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农化分析综合全重点

合集下载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可编辑)第一章:土壤的组成与性质1.1 土壤的组成1.2 土壤的物理性质1.3 土壤的化学性质1.4 土壤的生物性质第二章: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2.1 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2.2 土壤样品的处理方法2.3 土壤样品的保存方法2.4 土壤样品的代表性第三章:土壤养分的测定3.1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3.2 土壤氮素的测定3.3 土壤磷素的测定3.4 土壤钾素的测定第四章:土壤肥力的评价与调控4.1 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4.2 土壤肥力的调控措施4.3 土壤改良剂的应用4.4 土壤有机肥料的使用第五章: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5.1 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5.2 土壤污染物的来源与迁移规律5.3 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方法5.4 土壤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第六章: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测定6.1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种类与作用6.2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测定方法6.3 微量元素缺乏与过量的诊断与调控6.4 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技术第七章:土壤粒径分布与渗透性测定7.1 土壤粒径分布的测定方法7.2 土壤渗透性的测定方法7.3 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7.4 土壤结构改良与水肥管理第八章: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多样性8.1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与作用8.2 土壤微生物活性的测定方法8.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方法8.4 土壤微生物生态功能的调控第九章:土壤酶活性与土壤代谢9.1 土壤酶的种类与作用9.2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方法9.3 土壤代谢产物的测定方法9.4 土壤生物化学过程的调控第十章:土壤质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0.1 土壤质量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10.2 土壤质量保护的措施与政策10.3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土壤资源管理10.4 土壤农化分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土壤的组成与性质难点解析:土壤生物性质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难点解析:不同土壤类型和环境条件下,采样方法的适应性和准确性。

土壤农化分析 教案

土壤农化分析 教案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第一章:土壤概述1.1 土壤的定义与重要性1.2 土壤的组成与结构1.3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1.4 土壤的功能与特性第二章: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2.1 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2.2 土壤样品的处理与保存2.3 土壤样品的代表性及误差分析2.4 土壤样品的前处理方法第三章:土壤物理性质分析3.1 土壤颗粒组成分析3.2 土壤密度与孔隙度分析3.3 土壤水分含量分析3.4 土壤温度与湿度分析第四章:土壤化学性质分析4.1 土壤pH值分析4.2 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4.3 土壤养分含量分析(氮、磷、钾等)4.4 土壤重金属与污染物分析第五章:土壤生物学性质分析5.1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活性分析5.2 土壤酶活性分析5.3 土壤动物类群与丰富度分析5.4 土壤肥力评价与改良措施第六章:土壤肥力评价与改良6.1 土壤肥力的概念与评价指标6.2 土壤养分平衡与施肥建议6.3 土壤改良方法与技术6.4 土壤生物肥力评价与提升第七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7.1 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与方法7.2 土壤污染类型与来源7.3 土壤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7.4 土壤环境保护与修复策略第八章:土壤水分与土壤侵蚀8.1 土壤水分的分布与循环8.2 土壤侵蚀的类型与过程8.3 土壤侵蚀的监测与评估8.4 土壤保持与水土保持措施第九章:土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9.1 土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9.2 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服务9.3 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9.4 土壤生态监测与保护策略第十章: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0.1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0.2 农业土壤利用与保护10.3 农业土壤管理技术与实践10.4 农业土壤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第十一章: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11.1 土壤污染的类型与影响11.2 土壤污染物的检测与风险评估11.3 土壤修复的原理与方法11.4 土壤修复案例分析与技术应用第十二章:土壤地球化学分析12.1 土壤地球化学元素的基本特征12.2 土壤地球化学分析方法12.3 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评价12.4 土壤地球化学在农业中的应用第十三章:土壤与气候变化13.1 土壤与气候关系的概述13.2 土壤碳循环与温室气体排放13.3 气候变化对土壤的影响13.4 土壤碳减排与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第十四章:土壤与植物营养14.1 土壤-植物营养关系的基本原理14.2 土壤养分的植物诊断与调控14.3 植物营养的土壤管理策略14.4 土壤-植物营养的可持续管理第十五章:土壤科学研究进展与未来趋势15.1 土壤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15.2 土壤科技的创新与发展15.3 土壤研究的前沿领域与挑战15.4 土壤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土壤农化分析这一主题展开,涵盖了土壤的基本概念、采样与处理方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肥力评价与改良、环境质量评价、水分与侵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壤污染与修复、地球化学分析、与气候变化、植物营养、科学研究进展与未来趋势等多个方面。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第一章:土壤的组成与性质1.1 土壤的组成了解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

探讨各组成部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2 土壤的性质学习土壤的物理性质,如土壤质地、结构、孔隙度等。

研究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

第二章: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2.1 土壤样品的采集学习土壤样品采集的方法和技巧。

探讨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采样点对样品采集的影响。

2.2 土壤样品的处理了解土壤样品的处理步骤,包括干燥、研磨、过筛等。

掌握处理过程中注意事项,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土壤养分的测定3.1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学习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如重铬酸钾滴定法、燃烧法等。

探讨不同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3.2 土壤养分的测定了解土壤养分(氮、磷、钾等)的测定方法,如凯氏蒸馏法、钼锑抗比色法等。

掌握不同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第四章:土壤质量评价与监测4.1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学习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如土壤质量指数、土壤污染指数等。

探讨不同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4.2 土壤监测与管理了解土壤监测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土壤样品的定期采集、分析等。

探讨土壤健康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如土壤改良、施肥等。

第五章:土壤污染与防治5.1 土壤污染类型与来源学习土壤污染的类型,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等。

探讨土壤污染的来源,包括农业、工业、生活等。

5.2 土壤污染防治措施了解土壤污染防治的方法和措施,如土壤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

探讨不同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和效果评估。

第六章: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6.1 土壤肥力的概念与评价理解土壤肥力的内涵,学习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

探讨土壤肥力评价的方法和土壤肥力分级。

6.2 植物营养与土壤关系学习植物所需主要营养元素(N、P、K等)的生理功能和植物营养诊断方法。

探讨土壤供应营养元素的能力及土壤-植物营养系统的平衡。

土壤农化分析.3版

土壤农化分析.3版

土壤农化分析.3版
土壤农化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农业领域业务,它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土壤,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土壤农化分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分析土壤的化学特性,测定土壤的外部和内部条件,以便了解土壤的理化特性、生物性特性、水土环境特性和养分状况等。

具体而言,土壤农化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土壤性质分析:土壤是一种复杂的物质,它要反映土壤结构、机理和特性,还要反映土壤形成的环境条件等。

因此,土壤性质分析是土壤农化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土壤化学分析:土壤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其中含有大量的元素和其它有机和无机物质。

因此,土壤化学分析是了解土壤农业意义的重要手段。

三、土壤胶体分析:土壤胶体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和结构,以及其对有机物的质量降解的可能性等。

五、土壤养分分析:土壤养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壤中的生物可利用营养物质,同时可以检测土壤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细微变化,从而了解土壤的综合状况。

土壤农化分析的意义不言而喻,它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掌握农田土壤性质、养分状况和生物生产潜力的过程,能够根据你的分析结果,采取有效的调节配方,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状况,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保护我们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第一章:土壤的组成与结构1.1 土壤的组成1.2 土壤的质地1.3 土壤的剖面结构1.4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第二章:土壤肥力与养分2.1 土壤肥力的概念与评价2.2 土壤养分的来源与转化2.3 土壤养分的测定与调控2.4 土壤改良与施肥技术第三章:土壤水分与土壤侵蚀3.1 土壤水分的来源与分布3.2 土壤水分的测定与调控3.3 土壤侵蚀的类型与过程3.4 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第四章:土壤污染与土壤环境质量4.1 土壤污染的类型与来源4.2 土壤污染的测定与评价4.3 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4.4 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与保护第五章:土壤农化分析方法与技术5.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5.2 土壤养分的测定方法5.3 土壤水分的测定方法5.4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方法第六章:土壤生物学与土壤生态学6.1 土壤生物学的概述6.2 土壤生物的分类与作用6.3 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6.4 土壤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第七章:土壤农化实验设备与操作7.1 土壤农化实验设备介绍7.2 土壤样品处理设备与操作7.3 土壤养分测定设备与操作7.4 土壤污染物测定设备与操作第八章:土壤农化数据处理与分析8.1 土壤农化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8.2 土壤养分数据的统计分析8.3 土壤污染数据的的风险评估8.4 土壤农化数据的信息化管理第九章:土壤农化研究方法与进展9.1 土壤农化研究的基本方法9.2 土壤肥力评价方法与进展9.3 土壤污染研究方法与进展9.4 土壤环境质量研究方法与进展第十章:土壤农化分析案例研究10.1 土壤养分状况调查与评价案例10.2 土壤污染调查与修复案例10.3 土壤肥力改良与提升案例10.4 土壤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案例第十一章:土壤与植物营养的关系11.1 土壤养分的植物吸收与利用11.2 植物营养诊断与土壤测试11.3 土壤-植物系统中营养物质的循环11.4 植物营养的平衡与调控第十二章:土壤改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2.1 土壤侵蚀的控制与土壤保持12.2 土壤盐碱化的改良技术与方法12.3 有机农业与土壤有机质管理12.4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土壤资源保护第十三章:土壤环境监测与污染防控13.1 土壤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技术13.2 土壤污染的生物标志物与生物监测13.3 土壤污染的风险评估与管理13.4 土壤环境保护的政策与实践第十四章:土壤农化技术的应用与管理14.1 土壤肥力提升技术及其应用14.2 土壤污染物去除与修复技术14.3 土壤水资源管理技术及其应用14.4 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应用第十五章:土壤农化分析的未来趋势15.1 土壤组学与土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15.2 土壤与数字土壤地图15.3 土壤纳米技术在土壤农化分析中的应用15.4 土壤农化分析的挑战与创新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土壤的组成与结构,包括不同质地的土壤及其剖面结构。

土壤农化分析重点

土壤农化分析重点

标准溶液:已知准确浓度、可以用于确定待测物质含量的溶液。

其浓度通过基准物来确定。

基准物质:可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用于确定标准溶液准确浓度的物质采集混合样品的要求:①每点厚度、深浅、宽窄大体一致②一般按S形路线,随机确定5-9点③避免“边、特、堆”④采样量1kg左右,四分法取舍特殊土样采集:(1)剖面土样:主要剖面观察描述后,按层次自下而上分层采样。

(2)盐分动态样品:垂直变化大,自地表向下分层取样,注意时间和深度的不同,盐分的差异。

(3)养分动态土样:分层取样,每层次多点取;水平动态。

野外土样--风干、磨细、过筛、混匀、装瓶备测。

样品制备目的:①剔除土壤以外的侵入体、新生体;②适当磨细,充分混匀,使分析时所称取的少量样品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减少称样误差;③全亮分析项目,样品需磨细,使分解样品的反应完全彻底;④使样品可以长期保存,不致因微生物活动而霉变。

土壤有机质:是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

是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特别是氮、磷的重要来源。

它含有刺激植物生长的胡敏酸类等物质。

由于它具有胶体特性,能吸附较多的阳离子,因而使土壤具有报废力和缓冲性。

它还能使土壤疏松和形成结构,从而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

它也是土壤微生物必不可少的碳源和能源。

因此,除低洼地土壤外,一般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测定有机质方法的比较:干烧法和湿烧法、容量法—重铬酸钾容量法、直接灼烧法、比色法、碳氮自动分析仪(高温电炉+气相色谱)长期沤水的水稻土,采用铬酸、磷酸湿烧法分析有机质含量。

测定有机质的注意事项:1.样品处理时用静电法除去植物根叶等有机残体; 2.根据样品有机质含量确定称样量;3.对含有氯化物的样品(使结果偏高),可加少量硫酸银除去其影响(0.1g—AgCrO7); 4.对于石灰性土样,须慢慢加入浓硫酸,以防由于碳酸钙的分解而引起剧烈发泡;5.最好用液体石蜡或磷酸浴代替植物油,以保证结果准确。

土壤农化分析综合全重点

土壤农化分析综合全重点

▲回收率:测定值与已知值的百分比。

▲粗蛋白质:含有氨基酸、酰氨等非蛋白质物质。

▲空白试验:除了不加样品,完全按样品测定的操作步骤和条件完成的试验。

▲系统误差:是由分析过程中某些固定原因引起的。

▲对照试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组试验。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真值之比。

▲偶然误差:称随机误差,是某些偶然因素如气温、气压、温度改变、仪器的偶然缺陷或偏离操作的偶然丢失或沾污等处引起的误差。

●优级纯、分析纯、化学纯试剂的英文代码及标签颜色分别是绿色G.R;红色A.R;蓝色C.P。

●我国的试剂的规格基本上按纯度划分,共分为高纯,光谱纯,基准,分光纯,优级纯,分析纯和化学纯7种。

●分析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偶然误差两大类。

●硝酸银溶液—棕色玻璃瓶;喹钼柠酮—塑料瓶;浓的氢氧化钠溶液—塑料瓶;过氧化氢—棕色玻璃瓶;铁氰化钾—棕色细口瓶;姜黄素-草酸溶液—玻璃瓶。

●氰化盐碘量法测定还原糖时加入碳酸钙的作用中和酸度;加入中性醋酸铅的作用澄清溶液;过量的醋酸铅用Na2SO4除去。

●磷钼酸喹啉重量法测定过磷酸钙中有效磷时,沉淀在180±2℃烘干45分钟,用过的坩埚用氨水浸泡后进行清洗。

●过磷酸钙中的有效磷包括水溶性磷和构溶性磷,分别用水和微碱性的柠檬酸胺溶液来浸提。

●植物样品中的糖包括单糖、葡萄糖、果糖和双糖蔗糖。

其中具有还原性的糖用80℃水浸提进行测定。

●有机肥量采样困难的原因为种类多、成分复杂、均匀性差。

●植物分析按目的可分为两类为(营养诊断分析)和品质鉴定分析♂●植物分析按测定方式和成分形态分为全量分析和可溶性养分的组织速测两类。

●分析质量控制包括采样误差及其控制、分析误差及其控制和实验室质量控制。

●分析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偶然(随机)误差和差错(粗差)。

●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主要由系统误差决定的。

精密度则是由偶然误差决定的。

●确定允许偏差的大小,要综合考虑:①生产和科研工作的要求;②分析方法可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③样品成分的复杂程度;④样品中待测成分的高低等因素。

土壤农化分析复习资料全

土壤农化分析复习资料全

Course content:–土壤分析soil analysis•土壤特性的分析•土壤元素组成的分析–植物分析plant analysis•养分元素组成分析•农产品营养成分品质分析–肥料分析fertilizer analysis–环境分析Environmental analysis•水质分析•大气质量分析第二篇分析测试基本理 Basic theories for testing样品的采集 Sample collection–氮的分析 N analysis–磷的分析 P analysis–钾的分析 K analysis–中微量元素的分析Analyses of mediun and micronutrient–重金属元素的分析 Analysis of heavy metals–水和大气的分析 Analyses of water and air–农产品品质的分析 Analyses of agro-products第三篇应用设计Experimental desig–分析实验室的建立 Establishing a lab–有机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的确立 Standard for organic food–小型科研课题的设计 Design for a research project实验课体系 Experimentation➢规化训练阶段 Standarized training➢①常用器皿的洗涤、校正与使用;②常规仪器(如天平、烘箱、pH计、光度计、AAS仪等)的使用;③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准曲线制作。

实验课体系 Experimentaton⏹验证分析原理,正确树立“量”的概念,培养观察思维能力阶段。

–①样品的采集与制备;–②氮含量的测定;–③磷含量的测定;–④钾含量测定;–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⑥可溶性盐含量测定;–⑦污染元素的分析;–⑧可溶性还原糖的测定;实验课体系⏹综合设计实验(小型科研实验)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粗蛋白质:含有氨基酸、酰氨等非蛋白质物质。

▲空白试验:除了不加样品,完全按样品测定的操作步骤和条件完成的试验。

▲系统误差:是由分析过程中某些固定原因引起的。

▲对照试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组试验。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真值之比。

▲偶然误差:称随机误差,是某些偶然因素如气温、气压、温度改变、仪器的偶然缺陷或偏离操作的偶然丢失或沾污等处引起的误差。

•优级纯、分析纯、化学纯试剂的英文代码及标签颜色分别是绿色___________ G.R红色A.R;蓝色CR•我国的试剂的规格基本上按纯度划分,共分为高纯,光谱纯,基准,分光纯,优级纯,分析纯和化学纯7种。

•分析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偶然误差两大类。

•硝酸银溶液一棕色玻璃瓶;喹钼柠酮一塑料瓶;浓的氢氧化钠溶液一塑料瓶;过氧化氢一棕色玻璃瓶;铁氰化钾一棕色细口瓶;姜黄素-草酸溶液一玻璃瓶。

•氰化盐碘量法测定还原糖时加入碳酸钙的作用中和酸度;加入中性醋酸铅的作用澄清溶液;过量的醋酸铅用Na2SO4除去。

•磷钼酸喹啉重量法测定过磷酸钙中有效磷时,沉淀在180 土2 C烘干45分钟,用过的坩埚用氨水浸泡后进行清洗。

•过磷酸钙中的有效磷包括水溶性磷和构溶性磷,分别用水和微碱性的柠檬酸胺溶液来浸提。

•植物样品中的糖包括单糖、葡萄糖、果糖和双糖蔗糖。

其中具有还原性的糖用80C 水浸提进行测定。

•有机肥量采样困难的原因为种类多、成分复杂、均匀性差。

•植物分析按目的可分为两类为(营养诊断分析)和品质鉴定分析S•植物分析按测定方式和成分形态分为全量分析和可溶性养分的组织速测两类。

•分析质量控制包括采样误差及其控制、分析误差及其控制和实验室质量控制。

•分析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偶然(随机)误差和差错(粗差)。

•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主要由系统误差决定的。

精密度则是由偶然误差决定的。

•确定允许偏差的大小,要综合考虑:①生产和科研工作的要求;②分析方法可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③样品成分的复杂程度;④样品中待测成分的高低等因素。

•校正曲线通常包括工作曲线和标准曲线。

•常量分析一般选用三级纯水,其导电率为(<5.0)卩s/cm,微量元素分析(离子电极法、原子吸收光谱法)一般应选用优级纯水,电导率为(<1.0)卩s/cm ,特制纯的水电导率为(<0.06)卩s/cm。

•磷钼算喹啉重量法测定肥料中的有效磷,盛有沉淀的坩埚用过后应用氨水浸泡。

•还原糖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质量法、容量法、比色法、及旋光法•样本采集的一般原则:代表性、典型性、适时性、防止污染培根•①单糖:葡萄糖、果糖②双糖:蔗糖•水溶性糖的测定必须用80C水浸提,也可以用酒精浸提。

★四苯硼钾重量法测定复混肥(硫酸钾、氯化钾、硝酸钾)中钾含量的原理,及在操作步骤中加入NaOH甲醛、EDTA各具有什么作用?原理:肥料中K和四苯硼离子反应生成四苯硼钾白色沉淀,用真空抽滤、洗净、烘干、称量。

根据关系式可以计算出K的质量及进而计算出K的含量K+ + [B(C 6H5) 4]--TK[B(C6H5)4] J①NaOH防止四苯硼钾的分解②甲醛:消除NH+的干扰③EDTA:与一价、二价的阳离子络合,消除其干扰,本实验主要消除Ag+、Hg+的干扰④坩埚沉淀用丙酮洗⑤ 加入四苯硼钾应缓慢加入,并用玻璃棒边加边搅拌,静置30min ,让沉淀形成较大的颗粒。

⑥P、K的沉淀用氨水洗涤★四苯硼钾重量法测复混肥料中K含量的步骤?(一)待测液的制备①吸取滤液20ml与100ml的烧杯中加水稀释。

②加入EDTA溶液10ml去除金属离子的干扰,加入酚酞指示剂2滴,摇匀。

③逐滴加入200g/l的NaOH溶液知道溶液颜色变红为止,再加过量1ml,防止以后四苯硼钾分解。

④在剧烈搅拌下,逐滴加入50ml四苯硼钾溶液,静置30min,使产生充分沉淀。

⑤用预先在120C烘干至恒重的4号玻璃坩埚滤器抽滤沉淀,将沉淀用四苯硼钠洗涤,洗涤液全部转移入滤器中,再用该洗液洗沉淀5次,每次用5ml,最后用水洗涤沉淀2次,每次用水2ml。

⑥抽干后,吧滤器和沉淀放在120 C烘箱中,烘干1h,取出放入干燥器只能够冷却至室温,称重。

★测定植物单糖原理及注意事项?氰化盐碘量法、原理:还原糖与过量铁氰化钾碱性溶液作用,形成亚铁氰化钾和糖酸,过量铁氰化钾可以在HAC的存在下与KI作用形成游离的I 2,为了使反应完全,加入ZnSO溶液将亚铁氰化钾沉淀除去,再用标准的Na^SQ溶液滴定形成的I 2,用淀粉作指示剂根据空白滴定和样品滴定所消耗的铁氰化钾差值,换算成样品消耗的0.05mol/l的KFe (CN)6的毫升数,从表中查出相应葡萄糖毫克数,带入公式计算。

注:①由于毫克数从表中查得,故测定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②滴定时,要到淡黄色时加入淀粉指示剂,否则会吸附I2 ,使测定有误差③加入ZnSQ是为了以沉淀除去[Fe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回收率:测定值与已知值的百分比。

(CN)6]④加入粉状CaCO是为了中和酸度⑤加入100g/L的中性醋酸铅溶液用来沉淀样品中的蛋白质,使之变性沉淀加入饱和Naa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SO4 是除去过量的中性醋酸铅★胺态氮肥总氮含量的测定: 甲醛法(由橙色——浅红色)原理:硫酸铵(NH4CL NH4NG)这些强酸性铵盐溶解于水溶液中,在中性的水溶液中,NH+与甲醛反应生成六亚基四胺和等摩尔的酸,反应式:4 N HT+6HCH0—( CH2)6 NH4+4H+ +6H2O反应生成的酸用标准的NaOH溶液滴定,间接计算出样品中总氮的含量。

注意事项:①甲醛中常含有少量的因被空气氧化而生成的甲酸,因此使用前,必须以酚酞为指示剂,用NaOH中和,否则产生误差②在用NaOH调PH时,如果颜色为橙色,浅黄色,不用在加入Na0H。

★甲醛法测定硫酸铵(NHCL、NHNO)中N的含量时选择的双指示剂是什么?,如此选择的原因是什么?①酚酞②甲基红原因:酚酞:Nf 与HCHO生成(CH)6 NH4是弱碱,故用酚酞做指示剂甲基红:在待测液制备过程中,应保持中性或碱性环境,故应用甲基红指示剂,若变红则用NaOH中和其酸性至金黄色。

★过磷酸钙中有效P的测定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①方法:用的是磷钼喹啉重量法②原理:用水和碱性柠檬酸铵溶液提取有效P,提取液中正磷酸根离子,在酸性介质和丙酮的存在下,与喹钼柠桐试剂生成黄色的磷钼酸喹啉沉淀,沉淀经过滤、洗涤、干燥后进行称量③注意事项:洗净沉淀,过滤要充分,干燥一定要到位,应控制好干燥时间与干燥温度,一定要规范操作,减少误差。

注意事项:①用过的玻璃过滤坩埚内残存的沉淀,可用1:1的氨水和稀碱浸泡到黄色消失,用水洗净烘干备用②当烘箱的温度达到180度时才可计时③当加入40ml 的喹钼柠桐试剂时,用玻璃棒边搅拌边加,以使形成较均匀的沉淀颗粒。

★植物样品的消煮原理?植物样品在热的浓HSQ中经脱水碳化等一系列作用,而氧化剂在热的浓HSQ中分解出的活性氧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分解浓H2SO4,没有破坏的有机物和碳将有机物中的N转化为无机态的铵盐和磷酸盐。

顾全N P、K的测定可以用同一消煮液进行测定。

⑴N的测定:H2SQ —H2Q消煮,奈氏比色法(开氏定N仪)测定,其原理是:消煮液中的NH4+--N可以在加入NaOH以后形成NHHO,被硼酸吸收,然后再用标准酸来滴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注意事项:①HQ滴加的时候应直接滴入瓶底溶液中,若滴在瓶壁上H2Q回很快分解,失去氧化效果②溶液中残余的HbOb需要加热分解除去,否则影响NP的比色滴定③ 如果待测液中N含量太高,可将消煮液先稀释后,再吸取稀释液进行测定④样品在充分摇匀后30min后在进行比色⑤定容时,要等溶液变凉后,以免热胀影响精确度⑥定氮仪所用的三角瓶为专用的,质量一定,在操作中通过重量变化来判断是否消煮完全⑦在滴定中边滴边摇,注意最后一滴的加入⑧颜色的变化:蓝色一红色⑵P的测定:可用钒钼磺比色计来测定:消煮液中磷酸盐和偏磷酸盐与钒钼酸铵可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黄色的钼酸磷杂多酸,这种杂多酸可在400—490nm的波长下进行比色,其酸度要求不是很严格,但干扰离子少,尤其是Fe3+的干扰,测定简便而且结果较准确,误差范围1%--3%,但没有钼蓝计灵敏注意事项:①钒钼黄比色法适用与P含量较高的样品,1 —20mg/l PH=0.45 —0.65范围,而钼蓝比色法适用于P含量低时0 —0.6mg/l②波长=460nm③过程中加NaOH 变黄色一一0.5ml/L 稀HbSQ变无色一一0.5ml/L NaOH 变淡黄色⑶K的测定可直接用K的火焰光度法来测定,植物样品中X可直接在火焰光度计上进行读数★样本采集的一般原则是什么?①代表性:数量很小的分析样本必须能代表所研究的实物总体,避免有边际效应或其他原因影响范围内的特殊个体作为样品,如果某一总体中存在几种类型时,一般先划定和雷个体比例,再按比例混合。

②典型性:针对所要达到的目的,即能充分说明这一目的的典型样品,用均匀样品往往不能明确反映结果。

③适时性:对新鲜植物样本的植物营养诊断或品质分析的采样及分析必须有一个时间概念。

④防止污染:要防止样品之间及包装容器对样品的污染,特别要注意影响分析成分的污染物质。

★怎样保证植物有一定的代表性?植物样品的采集首先是选定代表性的样株。

利用多点采取组成平均样品,样株数目应视作物种类、株间变异程度、种植密度、株体大小或生育期、以及所需求的准确度而定。

一般为10—50 株,以大田试验区选择样株要注意群体密度、植株长相、长势、生育期一致。

过大或过小和遭受病虫害或机械损伤以及田边、路旁的植株不应采集。

用于营养诊断测定的样品,采集还要特别注意:植株采集部位和组织器官及采样时间,采集不同植株器官要立即将其剪碎、混匀、四分法,对所采植物样品是否需洗涤,应视样品的情节程度和分析要求而定,一般可以用湿面部擦净表面污染物,然后哟个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淋洗1—2次。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定,通过消耗的标准酸的量来求植物样品中的全N含量★油料作物和谷料作物籽粒中油脂的测定油重法(索氏提取法)——油脂不溶于水,但能溶于乙醚(沸点35 度)、石油醚(沸程30~60 度)、二硫化碳(沸点46.3 度)、苯(沸点80 度)等有机溶剂。

因次,可以用这些溶剂将植物样品中油脂浸提出来,然后加热赶去溶剂即可求得油脂百分含量。

常用来测定油脂的溶剂为无水乙醚及石油醚,因其有低沸点的有点,便于提取;但又有易着火及爆炸的缺点,测定是务须严防着火爆炸。

这些溶剂除提取出游离态脂肪外,也能提取出“类脂肪” ,如磷脂、高级醇、色素等,故称为“粗脂肪” 。

注意:1、乙醚能与乙醇混合,也能溶解相当量的水,含水和乙醇的乙醚必须提纯,回收的乙醚也须脱水后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