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脾胃病防变
中医养生:关注脾胃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关注脾胃的重要性中医养生注重“治未病”,强调预防胜于治疗,其中脾胃被视为人体的“后天之本”,在中医理论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也是人体气血生成的重要场所,因此保护脾胃健康对于维持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脾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调养脾胃来实现养生的目的。
### 1. 脾胃在中医中的地位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 **消化吸收**:脾胃是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主要负责将进食的食物分解为营养物质,供给全身各器官组织使用。
脾胃功能良好,消化吸收正常,才能保证身体获得充足的营养。
2. **气血生成**: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的功能不仅在于消化食物,还在于运化水谷精微,生成气血。
气血充足,才能保证身体各脏腑组织的正常运转。
3. **免疫调节**: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还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脾胃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抵抗力。
脾胃虚弱易导致体质虚弱、易感冒、食欲不振等问题。
### 2. 脾胃失调的表现脾胃失调是中医常见的病因之一,其表现主要包括:1.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消化系统问题。
2. **体质虚弱**:面色苍白、乏力、容易疲劳、抵抗力差等。
3. **情绪波动**:易焦虑、易怒、情绪不稳定等。
4. **肥胖或消瘦**:脾胃失调可能导致体重异常,有的人会出现肥胖,有的人则会出现消瘦。
### 3. 如何调养脾胃针对脾胃失调的问题,中医提出了一些调养方法,帮助人们改善脾胃功能,提升整体健康水平: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对于脾胃健康的重要性。
建议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杂粮、蔬菜水果等,避免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规律。
2.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脾胃功能,增强身体代谢能力,改善消化吸收情况。
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坚持锻炼。
3. **起居调节**: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和调整。
中医养生脾胃的重要性与调理方法

中医养生脾胃的重要性与调理方法脾胃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被视为人体的“后天之本”。
脾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消化吸收、营养代谢以及免疫功能等方面。
因此,中医强调脾胃的养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脾胃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调理方法。
一、脾胃的重要性脾胃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后天之本”,它们的功能主要包括消化吸收、运化水谷精微、输布营养等。
脾胃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状况。
1. 消化吸收: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核心,负责将进食的食物分解为营养物质,并吸收到血液中供给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使用。
脾胃功能强健,消化吸收能力就会提高,人体得到的营养也会更充足。
2. 营养代谢:脾胃的功能还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和物质。
脾胃功能正常,能够保证人体的营养代谢平衡,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3. 免疫功能:脾胃与人体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脾胃功能良好,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脾胃的调理方法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调理脾胃来维护身体的健康。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脾胃调理方法。
1. 合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是调理脾胃的关键。
应该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原则,即多吃谷类、水果、肉类和蔬菜,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
此外,还应注意饮食的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不吃过于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
2. 定时定量:养生中强调饮食的定时定量。
每天应该按时进餐,不要过度饥饿或过饱。
同时,要注意饭前便后的清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3. 调理情绪:情绪波动对脾胃的影响很大。
中医认为,愉快的情绪可以促进脾胃的健康,而过度的压力和消极的情绪则会损伤脾胃功能。
因此,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4.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适合调理脾胃的运动包括散步、太极拳、瑜伽等,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5. 中药调理:中医药对于调理脾胃也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养生之道脾胃健康的重要性及调理方法

中医养生之道脾胃健康的重要性及调理方法脾胃健康是中医养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脾胃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其功能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为了保持脾胃的健康,我们需要采取正确的养生方法和调理措施。
一、脾胃健康的重要性脾胃是消化系统的中心,它们负责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物质,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使用。
如果脾胃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消化不良、营养吸收不好,甚至出现各种消化系统疾病。
因此,保持脾胃健康对于维持人体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二、调理脾胃的方法1. 合理饮食养生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合理饮食。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暴饮暴食、过度进食辛辣或油腻食物。
饮食应偏向于清淡,多摄入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帮助消化和排泄。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饮食的规律,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
2. 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健康的生活作息对于脾胃的调理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避免熬夜和长时间空腹。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促进脾胃功能的正常运作。
3. 情绪调节情绪波动对脾胃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过大都会对脾胃造成不良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适度放松自己,减少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
4. 中医调理中医的养生方法在调理脾胃方面有独特的效果。
例如,中医推荐的食疗法对于调理脾胃具有积极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食用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如山药、稀饭等,帮助改善脾胃功能。
此外,中医的针灸、拔罐等疗法也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脾胃的健康。
总之,脾胃健康对于我们的身体非常重要。
通过合理饮食、健康生活方式、情绪调节以及中医的辅助调理,我们可以维护脾胃的正常功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希望以上的调理方法对大家有所帮助。
让我们尽早开始关注和养护我们的脾胃,享受健康的生活!。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五脏六腑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五脏六腑中医养生之道:调理五脏六腑中医学传承千年,提倡“治未病”观念,注重调理人体的五脏六腑,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之道旨在平衡五脏六腑功能,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以及如何通过调理五脏六腑来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 防病为先:中医提倡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注重改变生活方式,强调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良好作息习惯等,让身体保持在一个健康的状态,从而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 强调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五脏六腑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讲究整体调理。
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紊乱都可能对其他脏腑产生影响,因此调理五脏六腑是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
3. 注重个体化调理:中医养生强调因人而异,不同人体质不同,调理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根据个体的体质、年龄、性别、环境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
二、调理五脏六腑的方法1. 肝脏: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容易导致情绪失控、肝火旺盛等问题。
调理肝脏可以从情绪上调节,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等。
此外,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对肝脏有益。
2. 心脏:中医将心脏定为“君主”,注重心与神的关系。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睡眠充足是调理心脏的关键。
此外,中医还推崇一些经典的调心法,如静坐养心、音乐疗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3. 脾胃:中医将脾胃视为中心器官,调理脾胃必不可少。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食用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食等,有助于提高脾胃的消化功能,促进营养吸收。
4. 肺脏:肺主气,中医强调呼吸的重要性。
保持良好的呼吸习惯、避免有害物质的吸入、经常户外活动等,有助于调理肺脏。
此外,适当的中药调理、揉捏推拿等方法,也可以促进肺气的流通。
5. 肾脏: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调理肾脏对于维持人体的生殖健康、免疫力等方面至关重要。
对于肾脏的调理,中医强调平时养生的重要性,如戒除不良习惯、适当锻炼、合理饮食等。
中医养生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调理脾胃的重要性概述脾胃是中医学中重要的脏腑之一,被称为“后天之本”。
脾胃旺盛,可保身体健康;脾胃虚弱,则会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强调“先养脾胃”,因此中医养生中注重调理脾胃的方法和原则非常重要。
中医养生的理念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承担着水谷精微的转化和运化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调理脾胃,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
调理脾胃的方法1. 合理饮食: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要保持脾胃的健康,首要之位就是要注意饮食。
中医养生强调饮食宜清淡,不宜暴饮暴食,不宜辛辣刺激性食物,尤其是要避免生冷食物对脾胃的伤害。
2. 调节作息:作息不规律、熬夜、过度疲劳都会对脾胃功能造成损害。
中医养生提倡“早睡早起”,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3.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
中医提倡“动则活气、活则不病”,适当的锻炼有助于气血畅通,促进脾胃消化功能。
调理脾胃的原则1. 中和平衡:中医养生认为,脾胃的调理要以中和为主,既不可过食过饱,也不可过度节食。
要保持饮食的平衡,避免偏食偏补,以确保脾胃的健康。
2. 谨慎药物:药食同源是中医常说的理念,但用药物也要谨慎,避免滥用药物伤害脾胃。
选用药物应遵医嘱,同时调理脾胃,避免不良反应。
3. 根据体质:不同体质的人需要不同的调理方法。
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采取合适的养生方法,调理脾胃。
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应该注意调养,多食补益食物;对于脾胃功能亢进的人来说,则要避免过度刺激。
结语脾胃在中医养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身体的健康。
通过合理的饮食、作息、运动等方式调理脾胃,能够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脾胃的调理,将其纳入日常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中,使身体健康更有保障。
中医养生调理脾胃远离疾病

中医养生调理脾胃远离疾病中医养生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方法。
脾胃作为中医理论中重要的器官,其功能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消化吸收和免疫调节。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医养生调理脾胃的方法,帮助您远离各种疾病的困扰。
1.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中医强调饮食对于脾胃的影响极为重要。
首先,人们应该保持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每天规律进食,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
其次,饮食要健康多样,以保证身体获得充足的营养。
中医建议多摄入易于消化的食物,如杂粮、蔬菜和水果等,同时减少油腻、辛辣和生冷食物的摄入。
另外,咀嚼充分、细嚼慢咽也是保护脾胃的有效方法。
2. 合理运动保持身体活力适当的运动对于维护脾胃的功能非常重要。
中医强调运动可以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并促进新陈代谢。
人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慢跑、太极拳、瑜伽等,坚持每天进行一定的运动量,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
3. 心情舒畅保持情绪稳定中医认为,情绪的起伏会影响到脾胃的功能。
长期的情绪波动、压力过大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易引发各种胃肠道疾病。
因此,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对于脾胃的健康至关重要。
人们可以通过阅读、冥想、交流等方式来舒缓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4. 中草药调理脾胃功能中医草药作为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来帮助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根据个人的体质和脾胃问题,中医师可以开出合适的中草药方剂。
常用的草药有黄芪、党参和白术等,可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调理。
5. 防治脾胃疾病的饮食调理在中医理论中,有许多食物被认为可以帮助调理脾胃功能,同时预防和治疗与脾胃相关的疾病。
例如,人们可以适当多食用黄豆、山药、红枣等具有益气养阴的食物,以增强脾胃功能。
另外,中医还强调避免寒凉食物的摄入,如冰镇饮料、生冷食物等,以免伤害脾胃。
6. 合理配伍食物以增强养生效果中医养生强调合理配伍食物的原则,以增强养生效果。
一些常见的食物搭配可以达到养胃的效果,如山楂与红枣、陈皮与茯苓等。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脾胃功能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脾胃功能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被称为“后天之本”。
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和生命活动。
在中医养生中,调理脾胃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来调理脾胃功能呢?首先,饮食调理是关键。
在饮食方面,我们应当遵循“规律、适量、均衡、清淡”的原则。
规律的饮食时间有助于脾胃形成良好的消化节律。
每日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给脾胃造成负担。
适量饮食,即不过饱也不过饥,保持七八分饱为宜。
正如古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食物的选择也至关重要。
应多食用易于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南瓜、小米等。
山药健脾益胃,有助于改善脾胃虚弱;薏米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作用;芡实能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能补中益气;小米健脾和胃,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群。
同时,要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生冷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油腻食物难以消化,容易加重脾胃负担;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脾胃黏膜,引起脾胃不适。
其次,情志调节不容忽视。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会影响脏腑的功能,其中包括脾胃。
过度的思虑、忧愁、愤怒等不良情绪都会损伤脾胃。
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
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来调节情绪,如听音乐、散步、阅读、与朋友交流等。
当遇到烦恼和压力时,学会放松自己,及时调整心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再者,运动锻炼对脾胃功能的调理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
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散步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运动方式,它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
慢跑能够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对脾胃的健康有益。
太极拳和瑜伽则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的姿势,达到身心的平衡,有助于改善脾胃的功能。
此外,按摩保健也是调理脾胃的好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按摩腹部来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
中医学“养生的基本原则”——调养脾胃

中医学“养生的基本原则”——调养脾胃
中医养生学认为,衰老是长期的阴阳失调、脏腑精气虚衰以及痰瘀毒侵害的结果。
善于养生者,为防止衰老,健康生存,尽享天年,应当掌握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的原则和方法,以达到健身延年之目的。
一、“调养脾胃”指利用各种方法来调护保养脾胃,发挥脾升胃降协调、受纳运化相因、水谷精气充足、营养脏腑经络及四肢百骸的功能。
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营卫经络、形体官窍、无不依赖于脾胃,元气之滋养全在脾胃。
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方能发挥正常作用。
故脾胃之强弱与人体之盛衰、生命之寿天关系甚为密切。
《景岳全书·脾胃》说:“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
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
”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则精气充盛,脏腑功能强盛,形健神旺。
三、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四、调养脾胃之法,原则是益脾气、养胃阴,用药首当注意升降,次则当防过偏,寒勿过凉,热勿过燥,以免伤胃。
此外,节饮食以和胃健脾,调精神以疏肝理脾,常运动以和胃化食,防劳倦以养脾气,均为健运脾胃、调养后天的重要方法。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总之,养生的目标追求健康生存的高质量和生命寿限的延长,往往是在生命常态状况下的长期行为。
合理的养生,能够为预防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 庚 名 中 医 工
腺体萎缩、IM和ATP均消失,恢复正常
作
腺体结构和形态,达到临床痊愈,占
室
40.38%,(见图1~2)显效21.15%,与对
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纾萎方为主治疗萎缩性胃炎
储
取得三项科研成果
亚 庚
1、储亚庚、顾炳岐、顾建国,中医治疗慢性 萎缩性胃炎质量控制标准研究,2007年获
便转黄,诸证逐渐消失。
储
亚
庚
嗣后,每年冬天予膏方调补, 以墨旱莲半斤煎汤去渣代水,
名 中
纳健脾养胃,益气补血之药浓
医
煎收膏,频服至立春为止。随
工
访20年余,便血未发。
作
室
储
亚
庚
本例便血量多,血脱气脱之象已露, 故必须固气涩脱,谨防变证,便血顽 症,病后膏方调养取效,足证“急则 治标,缓则治本”,“陈年久病,三 分治七分养”,诚非虚言。
检查:未见胃粘膜萎缩、肠化降低二个级
作
差;痞满、嘈杂等证未作,饮食如常,形
室
体渐丰,能从事日常家务劳动。继服纾萎
方药3个月,以资巩固。随访3年体健,胃
镜病理复查无萎缩、肠化。
科研
储
笔者采用随机与阳性对照药平行对照的 方法,研究显示:健脾清热化瘀的纾萎 方药在干预CAG组织病理改变方面有更 好疗效和质量,不仅病理总有效率达 73.08%,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胃黏膜
工 作 室
30g 麦门冬12g 五味子4.5g 槐花
12g 地榆12g 阿胶12g 炖冲。
储
亚
服药2剂自汗渐少,头晕得减,惟 仍神倦乏力,心悸少气,脉象细软
庚 名 中
而数。蒲辅周曰:“失血之后,脉
医
证相符为吉”。虽获小效,未入坦
工
途,固气涩血之方再进3剂;继用 益气、滋阴、养血药调补。7日大
作 室
储
证属脾胃虚弱,瘀热互结。方拟健脾益气, 清胃化瘀,予纾萎方治疗。
亚 庚 名
党参15克、炒白术30克、爵床30克、白英30 中
克、黄芩15克、玉蝴蝶5克、绞股蓝15克、 丹参15克、赤勺15克、制香附15克、生甘 草10克。随证加减:嘈杂加左金丸,脘痛加
医 工 作 室
延胡、徐长卿,泄泻加秦皮、肉豆蔻,湿重
医 工
占15%,社会条件占10%,气候、
作
地理条件占7%,医疗条件占8%,
室
自我保健占60%(包括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等)。
储
中医养生的原则
亚 庚
名
• 顺应自然 • 形与神俱
•上工治未病
中 医
• 调补脾肾 • 扶正避邪
•注重精气神
工
•因人施养
作 室
•寓养于通
储
亚
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
储 亚 庚 名 中
(中—重度),全胃炎胃体为主;病理报告:慢性 医
炎症中度,萎缩中度,肠化重度。近半年来胃满痞 工
满,纳呆消瘦日益明显,且其父母分别在68岁、70 作
岁时先后患胃癌去世,心中暗惧,遂到处求医问药, 室
唯胃脘诸证难见改善,胃镜病理5次复查萎缩、肠化
程度亦不减反增。
刻诊脘腹痞胀,间有脘痛,纳减少食,嘈杂嗳气,便 溏乏力,口苦口干,面色少华,形瘦明显,腹软、 无块及、无拒按,舌淡黯苔薄黄,边有齿痕,脉沉 细略数。
工
作
胃发生癌变过程的背景是胃黏膜萎缩,伴有IM和 室
ATP的萎缩区是导致癌症的组织学基础。
本病年癌变率约1%,诊治难点为药物治疗不易阻断 胃黏膜萎缩,肠化(IM)和异型增生(ATP)。
应用举例
例1、慢性萎缩性胃炎
蔡某,女,59 岁,浦东蔡路人。2006年6月21日就 诊。主诉:脘胀,嘈杂10年,伴纳呆,消瘦6月。患 者10年来反复出现脘腹胀满、嘈杂、脘痛等症状。 胃镜检查:充血渗出性,隆起糜烂性,萎缩性胃炎
核准为市科委科研成果。
庚 名 中 医
工
作
室
例2、固气摄血治便血
储 亚
庚
康某某,男,74岁,退休工人。1977年11月 名
30日诊;患者素有黑便史已30余年,常遇劳
中
而发,曾住院检治为“胃下垂,胃出血”。昨 医
因乘车外出,疲劳过度,于进晚餐时突然头晕 工
目眩,面色晄白,额上冒汗,气短懒言,心悸 作
怔忡,神情委顿异常,身摇不能安坐,腹部隐 室
隐作痛,旋即便下黑便甚多。经静脉注射抗血
纤溶芳酸、维生素K1、止血敏等无效,患者
亦拒绝住院,遂用中药治疗。诊其脉象豁大而
空,舌苔淡白。
储
亚
庚
此乃劳倦伤脾,中气虚衰,气不摄
名
血,血溢于肠。以致便血量多。势
中
颇危急,堪虚气随血脱,危殆立至。 医
亟拟固气摄血,先塞其流。 生 黄 芪 30g 党 参 30g 生 白 术 12g 山芋肉15g 煅龙骨30g 牡蛎
中医养生与脾胃病防变
浦东新区中医医院 储亚庚
储
养生目标
亚 庚
• 简言之是为了“健康长寿”。
名 中
• 健康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 医
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WHO健康定义)。
工 作 室
• 无病防病,既病防变,祛病延年。
储
亚
庚
健康长寿与自我保健
名 中
• WHO统计,人的健康长寿遗传
庚
名
起居、季节、心理、饮食、文化、 运动、按摩、药物、房事、针 灸、劳动、自然与民间养生法 等。
中 医 工 作
室
储
亚
庚
二、养生诸法在脾胃病防变中的应用
名 中
医
工
作
室
慢性萎缩性胃炎
储
亚
——当前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
庚
名
中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胃癌的主要癌前状态, 医
目前治疗上缺乏理想的阻断其发展的手段。
加苍术,热盛加铁树叶、大黄等。每日1剂,
水煎分二服。善、体重见增,面色好
亚
转,仍按上方治疗,嘱加服生晒人参汤适
庚
量,注意饮食调摄和适度活动。坚持服本 方9个月后,于2007年3月28日复查胃镜, 共取胃窦、胃角、胃体黏膜11粒,经病理
名 中 医 工
名 中 医 工 作
室
脾胃病防变关键
储
亚
重视养生,药养与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相结合
庚
名
中
调节情志,良言慰心,快乐为要。
医
饮食卫生,营养平衡,忌口科学。 适度锻炼,常亲小劳,劳逸结合。 药养结合,人参补药,辩证施养。
工 作
室
储
养生之本 重在养神
亚 庚
《太子御览》:“太上养神,其次养 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 也”。
名 中
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
医
2、储亚庚、顾建国、张卫国,纾萎方治疗慢 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2008年获全国 中西医结合优秀成果2等奖。
工 作 室
3、储亚庚、顾建国、顾炳岐,健脾清热化瘀
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干预其胃黏膜病
理改变的临床研究,2009年获上海市科学 技术成果。
储
亚
专家意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成果核准:本项科研经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