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培训讲义

合集下载

热敏灸的学习

热敏灸的学习
▪ 与病位关系密切的经络循行部位或神经节段分布 的范围内也会出现热敏点,在患病脏器和发生病 理反应的穴位之间确有较严格的特异性对应关系。
热敏穴的规律
▪ 人体腧穴存在静息态与敏化态两种状态 健康状态——静息态,皮肤表面和局
部温热感 疾病状态——敏化态,热敏六感
▪ 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 “小刺 激大反应”(相关穴位对艾热异常敏感)
双手双点灸
单手双点灸
即同时对两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三点灸
包括三角灸和T形灸, 即同时对三个腧穴热敏 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 三点灸的适用部位为颈 项部、背腰部、胸腹部, 如风池(双)与大椎、 肾俞(双)与腰阳关、 天枢(双)与关元等。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述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而
结果表明,热敏化腧穴与压痛点的灸性感传激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 不同病种的热敏化腧穴之间的灸性感传激发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
热敏穴位的规律
▪ 基于上述腧穴热敏化新规律,出现了探敏 取穴、辨敏施灸的新灸法。
腧穴热敏六态
▪ 腧穴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 是一种新类型
▪ 腧穴热敏化的特征是呈现透热、扩热、传 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和表面不(微) 热深部热、非热觉等奇异现象 只要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灸感即为热敏穴 位
热敏穴选择三原则?首选与后选主选与次选?出现热感经过或直达病位的热敏穴位为首选穴位?出现非热感的热敏穴位为首选穴位又以痛感优于酸胀感?出现较强热敏灸感的热敏穴位为首选穴位热敏穴探查二步法?热敏穴位的粗定位指疾病状态下相关穴位发生热敏化的高概率大致区域疾病相关性?热敏穴位的细定位指在粗定位的狭小区域内对热敏穴位的准确定位热敏穴位细定法?回旋灸温热施灸部位的气血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3cm左右均匀往复回旋施灸

热敏灸培训讲义

热敏灸培训讲义

辨敏施灸(择优选穴) 量随人异(个体化灸量) 敏消量足(饱和灸量)
热敏灸的适应症
对以下病症有良好的效果:感冒、慢性支 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 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原发性痛经、盆腔 炎症、阳痿、偏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 痉挛、枕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脑梗塞、失眠、 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网球肘。
6.其他型颈椎病:其它型如食道型颈椎病,颈椎椎 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道引起吞咽困难等。此经食 道钡剂造影可证实。
风府、大椎、至阳循经往返灸10-15分钟以温 热局部气血,加强敏化,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 开通经络。 1.颈型: (1)颈夹脊穴痛点单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 向项背部并向四周扩散或自觉项背部有紧、压、 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2)肩井穴痛点单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向 项背部及上肢扩散或自觉肩部有紧、压、酸、胀、 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3)风池、大椎穴三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沿 督脉传至项背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三角灸 T形灸
穴位热敏高发区粗定位 (以经穴为参考坐标)
热敏穴位细定位 (以热敏灸感反应为判断标准)
是否出现热觉灸感指向、 经过或到达病变部位
是否出现非热灸感(酸胀等) 指向、经过或到达病变部位
探感定位(准确定位)
择优选择热敏穴位 热敏悬灸
(以热敏灸感为个体化灸量指标)
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一次灸疗结束
3、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沿某一方向传导
4、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 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感觉甚热
5、表面不(微) 热深部热: 施灸部位的皮肤 不(或微)热, 而皮肤下深部组 织甚至胸腹腔脏 器感觉甚热

Get清风热敏灸简介 PPT课件

Get清风热敏灸简介 PPT课件

〔二〕治疗操作
首先对风府、大椎、至阳等穴区循经往返灸1015分钟以温热局部气血,加强敏化,再施以温和 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然后按以下分型治疗。 1、颈型: 〔1〕颈夹脊穴痛点单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向 项背部并向四周扩散或自觉项背部有紧、压、酸、 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2〕肩井穴痛点单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向项 背部及向上肢扩散或自觉肩部有紧、压、酸、胀、 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3〕风池、大椎穴三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沿督 脉传至项背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热敏灸关键技术
2、确定灸位 灸位是指艾灸施术部位,是热敏灸疗
法技术的关键。 热敏点是热敏灸疗法的 最正确作用部位。
热敏灸的选穴原那么
在辨证选穴的根底上辨敏选穴
• 高发区域 • 病痛及其临近部位 • 特定穴 • 与疾病相关的经络循行部位 • 与疾病相关的神经节段分布部位
热敏灸关键技术
3、选择灸法: 艾条悬灸是热敏灸疗法的最正确灸
热敏灸本卷须知
7. 施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 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 物。
8. 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条熄灭, 以防复燃。
热敏灸举例
----热敏灸治疗颈椎病
〔一〕热敏穴位探查
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多以项、背、 肩部为高发〕颈夹脊、神庭、风府、风池、 大椎、肺俞、肩井、至阳穴区进行穴位热 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
穴位,在距皮肤3㎝左右施灸,以患者无
灼痛感为度。
单点灸
单点灸
单点灸
双点灸
即同时对两个热敏穴位进行艾条悬灸操作。
双手双点灸
单手双点灸
三点灸
即同时对三个热敏穴位进行艾条悬灸 操作。三点灸的适用部位为颈项部、背 腰部、胸腹部,如大椎与肺俞〔双〕、 肺俞〔双〕与命门、天枢〔双〕与中脘 等。三点灸有利于接通经气,开通经络。

热敏灸理论与技术操作ppt课件

热敏灸理论与技术操作ppt课件

3·传热:灸热从施炙点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 甚至达病所。
4·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 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感觉甚热。
5·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皮肤不(或微) 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脏器感觉甚热。
6·产生其他非热感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 炙部位产生酸、胀、重、通、麻、冷等非热感觉。
表反应部位,同时也是调控人体功能到达 防病治病目的的针灸刺激部位。
▪ 什么是穴位热敏化? ▪ 穴位热敏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体表反应现
象。人体在疾病或亚健康状态下,相关穴 位会发生热敏。
.
3
腧穴热敏化现象
1·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 甚至直达胸腹脏器。
2·扩热:灸热以施炙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
.
4
热敏灸的“十六字技术要诀”: ▪ 探感定位 ▪ 辨敏施灸 ▪ 量因人异 ▪ 敏消量足
.
5
腧穴热敏予经穴定位关系
▪ 热敏化腧穴具有时变特性,即随着时间其 部位和强度也发生变化。对热敏化腧穴进 行艾灸治疗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反应
▪ 热敏化腧穴对艾灸的反应表现为喜热、透 热、扩热、传热和非热觉,平均出现概率 为70%,这说明上述现象出现不是偶然的, 有其内在必然性。
.
7
调定灸态
▪ 松:是指静:静是指环境安静,心神安静。患者 和医生都必须保持心神的安定宁静,才能最大限 度的激发经络感传。
▪ 患者肌肉的放松。使机体处于最自然的状态,有 利于激发经络感传。
▪ 匀:是指患者呼吸匀而慢。均匀的呼吸有利于调 整机体内环境,有利于增加机体反应的敏感性
▪ 守:即是意守施灸点。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 患者应意守施灸点以利于经络感传的发生。二是 指医者必须将艾热固守在热敏化穴上。

热敏灸教学课件

热敏灸教学课件

热敏穴位细定法
热敏穴位的探查手法 回旋、往返、雀啄灸按次序施灸,每种手 法1分钟,反复重复上述手法2—3遍,灸至 皮肤潮红为度。 患者细心、凝神感受灸感,一旦出现及时 告知告,标记热敏穴位。
强化经气 催发敏化
慢病稳定期,穴位热敏化可能为迟发型 强化经气,温补元气 神阙、关元、大椎、肾腧、足三里 每次施灸4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五天
84/88
44/48 45/47 45/51 65/66 71/72 50/58 834/887
95.45
91.67 95.75 88.24 98.48 98.61 86.21 94.02 **
3/13
6/28 7/26 7/31 5/13 6/18 4/10 92/392
23.08
21.43 26.92 22.58 38.46 33.33 40.00 23.47
关键操作技术
调定灸态 确定灸位 选择灸法 施足灸量
调定灸态
灸态就是艾灸时的状态,它包括环境、患 者和医生三方面因素。 概括来说就是静、松、匀、守四个字。
静:指环境安静,心神安静。患者和医生都必须 保持心神的安定宁静,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经络 感传。 松:指患者肌肉的放松。使机体处于最自然的状 态,有利于激发经络感传。 匀:指患者呼吸匀而慢。均匀的呼吸有利于调整 机体内环境,有利于增加机体反应的敏感性。 守:即意守施灸点。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患 者应意守施灸点以利于经络感传的发生,二是指 医者必须将艾热固守在热敏化穴上
热敏点出现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背俞穴、募穴、原 穴等特定穴及个别经外反应点,与患病脏腑、经 络之间有明显的特异性对应关系。 腧穴热敏化有其自身的分布规律,体表出现热敏 点的位置与其病位关系密切,与病变脏腑相关的 特定穴附近出现的机率较高,出现的部位与经穴 定位不完全符合,但它可以经穴为参照坐标系来 定位。 与病位关系密切的经络循行部位或神经节段分布 的范围内也会出现热敏点,在患病脏器和发生病 理反应的穴位之间确有较严格的特异性对应关系。

热敏灸培训讲义ppt课件

热敏灸培训讲义ppt课件
量随人异(个体化灸量) 敏消量足(饱和灸量)
41
热敏灸的适应症
对以下病症有良好的效果:感冒、慢性支气 管炎、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 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原发性痛经、盆 腔炎症、阳痿、偏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 面肌痉挛、枕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脑梗塞、 失眠、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颈椎病、腰椎间 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筋 膜疼痛综合征、网球肘。
11
周围性面瘫
病例数
分布穴区(频次)
1
2
3
50
翳 风(30) 下 关(28) 风 府(31)
功能性便秘 支气管哮喘
50
大肠俞(31) 上巨虚(24) 天 枢(18)
50
风 门(35) 次 髎(30) 至 阳(24)
排卵障碍性不孕
50
子 宫(24) 卵 巢(22) 关 元(14)
痛经 感冒 过敏性鼻炎
42
感冒
▪ 热敏高发部位 上印堂、太阳、风府、大椎、至阳、腰阳关穴 鼻塞流涕前额痛的上印堂单点灸,太阳双点灸 头项强痛的大椎、风池三角灸 恶风、恶寒发热全身乏力的分别按序对风府、大 椎、至阳、腰阳关穴循经往返灸和接力灸
▪ 疗程 每天两次,灸至症状消失。一般1—2天即可。
43
慢性支气管炎
▪ 热敏高发部位 大椎、至阳、命门、中府、肺俞、脾俞
▪ 疗程 每次选取1—2组穴位,每日一次,10次一 疗程,连续2—3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
47
肠易激综合症
▪ 热敏高发部位 关元、天枢、大肠俞、命门、足三里
▪ 操作 关元、天枢三角温和灸;大肠俞、命门三角温和 灸;足三里双点温和灸使灸感上传到腹部
▪ 疗程 每次选取1—2组穴位,每日一次,10次一疗程, 连续2—3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

第二十四章++热敏灸ppt课件

第二十四章++热敏灸ppt课件

2.确定灸位 灸位是指艾灸施术部位,热敏化 穴是艾条疗法的最佳作用部位。
3.实施灸法。
4.施足灸量。
(二) “热敏点”探查方法
▪ 1.先回旋灸打基础 ▪ 2.继雀啄灸激发经气 ▪ 3.再温和灸温通经络 ▪ 4具体操作
4 具体操作 a 用点燃的艾条,以患者体表 病位附近的经穴、压痛点、皮下硬节等反应 物部位为中心,3cm为半径的范围内
2.灸法操作 (1)循经往返灸: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体表,
距离皮肤3cm左右延经络行往返均匀移动施灸,以 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临床操作2-3min 。 有利于疏导经络,激发经气。
(2)回旋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特定 体表部位离皮肤3cm左右,均匀的左右方 向移动或往返回旋灸。以患者感觉施灸部 位温暖舒适为度。回旋灸有利于温热局部 气血,临床操作1-3min,继以雀啄灸。
热觉,平均出现几率为70%,这说明上述现 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操作方法
操作规范 ( 一)原则 (二)“热敏点”探查方法 (三)操作 (四)灸量
1.调整灸态
灸态是艾条灸时的状态,它包括环境、患 者和医者三方面因素。概括起来就是静、 松、匀、守四个字。
5.表面不热(微)深部热 施灸部位的皮肤 不(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 脏器感觉甚热。
6.产生其他非热感觉 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 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 非热感觉。
7.上述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缓解。
3.热敏化腧穴对艾灸的反应 热敏化腧穴对艾 反应表现为喜热、透热、扩热、传热和非
b距离皮肤3-5cm左右施行 回旋灸1-3min
c在重点位置予以雀啄灸以 加强灸量,找到热敏化穴 位后予以温和灸
d当患者感受到艾热发生透热、扩热、传热等 感觉时,此点即为热敏点;重复上述步骤, 直至所有热敏点被探查出来,选择1-3个最敏 感的穴位予以灸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围性面瘫
病例数
分布穴区(频次)
1
2
3
50
翳 风(30) 下 关(28) 风 府(31)
功能性便秘 支气管哮喘
50
大肠俞( 31) 上巨虚( 24) 天 枢(18)
50
风 门(35) 次 髎(30) 至 阳(24)
排卵障碍性不孕
50
子 宫(24) 卵 巢(22) 关 元(14)
痛经 感冒 过敏性鼻炎
2、扩热: 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
3、传热: 灸热从施灸点开始沿某一方向传导
4、局部不(微)热远部热: 施灸部位不(或 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感觉甚热
5、表面不(微) 热深部热: 施灸部位的皮肤 不(或微)热, 而皮肤下深部组 织甚至胸腹腔脏 器感觉甚热
6、产生其他非热感觉: 施灸(悬灸)部位或 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 胀、压、重、痛、麻、 冷等非热感觉
热敏灸疗法
2011年3月12日 广州
灸法
?借助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 过经络腧穴的租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 的的一种方法。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医学入门》
艾灸的作用
?温散寒邪 ?回阳固脱 ?消瘀散结 ?活血逐痹 ?温通经络
热敏灸
热敏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 热敏态穴位,激发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 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能大幅度 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
?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 “小刺 激大反应”(相关穴位对艾热异常敏感)
热敏穴位的规律
?动态性 热敏穴位的出现部位呈现时变特征,随
病情变化而变化,热敏穴位的动态性与经 穴的固定性具有不一致性。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节者,神气之 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灵枢背腧》“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 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热敏穴位的规律
?腧穴热敏化类型、部位、面积、强度的动 态性
?腧穴热敏化作为一种疾病的病理反应,出 现的部位与经穴定位不完全符合,但它可 以经穴为参照坐标系来定位。
热敏穴位的规律
?证候相关性 热敏穴位分布的高发区与中医证候高度相 关。初步掌握了某些疾病的腧穴热敏化分 布部位的高发区,如面瘫在翳风、感冒在 风府和上印堂、盆腔疾病在三阴交、眼科 疾病在耳垂区耳穴等。
43
71/72
32
50/58
540
834/887
98.61 86.21 94.02 **
6/18 4/10 92/392
33.33 40.00 23.47
注:** 热敏化腧穴与压痛点的激发率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表明,热敏化腧穴与压痛点的灸性感传激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 不同病种的热敏化腧穴之间的灸性感传激发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
热敏灸的特点
?灸感不同 ?灸位不同 ?灸量不同 ?灸效不同
小艾条、新疗法、大天地!
疾病反应点
?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相关部位会出现 病理反应,这种病理燃应伴随疾病的发生 而产生,随病情的改善而减轻或消失,这 个体表相关部位在出现病理反应期间,就 称为疾病反应点。
疾病反应点
?临床上疾病反应点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可分形态改变点和功能改变点。
热敏穴位的规律
?基于上述腧穴热敏化新规律,出现了探敏 取穴、辨敏施灸的新灸法。
腧穴热敏六态
?腧穴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 是一种新类型
?腧穴热敏化的特征是呈现透热、扩热、传 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和表面不(微) 热深部热、非热觉等奇异现象 只要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灸感即为热敏穴 位
1、透热: 灸热 从施灸点皮肤 表面直接向深 部组织穿透, 甚至直达胸腹 腔脏器。
上述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而缓解: (1)悬灸风门穴,热胀感向肩部传
导,多年肩痛立即缓解; (2)悬灸阳陵泉穴,热胀感向腰部
传导,多年腰部困重紧痛感立即 缓解; (3)悬灸三阴交,热流传至下腹部, 几次治疗后盆腔积液明显改善; (4)悬灸天枢穴,热流直透腹腔, 几次治疗后,多年紊乱的肠功能 明显改善。
?形态改变点如皮下组织和肌肉处出现条索 状、结节状改变,皮肤出现皮疹、浅表血 管改变和色泽改变等。
?功能改变点如腧穴力敏化点(压痛、按之 快然)、低阻点和皮温改变等。它们或单 独存在或相互并存,构成了疾病体表征象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热敏穴位的规律
?人体腧穴存在静息态与敏化态两种状态 健康状态——静息态,皮肤表面和局部温 热感 疾病状态——敏化态,热敏六感
50 次 髎(40)
关 元(39) 子 宫(37)
50
上印堂( 32) 太 阳(30) 风 池(20)
50
上印堂( 41) 肺 俞(36) 大肠俞( 35)
结果表明,不同疾病时腧穴热敏化有其不同的高发区域。
热敏穴位的规律
?经气感传具有高效性 艾灸热敏化腧穴极易激发经脉感传(90% 的出现率) 热敏穴位能高效发动经气感传,实现“气 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 见苍天”
?以上现象的发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 相关腧穴对艾热异常敏感,产生一个“小 刺激大反应”(其他非相关腧穴对艾热仅 产生局部和表面的热感)。
?这种现象为腧穴热敏化现象,这些已热敏 化的腧穴称为热敏化腧穴。
84/88
31
44/48
38
45/47
96.30 95.45 91.67 95.75
3/11 3/13 6/28 7/26
27.27 23.08 21.43 26.92
肠易激综合征 排卵障碍性不孕
26
45/51
42
65/66
88.24 98.48
7/31 5/13
22.58 38.46
痛经 勃起功能障碍 合计
44
65/67
92.21 87.76 97.01
9/45 8/36 10/39
20.00 22.22 25.64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38
43/46
93.48
10/48
20.83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46
68/71
95.77
9/51
17.65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便秘3978/8140
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发 生经脉感传,甚至直达病所
各病种不同穴点灸性感传激发率
面瘫
病种
病例数 43
热敏化腧穴
感传 / 总数
62/66
感传激发率 (%)
93.94
感传 / 总数
5/23
压痛点
感传激发率 (%) 21.74
三叉神经痛 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38
71/77
40
43/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