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复习导入:(1)什么叫做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商,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12:16= 4、5:2、7= 10:6=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出示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第一天第二天运输次数2 4运输量(吨)16 32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
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较好,提出的问题较多。
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16 : 2)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 :4)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 :16)(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或写于黑板)2 :16;4 :32;16 :2;32 :4;16 :32;2 :4;32 :16;4 :2。
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谈话: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
现在就请你观察这两个比(16 :2;32 :4)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比值相等)思考: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每次的运输量)既然它们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学生用等号连接,并请学生把这个式子读一下。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2)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比例的意义;(2)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1)比例基本性质的推导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1)利用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比例的概念;(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探究:(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启发,共同解决问题;(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 巩固练习:(1)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比例的意义:(1)介绍比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2)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比例的基本性质:(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2)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验证比例的基本性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等;(2)评价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的表现。
2. 练习情况:(1)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2)分析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优点和不足。
3. 课后反馈:(1)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反馈意见;(2)了解学生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
六、教学设计1. 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复习比例的意义,引出比例的基本性质;(2)自主探究: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探究成果,解答疑问;(4)巩固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6)布置作业: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即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基本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2. 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灵活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比例的设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
2.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 实例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相关知识,如比的定义、比的性质等,为学生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观察一组具体的比例,引导学生发现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的特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发现的比例基本性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4. 实例演示: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展示比例基本性质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其作用。
5.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例基本性质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基本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8.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基本性质。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比例的定义和组成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推导和证明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练习题册实际问题案例七、教学步骤与方法:1.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复习相关知识步骤二:自主学习,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步骤三:合作交流,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步骤四:实例演示,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步骤五:练习巩固,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步骤六:拓展延伸,讨论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步骤七:总结反馈,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步骤八: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推导和证明引导法: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互动法: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实践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比例的应用八、教学评价设计:1. 评价目标:学生能理解并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比例知识2. 评价方法: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实际问题解决:评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创意和准确性九、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学评价是否全面,能否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2. 反思时间:课后即时反思,调整教学策略定期反思,如每周或每月,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十、课后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实际问题: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 作业要求:准确无误:要求学生解答正确,无计算错误书写规范:要求学生作业书写清晰,格式规范创新思考: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展现创新思维3. 作业反馈:及时批改: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鼓励表扬:对学生的进步和创意给予表扬,增强信心辅导纠正: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个别辅导和纠正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与资源补充说明:实际问题案例应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能够引导学生将比例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通用7篇)

小学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通用7篇)小学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篇1教材分析《比的基本性质》属于数学概念教学。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及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求比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也为学生今后学习比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能力目标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建构概念,应用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是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推理概括能力,他们完全可以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这节课通过让学生猜想--验证--应用,让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性质化简比。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活动一1、出示例1,出示例1,让学生解答。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1)、猜想:我们学过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你有什么联想和猜测呢?生: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验证:大家敢于猜想值得表扬,许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猜想。
不过,猜想毕竟是猜想,它还有待于证明。
你们能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让几个小组的代表说一说验证过程并板书在黑板上。
)①根据分数、比、除法的关系验证。
②根据比值验证。
......③教师小结:大家的验证都说明了以上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个规律(指板书)就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了解比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掌握比例的运算方法;- 能够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 比例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恒等、比例可反、比例可合;- 比例的运算方法:比例的乘法、除法运算;- 比例的应用:实际问题解决。
3. 教学活动安排活动一:引入比例的概念- 使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比例的概念;-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可能存在的比例关系。
活动二: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 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恒等、比例可反、比例可合;- 解释比例的乘法和除法运算方法,并结合示例进行演示。
活动三:比例的应用-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比例解决;-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比例关系方程,并求解。
活动四:总结和评价- 与学生讨论并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 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练题,检验他们的掌握程度。
4. 教学资源- 教材:提供有关比例的知识点和例题;- 实际问题:用于应用比例解决的实际问题;- 练题:用于学生巩固和检验所学内容。
5. 教学评估-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给学生提供练题,检验他们的掌握情况;- 检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参考资料- [参考书籍1]- [参考书籍2]该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并能够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引入实例、讲解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进行应用练习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比例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教学设计中使用教材、实际问题和练习题作为教学资源,并提供评估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第一篇: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2011年3月22日【教学内容】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34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关键】引导观察比例中内项和外项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整体设计说明】本班的孩子基础较差,很多孩子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好的思考方法,再加上本节课的内容较简单,所以课堂上的重点放在了找比例的外项和内项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上。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时,重点突出孩子的思考过程,强调孩子有根据地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导入。
1.什么叫做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6∶10和9∶154.5∶1.5和10∶680200和 25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说: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
老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告诉你们,老师是运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的。
【设计意图】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过渡:同学们,比有各部位的名称,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名称,请自学课本第34页,你能发现什么?(1)什么叫比例的项?比例中有几个项?分别叫什么?(2)你能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吗?改写成分数后你还能找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吗?试试看。
【设计意图】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的认识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所以让孩子们自学,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读数学书的习惯。
三、反馈。
1、在四人小组里,将你的发现与同伴交流一下。
2、重点学习分数形式的比例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
3、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113180200:=6:40.6:0.2=:=(板书第一、三题的外项和内项)234425【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学习组成一个比例的两个比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
《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概念,理解比例的意义。
2. 使学生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2. 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比例的概念1. 导入新课:复习比的概念,引出比例的概念。
2. 讲解比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3. 举例说明比例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用比例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1)1. 导入新课:复习比的基本性质,引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2. 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
3. 举例说明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2)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比例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
2. 讲解比例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深入理解比例基本性质。
3. 举例说明比例基本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课时:比例的应用1. 导入新课:讲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用比例解决问题。
2. 举例说明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比例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比例的概念、基本性质和应用。
2. 讲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用比例解决问题。
3.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比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应用。
难点:比例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举例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优秀10篇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二、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说什么是比例?2、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3:518:30(2)0.4:0.21.8:0.9(3)2:89:27提问: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二)探究新知1、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
(单位:厘米)(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2)两个三角形底的比和高的比相等吗?3:62:4两个三角形高的比和底的比相等吗?2:43:6每个三角形底和高的比相等吗?3:26:4每个三角形高和底的比相等吗?2:34:62、(1)学生自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就是比例的各个部分,那么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请同学门自学课本第43页。
(2)学生汇报: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板书)3:6=2:4外项内项内项外项(2)学生交流:你能说出其他三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是多少吗?(3)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并说一说各比例外项和内项在哪里?(4)比较: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3、(1)要求:观察黑板上的四个比例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小组讨论、交流)(2)要求: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以3∶6=2∶4为例,指名来说明。
内项积是:62=12外项积是:34=1262=344、再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为()6、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3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关键】引导观察比例中内项和外项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整体设计说明】
本班的孩子基础较差,很多孩子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好的思考方法,再加上本节课的内容较简单,所以课堂上的重点放在了找比例的外项和内项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上。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时,重点突出孩子的思考过程,强调孩子有根据地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导入。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6∶10和9∶15 4.5∶1.5和10∶6 280和5
200 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说: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
老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告诉你们,老师是运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的。
【设计意图】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
过渡:同学们,比有各部位的名称,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名称,请自学课本第34页,你能发现什么?
(1)什么叫比例的项?比例中有几个项?分别叫什么?
(2)你能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吗?改写成分数后你还能找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吗?试试看。
【设计意图】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的认识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所以让孩子们自学,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读数学书的习惯。
三、反馈。
1、在四人小组里,将你的发现与同伴交流一下。
2、重点学习分数形式的比例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
3、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631:21= 41:432.0:6.0= 5200280=(板书第一、三题的外项和内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学习组成一个比例的两个比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
因为有的孩子会由于粗心、随意而找错外项和内项,所以这一部分花的时间要较多些。
四、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师: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存在着一种关系,刚才老师就是用这种关系做出了判断,你能发现吗?请你用乘法算算看,是不是所有比例都存在这样一种关系,请你验证一下。
(2)学生探究验证,教师指导。
(3)板书: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比的知识了解甚多,在这一环节,不是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让学生自己举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随机性大大增强,从而提高结论的可信度。
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归纳的过程,并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五、巩固练习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完成课本第34面的“做一做”)。
2、按要求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 和 8∶12(用比例的意义)
(2)14∶2 和 7∶10(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1)15∶3 =( ):1 (2)2∶0.5 =1.2 :( )
(3)()53:21:97= (4)()3243.0= (5)()()8
5= 4、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
3×40=8×15 2.5×0.4=0.5×2
【设计意图】练习主要是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要求学生讲明理由,培养学生有根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并与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形成对比;在填写比例中未知数时,不仅要求学生说出理由,还要求学生进行检验,这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充分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开放性,让孩子们发现比例的知识的奥妙。
六、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且留给孩子质疑问难的空间。
七、布置作业:
1、课本第37页的第5题(全班完成)。
2、课本第38页的第12题(学有余力的孩子完成)。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既照顾到全体又关注到个别,解决了某些孩子“吃不饱”的问题。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4.5∶2.7 = 1 0 ∶6 外项 内项
内项 5
200280= 外项 内项 外项
2.7×10=27 80×5=400
4.5×6=27 200×2=400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设计意图】这板书是为了突出重点,让孩子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比例各部分名称以及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到底是两个数相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