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我的母亲公开课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公开课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公开课教学设计我的母亲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8篇)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

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我的母亲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母亲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记重点字词。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设想本文是胡适先生对母亲的回忆,文章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

本课时主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对作者为人处世的影响,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通过质疑解疑解决文中“为什么要写前三段”等难点问题。

最后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母亲,并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激发起他们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1.课件展示体现母爱亲情的画面,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

2.师: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用笔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著名学者胡适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去了解一下这位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母亲有怎样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课件展示重点字词)文绉绉穈先生掷铜钱庶祖母翳病舔去侮辱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文绉绉”“侮辱”造句。

三、了解作者(课件展示胡适形象及个人主要情况,并给学生推荐《胡适自传》)生自由读,了解胡适相关情况。

四、探索新知㈠整体感知师生合作朗读文章(播放歌曲《母亲》),生思考问题: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课件展示母子亲情的画面并出示问题)师生读文后,生回答明确: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完整版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完整版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完整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老舍及其作品《我的母亲》,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概述《我的母亲》的内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1.4 教学步骤(1)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介绍《我的母亲》的主题及结构。

(3)引导学生关注老舍的文学风格。

第二章:作品解析2.1 教学目的让学生深入理解《我的母亲》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2 教学内容分析《我的母亲》的文眼、结构、语言、情感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4 教学步骤(1)分析《我的母亲》的文眼,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亮点。

(2)梳理作品结构,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

(3)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老舍的文学风格。

(4)分析作品中的情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第三章:情感体验3.1 教学目的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3.2 教学内容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体会作者的情感。

3.3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

3.4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分享对母亲的感受。

(2)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3)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第四章:创作练习4.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2 教学内容以“我的母亲”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4.3 教学方法采用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情感。

4.4 教学步骤(1)布置写作任务,明确要求。

(2)引导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情感。

(3)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4)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分享和点评。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老舍作品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总结《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拓展老舍的其他作品。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描绘,感受母爱的伟大。

2. 分析文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母亲》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运用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单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我的母亲》。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母爱的伟大。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文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

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艺、写信等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与母亲的故事或经历,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情感交流。

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或《茶馆》,了解老舍的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2. 写一篇读书笔记,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八、课程进度安排1. 第二课时:继续分析课文《我的母亲》,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第三课时:进行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母亲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该文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老舍先生对母亲的情感表达,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母爱的伟大和珍贵。

2.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重长辈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对母亲情感的深入剖析,以及对文章语言特色的理解。

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母爱的感人故事,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 讲解课文:a. 分析文章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框架。

b. 讲解文章中关于母亲的事迹,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

c. 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老舍《我的母亲》2. 板书内容:a. 文章结构:总分总b. 母爱主题:伟大、无私、珍贵c. 语言特色:朴实、真挚、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b. 选取文章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分析其语言特色。

2. 答案:a. 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对母亲的敬爱、感激、愧疚、怀念。

b. 精彩片段语言特色分析示例:文章第五段,通过描述母亲为家庭付出的辛劳,展现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语言朴实无华,真挚感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布置一篇以“我的母亲”为主题的作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7篇)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7篇)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7篇)《我的母亲》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体会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

2、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感激和怀念之情。

3、认识中国妇女的优良传统美德并使之发扬光大。

教学重点:学习老舍先生回忆散文的写法和谋篇布局的精巧。

教学难点:对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知道有名的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月芽儿》《茶馆》《我这一辈子》是谁的作品吗?对了,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20世纪著名的现代作家,他的作品曾被译为二十多国文字在国外广为流传。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老舍先生讲述的他的母亲的故事。

请同学们先浏览一遍课文,把生字词找出来,查字典解决,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练习(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能说出其意思):殷勤揣在怀中撮土挨打掂量丧事殷红揣摩一撮子挨家挨户惦念廿位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讲出文中叙述了母亲的哪些事,理清思路,学生概括,老师归纳总结。

参考:母亲的身世;母亲的出嫁、生“我”;母亲的勤俭持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保护儿女;爱子情深;母对儿的理解、牵挂;儿对母的想念;儿对母的哀悼、感激和怀念。

齐读最后一段一起感受一下作者的感情。

加深对这种感情的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及对母的感激、怀念。

2、文中所叙述的事例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

参考:反映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吃苦耐劳、勤俭、爱清洁、热情好客、乐于助人、能忍让、不怕吃亏、坚强、勇敢(软而硬的性格)爱子情深、无私第二课时三、探究研读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对母亲身世的叙述在全文来说有什么作用?母亲既非大家闺秀,又非小家碧玉,而是出生在穷苦农家,所以她从小就能吃苦,她的出生和小时候艰苦的生活也培养了她热爱劳动的习惯,造就了她坚韧、吃苦耐劳的品格,所以这些叙述为下文写母亲的勤劳、“软而硬的性格”埋下了伏笔。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回忆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能够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体会老舍先生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b.学习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c.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

b.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b.增强对家庭、亲情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b.学习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a.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b.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练习。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a.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节吗?你们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意的?2.自主阅读a.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b.学生阅读,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讨论a.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享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

4.学习生字词a.教师出示生字词,请同学们认读并组内交流。

b.学生认读,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a.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的母亲》,你们对课文有什么感受?2.学习课文写作技巧a.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仿写练习a.请同学们以“我的母亲”为主题,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

b.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课堂小结a.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1.检查仿写作业a.教师挑选几篇学生的仿写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

b.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2.拓展阅读a.请同学们阅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进一步了解老舍先生的写作风格。

b.学生阅读,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小结a.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老舍《我的母亲》优质课教案(精选

老舍《我的母亲》优质课教案(精选

老舍《我的母亲》优质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为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

文章通过真实感人的描述,展现了母亲的形象以及她对孩子的影响。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脉络、语言特色;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母爱的伟大。

2. 掌握文章的结构脉络,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母爱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如母爱的伟大、家庭教育的意义等。

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脉络,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分享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 精读课文:a. 分析文章主题思想,讨论母爱的伟大。

b. 分析文章结构脉络,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c. 分析文章语言特色,品味精彩词句。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为例,讲解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写一段关于母亲的记叙文。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重点,分享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母爱的伟大2. 结构脉络:起承转合3. 语言特色:生动形象、感情真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母亲的记叙文。

b.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母爱的理解。

2. 答案:a. 学生作品,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b. 学生口头表达,教师点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查找不足,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其他关于母爱的作品,如冰心的《母亲》。

b. 组织一次关于母爱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

c. 邀请家长参加学校举办的“母爱颂”活动,增进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老舍《我的母亲》优质课教案(精选

老舍《我的母亲》优质课教案(精选

老舍《我的母亲》优质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老舍先生的散文《我的母亲》,出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语言品味、母亲形象分析、作者情感体验和写作技巧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十一课。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2.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章语言,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3. 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激发学生对亲情的表达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母亲形象,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探讨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母爱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点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3. 精读课文:b. 品味文章语言:挑选文中的精彩句子,让学生品味、分析,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c. 探讨写作技巧:分析文章的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母亲的形象。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母亲形象、文章语言和写作技巧的认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写一段关于自己母亲的文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母亲”为题,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母亲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母亲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感受母爱的伟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加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时光,学会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爱意。

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母亲形象的分析。

2. 文章语言品味。

3. 写作技巧探讨。

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设计。

一、母亲形象分析母亲形象是本文的核心,对母亲形象的分析是教学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母亲》
阳春市实验中学高一语文薛光男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体会赏析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细节描写,进而把握母亲的形象。

3.训练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能力。

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朴素的语言,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位作家这样说道:“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

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

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我的母亲》,感受老舍笔下那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课文内容分析:
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快速阅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上顺序号,并从文中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用以下句式来回答:
1.第自然段,写了母亲(事),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的人。

参考:
(1)第8段。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第8段。

“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

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第8段。

“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勤劳诚实认真
(2)第10段。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


——热情好客
(3)第11段。

①“姑母时常闹脾气。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②“她最会吃亏。

……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善良隐忍、宽厚忍让
(4)第12段。

“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坚韧刚强
(5)第13段。

①“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

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②“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

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③“三姐是母亲的右手。

……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参考】: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2.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母亲对我进行的是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良好的生活习惯)
(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好客的习性)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

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

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软而硬的性格)
(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

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

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参考】: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作者称作是“生命的教育”?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交给学生知识,讲道理,而母亲不识字,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她给“我”的教育不是语言上的,而是行动上的。

不是通过言传而是通过身教,她在生活中默默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习惯、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我”深远的影响。

3.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对儿女深情的母亲,请同学们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语句或段落,说说自己的感受。

(1).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

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

(这幅画面如此生动感人离不开作者成功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
的典型情境,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

主要是细微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2).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

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

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

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虽依依不舍却不曾挽留,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深沉、内敛而含蓄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4.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深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感情,请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母亲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谈谈你的感受?
第13段结尾处,“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了,她已入了土。


第14段中写“我”两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她都深深理解,默许了,表示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疾和感激,
第15~17段几乎都是对远方母亲的惦念之情。

结尾“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让人一下子感爱到作者痛失老母亲后撕心裂肺的痛苦。

5.文章为我们展现了母子间的深厚情感,感人至深,关键在于成功的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节体现人物的性格,母亲对子女的影响也正是通过一个个的生活细节体现的。

让我们也来学一学老舍,请同学们选取一个生活细节写一段自己与父母间感人的故事。

总结
有一种爱是不能被怀疑的,那就是母亲对儿女的爱,母爱这个永恒的话题,我们道也道不尽,写也写不完,就让我们把这份感激之情化为实际行动,用爱,用行动去回报我们的父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