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经济学常识》教学方法探讨与分析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教学方法探讨与分析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教学方法探讨与分析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教学方法探讨与分析

发表时间:2016-04-07T11:18:21.983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11期作者:刘文

[导读] 强化学生对此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就会使比较抽象的经济理论变得鲜活易懂,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刘文(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辽宁铁岭 112000)

【摘要】 "货币不是某位圣贤的发明,而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的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让学生在图示上的"价格下跌"和"获利增加",之间连线,并让学生在线上写出"提高劳动生产率"(如下图所示)。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此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就会使比较抽象的经济理论变得鲜活易懂,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研究性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11-054-02

高中思想政治课开设选修课是新课程的一个突破。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可是对于习惯了高中传统教学内容的绝大多数高中政治教师而言,思想政治课选修2《经济学常识》的内容是全新的,是陌生的。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经济学常识》,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是每个政治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的。下面就《经济学常识》的教学方法阐述一点自己不成熟的做法。

一、运用必修课知识引导学生理解选修课内容,架起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知识桥梁。

(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讲解《经济学常识》内容。

思想政治的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的延伸和扩展。其中选修2《经济学常识》是必修1《经济生活》的延伸和扩展。学生也正是在学习《经济生活》知识基础上,选学《经济学常识》的。所以,教师要能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学生已有的《经济生活》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经济学常识》内容,就会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用《经济生活》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的优点、不足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等知识,分析、把握《经济学常识》专题一中的"斯密、李嘉图的经济自由理论";结合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相关知识,讲授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2、用《经济生活》第一课"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中的内容,从货币的产生过程和本质方面理解选修2《经济学常识》的专题二中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 "货币不是某位圣贤的发明,而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的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一内容。

3.《经济学常识》中关于"价值规律理论",可以运用《经济生活》中"影响价格的因素" 去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用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去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特别借助《经济生活》教材17页价格、供求对生产的调节示意图更能明了的解释示价值规律"自发的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的流动"的作用。如图:

还可以利用此图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的情况下,企业能否增加盈利,通过什么途径。这样就引出价值规律的有一个作用"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必修《经济生活》教材14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每个商品生产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后,让学生在图示上的"价格下跌"和"获利增加",之间连线,并让学生在线上写出"提高劳动生产率"(如上图所示)。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此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就会使比较抽象的经济理论变得鲜活易懂,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指导学生学习《经济学常识》内容。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学习哲学知识可以为我们学习各门学科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中关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内容,对于我们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认识的过程;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过程。如何正确评价他们每个人的观点,正确的评价不同时期经济理论的历史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同时也进一步领会主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经济学常识》中的各种思想观点。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经济学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晶,是文化的内容之一,它的产生和发展一定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化生活》中关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关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关于文化创新途径中"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等对于我们学习《经济学常识》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学习"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贡献",探索"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就是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吸取人类经济理论的精华,全面了解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要求,为

教育研究方法之案例分析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案例分析法 成都市金兴北路小学彭碧柳一、什么是案例分析法 (一)案例的含义 什么是案例呢?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什么是教育案例分析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一。它是对有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特征和意义的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具有启发性的典型性事件开展研究和分析,从中激起反思,揭示规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也是具体行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美国的教育学者)理查特(Richert,A.E)说:“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 托尔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景的记录;它一般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景之前,首先将其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 教学教育案例是一个富有深刻道理的实际故事,这个故事有背景、有冲突、有问题、有活动形式和结果;是师生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经过曲折多样的教学过程而取得显著效果及经验教训的一种发人深思的教育教学实例。 (二)案例的特征

1.典型性。讲述的是一个故事、事例,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叙述要具体、特殊,反映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这些活动与过程能够体现教育的内在规律,体现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它既可以是成功的范例,也可以是“尚未成功”的典型情景。 2.研究性。指教育教学案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借鉴作用和理论探讨的价值,可以正面获得经验或反面获得教训,能提炼出某些理论或观点。 3.启发性。指教育教学案例本身生动有趣,能提出问题,能引发思考,能产生观念上的不平衡。 教育教学案例可以是一个片断、一个情节,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事件或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案例实际上就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自我叙述,叙述自己的教育活动方式,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其丰富感人的材料和富于动态的描述必定给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生命和血肉,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生动的注解。它不一定非要做到像研究工作那么“严谨”,但其形式要简洁,主题要明确、集中。 二、为什么要写教育案例 1、促进理论内化 案例是理论的故乡。针对困惑,我们教师可以选取典型事例写成案例,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理论,有效地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避免为应付培训而被动学习理论的学习方式,使

案例教学法教学实例

“FLASH中文字动画的制作”教学设计 ——案例教学法实例 课型:新授课 授课年级:12计应X班 课时安排:1课时 时间:周五第二节 地点:机房 学情分析: 12计应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较系统地学习过Photoshop软件课程,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普遍希望能学习到实用的专业知识。FLASH作为主要的二维动画设计软件之一,学生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他们在课堂上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但是部分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对知识的系统思考、整理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不够强。 教材分析: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Flash8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自觉使用flash8软件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Flash8软件成为学生制作动画的有力工具,从而促进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学习。本节教授的文字动画是二维动画中最常见的动画之一,常应用于广告设计,题头动画、MTV动画设计中,是FLASH动画设计重要的基本设计能力之一,文字动画形式多样,能较好的拓展学生的动画创作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文字工具、路径工具、调色工具的使用。本次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法,展示多种文字动画案例,并进行分析,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对文字动画的形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自己动手设计一些文字动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本的输入与编辑,文本的打散与分离。 (2)掌握几个典型文字动画的制作方法; (3)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动画制作技巧,创作动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文字动画的实例,加深学生对于文字工具属性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实践,去完成多种文字动画的制作,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多种文字的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运用Flash动画软件创造作品的乐趣; (2)体验flash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计算机技术的求知欲; (3)能辩证地认识计算机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4)体验作品创作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激发学习flash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文本工具,文本属性面板 (2)渐变颜色的设置 (3)渐变填充的调整。 (4)文本的打散与分离 教学难点: 文本属性面板文字的分离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案例教学法,分组教学法。 教学准备: 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 软件:教学课件、学件。 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法

4种教学方法,3种常用教学方法分析

4种教学方法,3种常用教学方法分析 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一起学习吧! 四种教学方法 一、LBL 教学法 LBL 教学法即Lecture-Based Learning, 就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 是以教师为主体, 以讲课为中心, 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是目前仍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法。其基本做法、相关条件要求、相适应的考试评价方法、教案讲稿要求、备课预讲试讲做法等,都有成熟的定型的范式。 (一) LBL 教学法的优点 1. 节省教学资源。LBL 教学法采取大班教学, 通常是一名教师, 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 这有效地节省了教学人力资源, 符合我国目前仍存在的师资力量短缺的实际情况。 2. 传授知识具有准确性、系统性和连贯性。LBL 教学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充分利用教师的专业知识, 使教师可以对教授内容作全面、系统的分析讲解, 既能准确、快速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又能保证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 对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低。LBL 教学法以教师为主体,其授课质

量、课堂气氛等主要靠教师个人把握,因此,教师可以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将所授知识深入浅出,按期完成教学任务。 4. 现代技术丰富了LBL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多数院校早已采用多媒体教学, 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做大量的板书, 提高了讲课效率;同时, 互联网又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 教师可在网上找到大量的病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授课时可以图文并茂, 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LBL 教学法的缺限 1.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LBL 教学法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讲课中注重知识量的传播,部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可能出现满堂灌的情况, 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 因此, 有人称其为灌输式教学。 2.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LBL 教学法学生是被动学习, 老师代替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较小, 久而久之,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产生对老师的依赖性, 因此,该教学法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所以很多人称其为填鸭式教学, 这不利于学生以后的个人发展, 也有悖于现今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3. 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LBL 教学法注重知识点的讲解, 这使得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但对知识的应用性较差。此外, LBL 教学法的各学科界限分明, 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较少。而实际临床工作中, 通常是一个临床病例综合了多个学科, 这会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和一般步骤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和一般步骤 摘要:我们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安全技术培训,具体做法是把实际工作中的真实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实践性强。石化企业是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员工安全培训重点应以提升安全操作技能为主。例如,对于危险化学品火灾的预防,我们通过结合教材中的理论阐述,通过对某厂曾发生的裂解碳四储罐冬季火灾事故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实现了如下教学目标:⑴碳四组份冬季脱水操作应注意哪些问题;⑵对于含有丁二烯的物料在生产储运过程中如何正确操作;⑶相关的安全管理规定都有哪些。这样的案例教学,非常有利于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 2、激发了学员学习兴趣。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所选用的案例来源于生产工作实际,说服力较强。有些案例直接由学员讲述,然后通过分析讨论,大家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学员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到较高的水平,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学员是主角,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并积极去探索,便于学员掌握案例中所揭示的相关问题,通过认真思考,提出解决办法。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首先教师必须搜集、整理合适的案例,对案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应有较深刻的认识。前面提到的案例,教师除了对火灾的预防知识、裂解碳四冬季储存操作法有全面的认识之外,同时对于碳四生产储存条件、丁二烯的性质等也要有较深刻的认识。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时机,组织协调好。最后,教师还应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在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和点评。 二、案例教学法一般步骤 1、准备案例。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案例的选择,既要典型又要贴近生产实际。因此我们经常深入到生产一线收集素材,不断更新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在课前将准备好的案例告知学员,让学员了解案例内容,并要求学员查找一些必要的资料,做好发言准备。 2、讲解讨论案例。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师应设法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引导学员紧紧围绕案例展开讨论,方式可以是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划分成小组讨论。在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中,我们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仿真模拟事故发生的经过,使学员感到形象逼真,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3、总结案例。在学员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针对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做出强调,使学员加深对知识点的把握。对学员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做重点讲解。同时教师还要特别提出,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学员应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跨越式跳高教材教法分析

跨越式跳高教材教法分析 动作方法: 跳高是由助跑、起跳、腾空过杆和落地等紧密衔接的几个部分组成。跨越式跳高采用侧面直线助跑,助跑方向与横杆的夹角在30~60度之间,距离一般约4~5米,左脚起跳在右侧助跑,右脚起跳则在左侧助跑。助跑的速度逐渐加快,最后一步稍小一些,在距离横杆投影三四脚的地方,用有力脚起跳。起跳腿以脚跟先着地,迅速过渡到全脚掌并稍屈膝,以前脚掌快速用力蹬地起跳,同时摆动腿带动髋关节积极向前上方摆起,两臂配合协调上摆;摆动腿摆至横杆上方后稍内旋、并积极下压;起跳腿迅速向上摆起,两腿相继依次过杆;摆动腿先落地,然后起跳腿落地,屈膝缓冲。 教材要点: 助跑节奏逐渐加快,助跑和起跳结合紧密,过杆动作协调,落地平稳。 教学提示: 跨越式跳高,从技术角度讲已经落后了,但它的动作简单易学,是小学阶段跳跃教材的主要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会跨越式跳高的方法,体会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动作,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弹跳力和身体协调性。 跨越式跳高3~6年级重复出现,所以三年级教学要求不要太高,应把助跑、起跳作为重点,但儿童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性较差,往往起跳力量不足,身体腾起后很快下降,出现压杆现象。因此,在教跳高技术的同时,适当安排发展跳跃能力的练习。 教师不宜过早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过杆的高度上,以免影响学生掌握基本功,随着动作地掌握,逐渐提出高度上的要求。 教法建议: 1、初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做诱导性的辅助练习。如:两腿依次摆过斜放的横杆或皮筋等。(主要目的是体会两腿依次过杆的动作) 2、原地或跑动跨过不同高度的皮筋。(主要目的是体会两腿依次过杆动作) 3、原地或上步摆腿练习。(主要目的是体会摆动腿带动髋关节向前上方摆动) 4、助跑几步,单脚起跳后摆动腿的脚尖或头、手触悬挂的球等。(主要目的是体会助跑与起跳的衔接动作) 5、学生自由选择助跑方向,做尝试性起跳过杆练习,教师帮助确定起跳腿。 6、3~4步助跑起跳过杆练习。(主要目的是初步体会完整的动作,体验动作感觉) 7、教会学生丈量步点。 8、用5~7步(或双数步)助跑做完整动作练习。 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1、靠近横杆的腿起跳。 原因:起跳腿错误;助跑节奏、步数不准确;对两腿依次过杆不明确。 纠正方法: ①选好起跳腿,确定助跑方向。 ②原地练习两腿依次过杆动作,明确摆动腿先过杆。 ③丈量好步点,反复熟练。

教学内容分析方法

1、把课堂教学内容纳入学习主题中,分析教学内容的地位和影响。 2、利用概念地图分析内容知识之间的关系。 3、确立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或者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目标确定的学生应掌握的重点教学内容。所以确定教学重点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参透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可以是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能力培养方面的,或者是情感态度方面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3、分析研究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优化。 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教科书呈现出来的。所以分析教学内容还必须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分析,增删取舍,整合优化。教科书是编写者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代表的是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也不应该唯教材轮,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根据对课标的理解尝试编写教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应该对现行教材进行分析和加工,该采用的采用,改增删的增删,需整合的整合,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教材内容的剪裁组织是贯彻落实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4、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顾名思义指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内容,它除了包括知识内容外,无疑还包括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所以在进行教学内容分析

时还应思考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手段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受到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分析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而教学内容更为关键,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才能确定采用什么方法教。

教育法律法规中小学案例分析

二、案例分析 176、小学生武某上课时,起立回答问题,后排的同学陈某用脚将武某的椅子移开,结果武某重重地坐到了地上。武某当时身体没有任何异样,老师也只批评了陈某几句,就继续上课。可是三天后,武某感到腿脚发麻,后来发展为没办法正常坐着上课。父母将她送往医院诊断,经检查为尾椎受挫伤,导致下半身麻痹,需要长期治疗。对这起事故,谁应该担负责任? 学生陈某负主要责任,由其监护人负责赔偿。学校负有管理失职责任,负次要责任,应进行相应赔偿。 177、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3名十四至十六周岁少年抢劫一案前,将开庭时间、地点、被告人姓名等进行公告并允许公民旁听。这种做法符合法律规定吗? 不符合。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178、小学生张某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任课老师罚站一节课,老师这样做可以吗? 不可以,学校教职员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儿童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179、两名中学生星期天在居民区空地上踢足球,在争球时,不慎将球踢到邻居阳台上,不仅造成阳台玻璃破碎,而且使阳台一名儿童被玻璃划伤。问:邻居财产损失及人身被伤害的民事责任应由谁承担? 由两名学生的家长(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有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180、某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这样报道:“今天上午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入室盗窃案,2名犯罪嫌疑人是我市南山中学初三年级学生李××、赵××并将2人接受警察讯问的正面图像一同播放。电视新闻这样报道可以吗? 不可以。根据《预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罪犯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181、某中学高一年级2名学生因盗窃一辆摩托车而被刑事拘留,学校因此立即作出取消这2名学生学籍的处分决定,学校的处分决定正确吗? 不正确,对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 182、小明(13岁)在父母离婚后,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其父对小明仍有教育义务吗?为什么?

16种教学方法

八大智能对应的十六种典型教学方法 语言智能: (一)抓住模糊教学法 概念:抓住模糊教学法是根据反馈信息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提问引思,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方法关键词:模糊。这里的模糊不是完全不懂,而是学生知道这个名词,听说过这个方法,但是又讲不出来这个名词是什么,设个方法怎么用。 适用:重点但晦涩的知识点。 教师对策: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手把手帮助学生从知道变成理解。 案例:很多学生听说过“主将从现”,但是并不知道这四个字代表的语法点怎么用如何考,我们先问学生“将”和“现”代表什么,这个学生一般能说出,然后我们上一个带if的有趣的例句,这样学生观察到了前后时态出现了变化,产生了疑问,那么我们再进一步进行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时候使用主将从现,并可以分清主句和从句。最后我们再让学生自己造句,强化这个知识点。 (二)错导法 概念:根据学生好奇心重的心理特点,教师故意和学生“唱反调”,引起学生对重点、难点的争论,从而明辨是非,加深印象,锻炼表达能力。 方法关键词:错。有些时候,教师故意犯错,故意设置错误,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一个知识点。 适用:经典题,易混题,易错题。 案例:比如学习散文阅读时,我们经常会用朱自清的《背影》举例,那么我们一开始就可以唱反调,说我认为父亲的背影很普通啊,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这边文章的切入点太俗套了。这时学生肯定会觉得很奇怪,从而带着问题来读这篇文章,最后得出父亲的背影并不普通,朱自清的作品正是用生活中的小事写出了父亲对于他的那份深沉的爱。 数理逻辑智能: (一)美里逊单元教学法 概念:选择并组织学习单元的内容,确定适宜于学生能力和兴趣的教学程序,是学生易于掌握教学内容。分为探究,提示,理解,推理,表述五个环节。 方法关键词:同一单元知识的有机联系。 适用:非毕业班年级教学。 案例:比如学习“盐类水解”这个单元,第一步要让学生了解“盐类水解”的概念,第二步举例说明,生活中盐类水解无处不在,第三步,学习盐类水解的方程式,第四步,让学生总结盐类水解的规律,最后给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表述 (二)意会迁移法 概念:启发学生借助形象观察、联想体会、表演体验、想象创造等方法领会课文内容。 方法关键词:“意会”方式很适合于语文知识学习,即可意会,也可用“言传”辅助。 适用:英语,语文的阅读教学。 案例:例如高考语文当中经常会让学生对古诗词当中的意向进行分析,如果是思乡的作品,我们可以先和同学回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思乡诗歌,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比较考试中的作品和我们以前背诵过的诗歌有哪些相同相似的意向,再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把联想到的知识,自我体会和做过的题目放到一个整体内。

王蔷教材教法知识点单元性归纳

Unit 1 Knowledge:sth that can be learned Skills: sth that only can be gained through practice or training, Language skills: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Views on language: 1、Structural view (language competence) —The founder:Saussure —The structural view of language sees language as a linguistic system made up of various subsystems:1、the sound system(phonology)2、sound combinations(morphology) 3、meaning for communication(syntax) —Learning the language is to learn the structural items,study the inner structure and rule of language,ignore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the language。 2 、Functional view —Representative:Johnson、marrow、swain canal (the core: grammar) —The function view not only sees language as a linguistic system but also a means for doing things —Learners learn a language in order to be able to doing things with it Use the linguistic structure to express functions 3、Interactional view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Emphasis:appropriateness —Language is a communicative tool,which main use is to build up and maintain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Learners need to know the rules for using the language in certain context —The structural view limits knowing a language to knowing its structural rules and vocabulary Language teacher qualifications: 1、a good command of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2、formulate theory presupposition 3、language background and experience 4、know how languages are learnt 5、the ability to use methods in various situations 6、deep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background 7、understanding the principles of teaching These element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groups:ethic devotion,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personal styles View on language learning 1. Psycholinguisti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inking. 1)Thinking in language 2)Language is necessary for thought. 3)Language acquisition(语言习得) 4)Learners in their earlier years acquire control over essential structure of their language without speci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 effortless and almost an unconscious way (like the formation of a habit) people prefer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to first language learning.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分析 一、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背景 上个世纪,比尔·盖茨先生写了本书——《未来之路》。新的世纪,人们纷纷走上了那条“路”,世界进入了E时代。我们当然懂得并理解铺设这段“路”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它连接着中国的未来。那么,作为培养祖国未来生力军的人民教师,应该了解这条“路”,熟悉这条“路”,改造这条“路”,甚至开拓和开创新的“路”。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起步于1981年,那时还叫计算机课,在以后的十几年中,计算机课都只是作为具有较大灵活性的辅助性学科,在条件具备的学校以高中选修课、初中兴趣小组或劳技课、小学LOGO语言试验教学等形式存在. 1994年,原国家教委在《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了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的观点,并首次提出了教材编写模块化的原则. 1997年,在《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中,提出教学内容“以模块为主,兼顾层次”的方法,指导了全国各地的计算机教材的编写工作。 2000年,国家教育部发了两个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范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正式将计算机课改名为信息技术课,并且纳入了必修课的行列。 二、“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 1、采用零起点快速过渡,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目前,信息技术教材一般都是采取“零起点”的原则,即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都采取从“零”开始编排的原则。该方案的特点是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内容都有若干重复和交叉。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个问题如何使部分优秀的学生“吃好”,一般的学生“吃饱”,基础薄弱的学生“吃上”。 2、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鼓励学以致用。 教材用对问题的设计一般都来源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材的讲解便于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及时转换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表格的制作:学生掌握了表格制作的基本操作以后,迅速解决课程表、调查表的制作问题,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那么,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处理教材呢? 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善于创造性的运用教材。

教学任务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任务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任务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 1.确定教学单元 数学课程的内容一般是由若干个单元构成的。数学教学任务分析,首先要确定单元,明确单元教学的任务。 (1)单元的组织。 数学课程的各个单元可以有这样三种关系: 各个单元的课程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如图3.2)。 图3.2 相对独立的单元 一个单元为另一单元的基础(如图3.3)。 各单元之间的联系是综合型的(如图3.4)。 图图3.4 综合型的单元 了解各单元的关系,就能从总体上合理安排和组织课程。相对独立的单元, 如:珠算乘法、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分数的初步认识,在教学顺序的安排上可以互换位置,编制教材和安排教学计划时,就要比较每一种安排的利弊,选择合理的方案。前一个单元为后一个单元的基础,教学顺序的安排就不能任意调换, 如:约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就不能颠倒教学的顺序。对前后有联系的单元进行任务分析时,宜于从最终的任务着手分析, 便于掌握知识、技能之间的前后联系。各单元之间的联系是综合型的,如: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千克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分、秒,有些单元的教学顺序可以调换,有些单元的教学顺序就不能任意调换。 根据每册教材各个单元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确定一册教材各个单元的组织方式,为编制教材和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 (2)任务的确定。 单元确定后,就要根据课程目标确定单元教学的任务,即学生通过学习后,必须完成哪些学习任务。一般一个单元完成一项主要学习任务。因此,任务分析首先要根据课程目标,确定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即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每个单元的主要任务又是由若干项子任务组成的,为此,就要根据单元教学的总目标和教学的实际需要,确定构成系统的各项子任务(图3.5)。一个较大的单元,可以根据需要按各项子任务再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划分小单元的一般原则是根据任务的性质,以及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定。一般一个单元解决一个任务,教学的时间为五、六节课左右,不宜过长,超过了人的记忆容量7±2个组块,不利于教学设计人员从整体思考各个环节的设计。

180301 中学艺术学科单元教学设计指南(单元教材教法分析)修改稿

第二章单元教材教法分析 一、概述 (一)界定 中学艺术学科单元教材教法分析是依据单元规划的结果,对学习材料和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的分析。教材教法分析能明确单元教学材料结构、发掘单元育人价值,提炼单元核心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确定单元目标维度,是单元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 (二)依据 单元教材教法分析是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和《基本要求》,依据单元规划结果,结合教师经验,对学习材料和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分析。 (三)任务 单元教材教法分析包含了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确定单元教学目标领域两个任务。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包含分析教学材料的结构、发掘育人价值、梳理核心内容和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四个部分;确定单元教学目标领域包含明确知识与技能、学习经历两个维度的核心内容和明确单元需达成的核心能力两个部分。 (四)方法 1. 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1)分析教学材料的结构:需从选用的教材内容、教学材料的处理与组成等方面入手,明确单元结构主线。 (2)发掘育人价值:需从“审美立德”、“文化立身”和“实践立行”三方面发掘单元中的艺术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根据内容特征明确本单元育人价值挖掘的重点。 (3)分析单元核心内容:需梳理单元学习内容,单元学习内容包含了核心内容和教学中的具体素材。首先关联教学素材与《课程标准》和《基本要求》,梳理和分析内容素材,为确立学习目标做好基础准备。其次结合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的具体内容与要求,明确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分清学习内容主次,明确这些内容的学科学习价值。 (4)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需依据教学内容、目的和任务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的条件和教师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首先教师须将自己的个人行为

足球教材教法大全(含答案解析)

(一) 足球运动概念 足球是中小学生最喜爱的球类活动之一,是一项以脚支配球为主,两队攻与守相对抗,以射球入门多少判定胜负的球类运动。在世界性的各项体育比赛中,足球比赛的场面壮观,竞争激烈,颇具魅力,被人们称为“世界第一运动”。 (二) 足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源远流长。从足球运动起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来看,足球运动经历了古代足球游戏和现代足球运动两大历史阶段。 在我国二千五百年以前的文字记载中,当时的足球“蹴鞠”,蹴 (音cù) 就是踢的意思,鞠就是球。当时的球是皮子做的,里面填充着毛发之类的东西,用来进行踢球游戏。 蹴鞠运动在我国经历了汉、唐、宋、元、明、清朝代。史实证明:古代足球游戏起源于中国。 足球又是很富有魅力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现代足球运动诞生在英国。1857年英国谢菲尔德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俱乐部──谢菲尔德足球俱乐部。在这之后,英国的其他一些地区也相继成立了足球俱乐部。1863年10月26日,英国的11个足球俱乐部在首都伦敦召开会议,成立了英国足球协会,之后又制订了全国统一的比赛规则,从此宣告了现代足球运动的诞生。以后,迅速普及到整个欧洲,并向世界各地传播。足球运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 (三) 足球教材的特点与功能 首先,足球活动是在跑动中进行的。足球教学和比赛中的运动负荷要比其他项目大一些,在不断跑动中经常变换速度、方向,对于内脏器官,特别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影响较大,在奔跑和跳跃中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各项身体素质,全面锻炼身体。 其次,足球活动是在不断变化中进行的,球的滚动与飞行,同伴的跑动与传球,进攻与防守,都在不断的变化。人对时间、空间、方位、距离等的判断也在不断的变化中调整和掌握,这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灵活、判断的准确性,预测事物发展的能力和果断的应变能力。 再次,足球活动的集体性强,要求同伴之间相互配合,相互鼓舞,能很好体现团队精 神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积极主动、相互合作的精神。 教学目标、内容与要求 (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2.使学生初步了解足球运动的基础知识,通过多种多样的游戏形式,使学生初步掌握足球的几项主要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并能在比赛中运用所学的技战术。 3.通过足球活动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体能。 4.通过足球游戏和教学比赛等形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能主动地与同伴合作,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 教学内容 1.简介足球运动的基础知识。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为什么要使用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通过案例掌握如何更有效的方 式获得知识。 2.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的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 3.通过案例不仅可以获得的认识的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 4.案例教学中,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5.案例教学大大地缩短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 6.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教学中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 三.案例教学的目的: 1.案例教学最突出的牲是案例的运用。 (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 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案例教学是通一个个具体案例的思考,去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他真正重视的是求出答案的过程。 3.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高手”(解决怎么干、干什么的问题)而非培养出解释问题的理论高手 4.在案例分析中可以体现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 5.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决策选择结论的能力。 6.将整个决策过程的思维用语言进行完整地表述提高语言能力。 四.如何设计案例和写案例 1.组成(三部份组成)①学习环境 ②提出问题 ③寻求答案 2. 类型 ①、信息式案例-------收集信息的形式 ②、问题式案例-------以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

对教学方式的分析与阐述

对教学方式的分析与阐述 作者:xx 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20年第01期 方式,是指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手段和形式。我们不要把教学方略混同为教学方法、把教学方法混同为教学方式,它们三者本质上是截然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独立体系。然而,“真刀真枪”解决实际问题的,还是教学方式。 教学方略解决“怎样干”的问题,教学方法是从执行体系细化到教学方式的过渡地带和中间环节,而教学方式才是名副其实的操作体系,是解决真实问题、服务教学方法的。笔者曾言,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不缺少抽象概括的教学方法体系,缺的是宏观层面的教学方略体系,以及微观层面的教学方式体系。也就是说,我们连教学方法体系还没有系统构建。 如果说,教学方略体系内容中带有意识形态倾向,教学方法体系内容中带有价值功能取向的话,那么,教学方式体系内容中应该只是纯技术的实际操作,不存在意识形态倾向和价值功能取向。教学方式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最小的功能单位,它可以为不同价值功能取向的教学方法和不同意识形态倾向的教学方略服务。我们说,教学方式是解决实际问题最小的功能单位,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而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就是教学方法的价值功能取向;多个教学方法解决一系列问题后,就是教学方略带有的意识形态倾向。 如此阐释,在于证明教学方略、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相互关联地存在,相对应地自成体系,三者同等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方式的成功决定教学方法的成功,教学方法的成功决定教学方略的成功。从小处说,意在强调教学方式不是雕虫小技,而是成功之最小功能单位。往大处讲,没有一个个教学方式来成功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也就没有教育教學的成功。 1/ 1

教材与教法

一,名词解释 1.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的概念:是以中学体育教材为研究对象的分科教学法。 2.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是体育教学要达到的标准,可以替代体育教学任务的概念。 3.动作技能:是指运动动作不是简单的外显反应,而是与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紧密相关,并且受心理过程的控制。 4.体能: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基本能力。 5.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6.能力: 7.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广义的是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是指形成 学习内容的直接来源。 8.多元性评价标准的概念 9.同质分组:是为了缩小组内学生的差异,在同一小组内按统一目标、内容、进度进行学习的组织形态。 10.异质分组:有意的扩大组内的差异,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分到同一组,小组间基本同质,实现小组内学生互帮互助的组织形态。 11.恢复法: 12.情感的概念:是一个“感情、内心体验、需要、愿望、价值追求等一系列心理现象的统称”,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的反映,或人对客观事物的体验。 13.体育课程目标的概念:是体育课程和教学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它集中体现人人们对体育课程编制开发与教育价值的理解,是学习体育目标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中的具体化。 14.终结性评价:是在体育教学活动结束时的一次性评价,如期末考核、平时考试等,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15.隐形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一般为精神形态的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体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体育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体育风气、家庭的体育氛围,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等。 16.定性评价的概念:一般是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等情况给予等级 制评定。 17.定量评价的概念: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体育达标检测,如: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等,评 定学生运动能力的达标程度。 18多元性评价标准:为了使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效果应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使用。 19体育课程目标:通过体育课程学习而最终实现的是体育课程内容和全部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 三,题 1,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内容:主要以大纲内容为依据排序,体育知识--田径--校本 研究对象是:主要是在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手段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材--教法。 学习教材教法的任务是:a、正确理解学校体育在教育和国民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贯彻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课程标准,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合理运用教学原则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激发全体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b、努力钻研体育教学大纲,体育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熟练地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基本技能和技术,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c、加强语言表达,动作示范、文字表达、教学组织、自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基本具备掌握运用教法的能力。 体育教学的目的: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健康,掌握体育知识。 体育教学原则的内容:(1)自觉积极原则(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3)全面发展的原则(4)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5)直观性原则(6)循序渐进原则(7)巩固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体育教学原则的概念内涵:是体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是长期体育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体育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反映。 体育教学方法:a、教材教法是将教材、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b、教学方法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教材教法:是将教材、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育教法方法的特点: 课时计划的形式与分类:A、内在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情景安排设计B、外在形式---是指体育课时计划的格式是多种多样的。 怎样处理老师与学生的主客体的关系?a、体育教师充分发挥教的主体性。b、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 体育能力的基本结构包括: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适应能力。 中学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体育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本质:是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预期应达到要求的陈述,它一般是由国家的课程标准或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的;是通过体育课程学习而最终实现的,是体育课程内容和全部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 课程目标、水平目标、教学目标三者的关系: 答:水平目标在体育课程学习中达成体育课程目标、领域目标的程度,体育课程目标与领域目标是通过水平目标的实现而达成的。

常用22种教学方法

常用教学方法介绍 1、大脑风暴教学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并对其意见的正确 性或准确性教师不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它是一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 点的工作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企业管理和科研工作中。在职业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 通过大脑风暴法,讨论和收集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也称为建议集合 ),通过集体讨论得出结论。 2、张贴版教学法:是在张贴画版上别上由学生或老师填写的有关讨论或教学内容的卡 通纸片,通过填加、移动、拿掉或更换卡通纸片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的研讨教学法。这种教 学方法运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主要用于:⑴制定工作计划;⑵收集解决问题 建议;⑶讨论和做出决定;⑷收集和界定问题;⑸征求意见。 3、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 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通过—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 思考,去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他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答案,他真正重视的是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课堂上,每个人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学生 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 4、角色扮演教学法:角色扮演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扎根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它力图 帮助个人了解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群体共同致力于分析社会情境,分析人际关系,并形成处理这些情况的恰当而民主的方法。角色扮演的过程给人的行为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学生通过实例为媒质:一是探索他们的感情;二是洞察他们的态度、价值和感知;三是培养他们 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态度;四是用各种方法探讨对教材的理解。 5、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 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随 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及共同制定计划、共同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许多情况下,参加项目教学工作小组的学生 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工种,不同的职业专业领域,目的是训练他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与不同的 专业、不同的部门的同事合作的能力和对参与的整个项目完成的能力。 6、引导课文教学法:是借助一种专门的教学文件即引导课文、通过工作计划和自行控 制工作过程等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项目教学。它是项目教学法的完善和发展。 在引导课文教学法中,学生主要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学生需 要按照给定的引导问题,学习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从书本抽象的描述中刻 画出具体的学习内容,并由此建立其具体的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在更高的程度上实现了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教学中,学生从大量技术材料如专业手册、设备的操作使用维修说明中独立获取所需 并系要的专业信息,独立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从而获得解决新的、未知问题的能力, 统地培养学生的“完整行为模式”。 7、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为目标导向的行为引导型教 学模式。模拟教学分为模拟设备教学与模拟情境教学两大类:⑴模拟设备教学主要是靠模拟 设备作为教学的支撑,其特点是不怕学生因操作失误而产生不良的后果,一旦失误可重新来,而且还可以进行单项技能训练,学生在模拟训练中能通过自身反馈感悟正确的要领并及时改 正。⑵模拟情境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学习要求,模拟一个社会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具有与实际相 同的功能及工作过程,只是活动是模拟的。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 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