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
2. 让学生掌握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细菌的基本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2. 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
3. 细菌的繁殖方式:分裂繁殖。
4. 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分解有机物、参与氮循环等。
5. 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益菌和有害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细菌的分裂繁殖过程,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菌的观察和培养。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讲解细菌的繁殖方式。
3. 演示实验: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菌的观察和培养。
4. 讲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讲解细菌在分解有机物、参与氮循环等方面的作用,介绍有益菌和有害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6. 总结课堂内容: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以及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细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描述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初中生物《细菌》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细菌的发现过程。
②说出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特点。
③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①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学会科学探究。
②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②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③重视搞好个人卫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细菌发现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探索精神,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日寇侵华时曾对中国平民百姓实施细菌战的历史事件,引入本节知识的学习。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对学习细菌知识的兴趣。
日本侵略华战争,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目标引领,学有方向出示目标,学生朗读,做到目标引领,学有方向。
学习任务(一)细菌的发现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学生自行解决 1、2 两个小题,谁发现了细菌?怎样发现的?关于肉汤腐败变质,科学家有哪几种不同的观点?同时对细菌的由来产生好奇。
接着观察 flash 动画比较自然法发生论和巴斯德关于细菌由来的观点,,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变量,并让学生讨论巴斯德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既让学生明白了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又让学生领悟了科学的发现技术进步密不可分;科学地发现离不开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以及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接着让学生说出巴斯德除了典型的鹅颈瓶实验,还有那些贡献,学生进一步认识巴斯德,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巴斯消毒法,走进生活,学生更加感兴趣。
学习任务(二)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的形态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细菌的个体大小。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三章 微生物第二节 细菌

细菌课时目标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3.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学习重点:1.细菌的主要特征。
2.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学习难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课时活动设计情境设置,导入新课。
肉汤放久了,就会变质,这是细菌的大量繁殖造成的,肉汤里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提出问题:表面干净的图钉上,真的什么东西也没有吗?出示电镜下不同放大倍数的图钉“面貌”的图片,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起初“干净”的图钉已“面目全非”。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肉眼下“干净”的图钉与电镜下“肮脏”的图钉,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让学生在惊讶中感知细菌的大小。
出示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菌的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①你能尝试描述细菌的形态吗?②不同形态的细菌在结构组成上是否一样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出示细菌细胞结构示意图,提出问题:①观察细菌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名称。
②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对比分析。
教师讲述故事:国王和棋手对决,协议输方向赢方提供大米。
数量如下:第一个棋盘格放一粒大米,第二个棋盘格放两粒大米,以此类推,后一个棋盘格的大米数量是前一个棋盘格的两倍,让学生计算最后一个棋盘格的大米数量是多少。
细菌的分裂生殖方式就如上述故事。
出示细菌分裂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分裂生殖,若按每30分钟分裂一次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认识细菌的繁殖特点,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细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呢?出示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细菌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细菌](https://img.taocdn.com/s3/m/08cf2f1e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85.png)
第二节细菌教学目标1.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殖方式。
2.尝试通过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关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细菌的形态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喜马拉雅旱懒的图片,讲解:喜马拉雅旱獭憨态可掬、惹人喜爱,许多游客想方设法去接近它们。
然而,旱獭身上可能携带可引起鼠疫的细菌。
想一想:接近旱獭的行为有哪些风险?【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问题。
新知探究一、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教师活动】展示小米的图片,讲解: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引导学生想象细菌的大小。
【学生活动】根据生活经验想象细菌的大小。
【教师活动】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细菌都有哪些形态呢?【学生活动】思考,并尝试回答:球状、杆状、螺旋状。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进行补充:根据外部形态的不同,细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接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细菌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的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展示细菌形态的图片,并进行讲解:有些细菌虽然相互聚集成团或连接成长链,但是每个细菌都能独立生活,因此细菌是单细胞的。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不同形态的这些细菌在组成结构上是否一样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尝试说出图中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尝试回答细菌各部分结构的名称:1是DNA;2是鞭毛;3菌毛;4是细胞膜;5是细胞壁;6是荚膜;7是细胞质。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师生共同总结细菌的结构及功能。
【教师活动】展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细菌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
2. 使学生掌握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细菌的基本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2. 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
3. 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4. 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分解有机物、氮循环等。
5. 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益和有害细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的微观观察,细菌生殖方式的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细菌显微镜观察标本。
2. 准备细菌生殖实验材料。
3.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
4. 准备教学课件。
您可以根据这五个章节的内容,继续编写剩余的五个章节。
希望这个教案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如有需要,请随时提问。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菌显微镜观察标本,引导学生关注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 讲解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介绍球形、杆形、螺旋形细菌,讲解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未成形的细胞核的特点。
3. 演示细菌生殖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细菌的分裂生殖过程。
4. 讲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介绍细菌在分解有机物、氮循环等方面的作用。
5. 分析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探讨有益和有害细菌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探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7.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七、课堂练习:1. 根据细菌的基本形态,判断下列细菌属于哪种形态:(1)球形细菌(2)杆形细菌(3)螺旋形细菌2. 判断下列关于细菌结构的描述是否正确:(1)细菌细胞壁具有保护作用(2)细菌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3)细菌细胞质不断流动,有利于物质交换(4)细菌细胞核成形3. 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请简要描述其过程。
教案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

教案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细菌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掌握细菌的生存繁殖方式;
3. 了解细菌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对细菌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菌的基本特征、分类和生存繁殖方式;
难点:细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及相关防范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2. 实验器材和细菌培养物等实验材料。
教学步骤: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细菌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细菌的外形特征,引发学生对细菌的兴趣。
2.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包括形状、结构、营养方式等;讲解细菌的生存繁殖方式,包括分裂、孢子等。
3.实验操作(20分钟)
进行细菌培养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细菌,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状和数量,加深对细菌的了解。
4.讨论互动(15分钟)
带领学生讨论细菌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细菌感染和传播。
5.总结复习(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细菌相关知识的掌握。
6.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练习题目或实验报告等任务,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细菌的生存和影响,培养了学生对细菌的感知和预防意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和调查,深化对细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细菌教学设计(共8篇)

细菌教学设计(共8篇)第1篇:细菌教学设计《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结合生活实际,说出细菌的生殖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资料,进行表达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开展思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细菌的内容,这课内容包括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生殖三部分。
由于细菌个体十分微小,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平铺直叙的讲解恐怕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于是我根据他们喜欢上网、动手实践强的特点,对教材作认真的解读和适当的重组后,教学内容重新分为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细菌的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细菌的休眠体——芽孢六个小内容,层层推进,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力求通过互联网中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知识直观具体化,降低学生认知难度。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特点。
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细菌的生殖。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了与本节课有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接着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到舒肤佳的广告视频、“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动画、细菌形态图片、“细菌的营养方式”视频、芽孢形成和萌发视频、细菌生殖图片、细菌生殖过程视频。
细菌一课的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细菌》一课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菌》一课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细菌》的细胞结构是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是微生物中的一员,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
《细菌》和一些腐生菌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在自然界中起到物质循环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二、学习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对细菌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和归纳与总结的过程,获得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细菌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学生懂得了讲究卫生的道理;细菌对人类的两面性,学生树立了能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从植物界里划分出来属于微生物的范畴,总结出了生物具有多样性;有些细菌有夹膜、产生芽孢抵抗不良的环境,说明生物是适应环境的。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本班大多数学生积极活跃,思维敏捷,师生互动顺畅。
2、细菌非常小看不见,教学内容抽象,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实验,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设计思路从生活(外科大夫给病人做手术时为什么要对病人进行消毒?)入手导入新课(板书:细菌)——细菌的分布与大小(我发放的资料介绍细菌分布的实验和细菌的大小,由学生阅读回答)——细菌的形态(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细菌的结构(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多媒体课件,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总结)——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复习提问、播放多媒体课件,总结归纳生殖特点和营养方式)——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总结)——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生阅读资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组成甲乙两队进行辩论,教师补充)——反馈、总结与评价(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由其他同学解答或老师解答;老师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细菌》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从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营养方式、对自然界的意义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讲述了有关细菌的基础知识。
细菌是生物圈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微生物,由于其个体微小,人们对其观察困难,了解甚少,但细菌存在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使人又切实感觉到它的存在。
在借助显微镜和图片认识细菌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植物细胞结构的对比,知道细菌是与植物不同的一个生物类群。
目标定位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圈中的植物和动物,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已学会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等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具备了独立学习本节课部分内容的知识和能力。
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因此,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记住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说出细菌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
3.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
2.通过计算手上的细菌数目,培养学生的推理计算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
2.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方法阐释
1、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图片、动画、显微镜等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利用数学计数法,让学生认识细菌的繁殖速度惊人之处,这种学科联盟方式,能促进学生对知识全面、深刻地掌握和理解。
2、思维辨析法:
培养学生学会辨证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细菌的营养方式,使学生学习透过事物表象,思考、分析、研究事物内涵的方法。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细菌三型挂图(或投影片)。
环节一回放生活,确定切入口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病从口入,所以吃饭前要洗手,其目的是讲究卫生。
清除手上的病菌。
我们前面了解了病毒,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细菌的有关内容,通过刚才的例子,这也说明我们手上有很多细菌。
你还知道我们周围哪里还有细菌吗?
生:桌子上
生:衣服上
生:……
师:看来细菌无处不在,分布是十分广泛的。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实例出发,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又提出问题:那么你了解细菌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存放在曲颈瓶中煮沸的肉汤会保存很长时间呢?今天,我们就揭开这一秘密看一下细菌它的真面目。
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永久装片,根据装片能否说出细菌的形态特点。
屏幕显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A:将细菌的永久装片安装在显微镜上,用低倍镜观察。
B:移动装片,将欲观察的对象移到视野中央。
C: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
D:慢慢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学生边观察边交流,教师指导
学生总结:细菌的形态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不同形态,细菌是有细胞结构的,并且每一个细菌都是单细胞个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操作,锻炼了学生使用显微镜的能力,并让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且了解显微镜的发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
环节二温故知新探索规律
师:虽然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你能根据挂图说出细菌的结构吗?(展示挂图)能否与前面所学的植物细胞做一下比较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习了动植物的细胞结构,通过比较分析细菌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对细菌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比单纯的观察更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
学生总结:细菌与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的还有荚膜、鞭毛、另外,细菌没有叶绿体,所以只能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环节三按图索骥,学科联姻
师:那么细菌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展示细菌繁殖的录像)。
生:(观看录像,发表自己的看法)略。
师:计算一下:你手上现在有1个细菌,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假设每二十分钟繁殖一代。
四个小时后,你手上细菌的数目有多少?
生:(动手计算并议论纷纷)212=4096个!
师:如果继续计算下去, 48小时后呢?
生:(抢着按计算器)2.23007451×1043个!
师:我虽然不能告诉你一个细菌有多重,但是我可以保证:
2.23007451×1043个的细菌的重量大约和4000个地球差不多,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看,如果你手上有1个细菌,两天后它能变成4000个地球那么多。
生:(笑)不可能!
师:为什么不可能?
生:我们会洗手。
生:它们还发生着竞争关系。
师:对。
洗手用的肥皂和洗涤剂都可以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可以减少很多细菌。
其次,细菌之间还发生着竞争现象,所
以实际细菌并没有我们计算的那么多。
但是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是不是都杀死了呢?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使学生对细菌的分裂生殖的特点——简单、快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师:我们来看看细菌对付恶劣环境的方法(展示录像)。
师:细菌为了生存,自己在自己的细胞壁外,再包上一层厚厚的壁,细菌就在里面安稳的睡觉,我们把这样一个结构叫做芽孢。
师:(出示芽孢形成及萌发示意图)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录像内容回答几个问题?
(1)芽孢和孢子一样吗?
(2)细菌能不能依靠芽孢繁殖?
(3)芽孢是细菌细胞里的结构吗?
生:不一样,孢子数目很多,是繁殖结构;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数目没有增长,不是繁殖;芽孢只在条件恶劣时才出现,芽孢出现时细胞就解体了,所以芽孢不是细菌的细胞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创设生物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
环节四现象探秘,双刃理解
师:生物体都有一个产生、发展、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走过千万年的地球上尸体堆积如山了吗?为什么?请看大屏幕,播放多媒体课件(腐生细菌分解动植物尸体的过程图解)。
请回答腐生细菌在自然界中作用?
(1)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2)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
老师:可见细菌对人既有有益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下面我们组成甲、乙两对进行辩论。
生:有些细菌使人类得病,有些细菌使食物腐败。
生:制酸牛奶要用乳酸菌,放线菌能产生抗生素。
学生正反两方进行激烈的辩论,内容略。
知识链接—美国“9.11”事件以后炭疽热病菌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恐慌,夹在邮件中哄干的炭疽热芽孢,在自然界中能长期存活,危害极大。
有一种苏云金杆菌产生芽孢和副芽孢子体能分泌的毒素,能杀死菜青虫等昆虫;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有益细菌,大肠中除大肠杆菌以外还有400多种其它种群,能抵抗有害的细菌,还能产生维生素。
师:看来细菌也有对人类有益的地方,根据同学们的分析,细菌的益处明显要大于它对生物的害处。
当然,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分为二看待问题,充分利用细菌的优点,克服细菌对生物的不足,让细菌多为我们人类造福。
【设计意图】通过辨论,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关系,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