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我的母亲》教案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描绘,感受母爱的伟大。
2. 分析文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母亲》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运用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单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我的母亲》。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母爱的伟大。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文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
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艺、写信等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与母亲的故事或经历,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情感交流。
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或《茶馆》,了解老舍的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2. 写一篇读书笔记,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八、课程进度安排1. 第二课时:继续分析课文《我的母亲》,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第三课时:进行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母亲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该文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老舍先生对母亲的情感表达,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母爱的伟大和珍贵。
2.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重长辈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对母亲情感的深入剖析,以及对文章语言特色的理解。
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母爱的感人故事,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 讲解课文:a. 分析文章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框架。
b. 讲解文章中关于母亲的事迹,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
c. 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老舍《我的母亲》2. 板书内容:a. 文章结构:总分总b. 母爱主题:伟大、无私、珍贵c. 语言特色:朴实、真挚、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b. 选取文章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分析其语言特色。
2. 答案:a. 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对母亲的敬爱、感激、愧疚、怀念。
b. 精彩片段语言特色分析示例:文章第五段,通过描述母亲为家庭付出的辛劳,展现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语言朴实无华,真挚感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布置一篇以“我的母亲”为主题的作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2.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培养自己尊敬父母、热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2.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我的母亲》的相关资料,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我的母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我的母亲》,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母亲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我的母亲”为主题,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布置作业学生课后背诵课文《我的母亲》,并完成相关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教师提供其他描述母亲的文学作品,如《妈妈》、《母亲》等,让学生对比老舍的《我的母亲》,分析不同作者对母亲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 观看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改编自《我的母亲》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感受作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七、小组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与母亲的互动,分享感人的故事或回忆。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制作一份关于“我的母亲”的海报或PPT,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
老舍散文我的母亲教案

老舍散文我的母亲教案《我的母亲》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的。
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老舍散文《我的母亲》教案以供大家学习。
老舍散文《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
3.会认文中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自学、合作探究等方法品词析句,感悟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挚爱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文,感受母亲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从而提升学生对亲情的珍视,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亲人。
4.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
教学步骤: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昨天老师在预习作业中让大家浏览本单元的课文,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本单元全是老舍的文章,和以前的冰心文学单元一样,意在让大家读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从而感受其语言特色和人格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浏览本单元文章,发现单元特点——老舍文学单元,在头脑中建立起初步的学习框架,并培养了学生浏览文章获取信息的能力。
师:关于老舍,你了解哪些?请结合预习作业中你搜集的资料,给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谈对老舍的初步认识,让孩子们走近作家,引起学文的兴趣。
师:在这个单元里,最先向我们走来的是老舍的母亲。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老舍笔下母亲的形象。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检测预习作业: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在小组内通读全文。
教师相机板书学生遗留的问题。
容易读错的字:撮土供给提倡就寝不易理解的词语:出阁敷衍铜活张罗刮痧筹划2、抽查课文朗读情况。
抽查每组一名同学在全班读一到两个自然段。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回忆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能够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体会老舍先生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b.学习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c.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
b.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b.增强对家庭、亲情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b.学习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a.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b.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练习。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a.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节吗?你们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意的?2.自主阅读a.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b.学生阅读,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讨论a.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享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
4.学习生字词a.教师出示生字词,请同学们认读并组内交流。
b.学生认读,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a.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的母亲》,你们对课文有什么感受?2.学习课文写作技巧a.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仿写练习a.请同学们以“我的母亲”为主题,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
b.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课堂小结a.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1.检查仿写作业a.教师挑选几篇学生的仿写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
b.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2.拓展阅读a.请同学们阅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进一步了解老舍先生的写作风格。
b.学生阅读,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小结a.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老舍《我的母亲》优质课教案(精选

老舍《我的母亲》优质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老舍先生的散文《我的母亲》,出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语言品味、母亲形象分析、作者情感体验和写作技巧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十一课。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2.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章语言,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3. 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激发学生对亲情的表达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母亲形象,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探讨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母爱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点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3. 精读课文:b. 品味文章语言:挑选文中的精彩句子,让学生品味、分析,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c. 探讨写作技巧:分析文章的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母亲的形象。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母亲形象、文章语言和写作技巧的认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写一段关于自己母亲的文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母亲”为题,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母亲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母亲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感受母爱的伟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加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时光,学会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爱意。
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母亲形象的分析。
2. 文章语言品味。
3. 写作技巧探讨。
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设计。
一、母亲形象分析母亲形象是本文的核心,对母亲形象的分析是教学难点。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教案标题:《我的母亲》老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b.理解《我的母亲》这篇散文的主旨和情感;
c.掌握散文赏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d.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亲情的感情。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本的能力;
b.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c.培养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
a.增强学生对母亲的感恩和关爱;
b.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a.分析《我的母亲》这篇散文的主旨;
b.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亲情的感情;
c.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珍惜。
2.教学难点:
a.分析散文的情感;
b.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本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1.导入法:通过提问、展示照片等方式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合作学习,通过交流和合作提高
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教师讲解法:通过讲解散文的背景、内容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
入理解散文。
4.学生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阅读散文,分析文本,表达观点。
四、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母亲和孩子亲昵的照片,提问学生关于母亲的
话题。
引导学生讨论母亲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优秀8篇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优秀8篇老舍《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识记有关老舍文学常识B、了解记叙文可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方式方法。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阅读目标:体味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风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母亲是我们出生以后最先接触到的亲人,母亲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曾经学习过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今天让我们大家再来学习一片描写母亲,母爱,以及母子亲情的文章。
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
第一部分,介绍作者。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我们在过往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老舍先生的文章,那位同学能够将你所了解的关于老舍的信息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老舍的文学常识。
)学生回答,两名同学相互补充完成,教师最后整理,帮助学生记忆。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
出生于北京一个贫穷的满族家庭,幼年家庭贫困。
1913年近北京师范学校学习,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我们曾经学习的写景抒情散文《济南的冬天》就是创作于老舍先生在济南任教期间。
老舍先生在英国游学时,写出了他的英伦三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著名长篇小说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著名话剧作品《茶馆》《龙须沟》,老舍先生因其在文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第二部分,讲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表明时间顺序的句子。
提问学生,找出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
两到三位同学补充完整。
提示学生发现本文的记叙顺序——时间顺序。
2、读完全文,同学们又没有被这样一位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呢?思考一下稳中写了怎样的一位母亲,结合文中的例子,小组讨论总结出母亲的优秀品质。
A勤劳、吃苦——3自然段B热情好客——10自然段C贫而乐施——随份子等D善良隐忍——对姑母的态度E乐于助人——11自然段F坚强——13自然段3、文中写到这样一位坚强的母亲,在面对自己的子女的时候,却曾经留下了四滴眼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欣赏画面和新闻,看看这表现什么主题。
(生回答:母爱。
)
名人对母爱的描绘: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
郑振铎
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乔治•艾略特
活动一: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
二、课文探究
1、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
满族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
“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2、思考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
美国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他的母亲对他是否跟惠特曼说的一样?
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思考二:(探讨)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
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我们张罗,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承受着在我们眼中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切,并在不断接受我们因不满生活所发出的唠叨、牢骚。
但,血浓于水,正是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
三、深入探究
1、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
面对这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
下面,你们能告诉我,母亲给了老舍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吗?
明确:四个方面——
(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
(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
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
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
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
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
2、写作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
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四、重点研习
1、第12节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
明确:(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
(2)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
(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2、第13节具体从哪三件事来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明确:(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不但不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的右手。
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第三件事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
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
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
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
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五、鉴赏语言特色
参见教参
八、亲情作业
1、体验母爱,体验亲恩。
明确: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当我们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面容,当我们喝着母亲为我们煲好的汤,当我们听着母亲日复一日的唠叨,我们是不是能感觉到她们的心、她们的爱?大音希声,至爱寡言,也许我们的母亲并没有把爱字挂在嘴边,可是她们深沉的爱,我们依然可以那么清晰的感觉到。
母爱是水,是沉默不语的水,可是却包含着多少涌动的心血。
2、请以“心中有爱要表达”为题,畅谈你对母亲的爱。
3、浓浓的母爱给了作者生命的教育,请找出母亲对“我”的影响。
4、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为他们洗脚,为他们夹菜等,看看他们是什么反映。
将这些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