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老舍 精编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精选5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精选5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屏幕显示: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母亲的英文mother意味着什么?--M (many):妈妈给了我们很多很多;O (old):妈妈总为我们操心,白发已爬上了头;T (tears):妈妈为我们流过不少泪;H (heart):妈妈有一颗慈祥温暖的心;E (eyes):妈妈注视我的目光总是充满着爱;R (right):妈妈从不欺骗我们,总教导我们去做正确的事情。
以大海为背景,左上方写着《我的母亲》--老舍,右下方是老舍图像。
左边字幕:母爱、生命的乐章。
母爱,是人类最神圣的情感,具有永恒的人性魅力。
歌颂母爱,怀念母亲便成为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很多作家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书写母子情深。
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篇质朴感人的回忆散文。
(二)审美阅读,情感体验1. 母亲的形象美老舍的母亲并不识字,她是一位普通的妇女,但她毕竟又有其不一般的地方,那就是她为中华民族生养了一位伟大的作家,给他以“生命的教育”,使他在性格习惯、为人处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一种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优良传统的美德。
那么,在老舍的眼中,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母亲对“我”进行了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呢?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跟着作者走进他贫寒的家,去认识那位伟大的母亲。
学生阅读思考、概括,屏幕显示:母亲的形象美勤俭诚实吃苦耐劳热情好客谦让随和善良坚强作者通过回忆展现了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真、善、美的灵魂。
学生阅读思考:文中哪些饱含深情的议论抒发了老舍对母亲的崇敬和缅怀。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老舍对母亲的深情描绘。
1.2 提高阅读能力:通过阅读理解、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培养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珍惜家庭的情感态度。
1.4 提升写作技巧: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描绘;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在讲解课文时,运用讲授法,系统地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2 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描绘。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准备《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确保学生有教材可以使用。
4.2 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课件,以便在讲解时使用。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我的母亲》。
5.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描绘。
5.3 讨论与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5.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描绘。
5.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5.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写作技巧运用到实际中。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思考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6.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了解他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3 写作技巧运用:通过学生的写作作业,评估他们对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巧的运用情况。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完整版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完整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老舍及其作品《我的母亲》,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概述《我的母亲》的内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1.4 教学步骤(1)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介绍《我的母亲》的主题及结构。
(3)引导学生关注老舍的文学风格。
第二章:作品解析2.1 教学目的让学生深入理解《我的母亲》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2 教学内容分析《我的母亲》的文眼、结构、语言、情感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4 教学步骤(1)分析《我的母亲》的文眼,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亮点。
(2)梳理作品结构,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
(3)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老舍的文学风格。
(4)分析作品中的情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第三章:情感体验3.1 教学目的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3.2 教学内容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体会作者的情感。
3.3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
3.4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分享对母亲的感受。
(2)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3)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第四章:创作练习4.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2 教学内容以“我的母亲”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4.3 教学方法采用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情感。
4.4 教学步骤(1)布置写作任务,明确要求。
(2)引导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情感。
(3)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4)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分享和点评。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老舍作品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总结《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拓展老舍的其他作品。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描绘,感受母爱的伟大。
2. 分析文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母亲》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运用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单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我的母亲》。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母爱的伟大。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文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
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艺、写信等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与母亲的故事或经历,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情感交流。
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或《茶馆》,了解老舍的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2. 写一篇读书笔记,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八、课程进度安排1. 第二课时:继续分析课文《我的母亲》,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第三课时:进行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母亲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7篇)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7篇)《我的母亲》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体会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
2、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感激和怀念之情。
3、认识中国妇女的优良传统美德并使之发扬光大。
教学重点:学习老舍先生回忆散文的写法和谋篇布局的精巧。
教学难点:对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知道有名的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月芽儿》《茶馆》《我这一辈子》是谁的作品吗?对了,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20世纪著名的现代作家,他的作品曾被译为二十多国文字在国外广为流传。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老舍先生讲述的他的母亲的故事。
请同学们先浏览一遍课文,把生字词找出来,查字典解决,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练习(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能说出其意思):殷勤揣在怀中撮土挨打掂量丧事殷红揣摩一撮子挨家挨户惦念廿位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讲出文中叙述了母亲的哪些事,理清思路,学生概括,老师归纳总结。
参考:母亲的身世;母亲的出嫁、生“我”;母亲的勤俭持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保护儿女;爱子情深;母对儿的理解、牵挂;儿对母的想念;儿对母的哀悼、感激和怀念。
齐读最后一段一起感受一下作者的感情。
加深对这种感情的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及对母的感激、怀念。
2、文中所叙述的事例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
参考:反映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吃苦耐劳、勤俭、爱清洁、热情好客、乐于助人、能忍让、不怕吃亏、坚强、勇敢(软而硬的性格)爱子情深、无私第二课时三、探究研读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对母亲身世的叙述在全文来说有什么作用?母亲既非大家闺秀,又非小家碧玉,而是出生在穷苦农家,所以她从小就能吃苦,她的出生和小时候艰苦的生活也培养了她热爱劳动的习惯,造就了她坚韧、吃苦耐劳的品格,所以这些叙述为下文写母亲的勤劳、“软而硬的性格”埋下了伏笔。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老舍《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优秀3篇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老舍《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里的3篇老舍《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我的母亲老舍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老舍《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篇一《我的母亲》是一篇质朴无华、情真意切的回忆母亲的散文。
文章中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子女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
在文中,老舍细细地描述了母亲的性格,她勤劳、热心、疼爱儿女。
母亲给他的是“生命的教育”。
这篇文章的风格是纯朴而清新的。
语言随情而发,自然朴素,字字句句都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深之语;结构任性而为,平实流畅。
结尾处,一声沉痛的叹息,明白如话,却是意悲而远,感人至深。
教学目的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绰号(chuo4)庶祖母(shu4)吹笙(sheng3)摹画(mo2)眼翳(yi4)舔去(tian3)侮辱(wu3)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入母亲是人生的一位老师。
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老舍《我的母亲》优质课教案(精选

老舍《我的母亲》优质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为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
文章通过真实感人的描述,展现了母亲的形象以及她对孩子的影响。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脉络、语言特色;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母爱的伟大。
2. 掌握文章的结构脉络,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母爱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如母爱的伟大、家庭教育的意义等。
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脉络,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分享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 精读课文:a. 分析文章主题思想,讨论母爱的伟大。
b. 分析文章结构脉络,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c. 分析文章语言特色,品味精彩词句。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为例,讲解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写一段关于母亲的记叙文。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重点,分享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母爱的伟大2. 结构脉络:起承转合3. 语言特色:生动形象、感情真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母亲的记叙文。
b.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母爱的理解。
2. 答案:a. 学生作品,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b. 学生口头表达,教师点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查找不足,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其他关于母爱的作品,如冰心的《母亲》。
b. 组织一次关于母爱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
c. 邀请家长参加学校举办的“母爱颂”活动,增进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老舍《我的母亲》优质课教案(精选

老舍《我的母亲》优质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老舍先生的散文《我的母亲》,出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语言品味、母亲形象分析、作者情感体验和写作技巧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十一课。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2.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章语言,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3. 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激发学生对亲情的表达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母亲形象,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探讨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母爱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点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3. 精读课文:b. 品味文章语言:挑选文中的精彩句子,让学生品味、分析,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c. 探讨写作技巧:分析文章的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母亲的形象。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母亲形象、文章语言和写作技巧的认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写一段关于自己母亲的文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母亲”为题,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母亲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母亲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感受母爱的伟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加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时光,学会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爱意。
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母亲形象的分析。
2. 文章语言品味。
3. 写作技巧探讨。
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设计。
一、母亲形象分析母亲形象是本文的核心,对母亲形象的分析是教学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抒情散文的写法,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及情感。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成语积累
由轮到的学生上台带领大家积累三个成语,讲一个成语故事。
(二)、新课
1、导语: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回忆母亲的散文。
介绍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
满族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老舍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红卫兵的毒打和凌辱,不久他被发现自杀于北京太平湖,当时老舍家在灯市口附近,距离太平湖很远,离老舍家近的有什刹海,后海等等,为什么他舍近求远将最后的归宿选在太平湖呢?
老舍的儿子舒乙后来提供了一个答案:舒乙在父亲去世后有一天打开一张北京老地图,竟一下子找到了答案,太平湖和老舍母亲晚年的住地观音庵胡同很近,舒乙明白了原来父亲是找自己老母亲去了,舒乙的答案是否正确,难以确认,但老舍对自己的母亲感情深厚,却毫无疑问。
老舍特别孝爱的母亲是什么样一个人?她对老舍有什么样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的散文《我的母亲》,去感受老舍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3、字词(齐读板书字词)
廿(niàn),意为二十。
一撮土(cuō)惦念(惦念)
4、感知课文的同时,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并找到课文先后六次提到了母亲对我的影响:
作者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来组织材料。
找出文中表现时间顺序的语句,就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和内容了。
明确:母亲生在农家→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生我时,母亲已有四十一岁→我一岁半→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在她70大寿的那一天→母亲已去世一年。
第1~2段:母亲的家庭背景
第3~6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
第7~10段:母亲的勤俭、朴实、热情好客
第11~12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
第13~14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
第15~16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第17段:儿子对母亲的感谢,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5、课文先后六次提到了母亲对我的影响:
①第9自然段:从母亲那儿,“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②第10自然段:养成了“好客的习性”;
③第11自然段:“她最会吃亏”,“她宁可吃亏,不斗气”;
④第12自然段:“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
⑤第12自然段:“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⑥第12自然段: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7、重点分析13段中的细节描写的运用,从中体会母亲对子女的爱。
首先:齐读此段,要充满感情。
第二步:第13节从哪三件事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第三步:找出第二、三件事中的细节描写,并体会它所体现出的感情。
“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
一笑、一楞、一叹(抓住母亲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描写)
“她楞住了”写出了母亲听说儿子还须辞母返校时感到突然的神态,表现了母亲的爱子情深。
“母亲笑了”写出了母亲看到儿子在除夕夜请假回家看望她,深感欣慰的神态。
“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写出了母亲不舍得让儿子走,但又明白事理,虽依依不舍却不曾挽留,对儿子体谅及对他工作的支持,表现了母亲爱子情深。
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8、情感体验,欣赏感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当我们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面容,当我们喝着母亲为我们煲好的汤,当我们听着母亲日复一日的唠叨,我们是不是能感觉到她们的心、她们的爱?大音希声,至爱寡言,也许我们的母亲并没有把爱字挂在嘴边,可是她们深沉的爱,我们依然可以那么清晰的感觉到。
母爱是水,是沉默不语的水,可是却包含着多少涌动的心血。
练习与思考
一、
1. cuō
2. niàn
3.chēng
4. Diàn
二、
1. “终年”一词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辛劳着,年复一年地忙碌着,把家维持得好好的,自己却得不到休息。
作者反复强调‘终年”,正是突出了母亲任劳任怨、勤劳质朴的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2.“这里”具体指的是“我”跟着母亲与三姐做事。
这些习惯指的是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3. 文中连用四个“怕”,是因为我接到家信时担心与害怕有不祥的消息,是急切地盼望家信与迟疑着打开家信的心理矛盾的体现。
“失了根的花草”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失了根的花草”在文中的意思是没有了母亲的孩子。
三、
第一问:主要写了“缝洗衣服”、“收拾家务”、“款待客人”、“善待姑母”、“保护儿女”,、“筹款上学”、“三姐出嫁”、“送我返校”等事。
第二问:分别写出了母亲认真、诚实、善良、热清、宽厚、坚韧等思想性格。
第三问:勤俭诚实;任劳任怨;爱花爱家爱清洁;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宁可吃亏,不斗气;在灾难面前有着保护儿女的铮铮硬骨;为了子女的前程,不辞辛劳;深明大义,把对子女的爱深深地藏在心底等。
四、
1. “含泪”两字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依依不舍之情。
2. 写出了母亲欣喜万分而又百感交集的感情。
3. 写母亲对三姐出嫁的依依不舍,但又不能耽误女儿青春的心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对三姐深深的爱。
4. ‘“笑”、“愣”、“叹”、“递”逼真地写出了母亲细微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了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个“笑”字,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愣”一“叹”写出了母亲失望而无奈的心理。
“去吧小子!”,写出了母亲的深明大义和无尽的爱意。
五、略。
学生只要举例说出母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身教言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即可。
补充:鉴赏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
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
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
“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
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
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
”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
“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