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主要的琴论著作

合集下载

苏轼论琴——戴安道不及阮千里

苏轼论琴——戴安道不及阮千里

苏轼论琴——戴安道不及阮千里苏轼善琴,他有《杂书琴事十首》,今天读起来,不但可以领略苏轼琴音乐造诣之深,欣赏他的精彩琴论,了解古琴这件中国特有的乐器,还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宝贵的人生启示。

《杂书琴事十首·戴安道不及阮千里》:阮千里善弹琴,人闻其能,多往求听。

不问贵贱长幼,皆为弹之,神气冲和,不知何人所在。

内兄潘岳每命鼓琴,终日达夜无忤色,识者叹其恬澹,不可荣辱。

戴安道亦善鼓琴,武陵王晞使人召之。

安道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

”余以谓安道之介,不如千里之达。

阮籍侄孙,“竹林七贤”之一阮咸的儿子阮瞻,字千里,约生活在公元312年左右,苏轼文中的阮千里就是指他。

此人善琴,无论什么人前来就教,或者听琴,他都不会拒绝,演奏起琴来,便旁若无人,至于什么人在听琴,早忘的一干二净了。

他的内兄潘岳(公元247—300年)命其鼓琴,他通宵达旦鼓之,毫无怨色。

与此相对照的一个人是戴逵(约公元326-396年)字安道,也是当时著名的琴家,但是想听他的琴,要看身份、看他的好恶,尤其是权贵前来听琴,他会拒之千里。

晋元帝司马睿之子,武陵威王晞,字道叔,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受封。

咸和初,拜散骑常侍,晋穆帝(司马聃)时期,“转镇军大将军,迁太宰。

太和初,加羽葆鼓吹,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晋书》列传第三十四)就是这样的一位权重一时的人物,命戴逵为之弹琴,而遭到“破琴”的严厉拒绝。

苏轼对此发表议论说:“戴安道之耿介,不如阮千里之达观。

”“耿介”是特别有骨气,正直,不同流俗的意思。

《楚辞·九辩》:“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

”就是指一个人有骨气,不随波逐流。

“达观”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崇尚的一种境界,所谓“达观”就是心胸开朗,见解通达。

“达观”也有“听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意思。

晋人陆云《愁霖赋》:“考幽明于人神兮,妙万物以达观。

”(《艺文类聚》卷二)东晋罗君章(罗含)《更生论》:“达观者所以齐死生,亦云死生为寤寐,诚哉是言!”(《弘明集》第五卷)唐人元稹《遣病(自此通州后作)》:“持谢爱朋友,寄之仁弟兄。

嵇康与《琴赋》、《琴赞》

嵇康与《琴赋》、《琴赞》

嵇康与《琴赋》、《琴赞》嵇康(224~263)字叔夜,是三国魏末著名的音乐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嵇康早年家境贫寒,但自幼秉赋奇才无师自通,气质超凡脱俗谈吐高雅,被时人赞为“龙章凤姿”、“爽朗清举”,位列竹林七贤之首。

嵇康遵循“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哲学,作为一位擅长论乐的音乐理论家,以文学名篇《声无哀乐论》表达了他对音乐的灼见,是中国音乐史上站出来反对儒家音乐与政治相通理论的第一人;他精于笛艺,更擅弹琴,喜欢“抱琴行吟,弋钓草野” “目送飞鸿,手挥五弦”;作为文学家,他常常“琴诗自乐”,诗文多与琴相关。

嵇康在《琴赋》序中说:“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

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

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

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集中反映了他对琴乐的理解。

《琴赋》被公认为是音乐诸赋中的千古绝唱。

嵇康的琴诗《琴赞》是这一观点的诗意展现:惟彼雅器,载璞灵山;体具德真,清和自然。

“琴”这一雅器,具有“清和自然”的品格。

魏晋风度讲求自然,对于当时崇尚清谈玄学的文人雅士们来说,琴可以充分展现其高贵气质,是与天地自然最相契合的一种乐器。

澡以春雪,澹若洞泉;温乎其仁,玉润外鲜。

诗句以春雪、洞泉和美玉,来赞美古琴丰富的表现力和圆润的音色。

昔在黄农,神物以臻;穆穆重华,记以五弦。

是对琴悠久历史和形制的追溯。

历史上有“伏羲作琴说”、“神农作琴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说”等说并存,琴的起源众说纷纭。

闲邪纳正,亹亹其仙,宣和养气,介乃遐年。

则是谈了古琴的功能。

传说伏羲制作琴的目的是想让人修身养性。

古人提倡用古雅纯正的琴声来禁止淫邪放纵的感情,引导人们通晓仁义,返朴归真。

所谓君臣大义,父子亲情,自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都可凭借纯正的琴声获得人性的提炼和启迪。

“琴者,禁也。

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

”嵇康的一首《琴赞》,寥寥数行,将琴——中国古乐器之王——生动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音学五书原文

音学五书原文

音学五书原文
摘要:
一、音学五书的背景和重要性
二、音学五书的内容简介
三、音学五书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四、音学五书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地位
五、音学五书对后世音乐发展的影响
正文:
音学五书是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著作,包括《乐记》、《古琴谱》、《律吕新书》、《声谱》和《钟律》。

这五部著作对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音乐研究奠定了基础。

《乐记》是音学五书中最早的一部,成书于战国时期。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的教化作用以及音乐与政治、道德的关系。

它强调音乐应该为政治服务,为民众教化,反映了当时儒家的音乐思想。

《古琴谱》是古代琴学的重要著作,记录了古代琴曲的演奏方法和技巧。

它对古琴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琴学之宗”。

《律吕新书》是研究音律和音阶的一部著作,对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书详细地阐述了音律的产生、音阶的构成以及音律与音阶的关系,为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声谱》是一部关于声音和音律的著作,对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书详细地阐述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规律,为我国古代音
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钟律》是古代音乐律学的重要著作,对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书详细地阐述了钟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为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音学五书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们不仅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基本观点,而且对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琴的历史

古琴的历史

古琴的历史自古以来,琴、棋、书、画便是文人墨客用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长智慧、锻炼意志,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方法和途径。

这四艺之中,又以排在首位的古琴历史最为悠久。

在三皇五帝时期,伏羲、神农时,已“削桐为琴,绳丝为弦”,而舜则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这些,都说明了古琴在历史上的渊远流长。

南宋田芝翁所编辑的《太古遗音》(宋人摹本),是我国最早载有古琴式样的琴论专著,上面绘有三十八种琴式。

《太古遗音》本书文字精妙,古琴的图画均为彩绘,为世间所罕见之孤本。

内容共分仁、义、礼、智、信五卷。

卷二《义》为古来各种琴式,如伏羲、焦尾、灵机、绿绮、连珠等。

《太古遗音》现在常见的古琴中,有些是以人名来命名的,如:伏羲、神农、仲尼……有些是根据式样来命名的,如:连珠、蕉叶、落霞……下面,分别按人名及式样简单介绍几种古琴:以人名命名的古琴伏羲式伏羲式琴的造型浑厚,琴首微圆,其项自肩上阔下窄与琴首一体,琴腰为内收双连弧形,整个造型简洁大方,自唐代出现此样式以后,历代均有伏羲式名琴问世。

伏羲是远古时期的一位圣人,华夏文明的始始祖,伏羲造琴说是古琴起源说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如汉末蔡邕《琴操》中说:“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

”伏羲造琴说或许还有其考证的必要,但如说此样式说为伏羲所创,那便只是一种传说了。

伏羲时代,中国文化尚虽滥觞期,古琴的形制还未成形,更别说能创制出如此精美的器型了。

可见,伏羲式也属典型的托古之作。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张名为“九霄环佩”的唐琴,此琴便为典型的伏羲式。

此琴杉木制,通长124.5厘米,肩宽21厘米,尾宽15.5厘米,厚5.4厘米。

龙池、凤沼均为方形,龙池上方刻篆书“九霄环佩”四字,是为琴名。

腹内刻款:开元癸丑三年斫,为著名雷氏所斫,此琴也是专家认定为传世古琴中最古的一张。

伏羲氏九霄环佩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另外,同名为“九霄环佩”的伏羲式唐琴还有三张,一张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一张藏在辽宁省博物馆,一张为私人藏琴,三张均为国家级重器。

这14本书,可以让你更懂得一些古琴天籁

这14本书,可以让你更懂得一些古琴天籁

这14本书,可以让你更懂得一些古琴天籁在文雅的聚会场所,总能遇见古琴。

“古琴”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潮流,且参加古琴培训的人越来越多,作为一种传统乐器,它分享的是一种文化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14本有关古琴的书。

1、杨晓主编《蜀中琴人口述史》这部关于琴的记忆之书,由蜀中二十位琴人的口述,及五位琴人的回忆文章而构成。

在百年家国巨变的洪流中,他们的生命轨迹或必然、或偶然地与琴有了交集;在这丰富的人生的土壤中,便生发出许多琴的故事、琴的思考。

2、傅暮蓉《剑胆琴心》这本书分为查阜西琴乐思想及其社会实践;琴歌研究;琴学研究;弘扬振兴琴学活动;古琴文献的调查与搜集等。

3、郭平《古琴丛谈》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古琴堪称博大精深,美不胜收。

它由历史上那些美丽的心意创造而出,并与爱美的中国人相伴千载,成为不朽。

琴积淀了那么多,却又似乎总是不言不语,从来也没见琴大声喧哗过,没见哪个琴人籍琴而腾达过。

古琴有些像磊磊山岩上的一株孤松,有些像杳然出岫的一朵孤云,有些像不舍昼夜奔流的大河,也有些像寻常之人一张诚肯质朴的脸。

它的悲恸、欢乐与盼望,都以朴荗的方式述说,以从容的态度存在,如同无限蕴含的大自然。

4、许健、王迪编《古琴曲集》琴在孔子时代就已经成为广泛应用的乐器了,如在孔子整理过的、我国最古的民歌集《诗经》里,就有许多诗篇把琴和其它乐器井提,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等。

而且从那时起,就出现了许多优美动人的、关于琴的故事,有些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着。

这些事实说明了在很早很早以前,琴就已经在古代人民音乐生活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到了唐代,就开始把记载指法的文字谱简化为今天通行的“减字谱”。

明、清两代,刊印了大量琴谱,使许多古代琴曲得到完善的保存和流传。

目前我们不但拥有成千的古琴曲谱,而且有些琴曲还一直活在今天古琴家的手中,使我们有可能通过古琴的演奏来欣赏古代音乐的成就。

5、王迪《弦歌雅韵》古琴传统上有独奏和弹唱两种表现方式,前者为琴曲,后者为弦歌,均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遗产。

中国古代乐器方面的书籍

中国古代乐器方面的书籍

中国古代乐器方面的书籍中国古代乐器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演奏技巧,相关的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乐器。

1. 《中国古代乐器》:本书由《中国文化丛书》编辑,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乐器的发展历程、分类和特点。

书中具体描述了古代乐器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以及古代乐器在社会、宗教和娱乐活动中的应用。

2. 《中国古代音乐辞典》:该书收录了大量与中国古代乐器相关的词条,包括乐器的名称、演奏方法、构造特点和历史背景等内容。

读者可以通过查阅该书来了解不同乐器的基本情况和演奏用途。

3. 《古琴学》:这是一本针对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弹拨乐器——古琴的专门著作。

该书详细介绍了古琴的历史、制作工艺、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

通过学习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琴音乐。

4. 《中国乐器史》:该书从史料出发,全面介绍了中国乐器的发展史和演变过程。

书中以时代为顺序,详细描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乐器类型、特点和演奏方式,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5. 《中国音乐史》:虽然不是专门讨论乐器,但该书在古代音乐的介绍中详细涉及了中国古代乐器的演奏与应用。

书中介绍了古代音乐的流派、作品和表演形式,涵盖了丰富的乐器组合和演奏实践。

6. 《中国民族音乐学导论》:本书综合介绍了中国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其中包括了各种乐器以及乐器在不同民族音乐中的作用和特点。

读者可以通过该书了解中国古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乐器演奏文化。

7. 《乐府诗集解》:古代乐器常常与诗词相结合,而这本书从文学的角度解读了古代乐府诗歌,同时涉及了乐器和音乐表演的相关内容。

对于喜欢古代音乐和文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文化视角。

如果对中国古代乐器有更深入的了解,了解它们的历史、演奏技巧和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书籍可以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参考资料。

古琴文献列表

古琴文献列表

古琴文献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古琴文献是古琴在漫长的历史中所积累的文献。

从古至今,众多琴家文人搜集、整理、创作了大量的古琴资料和琴谱,编撰了大量的古琴文献,使人们可以系统地研究古琴艺术。

古琴所拥有的文献数量是其他乐器所不能及的。

[1]
琴书包括琴论和琴谱,主要内容有阐述古琴音乐的特点、乐理、演奏技巧和历史,这些书籍可分为哲学思想类、文艺理论类和演奏技法类。

目录
• 1 古籍
• 2 琴书列表
• 3 琴谱列表
• 4 外文书籍列表
• 5 参考资料
• 6 参见
•7 外部链接
古籍
汉代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琴赋》
魏晋
隋唐
宋元
琴书列表
琴谱列表
外文书籍列表
参考资料。

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古琴论

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古琴论

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古琴论
中国古代有一部古琴论,叫做《古琴经》,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第一部古琴论。

《古琴经》是由著名的春秋时期音乐家和琴师李观(李铭)所撰写的,记载的是我国古代的古琴理论、音乐曲调、演奏技巧等,是一部非常重要的音乐史文献,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贡献。

《古琴经》共分七卷,每卷有三个部分,分别是:第一卷“琴学论”、第二卷“乐曲论”、第三卷“乐器论”、第四卷“琴调论”、第五卷“琴法论”、第六卷“琴谱论”、第七卷“琴论论”。

《古琴经》从琴的基本构造、性能、特点、结构、拨弦、弦音、曲调、技巧等方面介绍了古琴的基本知识,并对古琴的演奏技巧和曲调给出了详细的论述。

此外,《古琴经》还提供了许多古琴演奏技巧,如拨弦、抚弦、拨弦、抚弦、拨弦、抚弦、抚弦、拨弦、抚弦、拨弦、抚弦、抚弦、拨弦、抚弦等,可以让古琴演奏更加精彩纷呈。

《古琴经》的出现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内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

《古琴经》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主要的琴论著作
《新论·琴道》:琴论专著。

汉代桓谭作。

原书已佚,清代有几种集佚本。

《后汉书·桓谭传》说此篇未完成,由班固续成。

现存残篇中包括琴的史论和琴曲解说。

介绍琴曲有《尧畅》、《舜操》、《禹操》、《文王操》、《微子操》、《箕子操》和《伯夷操》。

《琴清英》:琴论专著。

汉代扬雄作。

原书已佚,《全汉文》辑有佚文。

《则全和尚节奏指法》:琴论专著,收入《琴苑要录》中。

作者为琴僧义海的弟子,北宋著名琴家则全和尚。

文中阐述海大师“急若繁星不乱,缓如流水不绝”的演奏理论,又提出“高以下应,轻以重应,长以短应,迟以速应”的处理手法,还具体分析了不同体裁琴曲作品的演奏方法。

《琴史》: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

作者朱长文,成书于1084年,全书共六卷。

前五卷按时代顺序收一百五十六人与琴有关的事迹,有所辨证和评论,末卷为琴艺的专题论述。

《琴议》:琴论专著。

汉代刘籍撰,收入南宋的《太古遗音》中。

他把琴的音乐要素分成声、音、韵,略同于今人说的乐音、调式、结构。

关于琴的艺术要求,他分为琴德、琴境和琴道,认为这些是琴曲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条件。

《琴述》:琴史专著。

元代袁角编,收入《清容居士集》中。

作者经过调查,论述宋代谱系的演变。

从官方“阁谱”的衰亡到民间“江西谱”的兴起,以及宋末“浙谱”的取而代之,对浙谱的形成提供了具体的历史资料。

《琴律发微》:琴论专著。

元代陈敏子著,收入《琴书大全》中。

作者根据宋人徐理《奥音玉谱》中的理论,分析辨调、制曲等。

强调明确调性必须“使主常胜客,不至侵犯他调”,论述作曲方法深入而具体。

《太音大全集》:琴论专著。

原刊于明永乐十一年,原名《太古遗音》,嘉靖间杨祖云更名《琴苑须知》,明初袁均哲为此书作注释。

全书共六卷,包括:制琴、琴式、手势、杂论、指法、调意等,为现存最早的琴论专书。

其中保存有唐、宋时期的有关文献。

《琴书大全》:现存收录古代琴学文献最多的一部类书。

编者蒋克谦,经祖孙四代不断积累,于明代万历庚寅年成书。

全书共二十二卷。

前二十卷收录历代有关琴学的记载,极为丰富,不少失传的琴学专书、专论赖以保存。

末二卷收琴曲六十二首,其中有一些独特的传谱。

《琴声十六法》:琴论专著。

作者冷谦,字起敬,号龙阳子。

著《太古正音》,其十六法为: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这些美学要求对后世很有影响。

《溪山琴况》:琴论专著。

作者徐上瀛根据《琴声十六法》,进一步分析补充为二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逐条阐述,颇为详尽,是研究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文献。

原文刊于《大还
阁琴谱》。

《鼓琴八则》:琴论专著。

收入《春草堂琴谱》,作者戴源。

八则包括:得情、如歌、按节、调气、炼骨、取音、明谱理、辨派,对弹琴的艺术修养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逐条论述,颇有独到见解。

《琴旨》:琴论专著。

作者王坦,成书于乾隆九年。

书中着重探讨了音律与琴调的关系,同时也论及琴派。

反对填词,认为“声音之道,感人至微,以性情会之,自得其趣,原不系乎词也。


《琴学内外篇》:琴论专著。

作者曹庭栋,成书于乾隆十五年。

内篇论述琴律的正、变、倍、半之理及定徽转调之法。

外篇荟萃古今琴说,而以己意断其是非。

《琴史补、琴史续》:琴史专著。

编者周庆云,收藏古琴、琴书称江南第一。

编有《琴书存目》、《琴操存目》等书。

《琴史补》补朱长文《琴史》之所遗,《琴史续》续北宋以后史料,共六百余人,逐条注有出处。

《琴学丛书》:编者杨宗稷,从1911年到1931年陆续成书。

共四十三卷,约七十万言。

收录资料颇多。

在《琴话》、《琴粹》部分提出“以琴传声,如镜临物然。

”并分析这种反映“不外象形、谐声、会意三端”。

承认民间曲调对琴曲起到丰富发展的作用。

认为一意追摹古调则“难为听者”。

所收三十二曲附有工尺谱。

对《幽兰》、《广陵散》等久已绝响的传统名曲也作了点拍的尝试。

《今虞琴刊》:今虞琴社的学术刊物。

由查阜西、彭庆寿等人编印,刊于1927年。

汇集近代琴人、琴社的资料丰富。

书中包括记述、学术、考证、论说等部分。

论文中提出利用现代音乐知识,系统收集、整理古琴音乐遗产的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