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中的色彩意象探究
心物交契以色感人——浅析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色彩

2012-03百花园地元和二年,李贺年十八,“贺以歌诗谒韩吏部。
吏部时以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
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
首篇《雁门太守行》,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却授带,命邀之。
”韩愈识贺的故事从此传为佳话。
在讲解《雁门太守行》时,总被作者匠心独运的瑰丽色彩所折服。
但其色彩的魅力在众多的分析中却没有被详细地解释,寥寥几笔总觉不能尽意。
学生在听讲时,也只停留于找色彩的多样性,没有深层次地挖掘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借助色彩词汇来唤起读者的美感体验与情感共鸣。
一、以色示物李贺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题目拟梁简文帝同题乐府,言边城征战之苦。
“黑云”句写敌兵压境,着意渲染紧张气氛。
《汉书·天文志》:“日出时有黑云,状如焱风乱鬊”《晋书》中解:“凡坚城之上有黑云如屋,名曰军精。
”解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之惑。
将士的铠甲状如鱼鳞在云日之下闪光,自晨兴作战,直至夜晚。
暮色四合,更深露重,长城的紫土与将士的热血相凝,暗示了将士死伤的惨重,紧扣上句浴血奋战的激烈战争场面。
全诗句句着色,黑色、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相辉映,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衬托出悲壮的情调。
诗人就像一个画家,把习惯使用单调色彩的战争场面用浓艳的词语表现,同时代的边塞诗人创作都没有李贺“奇不入诞,丽不入纤”。
色彩依靠视觉,所以它带来的阅读快感体验极容易传给这首诗的每一位读者。
二、以色感人在这些色彩中,最重要的是彼此之间秩序的排列,诗人并不是在单纯地摹写边塞风光、战争场面,而是通过这些奇诡的色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所写物体之间的关系,进而突现他的情感起伏,暗示他的志向。
这些色彩服从于他的感情,并不一定完全依据客观实际。
诗中运用源于中国远古的“尚黑”观念,在自然界中,除黑夜外并不多见,开篇便以沉闷压抑为主旋律。
但所摹宏大场面一暗一明的对比,如画作的底色,使诗人的爱憎呼之欲出,并点出将士戍边的动力正是如阳的朝廷。
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诗的特点

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诗的特点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描写边塞战斗场景的诗歌,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浓烈的色彩和斑驳的意象:李贺善于运用浓烈的色彩和斑驳的意象来描绘场
景,使诗歌画面呈现出奇诡而又妥帖的特点。
在这首诗中,他运用了诸如“黑云压城”、“甲光向日”等生动的比喻和描绘,展现出战争前的紧张氛围和战斗的激烈程度。
2.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李贺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边塞战斗
的壮烈和悲凉。
他不仅从守城将士的角度出发,还通过描写敌军的惨败来反衬战斗的惨烈,使诗歌的视角更加全面。
3.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李贺的语言表达富有节奏感,通过平仄、韵律的搭配和
词语的锤炼,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这首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张力,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4.深入挖掘主题: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深入挖掘了战争的主题,不仅描写
了战斗的场面和气氛,还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和忠诚。
同时,他也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使诗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边塞战斗的壮烈和悲凉,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入思考。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小编带来的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鉴赏: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
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
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潞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
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这里从声来写。
“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暮色苍茫,边塞红色的城墙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深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承接上面四句的描写,继续展开气氛的渲染。
这里写易水,并非实指。
诗人是利用“易水”这个意象来引动读者的`欣赏联想。
《雁门太守行》写作手法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通过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此诗的写作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运用色彩描写:诗人通过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出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如“黑云压城”、“甲光向日”、“燕脂色”、“红光”、“黄金色”等,这些色彩既描绘了战争的惨烈场面,又突显了守军的威武雄壮。
2.准确的意象表现:诗人通过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如“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燕脂”既描绘了血液的颜色,又表现了战地的惨烈景象;“角声满天秋色里”则通过听觉感受描绘出战场的悲壮气氛。
3.引用典故:最后一句“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这里的“玉龙”是指古代宝剑的名称,诗人以手“提着宝剑”表达了将士们报效国家的决心和勇气。
4.情感抒发:此诗表现了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和报效朝廷的决心,
升华了主题,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诗人通过描绘战争场面和将士们的决心,抒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报效国家的决心。
总之,《雁门太守行》是一首充满激情和震撼力的诗歌,其写作手法多样且巧妙,通过色彩描写、意象表现、典故引用和情感抒发等多种方式,成功地描绘出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和将士们的报国决心,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雁门太守行
李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二句写战争形势的紧迫,描绘敌军之多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催垮,跳动着的铠甲像鱼鳞闪耀在阳光下的画面。
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形势的危急,表达了作者誓死报国的雄伟壮志。
因此,它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凝重而惨烈的战斗气氛,诗人以色彩斑斓的战争风云,构成了悲壮、奇特的意境。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反应了作者立志报国的决心的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诗歌色彩研究

李贺诗歌色彩研究李贺,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被誉为“诗中的奇才”。
他的诗歌作品常常呈现出鲜明的色彩,用色彩来表现情感和意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本文将从李贺诗歌的色彩角度出发,探讨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一、色彩的象征意义在李贺的诗歌中,色彩的象征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他常常运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意象。
比如,在《梦天》这首诗中,他写道:“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轧斡参差,露出兔葵燕麦色。
”这里的色彩既表现了天色的阴沉和冷寂,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虑。
二、色彩的运用方式李贺诗歌中色彩的运用方式也是非常独特的。
他通常采用对比鲜明的色彩来表现诗歌的情感和意象,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比如,在《秦王饮酒》这首诗中,他写道:“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丁丁。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这里诗人运用了明亮的金色和深邃的蓝色,表现出秦王的豪华和狂放不羁。
三、色彩与情感的关系李贺诗歌中的色彩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
他常常通过色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在《将进酒》这首诗中,他写道:“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屏绣幕围香风。
”这里的色彩既表现了酒的醇厚和华贵,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情和豪迈。
四、结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是表现其诗歌独特魅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他通过色彩的象征意义、运用方式和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
通过研究李贺诗歌中的色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
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李贺,唐代著名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的意象描绘为世人所赞誉。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各种色彩的描述,这些色彩不仅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表现出了李贺内心的情感世界。
一、色彩的直接描绘在李贺的诗歌中,色彩的描绘具有直接性和鲜明性。
他常常使用明亮的色彩来表达欢快、热烈的情绪,比如在《梦天》中:“青云直上九霄去,赤壁矶头一片霞。
李贺《雁门太守行》诗词鉴赏

李贺《雁门太守行》诗词鉴赏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表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赏析李贺的很多诗向称难解,这个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
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相关。
但前四句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明确描写。
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赏析 《雁门太守⾏》是唐代诗⼈李贺运⽤乐府古题创作的⼀⾸描写战争场⾯的诗歌。
下⾯是店铺给⼤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赏析,供⼤家参阅! 雁门太守⾏原⽂: 唐代:李贺。
⿊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鳞开。
(向⽇⼀作:向⽉) ⾓声满天秋⾊⾥,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作:塞⼟) 半卷红旗临易⽔,霜重⿎寒声不起。
报君黄⾦台上意,提携⽟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译⽂及注释: 译⽂ 敌兵滚滚⽽来,犹如⿊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光闪烁。
秋⾊⾥,响亮军号震天动地;⿊夜间战⼠鲜⾎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夜寒霜重,⿎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 ⑴雁门太守⾏: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约在今⼭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氛⼗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鳞:是说像⾦⾊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
向⽇: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
向:向着,对着。
⾦鳞开:(铠甲)像⾦⾊的鱼鳞⼀样闪闪发光。
⾦:像⾦⼦⼀样的颜⾊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⑷⾓:古代军中⼀种吹奏乐器,多⽤兽⾓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指暮⾊中塞上泥⼟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中呈现出暗紫⾊。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河名,⼤清河上源⽀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清河。
易⽔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丹及众⼈送⾄易⽔边,荆轲慷慨⽽歌:“风萧萧兮易⽔寒,壮⼠⼀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寒:天寒霜降,战⿎声沉闷⽽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作“霜重⿎声寒不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课教案课题探究《雁门太守行》中的色彩意象
1、读诗,
我们发现这首诗中有很多带有色彩的意象,下面一一对它进行分析。
“黑云压城”是比喻敌军压境,气焰嚣张。
“甲光”是将士身上穿的铠甲的闪光。
金鳞:古代铠甲用鳞状铁片缀成。
“甲光向日金鳞开”是对将士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形象写照。
“紫”指长城附近的紫色泥土。
“燕脂”即“胭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半卷红旗”写风大,表现出援军突袭时的低抑气氛。
“霜重”写天寒,说明将士顶风冒寒作战,可见战斗的艰苦卓绝。
“黄金台”在易水之滨,即燕昭王置千金招贤纳土之台。
用战国时燕昭王的典故,他建此台招揽天下贤才,这里用以指受到国家重用。
“玉龙”即宝剑。
这两句诗人剖心明志,是全诗的主旨。
2、总结
这这首诗是写战事的,但却没有只字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而是着重通过这些带有色彩的意象渲染气氛、步步蓄势,使作品的主题鲜明而又突出。
一般写战争不宜用明艳的色彩,但李贺反其道而行之,几乎句句都有带色彩的意象,准确地展现出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以及瞬息万变的战斗场景。
正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说评价他的诗“贺词如百家锦纳,五色眩耀,光彩夺目。
”杜牧说:“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
”
3、进一步探究:
为何李贺常用带有色彩的意象?
1、色彩是事物最鲜明、最直观的特征,能给人极强烈的视觉刺激,并迅速引起人的感受。
李贺如此重视色彩的意象,为了唤起读者强烈的视觉感受,进而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他们带进诗的情境之中。
2、他的诗受楚辞、古乐府、李白等多方面的影响,浪漫主义风格,着力于事物状态和色彩表现,偏重于印象,所以诗歌想象奇特,色彩浓烈。
3、作者的生平经历与作品息息相关,李贺因为个人坎坷的命运,在诗中发泄内心的苦闷,慨叹壮志难酬。
所以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冷色调,自热色彩多是冷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