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十年文艺思潮提纲

合集下载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二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三 天惊一声雷,地倾绝其维。 顿时九州寂,无语皆泪水。 相告不成声,欲言泪复垂。 听时不敢信,信时心已碎。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的重要文章,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这标志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真正深入。1979年以后, 文艺界开始大规模平反,包括右派作家案、“胡风反革命 集团”等在内的大批冤假错案,为一大批在“文革”中被 判为毒草的作品恢复名誉。到1980年,包括《收获》、 《当代》、《十月》、《钟山》、《花城》等十多个大型 文学刊物和省市所属的文学月刊,纷纷创刊或恢复出版, 仅省级以上的文学刊物已超过200余种,为文学发展提供 了众多的阵地,文学界开始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3、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 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文学开始呼唤人 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关注文学中关 于人的“异化”问题。
4、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 《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 需不需要现代派;现代派好不好;现代派与伪 现代派。
二、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
80年代文学思潮
一、 1976-1989的文学思潮 从1976年到1990年代中期的二十余年的文学思 潮发展演变,可以大致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新 时期初期的文艺复兴阶段,80年代前期的文艺 争鸣和文艺思潮演进阶段,80年代后期的文艺 思潮新变阶段,90年代的文艺思潮发展阶段。 通过对这几个阶段文学现象的归纳、梳理,可 以清晰地标示出我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轨 迹。
1980年前后,是对西方各种名目的现代文艺的简单评 介时期。20世纪以来重要的现代派现象逐一在文坛亮 相。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到1982年五年间,在全 国各种报刊上发表的介绍和讨论西方现代派文学问题 的文章,将近400篇。波特莱尔、卡夫卡、加缪、萨特、 贝克特、海明威、福克纳、乔伊斯、加西亚· 马尔克斯、 博尔赫斯、海勒等陌生的外国现代派作家名字,逐渐 被文艺界所熟悉。除文学以外,“新潮”电影、新潮 音乐、新潮美术等思潮也同时涌动。不过,这个时期, 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介绍,还停留在零散的、常识性 的、同时也较为冷静、客观的阶段,广大作家和读者 并未把主要兴趣放在这上面。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四、重写文学史

1985,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的《论 “20世纪中国文学”》,和陈思和的 《新文学史研究中的整体观》先后发表。 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并强 调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宏观”、 “整体”把握的主张,反对把文学史的 分期与社会政治史分期作简单的比附。
五、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1、缘起 1993、6《上海文学》发表王晓明等人 的对谈录《旷野上的废墟——人文精神 的危机》,以情绪化的语言对当时的文 学现状展开激烈批评。
新时期文学思潮
第一节 政治思想的拨乱反正
一、政治思想领域的解放潮流 1、告别文革 1976、10,四人帮被逮捕。 1977、8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布“文 革”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结束。
2、思想解放运动

延续文革的思想禁锢。
1977年华国锋“两个凡是”的意见

思想解放运动。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 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展开了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2、观点的多元



批评态度,对市场经济造成的现状忧心忡忡, 言论带有激进的理想主义和道德主义色彩。上 海学者陈思和、王小明。作家张承志、张炜 乐观态度,更多看到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积极 的一面。北京批评家张颐武,作家王蒙、刘心 武 谨慎态度,对文学精神品位的下降表示忧虑。 北京的学者谢冕、洪子诚
六、关于现代化的想象
三、关于文学主体性问题
1、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 1985《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论文学的主体性》来自于 对文学的政治功能和文学创作上的机械反映的厌恶和批判。 2、陈涌等人的坚决否定 忽视社会实践,不赞成把文学规律分为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错 在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倾向;不成体系,概念混乱,甚至自相矛 盾;出发点不符合文艺创作和欣赏的实际;作家与人物之间的 “二律背反”难以成立。 3、对陈涌等人批评文章的反批评 这次讨论的热烈是在当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从心态的角度说,它 解除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精神上的舒服,为推动文艺的发展开辟了 广阔道路。

新时期初期的文艺思潮PPT参考

新时期初期的文艺思潮PPT参考
如有人认为,“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个口号,既 符合阶级社会中的文艺实际,也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 思想,因而是一个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口号”,而人 们之所以批判和否定这一口号,并不是口号本身有问题, 而是这一口号被“四人帮”利用、歪曲和篡改了。
‘工具’说既然被‘四人帮’篡改了,就应还其本来面 目,使它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绝不是全盘否定。不 然,因为‘四人帮’用了肮脏襁褓,我们便把婴儿也抛 掉,那我们可真要所剩无几了 。
2021/3/10
授课:XXX
10
第三次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最后以大批判结束。 这次论争中,以巴人的《论人情》(《新港》 1957年第1期)和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 学”》(《文艺月报》1957年5期)为代表的 一方强调普遍的人情,认为人即是文学的目 的,反对将人当做某种政治斗争的工具。在 这几次论争中,阶级论最终占了上风,并依 靠政治优势而形成话语的霸权。
2021/3/10
授课:XXX
11
新时期的人性、人道主义思潮重新崛起,既 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原因,也有着广泛的思 想文化基础。
2021/3/10
授课:XXX
12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对“文化大革 命”中肆意践踏和蹂躏人权、人性、人道主 义的现象的控诉、批判和反思,已成为了一 次全社会的思想行为,更使敏感的艺术家、 文学家对历史作深沉而痛苦的反思。
2021/3/10
授课:XXX
3
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此文虽然没有正式提出“为文艺正名”的口号,但目的 非常明确地批判了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的观点。
把文艺直接说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显然是对文艺为政 治服务的一种简单化、机械化的理解,是不符合艺术的 规律的。”

现代文学史(1917~1997)提纲

现代文学史(1917~1997)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提纲当代文学史间:1949至今开始标志:第一次文代会第一次文代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名解)在新中国成立的背景下于1949.7.2至19日在北京召开,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经验,确定了以毛泽东思想的总方针,为人民、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文联,是当代文学的开端。

<评价)积极a总结经验不足b明确方针政策方向c加强团结联合消极a沦陷区国统区厚此薄彼b对解放区政策的照搬c宗派主义不真正团结第二次文代会:在物质与文艺发展不平衡和政治影响导致文艺公式化概念化的背景下,于1953.9.23至10.6在北京召开,以繁荣创作为议题,肯定了成绩,反省了不足,把鼓励作家创作作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任务。

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文艺发展,但一些理论存在片面化。

建国初三次文艺批判运动:1《武训传》第一次用政治批判代替了文艺论争2对俞伯平《红楼梦》研究中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批判3对“胡风反革命集团”文艺思想的批判双百方针:<名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论争,利用行政力量有害于科学艺术发展,是非问题应通过文艺科学界自由讨论去解决。

<背景)对农工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文化思想领域纠正左倾影响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解放科学文化生产力。

1956.5.2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5.26陆定一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影响)一度出现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的新气象,产生许多作品,推动文学的发展,并没达到预期效果,出现一支独秀文艺界反右斗争:开始于1957.6断送了双百成果,又一次把文艺问题等同于政治问题,伤害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表明双百结束,文艺朝左发展。

60年代初文艺政策调整:制定《文艺八条》,局部地调动了一些作家的积极性“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的两种文艺类型:a主流文学,样板戏、样板小说受制于政治 b非主流文学<潜在写作)不愿意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万山遍红》《闪闪的红星》;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天安门诗抄50、60年代小说发展:<简况)创作方法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题材范围狭窄,畸形发展,革命历史题材、农村现实题材异常发达,其他题材相对薄弱;体裁上短长篇发达,中篇薄弱;风格奔放、雄伟、刚健;不足之处在于过于政治化,艺术手法简单,体裁单一,人物类型化,作家非专业。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 • • • • •
其他较为重要的社团: 其他较为重要的社团:

语丝社 莽原、 莽原、未名社 浅草-沉钟社 浅草 沉钟社 湖畔诗社 新月社 民众戏剧社 等
• • • • •
3.创作实践显示的趋向(成长期的多种可能性) 创作实践显示的趋向 成长期的多种可能性)
• 1. 理性精神的显现(p20) 理性精神的显现( ) “问题小说”热与哲理小诗 问题小说”热与哲理小诗 • 2. 感伤情调的流行(p21) 感伤情调的流行( ) “自叙传”抒情体小说与诗体话剧 自叙传” • 3. 个性化的追求(p22) 个性化的追求( ) 表现自我, 表现自我,及创作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 4.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p22-23)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
文学革命的标志: (二) 文学革命的标志:
文学改良刍议》 《新青年》 1917年1月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新青年》 年 月 1917年2月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p6-7) 年 月 文学革命论》 )
文学改良“八事” 文学改良“八事”
• ( 2) 、 进化论 、 人道主义 、 马克思主义 、 现实 ) 进化论、 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 主义、 浪漫主义、 主义 、 浪漫主义 、 象征主义等文艺思潮的引进 (p12) ) • (3)、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大量翻译绍介(p11) ) 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大量翻译绍介( ) 易卜生、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等 • ( 4) 、 对西方各种文学样式以及创作手法的尝 ) 试(p12) ) back
p3–4 文学革命产生的条件(p3 4)
• 晚清文学观念变革与白话文运动(内因) 内因) • 西方文学思潮与域外小说的引进(外因) 西方文学思潮与域外小说的引进 外因) 域外小说 • 社会动荡中暂时的自由空气(环境) 环境) • 近代出版业的迅速发展(载体) 载体) • 新式知识分子、市民阶层与职业作家的出现 新式知识分子、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 文学在发展中开始自觉地把西方20世纪以 来的各种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艺的主主义新人问题的讨论
• 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重大影 响的思想现象——对文学中人性、人情、 人道主义的讨论 ——人道主义文学思潮
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 文学思潮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
• 表现生活已相对代替了反映生活,艺术观 念发生了整体性位移,温馨创作的现代性 特征愈加明显
• 1985年、1986年——方法年、观念年
• 西方文学作品介绍,艺术手法引进 ,方法 观念输入
• 1984-1987年,文学主体性问题的论争
• 文化寻根热
• 韩少功 《文学的”根”》郑万隆《我的根》 • 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李庆西《谈点 文化,谈点“寻根”,再谈点别的》
• “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
•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20世纪中 国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5期
第14章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初期文艺复苏
• 1976年4月天安门诗歌运动——四五运动 • 预示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
• 1977-1978 文艺界对文化专制主义理论体 系进行理论上彻底批判的同时,也开始了 文艺体制的重建。
• 1976-1979 新时期文学艺术理性的复苏与 恢复阶段
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

第六章 新时期文学思潮

第六章 新时期文学思潮

5、关于“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 、关于“人文精神” 时间1993-1998) (时间 )
触发点: 触发点:在市场化、商品化冲击下, 文学是否存在危机问题。 主题: 主题: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价值取向 和精神立场问题。
两种理解: 两种理解: 从启蒙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角度,认为人文精神 是对人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生存意义的关注, 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和探索。对价 值的迷失,理想的放弃,批判立场的回避等现象进 行抨击。代表人物有:张炜、张承志、王晓明、史 铁生等。 从世俗立场出发,认为中国从来就没有人文精 神,没有什么失落、危机,是因为某些人不受重视、 崇拜才有这种感觉和说法。代表人物有:王蒙、王 朔、刘心武。
二、社会变革与文学的发展情况
1. 紧跟改革开放,传递人民心声,文学成为变革 时代的真实写照。 2.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文学真正成为“人学”。 3. 大胆探索,广泛吸收中外艺术经验,文学真正 成为审美的文学。
4.创作潮流的多元化。 创作潮流的多元化。 创作潮流的多元化
①现实主义的深化。 ②浪漫主义思潮将现实环境虚拟化,人物性 格精神化,艺术细节象征化。 ③现代主义的崛起争论。 ④80年代以来通俗文学的勃兴。 ⑤网络文学的建立。如《我的第一次亲密接 触》
第六章 新时期文学思潮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新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艺思潮,学习本章要全面科学地评价 这一时期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明确新时期文学产生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 第二节 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第三节 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艺观念的拨乱反正的过程;对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评介;对文学中人性、 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关于重写文学史。 【思考题】 思考题: (1)新时期初期文学的特点 (2)新时期在文坛发生了哪些文学论争 (3)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方向

现代中国文学第一章第二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道

现代中国文学第一章第二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道

第二编第二个十年(1927-1937 )第一章第二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1927 年大革命失败至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是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一方面,适应着现实政治斗争的社会革命的需要,一批赞成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主张的作家集结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旗帜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学运动,将五四开始的“文学革命”推向“革命文学”的新阶段。

左翼作家们一般都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和观点来剖析中国社会和世态人生,着力反映劳动大众备受压迫的生活现状和他们的觉醒与反抗,描绘了时代的风云。

另一方面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月》创刊是,公开表明自己的文学态度,即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这互相对立的两种刊物出版及理论宣言的公布,标志现代文学进入到新的历史发展期,通常称之为“第二个十年”。

这个时期显着的特征有: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在左翼文学兴起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它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共同丰富30 年代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生在1928 年初,但其渊源可追溯到1923 年前后,那时,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蒋光慈等就提出过无产阶级文学的主张,1924 年还出现过有明显倾向的文学社团春雷社。

1925 年五卅运动后,沈雁冰等人已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论来解释文学现象。

革命文学运动的发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结果,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为一种规模浩大的文学运动在1928 年崛起,主要是由政治形式突变所推动的。

一九二七年春夏,国民党蒋介石、汪精卫集团相继叛变革命。

这时,中国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动摇妥协倾向已经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不敢依靠蓬勃展开的工农群众运动,无力组织人民有效地回击这突然的反革命袭击,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十年文艺思潮讲授提纲
一、总体性质
总体上说,这是一个反思阶段。

全面清理历史的经验教训,开始冲破思想、理论上的禁区,实现思想的解放。

至85年,占主导地位的思想、理论总体上仍然属于传统的框架内。

这期间有几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表现出对传统的禁区的突破。

1、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传统文艺思想、理论的反思;[拨乱反正]
2、对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新现象开展争论;
3、引进西方的文艺学、美学理论,丰富思想资源。

二、文艺思想演变的具体状况
1、对传统的文艺思想、理论进行有限的反思
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
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是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文艺是不是上层建筑?文艺是不是从属于政治?文艺的社会效果问题。

文艺的真实性问题;[《为文艺正名》,《上海文学》评论员;《文艺和政
治是上层建筑内的关系》梅林;《文艺与政治不是从属关系》王若望;
文艺要讲社会效果、社会责任。

]
人性与人道主义问题;78年朱光潜在《社会科学战》第3期上发表《文
艺复兴至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艺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言论概
述》。

超越政治层面,向人性靠近。

异化理论问题:1979年高尔泰在《国内哲学动态》第四期发表《异化辨
异》;80年刘梦溪在《学习与探索》第2期上发表《马克思主义的异化
思想》,王若水在《新闻战线》第8期上发表《谈谈异化问题》、在《上
海文学》第9期上发表《文艺与人的异化问题》,引起了异化理论和人
性、人道主义的争论。

现实主义问题。

[以上是至82年]
对于这些问题的提出,在当时的背景下都是极大进步。

尤其是争论是在学术的意义下进行的,没有再如以往的政治的方式进行,开创了真正自由争论、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最大的收获不只是理论上的,而且是思想方法上的,过去许多不曾接触,或不敢质疑的文艺理论问题都被一一提出来了。

2、对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新现象开展争论;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对文革时期的造成的危害的揭露,属于传统的范畴;
朦胧诗的出现,是现代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最早的冲击。

朦胧诗:“断然排斥了直接观照的方式,而代之以总体象征性的对于生活,特别是人们内心情感的创造性表现。

对于曾经有过的那种排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被动地直述和直描,它是无情的反叛。

想在这些诗中寻找关于实际生活的图解与阐析,只能是徒劳。

注重诗人自我的内心世界对于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溶解和包容,已经成为一种明显的趋势。

”(谢冕)这是历史意识与审美意识的分歧。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光明日报》80年5月7日);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81年3期);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
代倾向》(《当代文艺思潮》83年1期)[徐:《时刻牢记社会主义的文艺方向——关于崛起的诗群的自我批评》] 作为反驳意见,有程代熙《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与孙绍振同志商榷》;郑伯农《在崛起的声浪面前》
寻根文学:是文化反思的产物。

分为三个层次
3、引进西方的文艺学、美学理论,丰富思想资源。

1984-1986年文艺学方法论大讨论。

85年之前是文艺学科学化问题;之后是文艺学的价值取向问题,即文艺学的思维起点和参照系问题。

85年被称作方法论年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的价值究竟是怎样?文学的表现方法究竟是怎样。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是当时的新思想。

林兴宅在《鲁迅研究》80年第1期上发表《论阿Q的性格系统》
86年开始,刘再复先后发表了《文学研究应以人为中心》、(《文汇报》85年7月8日;)《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86年第1期)。

陈涌发表了《文艺学方法论问题》批评刘的观点。

引起了全国大讨论。

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之间的观点碰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