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课件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课件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课件PPT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老舍及其作品《我的母亲》,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概述《我的母亲》的内容。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理解《我的母亲》的文学价值。

教学内容: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分析《我的母亲》的文学特点。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相关资料进行讲解。

第三章:课文朗读与理解教学目标:通过朗读和理解课文,使学生掌握《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教学内容: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和问题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四章:文本分析与讨论教学目标:通过分析课文文本,使学生掌握《我的母亲》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等方面,讨论老舍的创作风格。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我的母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对老舍作品的兴趣。

教学内容: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第六章:文学手法分析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我的母亲》中的文学手法,提高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我的母亲》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文学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老舍的创作风格。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体会文学手法的运用。

第七章: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分析《我的母亲》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与作品主题的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我的母亲》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对主题的贡献。

教学方法: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文中人物,深入理解人物性格。

第八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我的母亲》的主题,提高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能力。

2024年老舍《我的母亲》优质课教案(精选

2024年老舍《我的母亲》优质课教案(精选

2024年老舍《我的母亲》优质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老舍先生的散文《我的母亲》,位于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

文章通过对母亲的描写,展现了母亲勤劳、善良、无私、坚强的品质,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敬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风格;学习并运用相关的阅读策略和技巧;培养感恩情怀和孝敬父母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2.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学习并运用相关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和孝敬父母的意识,提高道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如母亲的形象、品质等。

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风格;阅读策略和技巧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母爱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母亲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

2. 预习检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

3. 课堂讲解:a.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b. 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如对比、排比、描写等,并指导学生运用相关阅读策略和技巧。

c. 解析文章中的难点,如母亲的形象、品质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我的母亲》2. 主题思想:怀念母亲,敬仰母亲3. 写作特点:对比、排比、描写4. 阅读策略:理解、分析、感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母亲的认识和理解。

b. 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并举例说明。

c. 仿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2. 答案:a. 答案开放,要求表达对母亲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老舍及其作品《我的母亲》的相关背景信息。

2. 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老舍简介:生平等。

2. 《我的母亲》作品背景:时代背景、家庭背景等。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解老舍及其作品。

2. 课堂讲解:教师对老舍及《我的母亲》进行详细讲解。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介绍《我的母亲》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3. 分析《我的母亲》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五、课堂练习1. 学生分享对老舍及其作品的了解。

2. 学生讨论《我的母亲》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第二章:作品梗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我的母亲》的基本情节。

2. 培养学生对散文情节的概括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的母亲》故事梗概:母亲的性格、家庭生活等。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教师对《我的母亲》的故事梗概进行讲解。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梗概。

四、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我的母亲》的故事梗概。

2. 学生概括故事梗概,分享自己的理解。

五、课堂练习1. 学生复述《我的母亲》的故事梗概。

2. 学生针对故事梗概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我的母亲》中的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散文人物形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母亲形象:性格特点、形象塑造等。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教师对母亲形象进行分析。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母亲形象。

四、教学步骤1. 教师分析母亲形象的塑造和特点。

2. 学生分享对母亲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堂练习1. 学生描绘《我的母亲》中母亲的形象特点。

2. 学生针对母亲形象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第四章:艺术特色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我的母亲》的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 叙述手法:顺叙、倒叙等。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教师对《我的母亲》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完整版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完整版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完整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老舍及其作品《我的母亲》,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概述《我的母亲》的内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1.4 教学步骤(1)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介绍《我的母亲》的主题及结构。

(3)引导学生关注老舍的文学风格。

第二章:作品解析2.1 教学目的让学生深入理解《我的母亲》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2 教学内容分析《我的母亲》的文眼、结构、语言、情感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4 教学步骤(1)分析《我的母亲》的文眼,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亮点。

(2)梳理作品结构,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

(3)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老舍的文学风格。

(4)分析作品中的情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第三章:情感体验3.1 教学目的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3.2 教学内容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体会作者的情感。

3.3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

3.4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分享对母亲的感受。

(2)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3)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第四章:创作练习4.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2 教学内容以“我的母亲”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4.3 教学方法采用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情感。

4.4 教学步骤(1)布置写作任务,明确要求。

(2)引导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情感。

(3)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4)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分享和点评。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老舍作品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总结《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拓展老舍的其他作品。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课件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课件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课件PPT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我的母亲》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介绍老舍的基本信息,如生平、著作、文学地位等;阐述《我的母亲》在老舍作品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老舍的图片、著作等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第二章:文本分析(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文本的写作特色。

教学内容:老舍对母亲的描述,分析其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描绘母亲的性格特点,如善良、坚韧等。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三章:文本分析(第二部分)教学目标: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分析文本中的情感变化。

教学内容:分析文本中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以及母亲对作者成长的影响。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拓展阅读教学目标: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了解类似的主题作品。

教学内容:推荐与《我的母亲》主题相关的其他作品,如其他作家的母亲题材作品等。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我的母亲》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第六章:老舍作品风格解析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老舍独特的写作风格,分析其在《我的母亲》中的体现。

教学内容:老舍的语言特点,如北京方言的运用、幽默与讽刺的结合等。

教学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识别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第七章:情感表达技巧分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分析其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表达情感。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情感变化,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手法。

第八章:母亲形象分析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刻理解母亲形象在文本中的意义,思考母亲形象对作者的影响。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7篇)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7篇)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7篇)《我的母亲》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体会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

2、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感激和怀念之情。

3、认识中国妇女的优良传统美德并使之发扬光大。

教学重点:学习老舍先生回忆散文的写法和谋篇布局的精巧。

教学难点:对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知道有名的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月芽儿》《茶馆》《我这一辈子》是谁的作品吗?对了,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20世纪著名的现代作家,他的作品曾被译为二十多国文字在国外广为流传。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老舍先生讲述的他的母亲的故事。

请同学们先浏览一遍课文,把生字词找出来,查字典解决,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练习(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能说出其意思):殷勤揣在怀中撮土挨打掂量丧事殷红揣摩一撮子挨家挨户惦念廿位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讲出文中叙述了母亲的哪些事,理清思路,学生概括,老师归纳总结。

参考:母亲的身世;母亲的出嫁、生“我”;母亲的勤俭持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保护儿女;爱子情深;母对儿的理解、牵挂;儿对母的想念;儿对母的哀悼、感激和怀念。

齐读最后一段一起感受一下作者的感情。

加深对这种感情的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及对母的感激、怀念。

2、文中所叙述的事例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

参考:反映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吃苦耐劳、勤俭、爱清洁、热情好客、乐于助人、能忍让、不怕吃亏、坚强、勇敢(软而硬的性格)爱子情深、无私第二课时三、探究研读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对母亲身世的叙述在全文来说有什么作用?母亲既非大家闺秀,又非小家碧玉,而是出生在穷苦农家,所以她从小就能吃苦,她的出生和小时候艰苦的生活也培养了她热爱劳动的习惯,造就了她坚韧、吃苦耐劳的品格,所以这些叙述为下文写母亲的勤劳、“软而硬的性格”埋下了伏笔。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家庭观念。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简介: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概述《我的母亲》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1.2.2 人物分析:分析作品中的母亲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对子女的影响。

1.2.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思考亲情的重要性。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阅读作品,理解情节和人物。

2.1.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2.1.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针对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和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老舍的图片、作品节选等,丰富教学手段。

2.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老舍和《我的母亲》的信息。

2.2.3 纸质教材:提供《我的母亲》的全文,方便学生阅读和做笔记。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阅读学生独立阅读《我的母亲》,理解情节和人物。

3.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3.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针对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和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母爱的伟大和亲情的重要性。

第四章:作业设计与评价4.1 作业设计布置一篇关于《我的母亲》的读后感,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4.2 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反思与改进5.1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和不足之处。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完整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老舍及其作品《我的母亲》的背景信息。

引发学生对母亲这个主题的思考,认识到母爱的伟大。

1.2 教学内容介绍老舍的生平和作品。

引导学生思考母爱的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老舍的作品。

1.4 教学步骤1.4.1 展示老舍的图片和生平简介,引发学生对老舍作品的兴趣。

1.4.2 提出问题:“在你的心中,母亲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1.4.3 引导学生关注母爱的伟大,分享一些关于母爱的感人故事或经历。

1.4.4 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母爱的重要性。

第二章:作品梗概2.1 教学目标了解《我的母亲》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分析作品中的母亲形象,理解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2.2 教学内容概述《我的母亲》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分析作品中的母亲形象,探讨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品,分析母亲形象,理解作者的赞美之情。

2.4 教学步骤2.4.1 讲述《我的母亲》的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

2.4.2 引导学生阅读作品,注意观察和分析母亲的形象。

2.4.3 讨论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4.4 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母爱的伟大和珍贵。

第三章:人物分析3.1 教学目标分析作品中的母亲形象,理解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深入分析作品中的母亲形象,探讨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母亲形象。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4 教学步骤3.4.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母亲的形象和特点。

3.4.2 让学生阅读作品,注意观察和分析母亲的言行举止。

3.4.3 讨论母亲形象的意义,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母亲》
阳春市实验中学高一语文薛光男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体会赏析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细节描写,进而把握母亲的形象。

3.训练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能力。

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朴素的语言,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位作家这样说道:“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

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

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我的母亲》,感受老舍笔下那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课文内容分析:
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快速阅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上顺序号,并从文中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用以下句式来回答:
1.第自然段,写了母亲(事),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的人。

参考:
(1)第8段。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第8段。

“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

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第8段。

“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勤劳诚实认真
(2)第10段。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


——热情好客
(3)第11段。

①“姑母时常闹脾气。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②“她最会吃亏。

……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善良隐忍、宽厚忍让
(4)第12段。

“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坚韧刚强
(5)第13段。

①“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

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②“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

我只说了句:
‘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③“三姐是母亲的右手。

……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参考】: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2.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母亲对我进行的是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良好的生活习惯)
(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好客的习性)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

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

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软而硬的性格)
(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

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

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参考】: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作者称作是“生命的教育”?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交给学生知识,讲道理,而母亲不识字,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她给“我”的教育不是语言上的,而是行动上的。

不是通过言传而是通过身教,她在生活中默默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习惯、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我”深远的影响。

3.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对儿女深情的母亲,请同学们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语句或段落,说说自己的感受。

(1).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

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

(这幅画面如此生动感人离不开作者成功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
的典型情境,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

主要是细微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2).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

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

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

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虽依依不舍却不曾挽留,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深沉、内敛而含蓄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4.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深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感情,请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母亲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谈谈你的感受?
第13段结尾处,“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了,她已入了土。


第14段中写“我”两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她都深深理解,默许了,表示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疾和感激,
第15~17段几乎都是对远方母亲的惦念之情。

结尾“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让人一下子感爱到作者痛失老母亲后撕心裂肺的痛苦。

5.文章为我们展现了母子间的深厚情感,感人至深,关键在于成功的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节体现人物的性格,母亲对子女的影响也正是通过一个个的生活细节体现的。

让我们也来学一学老舍,请同学们选取一个生活细节写一段自己与父母间感人的故事。

总结
有一种爱是不能被怀疑的,那就是母亲对儿女的爱,母爱这个永恒的话题,我们道也道不尽,写也写不完,就让我们把这份感激之情化为实际行动,用爱,用行动去回报我们的父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