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新编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新编作文800字

成语故事新编作文800字

成语故事新编作文800字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它通过一种形象生动的语言,点出了具体的情境和生活状态,所以成语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成语故事的编排,通常是依托于一些有名的传奇故事、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等,通过这些故事来阐释成语的含义,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使用背后蕴藏的那一份韵味、修辞和智慧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们就来编排一些成语故事,用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成语。

一、亡羊补牢从前,有一个养羊的人,每天都带着一群羊到山上吃草。

有一天,他在山上休息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一只羊,他当时没仔细找,就算了。

过了几天,他又掉了一只,结果发现原来是一只狼一只一只地把他的羊吃掉了。

他悔恨不已,结果这一次他将山上的羊数了一遍,发现确实有羊掉了一只。

于是他赶紧回去修理围栏,从此再也没有丢过一只羊。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来的。

它告诉我们,失误了,虽然不能挽回,但是可以做一些弥补的措施,这就是“亡羊补牢”的含义。

二、纸上谈兵从前,有一个张嘴就说自己学过很多武艺的壮汉。

每天都躲在家里读武术书,跟着书里的图画学招式。

有一天,他遇上了一个真正的武林高手。

这个壮汉却因为一时之间用不上书上的武艺,最后还是被打败了。

这个故事里面的“纸上谈兵”指的是指在纸上写大得天花乱坠,实际却不能做到。

这就如同书本中一再读过,但真的要用到实际中,可能会遍打不着一样。

三、画蛇添足从前,有一个人正在画一条蛇,觉得少了些什么。

于是他就给画上了一只脚。

没想到,这只脚画上去以后,蛇就动起来了。

这让画蛇的人吓了一跳,最后画上另外3只脚。

这个故事揭示了“画蛇添足”的含义,就是指做多余的事情,反而会使原来的事情弄得复杂了。

比喻办事时添油加醋,反而产生了反效果。

四、问鼎中原从前,有个人非常贪心,他非常想把中原一统,因此四处寻找精钢打造了一把标有“问鼎中原”的大刀,一直想要拥有权力。

结果,这个人四处征战,结果却一次次失败。

故事告诉人们,问鼎中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新编成语故事

新编成语故事

新编成语故事新编成语故事(15篇)新编成语故事1 亡⽺补牢,顾名思义,就是丢失⼀只⽺后,再把⽺圈修补好。

⽽在故事中,⽺圈是早已经围好的,只是中间破了⼀个洞,⽺从洞⾥跑出来就丢失了。

联系学习,我们也会有这样的现象。

⽐如某同学犯了错误,认识到错误就得⽴刻分析错误的原因,从根源上改正错误。

考试题有的不会做,得认真思考,或请教⽼师,不然⼀题不会,最后题题都不会。

如果考试考砸了,也要找出原因并改正,关键是让⾃⼰变得乐观、积极地⾯对学习,争取下次考试取得好的成绩。

在学习中,亡就好⽐考试考砸,牢就是对待学习的态度,补就是分析⾃⼰的原因。

所以,在学习中经常会有亡⽺补牢的现象。

⼯作⽅⾯就更多了。

产品出现问题,公司要及时对它进⾏补救,集合员⼯开会,或对产品进⾏召回,或对顾客进⾏赔偿,或对内部员⼯进⾏培训等。

如果对出现的问题不加理睬,那公司的市场信誉就会丢失,长期以往公司就会倒闭。

⽐如医院也经常会发⽣医疗事故的应急处理。

这也是亡⽺补牢的现象。

亡⽺补牢,改正的是错误,补救的是⼈⼼,是信誉,是诚信。

学习上亡⽺补牢,能让⾃⼰⼀直处于进步的状态中。

⼯作上的亡⽺补牢,能赢得更好的社会声誉,将来发展的更好……敢于亡⽺补牢,⽽不是讳疾忌医,就⼀定能使⾃⼰不断进步,最后能未⾬绸缪,将错误消灭在摇篮中,成为各⽅⾯的赢家。

新编成语故事2 ⼤家都听说坐井观天这个成语吧,今天我就来给⼤家讲⼀讲新编的坐井观天。

⾃从青蛙和⼩鸟聊过天,听⼩鸟说外⾯的天地很⼤,⼼⾥半信半疑,直到有⼀天,那只鸟⼜落到井边喝⽔,青蛙忍不住问道,“⼩鸟⼩鸟,外⾯的世界很⼤很美,是真的吗?”,⼩鸟翻翻⽩眼,没好⽓的嗯了⼀声。

青蛙就跃跃欲试的说,“要不我出去,你带我去看看好吗?”⼩鸟说,“没问题!”于是,青蛙离开了曾经⾃豪的井底。

看到外⾯宽阔⽆边的天空,看到⾼⾼的⼤树,轻轻的⼩草,⼀栋栋房⼦,别提多兴奋了,⼩鸟责骄傲的说,“⾛吧,带你我常去的农夫家先美餐⼀顿。

”到了农夫家,看到了那么多的美⾷,青蛙觉得外⾯的世界太美好了,⾃顾⾃的享受起来,正在这时,农夫回来了,看到了吃的肚⼦⿎⿎的肥青蛙,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哈哈……今天有⾁吃啦!”青蛙听到农夫的话,吓了⼀⼤跳,刚想逃⾛,可农夫已把门和窗户关的⼀只蚊⼦也飞不出去,青蛙绝望了。

铁杵成针成语故事故事新编

铁杵成针成语故事故事新编

铁杵成针成语故事故事新编【原创版3篇】目录(篇1)1.引言:介绍铁杵成针成语的来源和意义2.故事新编:讲述一位年轻人在李白的指导下,通过不懈努力将铁杵磨成针的过程3.故事寓意:强调毅力和恒心对于实现目标的重要性4.结论:倡导人们学习铁杵成针的精神,勇往直前,追求梦想正文(篇1)【引言】铁杵成针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传奇故事。

它寓意着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今天,我们将这个古老的故事进行新编,以期激励更多的人勇往直前,追求梦想。

【故事新编】很久以前,在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个名叫小明的年轻人。

他一直渴望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但写出来的诗总是差强人意,难以得到他人的认可。

有一天,他听说村子里来了一位神秘的老人,据说这位老人就是大诗人李白。

于是,小明决定向李白请教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诗人。

李白见到小明后,并未直接传授诗歌创作的技巧,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李白告诉小明,自己年轻时也曾遇到过类似的困扰,无法写出令人满意的诗篇。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杵。

李白好奇地问老妇人磨铁杵做什么,老妇人回答说:“我想把这根铁杵磨成一根针。

”李白深受感动,决定向老妇人学习,坚定了追求诗歌创作的信念。

在李白的指导下,小明开始通过不懈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诗歌水平。

他每天都认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用心去体会诗歌的韵味。

在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后,小明终于创作出了一首首令人称赞的诗篇。

【故事寓意】铁杵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都需要学习铁杵成针的精神,勇敢面对挑战,不断超越自己,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结论】总之,铁杵成针这个成语故事新编,旨在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追求梦想。

目录(篇2)1.引言:介绍铁杵成针成语的来源和意义2.故事新编:讲述一位现代青年科学家继承并发展铁杵成针精神的故事3.故事结局:青年科学家成功研发新型材料,实现铁杵成针的现实化4.结论:强调铁杵成针精神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正文(篇2)一、引言铁杵成针,这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出自宋代祝穆的《方玉堂全集·笔谈·卷六》。

成语故事新编的例文

成语故事新编的例文

成语故事新编的例文
守株待兔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农夫,他每天都在自己的田地里辛勤劳作,但是收成却总是不尽如人意。

一天,他在田地里看到了一只兔子突然跑出来撞到了一棵树桩上,他跑过去一看,发现那只兔子已经死了。

他心里想:“如果每天都有一只兔子撞死在这棵树桩上,那我就不用每天这么辛苦地工作了。

”于是,他每天就在那棵树桩旁边等待兔子再次撞死。

时间一天天过去,农夫一直都没有等到兔子再次撞死。

他的田地荒芜了,他的生活也越来越困难。

最后,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愚蠢,他开始重新耕种自己的田地。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他明白了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收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努力去争取和创造机会,只是侥幸地等待机会的到来,最终只会让自己错失机会。

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一下,让农夫在等待兔子的时候开始研究种田的技术,提高自己的耕种能力,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也许他会成为一个农业专家,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帮助其他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这样的改编不仅保留了原故事的含义,还让我们看到了通过努力和奋斗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成语故事新编5个

成语故事新编5个

成语故事新编5个成语的使用讲究日积月累,每天坚持学习5个成语,对于写作来说是很有帮助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的背后故事,帮助大家学习成语,供大家参考精选成语一:牛蹄中鱼战国时期,宋国庄周家贫,一次向他的朋友监河侯借粮食时,朋友推说等收了租再借给他。

他给朋友讲:路上遇到一条牛蹄印里水快干的鲫鱼向他求助,他答应鲫鱼说到要去吴国越国去给他借水,鲫鱼说等你回来时,我已经挂在鱼肆了。

成语意思:比喻死期迫近。

精选成语二:卷土重来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史称“楚汉相争”。

当时,由项羽和其叔叔项梁在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组织的八千子弟兵是最精锐、最值得信赖的部队。

这八千精兵勇敢善战,逐渐发展为一支强大的队伍。

当时的形势本来对项羽有利。

然而由于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结果在垓下中了刘邦大将韩信的圈套,吃了败仗,只剩下八千江东子弟兵。

项羽带着江东子弟兵突围,逃到了乌江。

这时,前有乌江,后有追兵,情况非常危急。

乌江亭长对他说:“江东虽小,但仍有千里之地,还可以在那里称王。

现在你坐我的船过江,汉军也没有办法。

”可项羽拒绝了他,说:“这是老天叫我死,我怎能渡江而走?况且我领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西进,如今一人回去,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说完,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又杀了数十个汉军后,于乌江自刎而死,年仅三十一岁。

成语意思:形容众多人马奔腾的样子。

这则成语是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新猛扑过来。

精选成语三:作舍道边曹褒,字叔通,鲁国薛县(今山东胜县东南)人,其父专门研究过周期的礼仪制度,曹褒十几岁就跟着父亲研究礼仪一类的学问。

他仰慕叔孙通为汉高祖制定礼仪的功业,不分昼夜地刻苦学习,常常忘记自己在什么地方。

曹褒初举孝廉,不久被授任图(今河南妃县南)令。

在任期间,以礼仪管理县政,以恩德影响民俗,治理得非常出色。

有一年,五个小偷在困县作案被衙役捕获。

太守马严非常痛恨偷盗行业,暗示曹褒立即杀掉五个小偷。

曹褒说:“小偷罪不至死,如果无原则地服从上级指令,杀掉不该杀的人,有造我的处世准则。

成语故事改编

成语故事改编

成语故事改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们既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又能够传达深刻的含义。

而成语故事,则是将成语融入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使得成语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记忆。

下面,我将为大家改编一些经典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乐趣和启发。

第一个成语故事是“亡羊补牢”。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位农夫养了一群羊,他非常喜爱这些羊。

一天,他不小心忘记了关羊圈的门,结果一只羊逃了出去。

农夫急忙追赶,但是羊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

农夫非常后悔,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立刻修补了羊圈的门。

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丢掉过一只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不要等到事情变得不可收拾才后悔莫及。

第二个成语故事是“画蛇添足”。

故事发生在一个村庄里,村子里的孩子们都很喜欢画画。

有一天,他们决定一起画一条大蛇,每个人画一段。

结果,当他们把各自的部分连接在一起时,发现蛇的身体变得非常奇怪,有的地方太长,有的地方太短,整条蛇看起来非常怪异。

孩子们反思之后明白了“画蛇添足”的含义,意识到有时候过度的追求完美反而会破坏整体的美感。

第三个成语故事是“班门弄斧”。

故事发生在一个木匠的工坊里,有一天,有位名叫张三的客人来到木匠铺子,自称是一位非常擅长用斧子的大师。

他拿起木匠的斧子,摆出一副高手的样子,却没想到在张三的眼皮子底下斧子掉在了地上。

张三看了看,说,“这把斧子不好,我来给你换一把。

”张三接过了另一把斧子,却又在手里一摆,斧子掉在了地上。

这时,张三笑了笑说,“我是来学艺的,却没想到在你这里班门弄斧了。

”木匠听了非常感动,他明白了张三的谦虚和自知之明,决定收他为徒。

通过这些改编的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成语的内涵和意义。

成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智慧的结晶,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哲理。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关注成语,通过成语故事的方式来传播和理解这些经典的语言表达,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和深刻。

常用成语故事改编

常用成语故事改编

常用成语故事改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包括一段或一个精彩的故事,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常用成语故事改编。

常用成语故事改编1:亡羊补牢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大臣名叫庄辛。

他见朝中有几个大臣整天围在楚襄王身边,与楚襄王一起纵情淫乐,就对楚襄王说:“您那些心爱的臣子,奢侈浪费,如果不果断地处置他们,必然要遭殃!”襄王听了,不以为然地说:“我看你是老糊涂了吧,要不然就是存心造谣。

”庄辛说:“如果大王您继续宠信这些奸臣,那么楚国很快就要灭亡了!”由于楚襄王不听劝告,庄辛便离开楚国到赵国去了。

后来楚国果然遭到了秦国的进攻。

由于楚国内部空虚,很快就失去了一大片国土。

楚王被迫逃到城阳(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时他才想起庄辛的话,连忙派人去把庄辛请来。

庄辛回到楚国之后,襄王内疚地对他说:“现在事情已经弄成这个样子,你看怎么办才好呢?”庄辛回答说:“羊跑了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迟。

(原文是:‘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我听说从前商汤王、周武王只有方圆百里的国土,但是却建成了强大的国家;夏桀王、商纣王虽占有整个天下,却最终亡了国。

大王您要牢牢记住这个教训:重用奸臣,一定会导致灾难的!”楚襄王听了庄辛的这番话后,觉得很对,于是马上封他为阳陵君,不久就收复了大片的土地。

成语“亡羊补牢”由“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缩略而来,比喻出了差错或者遭遇之后,要吸取教训,及时补救,还不算迟。

常用成语故事改编2:掩耳盗铃有个人要偷一口钟。

钟很大,他抱也抱不动,背也背不走。

怎么办呢?他想不如把大钟砸碎了,把碎铜一块一块搬回家去,于是举起铁锤就砸。

没想到大钟“当”地一声,把他吓了一大跳。

他只怕让别人听见,急忙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见钟声,别人也就听不见钟声了。

“掩耳盗铃”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盗”就是“偷”。

故事说的“偷钟”,成语说的“偷铃”,意思是一样的。

有人干了坏事,想尽办法遮盖,自以为遮盖得很巧妙,可是别人决不会不知道,这种想瞒过别人结果只是骗了自己的做法,可以说是“掩耳盗铃”。

铁杵成针成语故事故事新编

铁杵成针成语故事故事新编

铁杵成针成语故事故事新编(最新版3篇)篇1 目录1.铁杵成针成语的来源和意义2.故事新编的背景和主题3.新编故事的主要情节和角色4.新编故事的结局和寓意篇1正文铁杵成针这个成语,源自于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将这个古老的故事进行新编,以一种新的方式讲述这个经典的故事。

新编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未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科技和现代化的设施,但人们却忘记了许多古老的智慧。

在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叫小明的少年,他是一个科技迷,每天都沉迷于各种科技产品中,对学习却毫无兴趣。

有一天,小明看到了一个古老的铁杵,他非常好奇,于是开始研究这个铁杵。

在研究的过程中,他无意中触发了一个机关,铁杵突然开始说话了。

铁杵告诉小明,只要他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将铁杵磨成针。

小明被铁杵的话打动,决定尝试一下。

于是,他开始了磨铁杵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都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磨下去。

在他的坚持下,铁杵终于被磨成了针。

小明看着手中的针,感到非常惊讶和自豪。

他明白了铁杵成针的寓意,也明白了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

从此,小明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开始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人。

新编的故事结局和原来的故事一样,都是通过铁杵成针的寓言,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篇2 目录1.引言:介绍铁杵成针成语的来源及其启示2.故事新编:描述一位年轻母亲用铁杵成针的故事教育孩子3.故事寓意:强调毅力和耐心的重要性4.结论:倡导人们学习铁杵成针的精神,努力实现目标篇2正文铁杵成针,这个成语源自于古代李白的故事。

相传李白小时候并不喜欢读书,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杵,准备将其磨成针。

李白好奇地问:“铁杵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妇人回答:“只要有恒心,铁杵也能磨成针。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有毅力和耐心,就一定能够实现目标。

今天,我们讲述一个年轻母亲用铁杵成针的故事教育孩子的新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成语故事新编
课型
造型.表现
任课
老师
教学
内容
简析
本课的主要目旨在以成语故事为基点,对故事内容实施构图、造型和色彩创作,并用绘画的形式给成语注入健康的、意义积极的、观念全新的解释,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创编故事画的兴趣。
学生
学情
简析
六年级,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也在增强,他们力求表现更真实、更深刻,表现能力有所加强。成语知识比较丰富,能运用一些造型方式来表现成语故事
(2)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小结。
三、新课讲授
师生共同赏析课本中的范图,并引导学生从人物(主体)造型、故事情节、画面色彩、背景和构图等方面进行欣赏。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喜爱的成语故事,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3)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创作的思路,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来表现成语故事,并进行大胆创作。
(4)教师展示范作的步骤图,讲解创作方法和步骤:
A确定主题后轻轻画出人与物的轮廓。
B进一步勾描出人物的形态特征。
C添加色彩
D调整完成。
四、学生练习
(1)在学生作业时,强调在绘画中注意体现成语的特点;构图形式可选多幅式、也可以选择单幅式;构图饱满,色彩搭配得当。
(2)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堂指导,对于在创作中聚到困难的学生,给予帮组和鼓励。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成语配画的形式美感。
2.技能目标:能编一个成语故事,并把故事内容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新编一个成语故事或成语赋予新的内容,然后把它画出来;画面的构思、组织与绘制,画面表现内容的连贯性和成语特点的体现。
教具学具及多媒体应用
教师:课件、图片资料、范作等
生:图画本、水彩笔、等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查教具学具2.按常规教学,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
(1)教师出示几幅电脑绘制的范画进行故事内容分析,并引出课题。
提问:你最喜欢那一幅画?欣赏完这些画后你能大概说出画中故事的情节吗?想一想,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或中的内容?
五、学生作品展评
学生评一评、说一说谁的作品最有创意。
教师点评并表扬有进步的学生。
六、课堂小结




成语故事新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