,狷:清高自守,有所不为;耿介乡愿:德之贼,无原则的和气132.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民族凝聚、精神激励、整合创新133.自从西周以来,什么观念深深扎根与于中国人心中大一统134.诸子百家学说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使天下定于一的思想方向上共识135.1839年,林则徐主持编译了,介绍了,地位是四洲志;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情风俗;现代中国第一部向国人系统地介绍世界地理的著作,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136.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137.洋务运动大体上经历了几个阶段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138.早期改良主义者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39.早期维新派要在制度层面上学习西方文化,从学习“西技”到“西政”140.维新派是文化教育面貌一新,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革命相继而起141.康有为所宣扬的儒学是一种“儒表西里”的新儒学142.20世纪初,八国联军后,掀起了一个译介西方社会政治学术著作的热潮143.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经世思想,变易思想,民本思想144.中体西用论,本为文化论,全盘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