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学期数学《算24点》优质课PPT课件

巧算24点二年级数学上册

幸运第一关

对对碰

(1)2 8 6(2)1 5 6(3)1 1 5 5(4)3 8 8 9

幸运第二关

我能行

请你帮忙算一算! 3 5 9 4 5 7 8?9 8 3? 2 3 4 6

幸运第二关

欢乐英雄

团结协作力量大!

? 3 4 4 8

?9 5 2 5

? 2 9 5 7

? 5 6 4 4

? 1 2 3 9

? 2 2 4 9

? 2 4 5 6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长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初中数学优质课教案模板

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过程,初步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结合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皮衣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言之有理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平行线性质的探索和对性质的理解 2、应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写出推理的过程。 课前准备:预习课本 教具准备:直尺、三角板 教法:引导、探究、 学法:研讨、探究 教学进程 情景导入 (一)动手操作:

(1)利用一块三角板和一把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a、b; (2)画直线c使它与直线a、b均相交; (3)写出一组同位角、一组内错角、一组同旁内角,并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 (4)观察各组角度数的关系,你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 (二)交流、探究 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请你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说明成立的理由。如图 因为a∥b, 所以∠1=∠2 又因为∠1与∠3是对顶角 ∠1=∠3 所以∠2=∠3 类似地、请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说明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成立的理由,并与同学们交流。学生画图板演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三)应用、提高

如图AD∥BC,∠A=∠C,试说明AB∥DC 解:因为AD∥BC 所以∠C=∠CDE 又因为∠A=∠C 所以∠A=∠CDE 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可以知道AB∥DC 练一练: 如图a∥b∠1=55、∠2=68,求∠3、∠4、∠5的度数 (四)总结升华 老师画了一个△ABC,他问同学们∠A+∠B+∠C等于多少度? 你能有几种方法得到结论、画图并简述你的理由。 (五)布置作业:P23、(3 、4、5)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 1.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组织合作交流,营造探究氛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思,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尊学生需要,关注学习过程。,更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去作、比较、争论、分析归纳,课堂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集合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试一试:

数学优秀教案

数学优秀教案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72页信息窗1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3.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两个苹果(一个平均分、一个不平均分)、1号学具袋(不同形状大小的纸片、吹塑纸、橡皮泥)和2号学具袋(纸条、纸片、软铁丝)等。 学生准备:彩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

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奇妙的问题想请教大家,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来到这个美好世界的吗学生自由回答。 妈妈十月怀胎,含辛茹苦,我们呱呱坠地,便来到了这个美好的世界。想不想来看看咱们在妈妈肚子里是什么样(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学生对于自己如何来到这个世界感觉很惊奇,激发了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2.观察胎儿图,发现一半。 课件出示胎儿图,瞧!这就是八周大小的胎儿,看到我们好玩、可爱的样子,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胎儿时期头长占整个身长的一半,其它部分也占整个身长的一半。教师追问:一半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操作学具,理解一半(回顾平均分)。 学生解释。(师拿一个苹果,从中间切开。)问其中的一份是整个苹果的一半吗(是)为什么像这种分法,在数学上我们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一半) (师拿一个苹果,故意切出一半大一半小)这一份是整个苹果的一半吗(不是)为什么只有怎样分才可以说是“一半”我们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线段来理解分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借助了身边的实物苹果来理解“一半”,自然引出“平均分”,使学生明确“平均分成两份,一份就是一半”。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知的学习做铺垫。)2.创造符号,表示一半。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汇总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汇总【篇一:南安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评选结果】 南安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评选结果 一等奖(4 篇): 官桥梅岭小学陈倩倩《四年级下册“方程”》 第三实验小学梁亚瑜《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梅山明新小学 金淘中心小学二等奖( 6 篇):洪梅中心小学水头中心小学英都中心小学石井中心小学码头中心小学仑苍中心小学三等奖(9 篇):省新南金小学柳城象山小学霞美长福小学南安师范附属小学洪濑第二小学九都第一小学向阳中心小学美林第一小学黄新地叶素琴陈碧云郑锦华林秀碧陈培英叶玉容洪桂燕吕艺惠黄婉清陈月娥黄少荣黄日红施文庆姚国根黄韩英《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缩”》《四年级下册“图形分类”》《三年级下册“比一比”》《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看一看(一)”》《三年级下册数学“量一量”》《四年级下册“游戏公平”》《四年级上册“卫星运行时间”》《二年级下册“认识平行四边形”》《二年级上册“有多少张贴画”》《一年级上册“乘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三年级上册“有多重”》《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二年级上册“星星合唱队”》《三年级上册“摸球游戏”》蓬华中心小学郭梅丽《六年级上册“比的化简”》 【篇二:小数除以整数___ 小学数学_优秀教案设计】 小数除以整数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在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数学优秀教案模板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72页信息窗1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3.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两个苹果(一个平均分、一个不平均分)、1 号学具袋(不同形状大小的纸片、吹塑纸、橡皮泥)和 2 号学具袋(纸条、纸片、软铁丝)等。 学生准备:彩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教师提问: 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奇妙的问题想请教大家,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来到这个美好世界的吗?学生自由回答。 妈妈十月怀胎,含辛茹苦,我们呱呱坠地,便来到了这个美好的世界。想不想来看看咱们在妈妈肚子里是什么样?(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学生对于自己如何来到这个世界感觉很惊奇,激发了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2.观察胎儿图,发现一半。 课件出示胎儿图,瞧!这就是八周大小的胎儿,看到我们好玩、可爱的样子,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胎儿时期头长占整个身长的一半,其它部分也占整个身长的一半。教师追问:一半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操作学具,理解一半(回顾平均分)。

数学优质课教案

直角三角形的角边关系 授课教师:孙平安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过程,掌握其用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领会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定理。 教学难点: 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实际应用。 课前准备:直角三角板(含30°角)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 课时计划:1课时 板书设计:黑板分左、中、右三部分,左边及中间板书探索结论及理由,右边板书例题及练习。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1、等边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①三边都相等;②三个角都相等,都等于60°;③是轴对称图形,且有三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①三边相等的三角形;②三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 咱们前面学习过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都是比较特殊的三角形,在所学习过的三角形中,还有哪些特殊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对,直角三角形。实际上在咱们所接触的直角三角形中,有两种最特殊,像你们手中所拿的两种直角三角板,一个是有45°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另一个是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咱们今天就讨论一下有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的角边关系。

板书课题: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角边关系 注:引入直角三角形后说明30°角所对的边是哪条直角边,哪条边是斜边。 (小黑板)探究:如图,△ABD 是由两个含有30°角的三角尺摆放在一起拼成的,你能借助这个图形,找到直角△ABC的直角边BC与斜边AB之间的关系吗? 提示:探索的问题中,咱们可以猜测AB是否与BC有倍数关系? 下面大家分成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讨论后各小组可以派一个代表发言。说出结论及其理由。 代表发言: ①BC=1/2·AB 因为△ADC与△ABC形成轴对称。 所以AB=AD 又因为∠BAD=∠BAC+∠DAC=30°+30°=60° 所以AB=BD=AD 又因为AC⊥BD,所以BC=CD=1/2·BD(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所以BC=1/2·AB ②BC=1/2·AB 因为∠BAD=2×30°=60°,∠B=∠D=60° 所以△ABD为等边三角形。 又因为BC=CD=1/2·BD 所以BC=1/2·AB 点评:说明在第一个代表发言中BC=CD=1/2·BD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运用,并口述第三种证明方法,说明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