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常识·选修二教材解析及教学方法建议共50页文档

合集下载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教学方法探讨与分析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教学方法探讨与分析

济认识 的过程 ; 列宁、 斯大林 、 毛泽东 , 到邓小平 对社会 主义商 品经济 的认 识过 程 。如何 正确 评
价他们 每 个人 的 观点 ,正确 地评 价 不 同时期 经
济理论 的历史作用 , 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两点论 、
思 政治 教学2 8 第8 9 想 课 0 年 期( ) 0
格 、供求 对 生产 的调 节示 意 图更能 明 了地解 释
么样 的教学 方 法 , 导学 引
生走进《 经济学常识 》更 , 好地 掌握 教 学 内容 , 是每 个 政治教 师都在 思考 和 探 索 的 。下 面就 《 济学 经
常识 》 的教学 方 法 阐述 一 点 自己不成 熟 的做 法 。
过程 等 内容 ,对 于我 们正 确地 理解 和认 识从 亚 当・ 密、 斯 大卫 ・ 嘉 图 , 马克 思对 资本 主义 经 李 到
嘉图的 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2用《 . 经济生活》 第一课 “ 揭开货 币神秘 的 面纱” 中的内容 , 从货币的产生过程和本质方面 理解选修2 经济学常识》 《 的专题二中的“ 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 货币不是某位圣 贤的发明 , 中“ 而 是商品生产 、 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是从 商品中分离 出来 固定充 当一般等价物 的商品。 它的形式随着商品经济 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这
学常识》 内容 , 就会起到温故而知新 的作用 , 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1 《 . 经济生活》 十课 “ 用 第 走进社会主义市
场 经 济 ” 市 场调 节 的优 点 、 足 和宏 观 调 控 中“ 不
的必要性” 等知识 , 分析 、 把握《 经济学常识》 专 题一 中的“ 斯密、 李嘉图的经济 自由理论”结合 ;
维普资讯

高中政治选修2

高中政治选修2

高中政治《经济学常识》教材分析李晨曦 201046070101.课程性质《经济学常识》作为一门选修课,是必修课《经济与生活》的延伸和扩展,供对经济问题感兴趣的学生选修。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经济学派产生背景、主要观点的分析,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习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和对待各种经济理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领悟,深化学生对当前我国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编写依据其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国际形势来看,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明显,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从国内情况来看,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和多种就业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社会分配不公以及收入差距拉的过大等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改革正处在一个攻坚阶段。

这是一个关键期,也是一个敏感期。

顺利渡过这一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否则,我国社会发展将出现大问题。

在此情况下,编写一本适合中学生特点的《经济学常识》教材,使学生对主要经济学派的观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对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这对我们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二,中学生成才、成长的需要。

理想引领人生。

中学时代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目前在校中学生的成长过程正值我国社会的变革时期。

这一过程是社会方方面面发生分化组合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与新现的、正确的与错误的经济观念相互交织、相互激荡。

在此情况下,中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针对中学生特点,进行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中学生健康成长将大有裨益。

高中政治 选修2(经济学常识)专题二-第1节

高中政治  选修2(经济学常识)专题二-第1节

课 堂 互 新课标· 思想政治 选修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重 点 难 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 经济学创立的意义。 难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实现的变革。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课 标 解 读 1.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创立的过程。 2. 知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3.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产生的条件。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新课标· 思想政治 选修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1.可能性 经济危机 的周期性爆发,资本主义内在矛 资本主义_________ 盾的暴露,为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 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2.必要性 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表明历史进入了 无产阶级 ______________ 独立开展政治斗争的新阶段。工人运动 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课 时 作 业

新课标· 思想政治 选修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变革
1.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是人类经济 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它不仅使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 理论,实现了经 进一步科学化,而且创立了_________ 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 。 ___________ 3.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 _______________ 。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课 时 作 业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考点解析教案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考点解析教案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考点解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2.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3. 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思维方式,以及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理解经济学的本质。

第二章:市场与竞争2.1 课程背景市场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本章将通过对市场与竞争的解析,使学生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运作机制。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市场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3. 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2.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市场的概念、类型和竞争机制,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以及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2.4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市场竞争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生分析市场现象的能力。

第三章:供需与价格3.1 课程背景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关系,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

本章将引导学生认识供需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理解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3.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掌握供需的基本原理;2. 理解价格的形成机制;3. 分析价格变动的影响。

3.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供需的基本原理,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及价格变动对市场和社会的影响。

3.4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供需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价格现象的能力。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与企业行为4.1 课程背景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行为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行为。

本章将引导学生认识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行为的特点,理解它们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高中政治 经济学常识教材解析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2

高中政治 经济学常识教材解析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2

(4)李嘉图的政策主张
①经济自由和政府职能
• • • • 人是自利 发挥市场作用 反对国家干预 政府职能
②自由贸易和比较成本
资本积累 降低工资 降低生活资料价值 对外贸易
②自由贸易和比较成本
• • • • • P17探究活动 原则:有利取重,不利取轻 进步 缺陷 实质
比较:
劳动价值 论 亚当•斯密 二元 大卫•李嘉 一元 图 收入分配 论 二元 一元 国家贸易论 绝对成本学 说 相对成本学 说
比较:
斯密劳动价值理 李嘉图劳动价 论 值理论 不 同 点
使用价值与 交换价值的 关系 商品价值的 决定因素
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可 能有交换价值 没有使用价值的 东西肯定没有交 换价值
②绝对成本和自由贸易理论
– 贡献 • 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 – 局限性 • 不是所有国家都有绝对优势 • 绝对优势不是固定不变的 • 不可能都生产一种商品
斯密矛盾或斯密难题
利己与利他的矛盾——《国富论》中从物质利 益出发论述并肯定利己主义的经济观;《道德情操 论》中又从同情心出发论述并肯定了利他主义的伦 理观。这种不一致被经济学家成为斯密矛盾或斯密 难题。
三、内容简介
• 教材共设五个专题。 第一专题 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第二专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贡 献 第三专题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 主 要模式 第四专题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索 第五专题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古典经济学巨 匠的理论遗产 (专题一) 斯密 李嘉图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 济的兴起和主要模式 (专题二)
2、李嘉图
(1)李嘉图生平简介 (2)李嘉图所处的时代 (3)李嘉图的理论贡献 (4)李嘉图的政策主张

政治:高考选修2《经济学常识》考点整理教案

政治:高考选修2《经济学常识》考点整理教案

高考选修2《经济学常识》考点整理教案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1)亚当·斯密与看不见的手考点一:了解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㈠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1.斯密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关系的认识。

⑴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有时是指使用价值,有时是指交换价值。

(斯密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⑵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

⑶他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⑷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2.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

(1)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存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这种观点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

(2)他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

在这里,他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㈡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1.斯密认为一个国家的全部产品要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个部分。

(关于工资与利润的来源.斯密一方面认为,资本出现后,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被分为两个部分。

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

另一方面,斯密又认为,工资是雇佣工人劳动的价格,利润是对资本家垫付的自身生活资料的补偿,是他实际费用的一部分。

斯密一方面认为,地租是劳动产品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又认为,地租是地主借给农业资本家使用的自然力的产物,其大小取决于想象上的自然力的大小。

)2.斯密关于三种收入来源的理论是二元的.他的“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的观点,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则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教案:选修2 经济学常识 Word含解析

 教案:选修2 经济学常识 Word含解析

选修2⎪⎪⎪经济学常识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一、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收入分配的理论1.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1)内容: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

他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

(2)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与局限性科学性局限性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认识第一次明确提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概念;科学地认识到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其使用价值决定的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所决定的混淆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2.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揭示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真实经济关系。

二、斯密关于市场作用与自由放任的基本观点自由放任与“看不见的手”(1)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

这是因为:第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第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第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2)斯密认为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因此,他的观点认识到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但颠倒了分工与交换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3)斯密认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关于如何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

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课标解读及内容解析

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课标解读及内容解析

《经济学常识》课标解读及内容解析课程标准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一、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本课程以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为线索,讲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面的知识。

其中,历史地分析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斯密和李嘉图对市场经济的论述,可以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鸿篇巨制──《资本论》,特别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意义。

在对比斯密和李嘉图所处时代的市场经济的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市场经济实践的了解,对当前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模式的概览,有助于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涵义。

回顾前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列宁和毛泽东的有关经济探讨,可感悟把市场与社会主义制度联系起来的认识过程,体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把握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创新,认清我国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性、重要性。

这正是学习本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对内容要求的把握(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1.1简述斯密所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阐释“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斯密是英国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

他所生活的时代是18世纪中期。

这一时期,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制度逐渐形成,并在欧美进入了鼎盛阶段。

英国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并正逐步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斯密对市场经济问题探讨的重点是“如何增加国民财富”。

他最重要的著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主要是研究促进或阻碍资产阶级财富发展的原因,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他的经济思想的中心内容是经济自由,即“自由放任”,力图排除一切封建障碍,反对重商主义,要求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

他认为经济自由是人的利己本性的体现,是“自然秩序”的规律性的要求。

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和“永恒的”制度,并在这个限度内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