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六个定律(完整版)

合集下载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全)-武志红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全)-武志红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武志红上篇:什么是“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

以下是一些关于心理成长的最基本的知识。

关于心理成长的六条定律。

与定律相对应的,是破碎。

所谓破碎,意思就是,如果我们的成长环境明显违背了这些定律,我们的心灵就会受伤,我们的生命感觉就会出现破碎。

定律一:成为自己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称,人有五个层次的心理需要:饮食与性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果按照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话来说,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成为自己。

什么是自己,我们又怎样可以成为自己?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

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

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是不是在做自己,这一点极为关键。

如果我们感觉不是在做自己,那么不管别人的意志看似多么伟大或美好,我们都会感觉很不舒服,并会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

看上去,这些事情像是自毁或伤害别人,但其实我们不过是在用这些事情来唤醒自己的意志。

譬如,美国明星“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她在演唱事业上获得了极大成功,但是,这个成功不是她的意志的胜利,而是她妈妈林恩的意志的胜利。

从两三岁开始,妈妈一直带着她转战美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为她谋取演唱的空间。

为此,她没有了童年,只有13~15岁期间,过了两年女孩的普通生活,还有了初恋男友。

但林恩为了在女儿身上实现自己的野心,迫使这个男孩离开了布兰妮。

这只是布兰妮母女关系的一个缩影,其实布兰妮的妈妈在各个方面都想操控女儿的一切。

按照通常的观点,布兰妮的妈妈在教育布兰妮上是无比成功的,她用非凡的手腕和坚强的意志把女儿塑造成了超级明星。

从布兰妮的角度看,妈妈这样的塑造似乎也是值得称道的,毕竟她是在妈妈的推动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功。

100个心理学定律

100个心理学定律

100个心理学定律1、巴纳姆效应:人贵在自知,难在自知2、酝酿效应:静心酝酿,让灵感迸发3、重叠效应:“熟视”容易“无睹”4、控制错觉定律:我们总是会“自信地犯错”5、三分之一效应:看似第一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6、手表定律:更多标准会让你无所适从7、反映法则:外在世界反映你的内在真实8、韦奇定律:你很容易被别人左右9、非理性定律:人其实都是感情型动物10、过度理由效应:少一点理所当然的猜想11、皮尔斯定理:意识到无知,是知道的开始12、晕轮效应:管中窥豹未必准,以偏概全要不得13、首因效应:不可忽视的第一印象14、近因效应:最近的印象很重要15、约哈里窗户理论:恰如其分地暴露自己16、焦点效应:每个人都希望成为焦点17、相悦定律:喜欢引起喜欢18、沟通位差效应:没有平等就没有真正的沟通19、改宗效应:好好先生做不得20、多看效应: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21、刺猬法则:距离产生美22、犯错误效应:不完美的人更受欢迎23、宽容定律:退一步海阔天空24、雪中送炭定律:远远胜过锦上添花25、瓦伦达效应: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26、蔡戈尼效应:掌控自我,享受平衡生活的乐趣27、踢猫效应:别成为坏情绪的传递者28、习惯效应:习惯是一种惊人的力量29、自己人效应:自己人,一切好商量30、异性相吸定律:男女搭配,干活不累31、自我参照效应:人们都会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事情32、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必去做33、蝴蝶效应:不可忽视的连锁反应34、自我批评定律:道歉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原谅35、避雷针效应:能疏善导,化解职场矛盾36、蘑菇定律:职场新人要学会低调处事37、竞争优势效应:只有合作才能双赢38、毛毛虫效应:领导期待你说“NO”39、老鹰效应:发光要趁早,至少要让别人知道你行40、螃蟹效应:共同进退,才是发展之道41、共生效应:学会借助别人的大脑42、缄默效应:犯了错,沉默就是错上加错43、链状效应:在办公室,想叹气的时候就微笑44、拆屋效应:不要拒绝看起来很难完成的任务45、南风法则:管理,温暖胜于严寒46、例外定律:该放手时放手,该授权时授权47、华盛顿合作定律:团队合作不是简单的人力相加48、酒与污水定律:莫让“害群之马”影响团队发展49、苛希纳定律:用人之妙不在多,而在精50、表率效应:以身作则,一呼百应51、参与定律:参与是支持的前提52、雷尼尔效应:用“心”留人,胜过用“薪”留人53、破窗效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54、奥格威法则:驾驭强人,成就自己55、詹森效应:教会孩子用平常心对待得失56、蔡戈尼效应:调动孩子渴求度,让孩子念念不忘57、角色效应:孩子应扮演他自己的角色58、心理疲劳定律:孩子有时也会“心累”59、动机适度定律:给角色压力一个出口60、情绪判断优先原则: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61、期望定律:期望是一种有效的“指挥”62、厚脸皮定律:孩子也有自己的“面子”63、跨栏定律: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64、超限效应:物极必反,过犹不及65、瓦拉赫效应:找到发挥自己潜能的优势方向66、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一定要坚信阻力之下的爱情67、幸福递减定律:爱情保鲜需要不断制造新鲜感68、婚后沉默心理:不要让婚姻变成爱情的坟墓69、路径依赖定律:开始的选择决定着未来的幸福70、淬火效应:火热爱情冷处理71、沉没成本效应:爱得起,放得下72、延迟满足定律:得不到的就更加爱73、麦穗效应:不求最好的他(她),但求最适合的他(她)74、博萨德定律:距离越远,爱情越浅75、吸引力法则:指引丘比特之箭的神奇力量76、互补定律:各有所长,互相吸引77、布里丹毛驴效应:真爱一个人,就不要优柔寡断78、因果定律:任何一种结果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79、古特雷定理:把大梦想分解成一个个的小梦想80、杜利奥定律:用热情为生活开一扇窗81、酸葡萄效应:可望而不可即时,请学会自我安慰82、史华兹论断:“幸”与“不幸”,全在于你83、平常心定律: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84、贝勃定律:珍惜多少,才真正拥有多少85、野马结局:不生气是一种修行86、拍球效应:压力要有,但也别太多87、迪斯忠告:活在当下最重要88、兰德定律:看开,想开,烦恼自然走开89、布利斯定律:事前想得清,事中不折腾90、洛克定律:目标既要有,又要可行91、贝尔效应:有了成功的信念才会成功92、飞轮效应:不要害怕开始的困难,挺住就是胜利93、最后通牒效应:设定最后期限,你的效率会更高94、蜕皮效应:成长就是不断地超越自我95、冰激凌哲学:逆境里的磨炼96、“懒蚂蚁”效应:傻干没用,你得先学会思考97、比伦定律:失败也是一种机会98、基利定理:失败乃成功之母99、杰奎斯法则:不要试图一口气吃成胖子100、保龄球效应:成功始于定位。

心灵成长的概念

心灵成长的概念

心灵成长的概念心灵成长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情感、意识和灵性方面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它涵盖了个人在认知、情感、意愿、道德、创造力和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的成长和进步。

心灵成长包括对自我的认识、对他人以及世界的理解,以及对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首先,心灵成长包括对自我认知的提升。

一个人要想成长,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持续地对自己进行深入和客观的反思。

这种认知包括对自身性格特点、优点、缺点、兴趣爱好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了解。

通过对自我的深入认知,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并更加清晰地确定个人目标和方向。

其次,心灵成长还包括对他人和世界的理解。

人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扩大对世界的认知。

通过阅读、观察和体验,人们可以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行为,并培养出一种包容和理解的心态。

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人们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心灵成长还包括对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人们常常会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产生质疑。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通过思考来找到真正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和追求。

这种思考可以帮助人们提升内心的成熟度和稳定性,更加坚定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从而在生活中找到更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最后,心灵成长还涉及到对道德和伦理价值观的培养。

一个成熟和健康的心灵需要有一套正确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这些价值观可以帮助人们判断善恶、正误,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通过培养道德和伦理价值观,人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心灵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它需要人们持续地对自己和周围世界进行反思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而且,心灵成长是一个自主和自我驱动的过程,每个人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和途径。

这可能包括思考、阅读经典文化著作、与他人的交流等等。

成长发展的六个规律

成长发展的六个规律

成长发展的六个规律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六个重要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于理解人类成长的过程和推动个人与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这六个规律的简要概述:1.阶段性规律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特定的特征和任务。

这些阶段通常按照年龄、经验、技能和人生阶段进行划分,如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等。

了解和适应不同阶段的特征和需求,对于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2.顺序性规律人的成长和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

这种顺序性规律在教育、职业、情感等多个领域都有体现,如儿童的认知能力从直观到抽象,个人的职业发展从新手到专家等。

理解和遵循这种顺序性规律,有助于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3.不平衡性规律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即个体在不同领域、不同时间段内的发展速度和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种不平衡性可能与环境、机遇、努力等因素有关。

了解这种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计划和目标。

4.差异性规律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即每个人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这种差异性使得每个人的成长道路和成就都有其独特之处。

尊重和利用每个人的差异性,可以为个人和社会带来更多的创造性和价值。

5.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是指个体的某些特征在较长时间内相对稳定,如性格、价值观等;可变性是指个体在某些情况下会发生变化,如学习新的技能、改变行为习惯等。

了解这种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发展过程,把握机会进行自我提升和改变。

6.连续性和间断性规律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既有连续性也有间断性。

连续性是指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存在明显的界限和断点;间断性是指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停滞、倒退、反复等情况。

了解这种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变化,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力。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累积性的过程,大致遵循以下几个规律:
1. 个体差异性规律:每个人的身心发展的速度、方向和程度都
不尽相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是遗传的,也可能是环境、生活经历等因素造成的。

2. 先后顺序规律:身体、感官和知觉维度的发展常常先于语言
和思维的发展。

比如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就能够看到周围的事物,但要
到几个月甚至更久之后才能开始说话。

3. 发展阶段规律:人的身心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每个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生理心理需求。

例如婴儿期、幼儿期、青少年期、成年期等。

4. 螺旋上升规律:虽然每个人的身体和精神发展都有先后顺序,但是身体和精神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单向发展,而是相互影响,不断提高。

所以我们可以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螺旋上升的过程。

人生定律大全

人生定律大全

人生定律大全人生定律大全一、31个生活中的定律1、巴莱多定律: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因此又称二八定律(也叫二八法则)。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的。

2、墨菲定律: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最简单的表达形式是越怕出事,越会出事。

墨菲定律是美国的一名工程师爱德华·墨菲作出的著名论断,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3、约拿情结:渴望成长却又因为某些内在阻碍而害怕成长的畏惧心理。

“约拿情结”(Jonah complex)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个心理学名词。

简单地说,“约拿情结”就是对成长的恐惧。

4、刺猬效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刺猬效应”来源于西方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两只刺猬要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不但互相之间能够取暖,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对方。

5.青蛙效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会用力一蹬,跃出水面,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当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所以当温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便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了。

于是,青蛙便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

6、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7、蝴蝶效应: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不可不知的73条心理定律

不可不知的73条心理定律

不可不知的73条心理定律1. 墨菲定律。

- 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比如你担心上班迟到,结果一路遇到各种小状况最终真的迟到了。

2. 蝴蝶效应。

-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说明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3. 破窗理论。

-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4. 帕金森定律。

- 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

例如一个臃肿的部门,大家都在忙碌但成果寥寥。

5. 晕轮效应。

-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就像看到一个人长得好看,就会觉得他其他方面也都优秀。

6. 霍桑效应。

- 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

比如员工知道老板在观察自己工作时,会表现得更努力。

7. 习得性无助实验。

- 经过训练,狗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从而产生了一种无助感。

人在长期遭受挫折后也可能产生类似的习得性无助心理。

8.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影响学生的表现。

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学生有潜力,这些学生往往会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9. 马太效应。

-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在社会中,资源往往会向已经拥有较多资源的人或群体聚集。

比如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10. 鲶鱼效应。

- 在一群沙丁鱼中放入鲶鱼,沙丁鱼会因为鲶鱼的搅动而保持活力。

在企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就像放入鲶鱼,可以激发员工的活力。

11. 责任分散效应。

- 当群体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减弱。

100个经典人生定律摘抄

100个经典人生定律摘抄

100个经典人生定律摘抄1、奥卡姆剃刀定律: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2、熵增定律:封闭系统的熵不会自发减少。

3、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

4、帕累托定律:在任何一组事物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5、彼得定律: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6、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7、霍夫曼定律:在价格竞争过程中,市场份额大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8、吉尔布雷斯定律:工作方法是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而不断改进的。

9、贝尔定律:技术发展是跳跃式的,而非匀速直线运动。

10、布鲁克斯定律:软件项目总是比预期的时间要长。

11、费尔定律:事情总是趋向于变得更糟。

12、格雷定律:任何足够复杂的系统都不能完全理解。

13、瓦特定律:一个系统的效率取决于其最薄弱的部分。

14、赫兹伯格定律:工作满意度来自工作本身,工作不满意度来自工作环境。

15、沃尔纳定律:在一个组织中,沟通总是向上困难的,向下容易的。

16、莫尔斯定律:工作量和效率是成反比的。

17、格雷沙姆定律:劣币驱逐良币。

18、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19、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

20、通货膨胀定律:货币供应增长超过经济增长会导致通货膨胀。

21、拉特纳定律:任何东西都是越做越复杂的。

22、布朗定律:事情总是以你预料之外的方式发生。

23、奥斯本定律:任何问题的解决方案都会产生新的问题。

24、达克效应: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

25、哈罗德定律:任何新事物的开始都是困难的。

26、伯纳德定律:在任何组织中,决策的速度和准确性成反比。

27、休谟定律:人们对未来的预测总是基于过去的经验。

28、西蒙定律:在任何组织中,决策层次越高,信息失真程度越大。

29、贝克定律:任何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30、赫伯特·西蒙定律:满意度来自于达成目标的期望值。

31、费舍尔定律:在一个竞争环境中,企业利润趋向于零。

32、科克定律:任何工作的难度都会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完整版)作者:武志红目录之一: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1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7之三:童年的关系模式会成为我们在的关系模式,也即人格——16之四:我们不断将在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的人际关系上————24之五:幸与不幸,是我们在在关系模式的引导下主动完成的——29之六:答案,在你自己心中—————————————————34[]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一)不断收到读者来信,问什么是“在的父母”与“在的小孩”。

同时,也不断收到不少来信问一些关于心理成长的最基本的知识。

在思考怎么回答他们的问题时,我梳理出了关于心理成长的六条定律。

与定律相对应的,是破碎。

所谓破碎,意思就是,如果我们的成长环境明显违背了这些定律,我们的心灵就会受伤,我们的生命感觉就会出现破碎。

定律一:成为自己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称,人有五个层次的心理需要:饮食与性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果按照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话来说,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成为自己。

什么是自己,我们又怎样可以成为自己?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

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

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是不是在做自己,这一点极为关键。

如果我们感觉不是在做自己,那么不管别人的意志看似多么伟大或美好,我们都会感觉很不舒服,并会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

看上去,这些事情像是自毁或伤害别人,但其实我们不过是在用这些事情来唤醒自己的意志。

譬如,美国明星“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她在演唱事业上获得了极大成功,但是,这个成功不是她的意志的胜利,而是她妈妈林恩的意志的胜利。

从两三岁开始,妈妈一直带着她转战美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为她谋取演唱的空间。

为此,她没有了童年,只有13~15岁期间,过了两年女孩的普通生活,还有了初恋男友。

但林恩为了在女儿身上实现自己的野心,迫使这个男孩离开了布兰妮。

这只是布兰妮母女关系的一个缩影,其实布兰妮的妈妈在各个方面都想操控女儿的一切。

按照通常的观点,布兰妮的妈妈在教育布兰妮上是无比成功的,她用非凡的手腕和坚强的意志把女儿塑造成了超级明星。

从布兰妮的角度看,妈妈这样的塑造似乎也是值得称道的,毕竟她是在妈妈的推动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功。

然而,布兰妮的心深处不这么看。

譬如,在精神近乎崩溃的时候,布兰妮在一家疗养中心不断对别人说:“我是骗子!我是冒牌货!”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意思就是: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所谓成功不是我的,而是我妈妈的,她通过我的身体实现了她的梦想。

这看似很好,但布兰妮的意志却被剥夺了,她远远没有成为自己,而只是妈妈的“自己”的延伸。

类似的例子还是迈克尔·杰克逊,他的名声、才华和影响力都胜过布兰妮。

但是,他开始的成就也是父亲粗暴的塑造方式的结果。

并且,和布兰妮一样,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他的童年被剥夺了,这是令他最耿耿于怀的事情。

后来,杰克逊对小男孩极其痴迷。

这一点都不难于理解,他迷恋小男孩,是因为他自己不曾做过真正的小男孩。

他和那些小男孩在一起,就好像得到了自己已经逝去的童年似的。

在爸爸的粗暴的意志控制下,杰克逊失去了童年。

但他自己的意志渴望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于是,他迷恋男童。

只是,当他把他的渴望强加在那些被他迷恋的小男孩身上时,他也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们身上,他是在剥夺这些小男孩的做自己的机会。

破碎一:我们被选择,被决定人本主义心理学将自我实现视为最高价值。

相应的,存在主义哲学也将“选择”视为最主要的命题。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存在与选择的关系就是,你选择,你才存在过。

如果你总是被选择,那么你就是不曾活过。

但问题是,太多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

甚至,一个哲学家称,一个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与别人的个人意志做较量的过程。

别人会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自己同样也会这样做。

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名堂,最简单的说法是,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对此,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称,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的目标的对象和工具。

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

著名的寓言小说《盔甲骑士》中,骑士对导师梅林说,他爱妻子和儿子,但梅林反问他:“你有没有把需要当作爱。

”骑士恍然大悟,他需要去“爱”妻子和儿子,不管妻子和儿子需不需要,他都要去“爱”他们。

其实,妻子和儿子只是骑士的爱的对象和工具而已。

或者说,骑士只是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妻子和儿子身上罢了。

难怪,妻子和儿子都对他的爱没什么反应,因为这种爱其实是伤害。

不过,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这听上去很动听,有一些伟大的味道。

然而,这样做的另一面,意味着你必须为你的决定负责,如果选择错了,你受伤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

很多人惧怕这一点,于是宁愿放弃自己的意志,宁愿被别人决定。

由此,他们自己阻断了自我实现之路。

定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我们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最容易遭遇到的第一个挫折,多来自父母等重要的亲人。

父母最容易以爱的名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但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就压制孩子成为自己的努力。

父母们之所以喜欢这样做,常常是因为抱有一个传统的观点——孩子是一白纸。

按照这个观点,孩子被认为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就是纯粹的空白,我们怎么塑造怎么教育,孩子就会成长为什么样子。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特梭利反对这一看法,她认为,孩子决不是一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

并且,只有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

因为,那些敏感期只有一个大概的规律,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精确的时间表,也就无法主动地操控,而只能由孩子的自发行为去发现,孩子目前正处于什么敏感期。

很多幼儿教育学家支持蒙特梭利的这一说法,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孩子6岁前有许多心灵发育的敏感期,譬如追求完美、音乐、数学等等都有一个敏感期。

处于特定敏感期的孩子,会对某一件特定的事情有了匪夷所思的执着,他们会不厌其烦地自发地重复去做这些事。

如果这些事在敏感期得到了充分的操作和训练,这个孩子的特定能力就会得到充分发展。

如果错过了这个敏感期,这一特定能力就会遭到难以逆转的损害,以后要花极大的力气才能部分弥补。

蒙特梭利认为,这就是精神胚胎指引的结果。

源自精神胚胎的声音告诉孩子,他需要做什么。

从这一角度而言,孩子的每一个自发的行为,其实都反映了精神胚胎成长的需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按照这一观点,罗杰斯的“成为自己”的“自己”并不是纯粹是一个人的生命体验的总和。

因为按照罗杰斯的这一观点,自己一开始好像也是空的,而按照蒙特梭利的观点,我们一开始就不是空,一开始我们就有一个无比重要的精神胚胎。

更关键的是,6岁前的经历决定了精神胚胎的发育程度。

仿佛是,精神胚胎在6岁前基本发育成型了。

假若在6岁前,父母一直忙于用自己的意志塑造孩子,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没有发育的机会。

于是,这个孩子就会出现种种问题。

国知名的幼儿教育专家瑞雪女士说,一个精神胚胎得到良好发育的孩子,会有极好的感受能力,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要寻求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最终,他将成为一个极具独立判断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的人。

破碎二:精神胚胎被压制按照蒙特梭利的观点,孩子的自由探索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精神胚胎得以发育的唯一途径。

然而,因为不理解孩子的行为,大人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控制并压制孩子的选择空间。

由此,破碎很容易产生。

瑞雪称,依照她的观察,所谓的多动症,其实大多数都是孩子的精神胚胎被严重压制的结果。

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他的重要抚养者中一定是不断有人对他说,你不能这样做,也不能那样做,你必须听我的。

于是,这个孩子的许多源自精神胚胎的自发行为都被打断了,他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敏感期。

但是,源自精神胚胎的那些需要还是要表达自己的声音。

假若100个敏感期的需要都被压制了,那么这100个需要都渴望表达,甚至是同一时间的表达。

于是,一个多动症的孩子,给人的印象是,他好像在同一时间渴望做许多件事情,但因为太多的渴望了,他也不知道做什么好,于是什么都要做一点。

大人是怎样压制了孩子的自发的需要了,这可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会拒绝接受一小块大饼,他一定要一个完整的。

对于这种行为,大人会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不知道节约。

其实,孩子这样做,是因为他正处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

一整个的饼,是完美的,会满足他的精神胚胎发育的需要,而一块饼,是破损的,会让这个正追求完美的孩子感到不舒服。

其实,他并不贪婪,假若你给他一完整的、小小的饼干,他一样会心满意足。

所以,不要急着去评判孩子并塑造孩子,更不要急着把你的观念强加在孩子头上。

譬如,节俭不节俭这样的词汇,是不适合来衡量一个3岁的孩子的。

你可以强行把一个3岁的孩子塑造成看似节俭的孩子,但这个孩子因而就失去了对完美的感受、渴望和追求。

定律三:关系胜于一切情商比智商重要,这一点已成公论。

那么,情商是什么?其实,情商就是性格,就是人格,而人格就是我们的在的关系模式。

从这一点而言,父母不必太忙于给孩子灌输知识,因为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实际上远比这些知识重要。

假若父母能与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关系,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会在这个关系中,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程度的成长。

所以,父母应切记,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才是压倒性的关键所在,至于他们想对孩子灌输的知识,其实是配角,甚至还是反角。

新精神分析流派、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在的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与自己的相处方式。

这个在的关系模式,用客体关系理论解释起来会比较复杂,但可以用简单而形象的解释,那就是“在的父母”和“在的小孩”的关系。

这个在的关系模式也是在6岁前基本建立,所谓“在的小孩”,其实就是孩子自己一方的角色的化。

所谓“在的父母”,则是父母一方的角色的化。

在的关系模式,基本也是童年时,孩子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现实关系的化。

小标题:给予孩子爱,也要给予自由由此可以看到,父母与孩子童年时的关系模式无比重要。

衡量这个关系模式的质量有两点:爱和自由。

通过对定律一和定律二的探讨,我们已经知道,自由对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

因为自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获得发育,自由也意味着这个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许并被鼓励走向自我实现,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