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学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哲学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哲学《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不仅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也是一部经典的管理学读物,其中蕴涵了丰富的管理智慧、管理科学、管理思想与艺术。
现代管理者应知古而鉴今,学习和借鉴其中的管理思想。
一、开拓创新三国故事:因为粮草不济,诸葛亮要撤军,退兵时嘱咐部下:“今日我们大军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如果营内有一千兵,就造两千灶,明日造三千灶,后日造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后退。
”军师杨仪疑惑,便问道:“昔日孙膑擒拿庞涓,每日添兵减灶而取胜,今日丞相退后,为什么添灶而退?”诸葛亮答:“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此人善能用兵,且生性多疑,知道我们撤退肯定追赶,如果看到我们军营每日增灶,他肯定不知道我们退还是没退,因此不敢来追。
我们大军慢慢退去,就不会孙兵折将了。
”果然,不出所料,司马懿看到蜀军分兵退去,但营灶却每日增多,于是怀疑诸葛亮表面退兵,暗中设计埋伏,于是不敢追赶,错失良机。
管理启示:创新是管理的灵魂。
有创新,整个管理工作才充满生机和活力。
企业管理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时在工作中进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
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决不是一位因循守旧,拒绝变革的守旧人士。
在工作中,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不断进行管理意识、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的创新,提升管理水平。
二、严于律己三国故事:一次战争途中,正值麦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然而,曹操之马却被一斑鸠惊入麦中,踏坏了一大块麦田。
曹操立刻唤来行军主薄,拟议自己践麦之罪,并持剑欲自刎,郭嘉极力劝住曹操,曹操便割发以代首,于是三军悚然。
(注:古代,人们不会轻易割发,因为当时观念认为身体发肤受之于天地和父母,神圣之至,若发与体相离,则意味着身首异处或弃尘缘而去)。
管理启示:曹操的“割发代首”,体现了领导者的严于律己精神。
在一个公司中,管理者的行为是员工们的榜样,对管理者的要求远胜普通员工。
《三国演义》里的管理学

《三国演义》里的管理学第一篇:《三国演义》里的管理学《三国演义》里的管理学读《三国演义》很有味道,要说赢家,魏蜀吴三国都不是赢家,最先完蛋的是蜀国,最后亡国的是吴国,最终三国归晋。
从管理学角度看,蜀国、吴国是被兼并,而魏国则是职业经理人夺了股东的权。
笔者始终在品味曹操、刘备、孙权的驭人之道。
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谋士如云,战将如雨。
曹操用人诈而多疑,借黄祖之手杀祢衡足见其诈,杀杨修则显示了深不可测的帝王心术。
但最大的毛病是该防的人没有防住,后来还是让司马氏夺了权——曹操、曹丕、曹睿祖孙三代都没有防住司马氏。
看上去,刘备最厚道,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对关、张、赵情深意重。
罗贯中无疑对刘备多有偏爱。
诸葛之智,关羽之义,赵云之忠都写得浓墨重彩。
但还是感觉蜀国的风气不正。
比如,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几乎把管理权都交给了这个职业经理人。
但刘备是不是对诸葛亮非常信任呢?刘备举七十五万大军(这已是举国之力)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说到底,还是重兄弟而轻国家,关键时候,为了一起创业的兄弟而破坏了职业经理人制度,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火烧连营,烧毁了蜀国的国力,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不得不以十几万军队与几十万的司马懿军队对峙,再也没有庞大的军力了。
诸葛亮的管理是不是很科学,也未必,至少事必躬亲的做法就很不科学。
比如对关羽、魏延就颇有可疑之处:关羽走麦城,何以不见诸葛亮出一计,发一兵?魏延究竟为什么被杀?诸葛亮喜欢用赵云这样听话的人,只需要按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行事即可,他不喜欢关羽、魏延这样有一定主见、韬略的人。
刘备死后,蜀国的权力重心就偏向诸葛亮,当权力失去制衡的时候,后主刘禅就只有依靠宦官来捣鬼,给北伐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相比之下,孙权比较厚道,管理上也比较得法。
孙权对身边的职业经理人比较信任,能够宽容他们的过失,很能调动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
比如,张昭曾主张投降曹操,但事后也没有把张昭当成投降派,没有秋后算账;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兄长,但孙权也没有说诸葛瑾“里通外国”;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也没有把周瑜怎样;鲁肃始终在周瑜与诸葛亮之间和稀泥,周瑜也没有把鲁肃怎么样;鲁肃对刘备、诸葛亮心慈面软,外交连连失败,荆州始终要不回来,孙权、周瑜也没有把鲁肃怎样。
三国演义管理学案例分析

三国演义管理学案例分析一部《三国演义》,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沧海横流、战火纷飞的英雄时代,更是一部蕴涵丰富的管理思想、管理智慧和管理艺术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经典。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总体用人思想入手,进一步分析三国管理者的用人哲学和用人艺术,力求对我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所启示。
主要论述了三点:第一点以人为本,通过分析三国故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和爱惜人才。
提出建立现代以人为本的人才观要从依靠人、培养人、关心人、激励人四个方面入手。
第二点用人哲学,分析三国用人思想得到三点启示:充分了解人才的能力、个性和德行;尊重人才的需要,并不断满足人才的需求;倡导感情管理,营造朴素真诚的情感氛围。
第三点忠诚文化,分析从三国中传统忠诚的思想和行为到现代忠诚的演变,深化忠诚的核心概念,提出时代变了、文化变了,但人性不变。
忠诚的形式变了,标准变了,但忠诚的内涵不变,灵魂不变。
正所谓“巨变的时代,不变的驭人之道”。
进而针对现今司空见惯的裁员、跳槽和人才流失等现象以及严重的“忠诚”问题的困惑提出了以古为鉴的解决办法。
从选人、用人和留人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向忠诚。
一、以人为本《三国演戏》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所描述的时代更是一个风云迭起,人才辈出的时代。
忠、义、情、武、略,真个是跌宕起伏,群龙乱舞,而小说始终围绕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这个主题是什么呢?黎叔一针见血的指出:“是人才”。
且让我们从这部历史巨著中一窥先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三国时期的人才流动《三国演义》第29回写道,孙权听到周瑜的推荐,非常敬慕鲁肃,命周瑜前往聘请,而鲁肃当时正打算到别处谋事。
周瑜见状,引用了东汉初年马援对刘秀说过的一段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其中的“君择臣”在人们看来是天经地义,不足为奇的。
而“臣亦择君”,却难能可贵。
正是这个“臣亦择君”;造成了三国时代如现代所云的“人才流动”的生动局面。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学智慧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学智慧说起来《三国演义》,那可真是咱们中国古时候的一大本好书,里头藏着的管理学智慧,比咱现在学的那些管理课可有意思多了。
咱们不用那些高大上的词儿,就用大白话聊聊,看看那三国里头的英雄豪杰们,是怎么用他们的智谋和手腕,把事儿给办得漂漂亮亮的。
先说说刘备吧,他这人,大伙儿都叫他“刘皇叔”,听着就挺有范儿。
刘备的管理学智慧,我总结起来就是俩字儿——“仁义”。
他对待手下,那是真心实意的好,关羽、张飞,还有后来的诸葛亮,一个个都是死心塌地地跟着他。
为啥?还不是因为刘备懂得“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个道理。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咱们,当老大的,得让手下人觉得跟着你有奔头,有安全感,这才叫真正的领导力。
再瞅瞅曹操,这家伙可是个多面手,管理学上也是一把好手。
他讲究的是“法家治国,儒家治心”。
曹操手下能人辈出,怎么管理这些人呢?他用的是严格的制度,赏罚分明,谁要是犯了错,甭管你是谁,都得挨板子。
可他又懂得用感情来笼络人心,比如对关羽,那是又送马又送钱的,就差没把心掏出来给他了。
曹操这招儿,就是软硬兼施,让人又爱又怕,不得不服。
还有孙权,这小子继承了他老爹孙坚和他老哥孙策的基业,坐稳了江东的江山。
他的管理学智慧,我觉得就是“稳”。
孙权不像刘备那样四处奔波,也不像曹操那样野心勃勃,他就是稳稳当当地守着自己的地盘,然后慢慢地发展。
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手下的周瑜、鲁肃、陆逊等人,都是一等一的人才,都被他用得恰到好处。
孙权这招儿,就是稳中求胜,不冒进,也不退缩。
说到《三国演义》里的管理学智慧,那还得提提诸葛亮。
诸葛亮这个人,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
他辅佐刘备,把个小小的蜀汉经营得有声有色。
诸葛亮的管理学智慧,我总结起来就是“智”和“勤”。
他足智多谋,无论是火烧博望坡,还是草船借箭,都显示出他超凡的智慧。
而且他还特别勤奋,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咱们,做管理,不仅要聪明,还要勤奋,只有这样,才能把事儿办好。
三国人才管理学六个故事

三国人才管理学六个故事一、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的诚意。
刘备当时那可是一心想成就大业,可他手底下就是缺个能给他出谋划策的超级智囊。
他听人说诸葛亮这个小伙子那是相当厉害,就像隐藏在深山里的绝世宝剑一样。
于是刘备带着他的俩兄弟,关羽和张飞,就去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去的时候,扑了个空,诸葛亮出门溜达去了。
关羽和张飞就有点不耐烦,可刘备心里想:“这等大贤,多跑几趟算啥。
”第二次又去,天公不作美,又没见着人。
张飞这暴脾气就忍不住了,直嚷嚷这诸葛亮是不是故意躲着他们。
刘备呢,还是不放弃。
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在睡午觉,刘备就恭恭敬敬地站在那儿等,等诸葛亮醒来,看到刘备这诚心,一下子就被打动了。
这刘备就靠这份求贤若渴的诚意,把诸葛亮这个人才揽到了自己的阵营里,就像挖到了一座宝藏,后来诸葛亮可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呢。
二、曹操赤脚迎许攸:不拘小节纳贤才。
曹操和袁绍打仗的时候,那可是正处于胶着状态。
曹操这边粮食都快没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候许攸从袁绍那边跑过来投奔曹操。
曹操一听许攸来了,高兴得鞋都顾不上穿,光着脚就跑出去迎接。
许攸一看,曹操对自己这么重视啊,心里那叫一个舒坦。
然后许攸就给曹操出了个主意,让曹操去偷袭袁绍的乌巢,那里可是袁绍的粮草大营。
曹操听了许攸的话,一下子就扭转了战局。
曹操这一招可真是绝啊,他不在乎那些繁文缛节,什么身份地位的,只要是人才,他就像饿狼见到肉一样,赶紧拉拢过来。
他这种不拘小节的态度,在人才管理上可是很厉害的一招,让很多有才能的人都觉得在曹操这儿能得到重用。
三、孙权劝学:人才培养与激励。
吕蒙是孙权手底下的一员大将,就是个打仗的猛人。
但是呢,吕蒙没读过啥书,文化水平不高。
孙权就觉得这样不行啊,就对吕蒙说:“你现在掌管着这么重要的事情,不能光靠武力,得学习学习文化知识。
”吕蒙一开始还不太乐意,说自己军务繁忙,哪有时间读书。
孙权就说:“我还经常读书呢,我都不嫌忙,你还能比我更忙?读书又能长见识,又能更好地管理军队,多好的事儿啊。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智慧

刘备类型的领导者:看重人情
色彩丰富的刘备仿佛是一个天才的演员,他内 心真挚,感情外露,能够鼓励和带领他人一起 工作,一辈子轰轰烈烈,极具戏剧性。 他喜欢营造一种热热闹闹、洋溢着浓郁人情味 的现场氛围,喜欢赞美别人和接受赞美,喜欢 送礼和接受礼物,以至于他很容易和别人交上 朋友。 他会让你感到轻松、愉快、和一种被关怀的温 暖,这个特点使得他总是拥有极佳的人缘。
非货币报酬决定员工忠诚度
货币报酬与非货币报酬 什么是非货币报酬? 非货币报酬决定员工忠诚度
12个非货币报酬的清单
帮助每一位员工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 让员工清楚他和公司的关系,并找对自己的 位置。 为每一位员工提供做好工作所需要的材料和 设备,以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力。 帮助每一位员工设立合理和明确的工作目标, 并且专注于这个目标,而不受职业生活以外 五彩缤纷的诱惑所困扰。 赞美你直接管理和服务的每一个人,为他们 提供正面的评价。 关心员工的个人情况,而不仅仅是工作。
高薪可以买到人才, 但买不到忠诚。
老板付出薪水利用员工, 员工付出时间利用老板。 老板在混员工的时间, 员工在混老板的薪水。 老板在假装关怀员工, 员工在假装忠诚于企业。
曹操的困惑
关羽为什么宁可挂印封金,甚至 不惜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去投奔 刘备? 诸葛亮为什么愿意为了蜀汉事业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营造一种积极和充满 乐趣的环境中工作
在工作场所若没有积极的氛围,时间 就会变得异常的漫长和乏味 。 人们愿意在一种积极和充满乐趣的环 境中工作,这样工作就变成了一种享 受。 管理当局需要依靠员工的积极态度来 提高团队效率,那些困难也会因此变 得不那么可怕 。
营造积极氛围的七条定律
让每一位员工的工作兴趣和专长,尽可能地与他的 职务相匹配。 为每一位员工提供工作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 为每一位员工提供正面的人才评价。 为企业制订鼓舞人心的使命宣言。 关注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表现,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让员工们把解决困难当作一种乐趣。 关注每一位员工的职业前途,为他们提供学习和成 长的机会。
三国演义看管理

三国演义看管理书中的管理学原理:曹操刘备(董事长)诸葛亮周瑜(职业经理人)关羽张飞(股东或部门经理)曹操孟德献刀,发矫诏体现了他的忠义之心,对国家有自己的一份责任。
煮酒论英雄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自信心。
后来刘备果然与他争夺天下了。
欲收归关羽说明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刘备被追杀后与关羽张飞失散,关羽在曹操帐下,曹操一心想让他归顺自己,赐官,送金钱美女,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关公战袍旧了,他赠了一件新的,送他锦囊贮美髯,又将先前吕布所骑的赤兔马送给他,但当得知兄长的消息关羽还是义无反顾的护送二嫂离开,曹操依旧放行,杀了他几元大将,曹操也没有追究,足见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能谋善断在与袁尚作战之时他能在众谋士的观点之中谋断出正确的,这与袁尚形成鲜明对比。
在袁尚死后果断决策灭了尚在争夺势力的袁尚的三个儿子。
破袁尚,曹操三哭哭的分别是典韦和郭嘉。
一个是他的虎将另一个是谋士,这也某种程度上体现他对人才的重视,还有他的真实情感。
同时他也是相当狡猾的,乘此机会提醒一下其他人要向这两位学习。
赤壁失利败走华容算是他军事上的重大失误。
轻视吴蜀,轻易上当杀了两元大将,用铁锁把所有船只连起来,骄傲的认为不会有东南风。
结果70万大军尽被烧死。
虽然东吴的所有计策都被徐庶识破,但徐庶却没有告诉他,这也与他求才心切却方法不当造成的。
刘备桃园结义是刘备最初的基础,通过结义得到两个弟弟也是他的上将。
三顾茅庐是刘备的一个转折点,从居无定所到称霸一方的转折点。
他为人谦恭,小心谨慎。
三顾草庐之时最能体现,他到时诸葛亮昼寝未醒,刘备让且休通报,拱立阶下半晌,童子欲通报,刘备仍就不让,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方醒,交谈时言语谦恭,终于请出诸葛亮,之后为他效命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安民为先刘备在斩黄巾中立有大功,却只得县尉一职,与民秋毫无犯,爱民如子,离开之时百姓哭着送别。
后来他每占领一城必先安民。
离开新野时也仍旧带着百姓。
对于这样一个领导,下属怎么可能不忠心效力呢?这就叫得民心,百姓愿意归顺又怎么会反呢?为报弟仇兴兵最后落了个白帝托孤的结果。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故事在《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精彩纷呈的管理故事令人深思。
故事中的各路英雄豪杰为追逐权力和利益而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同时也展现了不同管理风格和思维方式。
以下是其中几个管理故事的精彩描写:1. 创新的领导风格: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为仁义和智慧兼具的君主。
他善于倾听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并在他们的智慧和才干上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刘备在管理诸葛亮时,非常重视他的建议和计划,并积极采纳和实施。
这种创新的领导风格使得刘备得以凭借有限的力量获取到最大的收益,为后来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2.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关羽、张飞和刘备三兄弟是一个相互信任、团结协作的团队。
他们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相互信任,并在困难时刻紧密团结在一起。
与此同时,他们也相互补足对方的不足,共同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在管理中同样非常重要,团队的合作和信任可以使得工作更加高效和有成效。
3. 灵活的应变能力: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灵活应变的军事家和管理者。
他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对手采取不同的策略,不断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他在管理和政治上的灵活性使得他能够应对突发事件,并及时做出决策。
这种灵活应变的能力在当今的管理实践中同样重要,帮助管理者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压力。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故事揭示了许多管理原则和智慧。
这些故事中的英雄和领导者们以其独特的管理风格和决策才能成为经典。
从他们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学到如何创新领导,重视团队合作,并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
这些管理故事对于现代管理实践有着深远的启示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末年至西晋之 初的历史小说。其中包含了众多战争,计 略,国家治理,人物关系处理等问题,也 就蕴含了管理学知识,集中表现的是蜀汉 阵营中的几个人物以及相关事例:刘备, 张飞,诸葛亮。
刘备
以儒家管理思想为主,同时符合关注人的 管理理论
刘备在小说中的形象由仁、义、忠、礼四个字所体 现,这四点都属于儒家管理思想的范畴。 1.仁表现在对天下苍生的仁爱关切。 2.义表现在对宗族同胞,结义兄弟友爱和睦,以及对不义 行径的不满与讨伐。 3.忠表现在对待汉室的态度,以及对国家状态的关心。 4.礼表现在刘备对待手下臣子,对待当时名人的态度,礼 贤下士。
诸葛亮
以儒家管理思想为主,同时符合关注 人的管理理论,关注效率与效果的管理理 论。
在诸多有关孔明的故事中,最能体现其管理思想的 即是《隆中对》。
这其中体现出了“战略规划理论”,“环境适应理 论”。
《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
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 战略构想。孔明根据现有的资源能力,与当时出现的机 遇相适应,以促进刘备集团的快速发展,并达到刘备集 团的最终目标。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刘备在面对百姓为自己受苦之时,表现出的仁爱之 心和其对人的重视以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张飞
过分重视效率和结果的重要,忽略了人的 重要性。
原文: 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入帐告曰:“白
旗白甲,一时无措,须宽限方可。飞大怒曰:“吾急欲 报仇,恨不明日便到逆贼之境,汝安敢违我将令!”叱 武士缚于树上,各鞭背五十。鞭毕,以手指之曰:“来 日俱要完备!若违了限,即杀汝二人示众!”打得二人 满口出血。……范、张二贼,探知消息,初更时分,各 藏短刀,密入帐中,诈言欲禀机密重事,直至床前。原 来张飞每睡不合眼;当夜寝于帐中,二贼见他须竖目张, 本不敢动手。因闻鼻息如雷,方敢近前,以短刀刺入飞 腹。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五岁。
而刘备对人的重视也表现在其人人平等的思想,虽
然刘备身为君主,但是与手下臣子却是“称兄道弟,亲 如手足”这就符合了麦格雷戈的Y理论: 1.臣子的工作是正当且义务的, 2.君主自上而下没有过多控制与压迫, 3.贡献与成就报酬较为平等, 4.对人的信任使得臣子在一定条件下接受并主动承担责任, 5.使人们在组织中发挥各自能力。
同时他也提出了不同阶段的不同发展规划,根据环 境的变化的不确定性,对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对策, 这与环境适应理论符合。
原文: 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
“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 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 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 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 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 图中。”
这四点中包含了强烈的伦理色彩,同时又注重和谐的 管理理念,以“仁”与“礼”为管理思想核心。
同时刘备具有极强的入世精神,对当时时代背景下的 忧虑,而形成极为明确的目标,即复兴汉室。
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说中,几乎通篇都能够看到除了敌对势力之外,
所有百姓,臣子和中立派别,以及当时名人隐士都对刘 备的仁爱大加赞赏,一心报效。这说明在刘备这一集团 当中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是相当之高的,也就是说,刘备 作为上级,与下级之间关系极为融洽,这就体现出刘备 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的成功。
原文: “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原来阿斗正睡着未
醒。云喜曰:“幸得公子无恙!”双手递与玄德。玄德 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 能报也!”后人有诗曰:“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 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诸葛亮在小说中的管理能力极强,且 效率极高,而在他的管理方案中,有众多 内容与马克思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相吻合。 简单清晰的任务,严格权力等级和严密的 规章制度,等级,规则,流程。
例如下文描述……
原文: 玄德便以剑印付孔明,孔明遂聚集众将听令。张飞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但他的问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工作
关系处理人格化,受到情感因素影响(马 谡)。事无巨细的管理,对自己的管理层 次没有正确的定位,在高层位置上却经常 参与中低层的任务实施,受到他人过度依 赖,反而使自己被敌人拖垮。
谓云长曰:“且听令去,看他如何调度。”孔明令曰: “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 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 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 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 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 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 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 “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 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云长曰: “我等皆出迎敌,未审军师却作何事?”孔明曰:“我 只坐守县城。”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张飞与刘备相对的是其对人的不重视,
特点表现在他的对人观点和管理方法符合 麦格雷戈的X理论。对手下兵士采用严格 的控制,威胁,施加压力,集中表现在打 骂士兵,手下将领。也最终导致其受手下 人之害。上下级关系处理不洽,对上级以 及平级相对友好,而对下级过于严厉。
刘备将手下将领赵云看得十分重要,甚至超过自己 的儿子。
原文: 玄德问计于孔明。孔明曰:“可速弃樊城,取襄阳
暂歇。”玄德曰:“奈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 之?” ……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 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 渡河,两岸哭声不绝。玄德于船上望见,大恸曰:“为 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 左右急 救止。闻者莫不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