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自考论述题要点集合

中国近代史自考论述题要点集合

第一章1.★★(P2)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答:(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皇帝、贵族、官僚和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占有很少的土地;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其主要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往往结合在一起,互为表里,以获取最大利益,农民生活极度困苦。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以维护“家天下”统治。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还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相融合,共同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是宗族家长制,君权、父权、夫权占主导地位。

总之,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P5)试述外国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

答:(1)军事侵略。

①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中国领土。

③外国列强还在中国设立租界,成为国中之国和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强占租借地,使其成了列强侵华的基地;划分势力范围,则使中国面临着“瓜分豆剖”的局面;在一些地区取得驻兵权,随时可以以武力要挟中国封建政权。

这些都是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重破坏。

④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勒索巨额赔款。

战争赔款,是外国列强对中国人民进行的公开掠夺。

⑤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

⑥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在侵华战争中,还公开抢劫中国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造成空前浩劫。

(2)政治控制。

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还通过军事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

外国列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并逐渐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近代史论述题重点整理

近代史论述题重点整理

三.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部分。

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帝国——资本主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上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6.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一.《天朝田亩制度》以及《资治通鉴》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内容:1.《天朝田亩制度》主要内容①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②规定了农副产业品的生产和分配2.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①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业,吸取外国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③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监督官员,改革弊政。

④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性质:1.《天朝田亩制度》主要性质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2.《资政新篇》主要性质是一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1.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对孔子以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评。

④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⑤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第一,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八年级历史关于近代化探索论述题

八年级历史关于近代化探索论述题

八年级历史关于近代化探索论述题
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论述题:
论述题:
请简述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始于19世纪中叶,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四个阶段。

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科技和军事装备来提升国家实力,但最终失败了。

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革政治体制来实现现代化,但也未能成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则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近代化探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逐渐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开放进步的国家。

其次,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崛
起奠定了基础。

最后,它引发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推动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

总之,中国近代化探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西学与中国近代文化考试答案

西学与中国近代文化考试答案

西学与中国近代文化考试答案一、简述题1、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成就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成就将从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两方面来说:西学东渐:一、天文、历算之学利玛窦翻译的《天主实义》、《乾坤体义》等书,主要介绍托勒密的地心体系。

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汤若望以及中国士大夫徐光启、李天经等编纂的《崇祯历书》,则介绍了哥白尼的日心体系。

历法方面,汤若望的《时宪历》。

二、地理学利玛窦制作《万国舆图》,西方地理知识传入中国之开始。

艾儒略译述《职方外记》,第一次向中国详细介绍了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南怀仁编撰的《坤舆全图》和《坤舆图说》,第一次向中国介绍了欧洲家喻户晓的世界“七大奇迹”。

1718年,康熙主持下绘制成《皇舆全览图》。

三、近代欧洲数学知识1614年刊行的利玛窦口译、李之藻笔述的《同文算指》,是输入中国的第一部欧洲笔算著作。

康熙皇帝钦命编写的《数理精蕴》是明清之际西方数学输入的集大成之作。

四、生物学最早介绍西方生物学知识的中文著作是《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

五、医学1569年,欧洲传教士在澳门设立医院,用西医西药为人治病,是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始。

邓玉函口译、毕拱辰笔述的《泰西人身说概》,汤若望的《西洋人身图》。

傅泛际著《名理探》。

熊三拔著《药露学》。

六、建筑“万园之园”圆明园,仿照欧洲风格所建。

七、音乐利玛窦将西洋乐器及音乐传入中国。

东学西渐:一、思想方面:儒家思想流传至西方。

传教士翻译儒家经典并将儒家思想介绍到西方。

儒家思想对18世纪启蒙运动产生巨大影响。

二、艺术方面:欧洲的艺术家深受陶瓷等中国工艺品的艺术陶冶,在西方室内设计、家俱和园林设计等方面形成了中国风格。

三、生活方面:大约在1610 年,荷兰人从中国运去的第一批茶叶到达了欧洲。

从此,中国的茶叶文化开始影响欧洲。

2、近代西学东渐分为几个阶段、代表人物及其成就近代西学东渐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30-50年代。

主要内容:开眼看世界,初步了解西方的历史地理、社会风俗,政教制度。

中国近代史论述题

中国近代史论述题

1.中国近代史上,标志着封建帝制终结的事件是?
A.辛亥革命(答案)
B.戊戌变法
C.洋务运动
D.五四运动
2.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答案)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中国近代史上,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A.林则徐
B.魏源(答案)
C.严复
D.康有为
4.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物不包括?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孙中山(答案)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从思想上和舆论上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的运动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答案)
D.五四运动
6.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是?
A.推翻了清朝统治(答案)
B.建立了中华民国
C.颁布了《临时约法》
D.以上都是
7.中国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俄国(答案)
D.日本
8.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答案)
B.北洋政府的腐败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9.中国近代史上,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并身体力行的是?
A.张謇(答案)
B.荣宗敬
C.卢作孚
D.周学熙
10.中国近代史上,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答案)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国民革命运动。

中国近代史论述题及其答案

中国近代史论述题及其答案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

综述云变幻的八十年三、简答题1.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简要说明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3.简要说明民族资产阶级的来源及其特点。

4.简要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5.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意义是什么?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试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3.怎样理解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参考答案及解析]三、简答题1.鸦片战争前夜,中国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空前尖锐,清朝统治危机四伏,逐渐走向衰落,其原因是:(1)经济上,封闭的自然经济和封建统治者所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

小农经济曾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从汉代以来,封建统治阶级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重本抑末。

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这种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思想与文化上,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严重抑制了社会思想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致使整个思想文化界万马齐喑,一片沉寂。

(4)国防力量微弱,军备废弛。

与此同时,在世界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清朝统治阶级却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致使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2.(1)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

中国工人阶级是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阶级。

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产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批产业工人。

从6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的军工和民用企业里,又产生了另一批产业工人。

7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和发展,又产生了另一批产业工人。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论述题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论述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篇综述第一章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答: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

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是什么?答:(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3.“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提出及影响。

答:鸦片张正惊破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下,中国官吏知识分子中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方法,魏源将收集到的资料编成《海国图志》,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一是利用外国先进军事装备技术武装自己,抵御外国侵略,是一种反侵略的思想;二是学习利用外国生产技术,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承认了西方的长处,并主张学习西方。

魏源思想在腐朽愚昧的封建统治条件下,对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启迪人们探索就国之路起了积极作用。

论述题: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答:(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题:近代社会与文化特点
一,近代经济的多种成分和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近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区域性。

1,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不可避免的在文化上反映出复杂性。

既有资本主义文化,又有封建主义文化;既有殖民地文化,又有爱国主义文化;既有西方近代文化,又有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新文化,又有旧文化。

近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近代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在东南沿海和沿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比较集中的地区,出现了一批具有近代性的。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风气也日渐开放,出现了一批“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

2然而,广大内地、农村,经济基础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受封建经济的支配,笃信封建纲常。

3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薄弱,封建地主经济成分的强大与占主体地位,造成了新文化缺乏坚实牢固的经济基础。

近代文化的主体承担者是传统士大夫中的一些开明之士。

他们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学习西学,企图变革社会,但未能完全摆脱封建士大夫传统的思想意识。

二,近代文化的发展变化始终同政治变革、救亡图存密切结合。

1近代中国80年,是中国人民受尽屈辱、灾难深重的80年。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每一次战争都以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告终,同时也每一次让中国人产生震惊和民族危机感,爱国主义精神日益增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

无论是魏源的“师夷长技以直夷”,还是郑观应的“商战”;无论康有为的“君主立宪”,还是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无论是“实业救国”,还是“教育救国”,“科学救国”,都是围绕着救国理论展开的。

2在五四运动以前,对中国文化有重大影响的有两大理论:“进化论”和“民约论”。

前者以生存竞争的理论适应了救亡图存、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需要;民约论以天赋人权的观念适应了要求民权平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需要。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感弥漫华夏。

严复翻译《天演论》,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优胜劣汰法则,适应救亡图存的需要。

同时天赋人权的思想也在甲午战争后广泛传播。

戊戌维新时期,民权平等为维新志士所提倡。

辛亥革命时期,民权平等思想更为流行。

3近代文化中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近代政治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二者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三,近代文化是在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冲突及汇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

1由于近代前夜的文化专制主义,清朝统治者大型文字狱,利用封建科举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得中国文化没有在自己的社会范围内走向近代。

而是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引起了变化,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中,相互融合,形成了资产阶级新文化。

2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矛盾冲突。

一方面由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剥削激起中国人对侵略势力的仇恨,另一方也由于两种文化模式和形态在价值标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心理感情方面截然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有抵触。

封建纲常思想宣扬君臣、父子、夫妇的尊卑等级和基督宣传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相悖。

反教会运动和传统的儒家祭拜孔子有着一定的关联。

3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同时,也带着会同融合,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及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因素的吸收、消化。

学习西方的舰船利炮,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辅”的态度还停留在对融合过程中较低的层次。

到甲午中日战争后,国人思想又进一步,提倡民权、进化论,进而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国方案。

四,科学和民主是近代文化的核心内容。

经过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传统儒学衰落,旧的文化体系解体。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科学和民主的口号,实际是对近代文化基本内容的概括。

科学和民主这里都是从广义来看。

科学既指自然科学,也包括认识事物的科学法则、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民主既包括民主制度、民主精神,又包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解放和变革。

五,近代文化既丰富多样,又肤浅粗糙,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近代以后,文化类型除了传统的儒学文化之外,有资本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文化)。

1儒学独尊学坛的地位被打破,新兴的近代学术纷纷登上历史舞台。

天演论,民权学说,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社会主义,实用主义,新村主义,国粹主义,纷纷上场。

大量外国小说被翻译介绍,话剧,电影,音乐,舞蹈,油画,漫画,建筑艺术先后传入。

教育方面也制定了新的学制,建立新式学堂,废除科举。

2近代文化的丰富性表现在新的文化部门的兴起,还体现在对传统领域用新的观点、方法进行研究,加以改造。

在史学方面,一反过去史书的写法,提倡“新史学”,叙述人群进化的现象而求公理公例。

3近代文化丰富复杂,但也存在肤浅粗糙的问题。

中国近代文化以80年的时间扫描了西方几百年的近代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文化是在既批判继承固有传统文化,又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相对于古代社会而言,整个近代文化是前进的、活跃的、生气勃勃的。

这80年的变化,无疑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它改变了长期以来封建主义文化腐朽、呆板、沉闷的局面,建立了进步的、丰富多样的、活泼的新文化。

对后而言,他为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的发展准备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尽管这时期的新文化并不成熟,没有完整的体系,甚至是幼稚的、粗糙的,但他作为连接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桥梁,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