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牧童》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22《文言文二则》课件-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22《文言文二则》课件-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生字正音
读准节奏和字音。
zāi
善哉
wēi
巍巍
xi
jǐn
锦囊

曝晒

谬矣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理解词语
鼓: 弹。 方: 正在、正当。 志: 心志,情志。 太山: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 并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 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本文 选自《东坡志林》。 其代表作有《题西林壁》、《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等。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用 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故事。 3.通过感受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含义, 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4.体会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 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深入探究——伯牙鼓琴
译文: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认真地听着。伯牙弹琴时,心里
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弹得太好了!多么巍峨啊,像泰山一 样!”一会儿心里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像流水 一样浩荡。钟子期死了,伯牙把弦弄断,把琴摔碎,一生不再 弹琴,他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暮江吟》课件(共25张PPT)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暮江吟》课件(共25张PPT)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 连续细致的视察。
进行连续视察,学习视察日记。
暮江吟
[唐]白居易
课堂引领者:柳市镇实验小学 马丽双
孟郊的《游子吟》
于谦的《石灰吟》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m暮ù 江吟
[唐] 白居易 一 道 残 阳 铺 水 中 , 半 江 瑟sè瑟 半 江 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我会写
部件收扁 撇捺伸展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残阳”就是夕阳。
残月
杨柳岸,晓风残月。
残夜
海上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残荷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残花
当时枕上落残花,今日水流 何处去。
为什么不用意思相近的 “照、射、洒”等字呢?
一道残阳铺水中,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来自——【唐】吕岩《牧童》
荞麦花开如雪铺,新霜寒早半欲枯。 ——【宋】姚勉《道中即事》

最新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课件《牧童》

最新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课件《牧童》

我们的补充
▪ “诚斋体”——杨万里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讲究所 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 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 样红
▪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啊!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课件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明诗意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 你看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 上了。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 吧,还是喜欢这宁静的夜晚,正好好地欣赏 明月呢?你看,月亮的清辉正照在他身上, 多么悠闲自在啊!也或许他正在想什么呢。
——《江南春》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课件
学习古诗词的基本环节: 读诗文— 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知方法--默诗文
正确 通顺 断句
题意 作者 背景
字词句 诗人 表达 大意 情感 方法
背诵 默写
品读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课件
▪ 背诵: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课件
展开想象,将《牧童》改写成一篇 短文。做到用词恰当,语言流畅。
)有关。
▪ 吕岩,字洞宾,唐 代诗人。因为唐朝发生 农民起义,时局动荡, 领家人到终南山学道, 后来不知去向,是传说 中的逍遥大仙。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课件
讨论交流:说说诗句意思
牧童 (唐)吕 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课件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课件
诗歌欣赏
▪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 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语 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 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 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 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PPT精品课件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PPT精品课件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除夜》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一、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__把__新__桃__换__旧__符__。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__童__遥__指__杏__花__村__。 独__在__异__乡__为__异__客__,每逢佳节倍思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情景交融:“雨纷纷”写的是当时春雨 淅沥的意境。清明节是与亲友游玩踏青或扫 墓的日子,可是诗人却孤身独行,触景伤怀, 复杂的情感可想而知。诗歌借景抒情,情景 交融,用“雨纷纷”形容雨中行路人复杂的 心情。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我一个人客居在异地他乡,每状元成才到路
状元成才路
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三、读一读其他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词。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乞巧
状元成才路
[唐]林杰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先抑后扬,
状元成才路
对比交错,
相映成趣。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清明
清明——雨纷纷 触景 行人——欲断魂 伤怀
酒家——何处有 借酒 牧童——杏花村 消愁
排解愁闷 振作精神
这首诗写得清丽可人,语言通俗易懂, 意境含蓄优美,写雨中行人的忧愁,笼罩 着淡淡的情思,又不令人消沉,千百年来 一直被人们传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 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 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课件)
走马传烛图 汉宫传蜡烛 (日暮时分) 散入五侯家
《寒食》描写了暮春时节京都长安 城寒食节的景象和节日习俗。诗人以汉 喻唐,勾勒出一幅美妙的节日画卷。
迢迢牵牛星
遥远。
牛郎星。
注: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 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 诗作多抒发对命运、人生的悲哀 之情,语言含蓄动人,朴素凝练。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 之冠冕”。
《十五夜望月》 情景交融 望月怀远,别离思聚
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_c_h_ù_( 到处 ) _c_h_ǔ_( 相处 )

_c_h_u_á_n_( 传递 ) _z_h_u_à_n_( 传记 )


_m_ò__(含情脉脉) _m_à_i_( 脉络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宫( 宫殿 ) 官( 官员 )
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唐]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清明节扫墓踏青)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1.课外搜集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背诵 积累。
2.将《十五夜望月》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与同学交流评价。
3.结合本课的学习体验,体会我国传统文化之 博大精深,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父母听。
目的:借忙碌的劳动掩饰、排遣愁思。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织女的内心 织女的情态
不成章(思) 相思 零如雨(悲) 之苦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不可逾越)
强烈的相思
内心的凄苦
人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讨论:这首诗中有六句用了叠词开头,这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三单元9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并理解“屠苏”这个词语,会写“符”字。

2.读出古诗的韵律感,读出沉郁的感情。

3.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关于春节的图片。

提问:我们在什么样的日子会见到这些画面?你们喜欢这个日子吗?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

(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二多种形式,了解诗意1.自由读古诗,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读。

(1)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结合生字表或工具书,自由朗读《元日》,把不流畅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之间互读互听,互相正音。

强调“屠苏”“曈曈”的读音。

(3)班级内交流、评价。

教师范读。

(4)指名读。

2.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古诗的朗读节奏(1)学生练习读。

(2)教师指名读,师生点评。

课件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读出美好,想象画面1.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2.学习第一幅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齐声读)(1)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为了驱除邪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旧的一年结束了。

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除)(3)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PPT课件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PPT课件
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画出句子的停顿。
初读课文
蜀中 以百数 拊掌大笑 尾搐入两股间谬矣 曝书画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shǔ

shǔ
chù

miù


我会读
点击生字,观看生字视频
jǐn


学写字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要注意避让,右下的部件不要写成“水”。
锺子期
知音难觅
珍惜知音
主题概括
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节选)
拓展延伸
一、仿照课文内容写一写
量词
名词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⑥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⑦入两股⑧间,今乃⑨掉⑩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⑪ 。
⑥[拊掌]拍手。 ⑦[搐]抽缩。 ⑧[股]大腿。 ⑨[乃]却。⑩[掉]摆动,摇。 ⑪ [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伯牙鼓琴①
⑥[少选]一会儿,不久。⑦[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流水大而急的样子。
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像流水一样浩荡”。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②在太山③,锺子期曰:“善哉④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⑤”。少选⑥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⑦。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⑧。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秀课件(共95张PPT)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秀课件(共95张PPT)

助学资料
《吕氏春秋》是在秦 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 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 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 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 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 论为基础,以名、法、墨、 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 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 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 的智慧之光。
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 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 也流传于民间。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这个注释告诉了我们什么? ◇ 牛在角斗时会出现多种情况。 ◇ 戴嵩画的斗牛其实并没有错。 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凡事要仔细观察 尽信书不如无书
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 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展开 想象。
怎么做
怎么说
怎么想
◎ 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故事。
板书设计
杜处士 尤所爱 戴嵩画作《牛》“耕当问奴,
交代表现了伯牙对锺子
期无比的敬重和深情的怀 念,同时也表现了两人之 间山高水长的深厚的友情。
课文结构
伯牙:鼓 锺子期:听
伯 牙
志在太山
巍巍乎若太山
鼓 琴
志在流水
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 伯牙:不复鼓
知音难得 情谊深厚
课文主题
《伯牙鼓琴》通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琴的 故事的记叙,表达了两人山高水长的深情厚谊。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 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其代表作有《题西 林壁》《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等。
课文导入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艺术犹 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无时无刻不焕发出夺目的光 彩。它可以是一首曲、一幅画……今天,让我们在 高山流水中细品知音佳话,在《斗牛图》中感悟艺 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是 代诗人 的作品。
诗的第一句话写
,第二句写

分别从 和 上给人感受,“六七
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
为了突出 和
。诗的三四句写
的情景,塑造了一个

的牧童形象,表达了作
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横野:辽阔的原野。 铺: 铺开 弄: 逗弄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 上的防雨工具。 卧月明:睡在月光下。
“铺”:
草得茂盛以及草原给人平缓舒适之感。
六七里
原野的辽阔
草铺横野六七里,


《牧童》是 唐 代诗人 吕岩 的作品。诗的第一句 话写 所见 ,第二句写 所听 ,分别从 视觉 和 听 觉 上给人感受,“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 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诗的三四句写 吃饱饭的牧童休息 的情景,塑造了一个 无牵无挂 、自由自在 的牧童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远离 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古诗积累:
儿童急走追黄碟, 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
古诗词三首
唐:吕岩
吕岩 字洞宾,唐代人。他出生于世代 官宦之家,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曾当过地 方官吏。后来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 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 道。最后不知去向。
“三四声” 乡村傍晚的静寂
笛弄晚风三四声。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 晚风中传来时断时续的悠扬牧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放松
恬静
自由自在
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
不脱蓑衣卧月明。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吃饱饭的牧童以地为床,以天 为帐,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 夜里的草地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