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焦虑--当前文艺思潮的审视

合集下载

小度写范文[我们的文艺如何面对中国的“形象焦虑”] 如何面对人生焦虑模板

小度写范文[我们的文艺如何面对中国的“形象焦虑”] 如何面对人生焦虑模板

[我们的文艺如何面对中国的“形象焦虑”] 如何面对人生焦虑当前,中国的“形象焦虑”问题已经引发了人们的深切反思。

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努力打破国外某些势力矮化、丑化甚至妖魔化中国的图谋,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语境中塑造出我们正面的民族形象、国家形象。

在这方面,中国文艺责无旁贷。

首先要分析的是,当代中国文艺究竟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这些形象又彰显出怎样的民族形象和国人形象。

应该说,中国文艺50余年特别是近20年的当代发展,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与不断攀升的中国综合国力和世界眼中不断改变的中国形象相一致的。

正如有的学者所云:“中国的形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体而细微、又超大规模地呈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世界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距离地观察中国,并且细细地体味着如此‘活生生’的中国文化。

”(景海峰:《中国文化形象的世纪性转折》)大体说来,中国文艺在五个层面上展开了自身的形象塑造:一是时代风云。

当代中国文艺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新的中国”和“中国的新”,时代变迁、经济大潮、改革气息、文化嬗变、观念转型等都在其间得到充分的显现,主流话语、战争题材、英雄人物塑造等充分显示了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艺术家凭借艺术作品诠释着特定时代的艺术观念、审美准则和道德评判。

二是历史图景。

现实是生动的历史,历史是固化了的现实。

借用历史题材和历史形象表达当代思考和现实深度,是当代中国文艺的重要取向。

当代文艺塑造了一大批历史形象,既有帝王将相也有平民百姓,既有历史还原也有现代理解甚至戏说戏仿,却都在透过历史的光晕直接指涉人们的现实生存和未来之境,描画出了这个时代的“集体无意识”。

三是世俗情怀。

中国文艺似乎自古就不拒绝世俗,但是却又从来没有像今天大众化、消费化时代如此充满了人生况味和世俗情怀。

“大众”一语一夜之间湮没了精英(贵族)和平民(百姓)的身份差别,喜剧、怪诞、审丑等传统的边缘化范畴俨然成为主流占据着话语的中心位置,一批世俗形象跃然于艺术殿堂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1132210当代文艺生态批评的焦虑与想象

1132210当代文艺生态批评的焦虑与想象

当代文艺生态批评的焦虑与想象焦丽梅(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中文系硕士研究生黑龙江阿城150301)摘要:文艺生态批评成为当下文学理论批评多元发展中的一道鲜活的景观,开启了文学批评的新视角,促使我们重新认识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思索文学本身的生态问题。

本文从文艺生态学和生态文艺学两个方面来探讨目前我国文艺生态批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想,从而使促使当代文艺生态批评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文艺生态学生态文艺学生态写作超越文艺生态观念是当代文艺生态学在全球化语境下为建立人-文艺-社会系统的和谐关系和实现文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而作出的新的认识和理性思考。

目前文艺生态批评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对文艺自身生存状态的研究,对反映生态问题的文艺文本的批评研究。

前者可叫文艺生态学,后者可叫生态文艺学。

但是,正如任何一门新兴学科草创过程中在所难免的那样,由于学理准备上的相对不足,文艺生态批评中还存在许多有待人们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文艺生态学的研究从生态系统的观点来看,文艺本身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同时它又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会间接地决定文艺的生态变化。

首先,从微观角度看,文艺本身的生态系统是由很多层次不同的子系统组成,它包括文艺自身的发生、发展、存在的生态;不同艺术种类的生态平衡;文艺创作、传播、接受、批评的生态协调;文艺与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就目前学术界来看,我国文艺生态批评的一部分学者主要致力于对自然生态危机与环境保护的记录与批判上;另一部分学者大都不从文学研究出发立论,而是致力于文化品格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探讨,对文艺本身的生态问题则很少涉及,从而使文艺生态学的研究一度走入困境。

其次,从宏观角度看,文艺始终处在一个动态的社会系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着文艺的创作、发展及价值取向。

文艺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应该是良性互动的,如果政治、经济过分干涉文艺,就会导致文艺的衰落甚至倒退。

焦虑与耗尽——简析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情绪特征

焦虑与耗尽——简析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情绪特征
纹 与 火 纹 不 见 于 汉 文 化 , 斯 文 化 中却 常 见 。 缛 复 杂 在 此 基 础 上 哲 学 产 生 两 大 学 派— — 英 美 分 析 学 派 和 欧 洲 波 繁 的 装 饰 手 法 也 源 自波 斯 图 案 。 青 花 瓷 自诞 生 起 就 是 迎 大 陆 透 明 学 派 。 随 着 科 技 的 发 展 ,人 的 主 体 地 位 逐 步 提
合 国 外 市 场 的 产 品 , 它 满 足 了 中 东 地 区 及 欧 洲 人 的 审 升 , 采 、 洛 伊 德 等 哲 学 家 开 始 关 注 人 本 身 的 价 值 和 内 尼 弗 美 口味 以 及 对 中 国 的 审 美 期 待 。 所 以 在 元 、 、 三 代 心 世 界 及 欲 望 。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对 人 类 文 明 建 构 的 神 圣 理 明 清
以 耗 漂 亮 , 有 一 个 原 因 , 青 瓷 可 以 比玉 。 我 国 历 史 上 有 动 , 对 理 性 探 求 的 粉 碎 , 尽 心 力 演 绎 着 人 们 对 艺 术 的 还 即
旧石器 时代 、 石器 时 代 、 铜 时代 , 有相 当一部 分 宽 容 和 困 惑 心 态 。 新 青 也
主 要 是 作 为 外 销 瓷 。 青 花 瓷 从 诞 生 起 就 打 上 了 世 俗 的 性 和 光 辉 的彻 底 摧 毁 , 帝 死 了 , 陷 入 迷 茫 、 助 状 态 , 上 人 无
烙 印 , 带有 一 种永 远 抹 不去 的杂 交 味道 , 味 怪 异 , 且 滋
自我 存 在 的 虚 无 感 导 致 人 的 焦 虑 与 不 安 。 奥 地 利 心理 学
的 瓷 器 ,但 青 花 瓷 的技 术 和 审 美 式 样 的 真 正 成 熟 是 在 精 神 特 质 时 , 可 避 免 地 与 其 存 在 的 大 文 化 场 产 生 互 动 。 不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理解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理解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
潮的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是指自20世纪以来,在中国文学领域出现的一系列不同的文学潮流和思想趋势。

这些思潮的兴起与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发展。

一、鲁迅主义思潮:鲁迅主义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

鲁迅主义强调文学要以现实为基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感性主义思潮:新感性主义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是对前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新感性主义强调个体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追求对生活的直观感知和情感共鸣。

代表作家如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情感深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界兴起于1990年代,强调对权威和传统的怀疑,对语言和叙事形式的颠覆,以及对现实和历史的多元解读。

代表作家如莫言的《檀香刑》、巴金的《家》等,运用了复杂的叙事结构和象征意象,探索了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四、女性主义思潮: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界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强调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以女性的视角和经验为创作出发点,呈现出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
批判和反思。

代表作家如王安忆的《红高粱》、张弓的《干校兄弟》等,通过女性的生命历程展现了对性别歧视的抗争和探索。

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

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

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当代文艺理论和思潮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

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不仅是对过去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未来的探索和前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当代文艺理论和思潮的新探索。

一、折衷主义的出现当代文艺理论和思潮的新探索是多元化、多样化的表现,其中之一就是折衷主义的出现。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

因此,人们在生活、思考和创作中也越来越倾向于把不同的思想、艺术样式和文化元素混合在一起。

这样的表现并不是简单的混杂,而是在既有传统的基础上,以新的方式呈现、融合和创新。

二、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平衡全球化的趋势令人无可避免地面对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问题,即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平衡本土文化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差异。

在这个问题中,当代文艺理论也在寻找一个平衡点。

一方面,人们越来越多地接受国际化的标准和流行文化,但同时也强烈呼吁保护本地的文化差异性。

在文艺创作中,艺术家们也在追求一个平衡,即既能吸收国际化的普遍性,又能够在自身文化的传统和地域性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三、新媒体与数字文化的影响新媒体与数字文化是当代文艺理论和思潮新探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媒体的崛起使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艺术家们通过新媒体和数字文化创作了更加丰富多样的作品,同时新媒体也推动了文化消费的越来越庞大。

另外,新媒体和数字文化也为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带来了全新的生态平台,为文艺理论和思潮的新探索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四、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当代文艺理论和思潮新探索还可以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

随着全球化和社会进步,人们更为关注人类的内心世界和个人感受。

文艺作品也必须具备超越简单表面、深入人心的价值。

同时,文艺理论和思潮的新探索必须紧密结合社会认知和社会实践,以提供更加共同的有效性和切实性。

总之,当代文艺理论和思潮的新探索正在不断地前进。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当代西方文学思潮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在这个时代,文学作品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形式和主题,而是涌现出各种新的文体和写作方式。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角度对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进行评析。

首先,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潮。

后现代主义作品通常以碎片化、多声部、模糊不清的叙事方式呈现,突破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强调文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复杂的文本结构和模糊的主题,挑战读者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例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威廉·布鲁赫的《城市》等作品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特点。

其次,女性主义是当代西方文学中的重要思潮之一。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探讨了女性在社会、家庭和个人层面上的权利和角色。

这些作品揭示了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并探讨了女性在男性主导的文化中的生存与自我实现的方法。

例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至灯自鸣》等作品都是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第三,后殖民主义是当代西方文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后殖民主义文学作品关注了殖民主义对于原住民和后来者造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

这些作品通过重新审视和重构历史,表达了对旧权力体系的批判和对被压迫者的声援。

例如,奥尔兰多·弗斯的《宽容》、阿赫迈德·萨义德的《国度与生死》等作品都是后殖民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品。

尽管当代西方文学思潮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关注个人的内在世界和情感体验。

当代西方文学作品强调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追求表达个体的独特视角和情感体验。

这也是当代西方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区别。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多样性。

它们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吸引了广大读者,并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的出现不仅充实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思考的视角。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

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风格、创作方法的区别
1、文学流派是指文学发展过程中,一定历史时 期内出现的一批作家,由于审美观点一致和创作 风格类似,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集团和派 别,通常是有一定数量和代表人物的作家群。 2、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 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 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 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作家作品风格 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 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 3、创作方法是指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艺术创 作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文学思潮的系统构成
1、文学思潮与创作潮流: 特定的文学思潮在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中 构成系统。 2、理论要素与非理论要素: 3、美学要素与历史要素
陆贵山主编的《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与从事 当代文学研究的人编写的文学思潮史相比, 更带有理论色彩,在对文艺思潮进行理论辨 析上更为准确,避免了用社会思潮和哲学思 潮,用文学运动与文艺论争,用文学创作倾 向代替了文学思潮。书的序言告诉我们,这 是一部意在“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分析和评 价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表现形态和基本特 征”,而又“力图从横向上把握思潮论,而 不是着重从纵向上研究思潮史”,“以思潮 论带动和统摄思潮史”,并且“以新时期的 思潮论为主,以建国后的17年的思潮论为辅” 的有特色的文艺思潮著作 。
学习这门课程的三个目的:
1、知识的学习:对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术 语、概念、作品、 背景等知识有较为深刻的 理解。 2、技能的提升: 对作品的鉴赏、欣赏水平 有所提高,对于文 学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 有所提升。 3、人格的修炼: “人首先要成为一个优秀 的人,然后才可能 成为优秀的科学家、优秀 的政治家、优秀的 商人、优秀的律师、优秀 的教师等等。”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焦虑困境与出路探讨论文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焦虑困境与出路探讨论文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焦虑困境与出路探讨论文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焦虑困境与出路探讨全文如下:摘要:当下文学理论表现出一种对自身存在的深切焦虑。

西方文论的影响而导致的集体“失语”,文论家们在当下学术共同体和现实社会经验的位置得不到主观肯定,是这一焦虑窘境的两个主要方面。

当代文论要走出这种困境,就应该直面中国文学鲜活的经验与现实问题,坚持多元主义的研究方法论理念,重建文学理论的公共性品格。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论;影响的焦虑;认同危机;出路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发展此起彼伏。

从方法论热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再到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热,再到晚近文学理论的反思热,文学理论研究已有长足进展,形成了多种理论观点,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从另一个层面看,当代文论研究却始终暗含着危机和被质疑的声音,诸如研究对象边界的模糊、方法的碎片化和研究的有效性等问题。

钱中文先生在2021年中国中外文论第九届年会上的致辞中,通过回顾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指出这种危机的存在,认为当下文学理论处在焦虑与不安中,似乎一切还没有真正开始,似乎一切都要重新再来。

[1]换言之,中国当代文论患上了“焦虑症”或“经验贫乏症”。

本文拟在分析这种焦虑困境如何产生的基础上,指出摆脱困境的出路。

一、“他者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失语”焦虑按理说,中国文论的整体形象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对本土文学和文学理论认知的结果,其研究对象、言说方式和理论价值应当体现中国的时代品格和民族特色。

但是,30多年来,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符号学、叙事学、后殖民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等西方文艺理论思潮在中国文论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成为文学理论研究成员共同探讨的话题,即以西方的问题为自己研究的问题,把西方的规则奉为自己知识创新的规则。

西方文论就像“镜像”一样,只有通过它来观看自己,最终形成自我的形象。

在西方文论的话语空间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研究的问题和方法,至于历史语境、文学历史发展变迁、逻辑起点等等是否与中国当代文学与文论的发展有相似、相通之处,彼此之间有没有对话的可能,这些问题则没有很好地考虑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07-14作者简介:周晓风(1957-),男,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重庆文联副主席,重庆作协副主席,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发表论文60余篇,已出版专著5部。

经典的焦虑———当前文艺思潮的审视周晓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摘要:文学中的经典是指那些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代表作品。

文学经典在文学发展史上既具有确定文学标准尺度的作用,又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文学经典作品在近年来出现大量重版、改写和重评,成为当前文艺思潮的突出现象。

这既是消费时代社会心理对于经典作品的需要的反映,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精英文化层对于当今经典缺失的焦虑。

关键词:文学;经典;焦虑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5)05-0051-05Anxiety of Classics :Scan the Trends of Thoughts in Art and LiteratureZHOU Xiao-feng(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News ,Sichuan Uniuersity ,Chengdu 610064,China )Abstract:The cIassics in Iiterature refer to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have modeI meaning and far-reaching infIuence in the history of Iiterature.Literary cIassics not onIy have the function of scaIe of Iiterature in the Iiterary history,but aIso can meet readers aesthetic demand of different eras to a great extent.The repubIishment,rewriting and comment on cIassicaI works of I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be-come the outstanding phenomenon of present trends of thoughts in Iiterature and art.This is the refIection of the need to the cIassicaI works of sociaI psychoIogy of era of consumption,and refIects the anxiety of cuIture eIite to Iack of cIassics nowadays to a certain extent at the same time.Key words:Iiterature;cIassic;anxiety一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经典”是一个标明历史和传统的词语。

“经”为“经常”,即历久不变的常道,引申为不刊之论和经书,如“四书五经”、“十三经”等;“典”为“典范”,指事物的“标准”和“范例”,具有可以被人反复引用和反复阐发的文化价值,引申为“典故”或“典籍”。

因此,经典常常是指那些具有文化传承意义和历久弥新的文化价值之文本。

用罗兰·巴特的说法,经典是指那些具有可写性的文本。

洪子诚先生还有一个简洁的说法,认为“‘经典’是帮助我们形成一个文化序列的那些文本”。

[1]根据这样的基本理解,文学中的经典就是指那些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意义的代表作品,构成文学史序列的代表作品,被后人反复阅读、反复解释的作品。

当然,也有的并不是在严格意义上使用“经典”这个词语,如重庆作家莫怀戚的《经典关系》所说的“经典”大约相当于“典型”的意思。

与“经典”相近的概念还有“名著”。

文学名著往往也是一个时代文学创作的最具影响力的精华和代表。

但名著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和历史的筛选才有可能成为经典。

那些未能经受时代检验的文学名著则只能是名著或代表作,而不能成为文学经典。

因此,经典的产生不可能是一时一事的产物,更不可15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1卷第5期JOURNAL OF CHONGOING UNIVERSITY (SociaI Science Edition )VoI.11No.52005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能由某个权威人物或权威机构来发布,而是历史的和集体意识(或集体无意识)的产物。

也正因为如此,经典在文化发展中被认为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经典在文学发展史上既具有确定文学标准尺度的作用,又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文学经典的形成及其演变也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经典现象往往受到读者的极大关注,也引起文学史家的高度重视。

有时候人们也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经典一词,反映了社会对于经典的广泛需要。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从总体上讲,是一个不断打破传统的旧的文学经典和不断建立新的文学经典的过程。

相比较而言,当代文学对于传统经典的破坏和解构要大于新的经典的建立。

这既反映了当代文学的不成熟,也在更深刻的意义上体现了当代文化建设的焦虑和浮躁特征。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和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文学经典问题愈益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从国内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以至诺贝尔文学奖,文学经典成为文学界一个新的、挥之不去的情结,发展到今天,成为当前文学思潮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文学经典现象在当前的发展和演变,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错综复杂的种种特征。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二其一,经典作品的大量重版,成为近年文学经典现象的突出表现。

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99年推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书目以来,就陆续分批系统再版这100部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作品。

从2000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又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及其所开列的中学生文学读物推荐书目,推出“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丛书”,并在很短的时间内使丛书成为该社的一个品牌。

200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根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100种“高等学校中文系本科生专业阅读书目”,重新包装出版这100部中外文学名著。

2003年起,该社又再版新时期以来出版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丛书”22种。

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再版了“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藏本丛书”35种。

此前,人民文学出版社还致力于系统出版《世界文学名著文库丛书》,共出版世界文学名著200种250卷。

上述这批文学名著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可以进入文学经典系列。

这些经典作品的重版,一方面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经典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二,经典作品的改写,也是近年来文学经典所面临的新的遭遇,包括改写和改编,尤其是所谓“红色经典”作品的改写和改编,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001年,中国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热播,掀起了新的一轮文学名著改编热潮。

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从2002年1月起至2004年底,有近40部所谓“红色经典”电视剧立项拍摄,总量超过了850集,由此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以至国家广电总局在2004年下旬不得不下发了《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职能部门加强指导,使制作单位在改编“红色经典”时把握好分寸,避免在制作方向和导向性上出现偏差,进而引起有关“红色经典”改编问题的讨论。

其中,有些作品的改编确实出现了值得关注的问题。

根据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林海雪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1957年10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以后多次再版,是一部在文化大革命前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作品。

新时期以来,该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量已经达到80余万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该作品由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改编成30集电视连续剧。

在电视剧《林海雪原》中,少剑波和白茹之间增加了一位苏军少校萨沙,形成一种三角男女关系;杨子荣也平添了一位旧情人槐花;更复杂的是,槐花曾经被小炉匠栾平强奸过,槐花的儿子则被座山雕收养,使杨子荣与以座山雕为首的土匪之间的阶级仇恨渐渐演变成个人恩怨的情天恨海,被一些媒体认为格调低俗。

[2]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例子是由电影改编的长篇小说《红色娘子军》。

[3]红色娘子军的故事源自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二师直属娘子军连的事迹,也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早在50年代就引起了作家梁信的关注,后来梁信根据他所采访的材料写成了电影《红色娘子军》,上演后轰动全国。

文化大革命中又被改编为芭蕾舞剧,成为“文革”中著名的8个样板戏之一。

但“红色娘子军”的背后其实还有很多故事,却都被那时的“光环”遮蔽了。

著名作家韩少功在散文《万泉河雨季》中写道:“成立于1930年万泉河边的红军某部女子军特务连,还有后来的第二连,即‘红色娘子军’共同的生活原型,曾经历过惨烈的战斗,在马鞍岭尸横遍野,一个个女兵被开膛破肚,但有的手里还楸着敌人一把头发,有的嘴里还咬25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卷第5期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着敌人一只耳朵。

他们也曾经历过残酷的内乱,在丁狗园等地风云突变,忍看成批的战友一夜之间成了AB团、取消派或者社会民主党,成了内部‘肃反’的刀下冤魂。

当革命的低潮到来,更严峻的考验出现了。

队伍离散,生活却还在进行。

有的在刑场就义,有的蹲进了感化院,更多的是自力谋生,也有的在媒婆撮合之下嫁人成家,包括一部分成了官太太和地主婆,包括有些人成了官太太和地主婆以后又在抗日斗争中牺牲———没有人来指导和规划她们的人生,人生只是在风吹浪打之下的漂泊。

”[4]正是这些引起了广东作家郭小东和晓剑的极大兴趣,进而创作出一部35万字的长篇小说《红色娘子军》。

该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对电影《红色娘子军》做了大胆的解构、改写,在保存了原作故事架构的同时延展了历史,以模糊不确定、似是而非的形式,塑造了一组新的人物———形同原著人物的女红军冯琼花及其“孙女冯”(原文如此)、琼花恋人钟伯、自诩为南霸天孙子的电影人符天等。

小说每章的上半部都是“孙女冯”的自叙,语言风格则是村上春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