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复习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小说“6+1”答题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小说“6+1”答题法

剖析 (1)指向情节: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的原因。 (2)指向人物:突出吴秋明对孩子们的爱。 (3)指向手法(结构上):承接上文,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的原因,为下 文吴秋明在儿童村的表现做铺垫。 (4)指向主题:突出文章主题,表明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 关怀,需要亲情和爱。
二、小说“6+1”答题法的使用 小说“6+1”答题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说阅读的规律和答题特点,应该成为 我们答题时主要思考的角度与方向,甚至说融进我们答题的血脉中。 但是,这种方法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角度与方向,绝不可以成为答题模式而 机械化。近年来,命题者为了反对答题模式化,在题干的限定上下了不少功夫。如 2017年江苏卷第15题: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该题本可以命成:小狗奎尼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而考生本可以按照情 节、人物、主题等角度答题。但是由于命题限定为“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这就 只能从“人物”这一角度去答题,而且必须答得具体。这是一个反对答题模式化的很 好的例子。可是,即便如此,也仍然可以借助“情节”和“人物”两个概念来答题: 小狗奎尼出现在小说几处情节中,分别“映衬”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与性格。因 此,对于这种方法,我们既要让它成为我们思考的出发点,化为思考、答题的血脉, 又要因题而异,灵活使用。
示例3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2017年江苏卷第16题)
答案 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 ②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 ③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 ④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剖析 (1)指向手法(结构上):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 (2)指向人物: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 (3)指向环境: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 (4)指向语言: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5)指向情节、标题、读者、主题等方面均无。

小说结尾作用教案

小说结尾作用教案

《“豹尾”的艺术魅力——探究小说结尾作用》教案唐山市第六十二中学李淑艳【教学目标】1、探究小说结尾的作用;2、掌握小说结尾作用答题思路;3、培养推断、想象能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究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教学重点】准确判断小说结尾类型并能熟练掌握其作用【教学难点】掌握高考小说阅读结尾作用题型的答题技巧【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文学的殿堂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如果让你选择,你独爱哪一朵呢?(大多数学生选择小说)的确,小说的阅读群体是相当庞大的。

是什么样的魅力与力量吸引你去欣赏小说呢?哪位同学能给大家分享?(找学生代表回答)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小说的魅力还需要我们慢慢体会。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领略的是小说“豹尾”的艺术魅力,共同探究小说结尾作用。

二、高考链接:1、文学类文本阅读从2012年到2016年所选的文本均为小说,并且以中国现当代小说为主,外国小说为辅。

这一题型命题重点在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

2017年高考《考试说明》语文学科的其中一个变化是选做题型改为必做题型,文学类文本阅读3题14分,实用类文本阅读3题12分。

2、试题类型: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作用类)哪个结尾好?或将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比较类)(学生齐声朗读,让学生对高考的小说阅读有所把握)三、小说基本常识回放:1、定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

3.小说中的环境是指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赖以存在,情节赖以展开的社会背景或具体场面.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4.小说情节的划分习惯上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时在开端之前有序幕,在结局之后有尾声。

高考专题复习探究高考小说的结尾

高考专题复习探究高考小说的结尾

探究高考小说的结尾一、结尾的常见方式1.出人意料式结局,作用是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2.悲剧式结局,作用是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大团圆式结局,作用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4.留白式结局,作用是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2.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照应题目,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照应前文(前后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3.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发人深思;4.交代背景(特例),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结尾段;5.暗示象征(特例),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结尾段。

三、尾段的常见题型1.作者写××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用意、目的)?2.为什么要写××段内容?3.删去××段可以吗?为什么?4.从某一角度提问(从主旨角度)看尾段的作用?四、答题格式:三段论内容(写了什么内容,)+结构(包括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抒发什么感情,有什么社会意义)。

五、解题思路1.结构方面:结尾段与开头、标题、前文比照,寻找结构关系。

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呼应前文(前后照应)。

2.手法方面:想象、联想、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等表现手法,反问、比喻、引用诗句等修辞手法。

3.内容方面: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结合文章分析)。

4.情感方面: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草鞋张品成来宽满周的那天,被爷娘放在床上任由他爬,只是在板床上放了些东西。

高考语文复习探究高考小说的结尾

高考语文复习探究高考小说的结尾

探究高考小说的结尾知识储备1.指向情节结构:①揭开真相,或情节突转,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②与前文的情节/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结构完整;③交代、暗示故事结局,情节完整。

④戛然而止,留白,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2.指向人物塑造:凸显人物形象(性格,心理)、丰富人物形象;交代人物命运结局。

3.指向环境描写:描写了……环境,营造(渲染)了……的氛围4.指向内容主旨:点明或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赞颂,讽刺,揭露……)5.指向读者感受:给读者留下联想回味,引起读者反思;震撼触动人心,给人以悲伤(愉悦)之感。

6.有无艺术手法:以景结情、借景抒情、细节描写、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之夜杨朔经过整天劳顿的旅程,这是我第一次吃饭。

一碗汤面,夹杂着泥沙的汤里加进多量的酱油,我的因饥饿而烧热的肠胃舒畅地膨胀起来。

“来一碗鸡蛋炒饭。

”第二个客人跨进来,走向小饭馆里独一无二的食桌前,坐在我的对面。

短时间,我们的目光交织成一条直线。

他的年轻而健康的脸膛曾给我留下一点新鲜的记忆。

就是今天下午,他身上穿的也是这件军用的黄色棉大衣,头上也是这顶灰色军帽。

他坐在黄河渡船的舷板上,前后左右挤满人群。

旅客们十分嘈杂,但这不能够淹没一个婴儿的啼哭声,婴儿的母亲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

他——年轻的军人——站起来,把座位让出来,又摸出一块干硬的馒头,用类似女人的柔声说:“孩子饿了。

嚼点馒头给他吃吧。

”现在,他的声音仍带着女性的气味,这和他矫健的举动似乎不大调配。

我们这是第二次见面,但彼此全把脸埋在食器上,保持着静默。

刚吃完面,隔壁客店送我来吃饭的茶房招呼我说:“警察来查店了。

请您回去看看。

”巡警盘问得很详细。

不到一刻钟,我听见警察也从对面房间出来,皮鞋的声响渐渐地消失下去。

谁在敲我的门?“请进。

”板门轻快地推开,他站在我眼前。

一种熟悉柔软的话语滚动在我耳边:“请别见怪,同志也是从八路军前方来的么?我住在对面房间,警察的话,我全听见了。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导练:小说的艺术效果(附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导练:小说的艺术效果(附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导练:小说的艺术效果(附答案解析)国产优质电视剧《琅琊榜》中梅长苏有句台词:我这只手也是拉过大弓,降过烈马的,现在只能在这搅动风云了。

这句话是整部剧中颇为悲凉的台词,一个曾经是京城中最亮眼的少年,因奸臣诬陷家破人亡,甚至要忍受削皮挫骨的痛苦改头换面,忍辱负重洗刷冤屈。

这句台词增添了悲剧色彩,也是全剧的点睛之笔。

一篇小说中总会有一句话、一个镜头是作者特意强调的,能引起读者共鸣也就产生了神奇的艺术效果。

【知识构建】小说的艺术效果答题模板①增强小说的悲剧性或者喜剧性。

②增加小说的感染力或者震撼力。

③给读者更多的思考或者想象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④能增强作者的批判力度,使作者的情感倾向更鲜明。

⑤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

⑥反映出人性的弱点或者反映人性的回归。

⑦反映事物的普遍性,深化主题。

【巩固精炼】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15分)东篱先生顾晓蕊他双手捧起一满碗花雕酒,仰头,咕嘟嘟地饮下。

而后,他飞快地一抹嘴,碗口朝下,说,要你们久候,这算赔礼。

话落,他给我和琴斟酒,端起再敬,谢谢你们会见我这个远道而来的朋友。

说罢又一饮而尽。

我和琴一脸愕然,同时扭头对望,目光轻触,又迅速转开,齐齐地射向他。

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仿佛那张脸上能盯出花来。

他约四五十岁的样子,身形略瘦,一双幽冷深邃的眸子,仿若冬日的初雪般明净澄澈。

这个外表温淳儒雅,透着书卷气的中年男子,带着爱犬小白,从遥远的内蒙古骑行到中原。

想想,一位从未谋面的朋友,骑着一辆老旧的摩托车,穿风渡雨,携一路风尘,只为与你见上一面。

这想法令人初始发笑,继而感动。

他一大早发来短信,已抵达河南,但我们直等到夜幕低垂,盏盏街灯亮起,才接到他的电话,说是到了小城,将小白安置在宾馆楼下,相约在附近一家火锅店见面。

他被我们瞧得有些不好意思,摆手说道,都坐吧!我收回目光,心犹不甘地追问,你果真是东篱?在下东篱是也!他故意拖长了腔调回道,许是想缓解初见的尴尬。

2018高考复习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2018高考复习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
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西还瓜有不一种仅虽是然解微弱渴,,
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更是救命。谜的
“遭有雷人击敲了门,!都”遭他雷喊击起了来,。一个个全从床“上美跳好起,”跌。跌撞
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自主命题省(区、市)近5年试题研究】
• 【2017年高考江苏卷】16.请探究小说结尾的 表达效果。(6分)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 【2017年高考山东卷】 22.本文结尾写到“我” 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 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七岔犄角的公鹿 》)
• 【2017年高考浙江卷】 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 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一 种美味》)
微要弱他的们敲援门救声的已弱经者明。白无误地告诉大语家言:、不是行来动救描他们写的,天神,而是需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写研项出目被,困远比队上员天冒的导死弹玄秘。如
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救这人几的个人高准尚兴品奋得质瘫,倒在地。而此 刻,“个桌个子都上像有喝资足料了没人有参?汤当。心被风卷出暗去!示”主题。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
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
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
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11.(4)作品为 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看法。(8分) (《古渡头》)

小说作用题探究结尾的表达效果

小说作用题探究结尾的表达效果
①揭示真相,照应前文; ②出人意料,耐人寻味; ③鞭挞了当初警即是匪旳黑暗现实。(6分)
2023南京盐城二模《林中遇险记》: 3、小说旳结尾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4分) 天亮后来,他们全家人都来叫我们起床,他们在 我们面前摆上了一桌丰盛旳早餐,一顿美味佳肴! 我们快吃完时,女主人又端进来一种盘子,盘子 上盛着两只熟鸡,“刚刚煮好旳,给你们,一只 目前吃,一只带着路上吃。” ①呼应前文,揭示谜底,杀旳是鸡; ②使小说旳情节出人意料,波折生动;(欧亨利 式结尾) ③体现了主人一家旳热情慷慨、体贴周到,丰富 了人物形象; ④留给读者想象和回味旳余地(留白式结尾)。
3、以人物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①突出人物形象;②暗 示故事情节;③紧紧围绕中心,突出主题。
4、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 细节;对比挖苦,强化效果”旳作用。
5、以事件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 ②紧紧围绕中心、突出主旨旳作用。
6、以问题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读者 旳阅读爱好,引起读者旳思索”旳作用。
(5)主题上,突出了“我”对朋友旳旳 愧疚、怀念与眷恋之情,深化了主旨;
(6)形象上,前后文相同旳话语,突出 体现了“我旳朋友”旳主动乐观旳心态与 生活态度。
《一枪两个》: 4、请探究小说结尾旳体现效果。(6 分)
(19)茅屋旳大门打开了,佩佩塔穿着裙子,擎着蜡烛 走了出来。红色旳烛光摇曳不定,照到了灶口。两个人躺 在地上,交叉地叠在一块。打中了,一枪打死了两个。 (20)森托和佩佩塔怀着又恐怖又好奇旳心情,照照尸 体旳脸,不禁惊骇得失声叫起来,往后直退。 (21)原来是治安官巴蒂斯塔和他旳法警西格罗。
情感与态度
(塑造人物)
• 6、①贯穿全文线索,使文章构造愈加严谨。②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爱好。 ③铺开情节,

高考复习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课件

高考复习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课件
思考故事情节
通过结尾引发读者对故事情节的深入 思考,使读者对故事有更深入的理解 和认识。
04
高考复习中如何应对小说结尾的考查
熟悉常见的小说结尾类型01源自020304
欧亨利式结尾
结尾出人意料,与前文情节形 成反转,达到讽刺或幽默效果

悲剧式结尾
以悲剧收尾,通常表现主人公 的悲惨命运或主题的沉重感。
大团圆式结尾
对比不同年份真题的异同点,找 出高频考点和难点,预测未来命
题趋势。
分析答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针对不同的小说结尾艺术手法 ,提供相应的答题思路和技巧 。
分析常见错误答题方式,指出 其问题所在,并提供正确的答 题方向。
结合具体真题案例,详细讲解 如何分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以及如何组织答案和提高答 案的条理性。
文本细读
通过对结尾的细致分析,培养 文本细读的能力。
语境意识
理解结尾在作品中的位置和作 用,培养语境意识。
审美鉴赏
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 力,更好地体会结尾的艺术魅 力。
信息整合
学会整合文本信息,全面理解 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05
高考复习中小说结尾的备考策略
强化基础知识
掌握小说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基础 知识,理解小说结尾在这些要素
详细描述
开放式结尾通常在小说结尾处留下悬念或未解之谜,让读者无法得知故事最终的 结局或人物的命运,从而引发读者对故事后续发展的想象和思考。这种结尾方式 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感,使小说更加具有艺术魅力。
封闭式结尾
总结词
封闭式结尾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完整呈现,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结局。
详细描述
封闭式结尾在小说结尾处给出了明确的结局,让读者了解故事最终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这种结尾方式能够给读 者带来一种满足感,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完整性和终结感。封闭式结尾在传统小说中较为常见,也适用于一些现 代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考点解析】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 综合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 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 材料中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 整合。
落实到小说阅读中,即要求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小说 的情节结构,学会赏析小说情节技巧,分析小说情节 技巧的艺术效果。
真题实例
题目:2017年全国卷Ⅰ卷第6题
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点: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2017年全国卷Ⅰ卷第6题
解题过程
1.认真审题。审清题目的 【原题】 要求(注意:分析艺术效果、 6.小说以一个没有 分值) 谜底的“美好的谜” 2.通读全文,划出文中与 结尾,这样处理有 结尾“美好的谜”有联系 怎样的艺术效果? 的语句。(全面)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 (1)体现风沙描写的语句; 析。(6分) (谜的根源)
知识点击:小说结尾的类型及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欧 亨利式结尾)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 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 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规律总结
1.指向结构/情节:①生起波澜,出人意料 又合乎情理;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 使情节连贯。 2.指向内容/主题:点明或深化主题+结合内 容具体分析(赞颂,讽刺,揭露……) 3.指向人物: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 丰富人物形象。 4.指向读者:打破读者心理预期,给读者留 下想象回味的空间;震撼人心,给人以悲 伤(愉悦)之感。
附:
【自主命题省(区、市)近5年试题研究】
• 【2017年高考江苏卷】16.请探究小说结尾的 表达效果。(6分)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 【2017年高考山东卷】 22.本文结尾写到“我” 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 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七岔犄角的公鹿 》) • 【2017年高考浙江卷】 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 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一 种美味》) • 【2016年高考江苏卷】 16.请探究小说结尾 “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会明》)
拓展变式
【2017年高考江苏卷】16.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6分) (《一个圣诞节的 回忆》) 【2017年高考山东卷】 22. 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 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 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 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七岔犄角的公鹿 》) •【2016年高考江苏卷】 16. 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 义”的意蕴。(6分) (《会明》)
解题过程
【原题】
6.小说以一个没有 谜底的“美好的谜” 结尾,这样处理有 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 析。(6分)
1.认真审题。审清题目 的要求(分析、概括、 分值) 2.通读全文,划出文中 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 (全面) 3.根据结尾的常见作用 分析内容、结构、读者 等方面作用。 4.根据题目提问方式规 范答题。
(2)体现被困科研队员在身 陷绝境时却开门救助敲门人的 语句;(情感主旨) (3)描写蒙古族同胞的语句。 (伏笔照应)
2017年全国卷Ⅰ卷第6题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 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 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 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小说开篇,写狂风猛烈,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 环境奇异,氛围神秘, 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 暗示无人可以赶来。点 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 的一点水分。 出文末谜的根源。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 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用室内的混乱,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 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侧面写出风沙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猛烈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 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 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 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 西瓜不仅是解渴, 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 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更是救命。谜的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美好”。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 撞,竟全扑到门口。
更好地深化主题。
人生寄语: 这世上有两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藏在心中的梦想, 二是读进大脑的书。
பைடு நூலகம்
解题过程
【原题】
6.小说以一个没有 谜底的“美好的谜” 结尾,这样处理有 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 析。(6分)
【答案】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 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而谜的“美好”也深化 了主题(内容); ②故事戛然而止,与开 篇环境描写相呼应,强 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结构); 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 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 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读者)。
【常见题型 】
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 妙处。 2.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 进行分析。 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 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
“结尾效果”类题目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
附:
【全国卷近5年试题研究】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6.小说以一个没 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 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天嚣》) 【201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11.(4)作品为 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看法。(8分) (《古渡头》) 【201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11.(4)文末 “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 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鞋》)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 语言、行动描写, 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 写出被困队员冒死 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 救人的高尚品质, 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暗示主题。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 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 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 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 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 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 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与结尾的谜相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 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呼应。客观真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 实。 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 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 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易错点分析及对策
【易错点二】 信息点很多,但有重叠、 不准确、不全面,体现 了考生没有对文本进行 深入思考,答案缺乏条 理性等问题。
【试题启示二】
要深入阅读文本,准确把 握文本内涵;学会合并同 类信息,答题要点简练而 准确。
易错点分析及对策 错点分析
【试题启示三】 【易错点三】 信息点不全,只答出了 在读者感受这一方面的 作用。具体原因是学生 对结尾的常见表达效果 掌握不熟悉以及不会具 体分析。 小说结尾的常见作用: 结构上有点题、首尾呼 应、总结全文、出人意 料又在情理之中等作用; 内容上有突出人物品质 或精神、点明中心、深 化主旨等作用; 另外从读者的阅读感受 角度去分析,如引起阅 读兴趣等。
解题过程
【原题】
6.小说以一个没 有谜底的“美好的 谜”结尾,这样处 理有怎样的艺术效 果?请结合作品进 行分析。(6分)
1.认真审题。审清题目 的要求(分析、概括、 分值) 2.通读全文,划出文中 和结尾“美好的谜”有 关联的语句。(全面) 3.再根据小说结尾的常 见作用,分析在内容、 结构、读者等方面的艺 术效果。
“小说结尾”赏 析题还会以“探 究”“谈谈看法” 等表述形式出现, 这时,除了情节、 主题、人物、读者 方面作用的考虑, 要注意探究题开放 性和文本限制性的 统一。
备考策略
1.必须重视赏析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这个考点。因 为这个考点不仅在小说中是考查热点,在散文、实 用类文本中同样是考查重点。 2. 熟练掌握小说结尾的类型和作用,更关键的是学 会具体分析。掌握小说结尾的常见类型和基本作用 比较容易,但面对具体的文本能准确而全面的分析 是困难的,要在针对性题型的训练中提高分析综合、 鉴赏探究能力。 3.认真审题,规范答题。看清是效果分析题还是探 究题,探究题型在关注结构、内容、读者等角度的 同时,要注意探究题开放性和文本限制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