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3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习题课件

合集下载

2019高考历史二轮基础巩固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9高考历史二轮基础巩固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9高考历史二轮基础巩固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2018年5月厦门市高三质检14题〕古代中国“无论士农工商,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必是子曰诗云”。

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言必称三代”说明秦朝和两汉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B、“子曰诗云”强调诸子百家和唐朝诗歌对中国文化影响绵长C、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D、古代文学呈现古典与高雅的趋势2、《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一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①小农经济②工官制度③儒家伦理道德④法家法治观念A、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④3、〔2018年1月湛江市一模14题〕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严刑峻法4、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说灾异是天意的表达,应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汉武帝召集群臣讨论,群臣强烈要求处死董仲舒,但汉武帝不接受.这说明〔〕.A.董仲舒借题发挥,汉武帝宽宏大量B.汉武帝内心不反对君主借天意行事C.董仲舒言者无罪,诸大臣量刑不当D.汉武帝相信天意不反对灾异天意说5、宋儒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A.诚敬存之B.发明本心C.端坐澄心D.读圣贤书6、〔2018年11月江苏九校联考高三调研1题〕以下观点,表达了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的有A、“天下为主,君为客”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既是真理”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7、〔2018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一模〕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①“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指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使其成为正统思想②“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其中“政”的核心是中央集权③“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大一统A、①②B、①C、②D、③8、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社会根源是〔〕。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按章节分类汇编---人教版必修三部分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按章节分类汇编---人教版必修三部分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按章节分类汇编(人教版)必修三部分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无)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2019全国卷Ⅱ·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解析】答案C。

选项A.B无关,排除;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文化政策是专制政策,独尊儒术,非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故选C。

2.(2019北京文综)《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第3课宋明理学1.(2019全国卷Ⅱ·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解析】答案B。

2.(2019全国卷Ⅲ·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解析】答案 D。

早期佛教造像应带有异域色彩,龙门石窟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故选D。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无)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1.(2019全国卷Ⅱ·32)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三“儒学为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件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三“儒学为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件

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来看:
“中国制造 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 中国政府立足 于国际产业变革趋势,做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 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 不强”的局面。反思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成就以及近代科技落 后的原因,有助于提高今后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从“跟 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艺
高考真题聚焦
考法(一)
转换思维的角度
1. (2018· 全国卷Ⅰ《 ) 墨子》 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 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 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 《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命题者说] ( )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命题者说] 全新 考古资料《三体石经》残片,史料实证素养彰显。 情境
设计 巧妙
题干点明了三种字体,却仅叙述了先秦古文、小篆 两种,另一种则隐去。是什么字体,需要在图片中 获取信息,找到了这个字体,也就找到了答案。
解析
3. (2017· 全国卷 Ⅲ)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 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专题三 “儒学为纲”的中国传统文化
高考命题热点化——
历史考查由“考查知识”向 “考查智慧”转变,注重鉴古知今
NO. 1ITEM
NO. ITEM 2
选择题主观化——
复习内容由“教材知识”向 “课程知识”转变,拓展知识边界
非选择题自主化——
答题方式由“固化思维”向 “多元思维”转变,立足唯物史观
NO. 3ITEM

【精品】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古代史部分古代史通史概览学案

【精品】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古代史部分古代史通史概览学案

古代史通史概览古代中国史?阶段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其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此时期的文化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造成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新旧秩序交替的过程推动了思想的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出现的各家学说为以后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具体时段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史实定位政治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世卿世禄制社会大变革,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宗法分封制趋于瓦解;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通过变法运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雏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形逐渐出现汉承秦制并不断完善经济以西周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集体耕作;工商食官制度铁犁牛耕标志着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形成;私营工商业兴起实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农耕经济得到初步发展;丝绸之路出现思想文化商代,甲骨文形成;贵族垄断了文化教育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科技繁荣;《诗经》和楚辞代表早期文学成就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科技成就大量出现;中外文化交流频繁?阶段二魏晋、隋唐、宋元——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繁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推行完善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强盛稳定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辉煌。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整合课件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整合课件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11
阶段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阶段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 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 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的局面。江南经济得到 开发。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12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 建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 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 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9
(2)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秦汉的贡献不仅在 于开拓疆域、确立中国腹地大格局,还使国人逐渐养成国 家统一的心态。统一国家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之大, 确实是前所未有的。
(3)汉代士人以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影响历史发展。以 董仲舒为代表的士人著书立说,影响了传统文化和社会发 展。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18
商品经济之所以能够促成唐宋社会的变革,根本原因 在于它集中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说来,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方面:
(1)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社会出现流动和分 层,市民阶层兴起。
(2)赋税制度变革,呈现市场化趋势。 (3)民族政策变化,重视边疆开发。 (4)思想文化领域多种风格并存,体现商品经济发展。 (5)价值观由传统的“重义轻利”向“言利”转变,功 利主义逐渐盛行。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4
视角2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 期的社会转型
(1)从政治上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主要表 现为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纷纷变法。分封制走向崩 溃,宗法制遭到破坏,国家由分散走向统一集权。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块知识整合(一)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块知识整合(一)

模块知识整合(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秦汉(公元前221—220年)时期,中华文明基本定型。

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政治——从周代“天下共主”到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商周的政治制度(1)商周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2)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秦汉中央集权制度(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汉初频繁换相,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

(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1.农业(1)先秦时期的耕作技术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小农经济形成,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2)汉代牛耕普及,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耧车和代田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3)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2.手工业(1)西周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技艺高超;春秋战国时期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2)汉代开始用煤炭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3.商业(1)商朝时职业商人产生;周朝时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春秋战国时期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2)秦统一货币等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3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3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
一、古代中国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传统思想、科技与文艺
考纲展示
考情解读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中国古代思
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 想史的考查以选择题与问答题为主要形
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式,难度上以中等难度为主,内容上相
(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 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 (2)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 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 (3)“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 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 考点深化
•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 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 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 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考点2 汉代儒学
• 主干梳理
• 关键词:无为而治、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三纲
五常
• 1.原因:①汉初“无为而治”积的极有思为想已不适应社会发展
的需要。②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法家
• 2.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阴阳家、黄老之 学及________思想。
• (2)消极 • ①尊卑等级观念。 •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封建伦理,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 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
• 〔跟踪训练〕
• 5.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唐朝律学的

9、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

9、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 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涵、特点、影响。

4.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时俱进的现实生命力。

5. 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

6.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

【专题主线】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络构建】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与孔子、孟子、荀子及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经济兴起,井田制崩溃,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改革图强,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士大夫崛起。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