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案(老舍)

合集下载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3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3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3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一1、知识目标:⑴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00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⑵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2、能力目标:⑴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⑵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德育目标: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课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

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及其深远影响。

2、延伸拓展:本文选自《胡适自传》。

引导学生延伸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如其中的《先母行述》,全貌性地感知胡适及其作品所包蕴的人文内涵。

教材分析:这篇文章是作者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胡适一生的成就和其谦逊的品性、宽以待人的态度离不开一个伟大的女人――她的母亲冯顺弟。

冯顺弟16岁就做48岁的胡适父亲的续弦,23岁就成了寡妇,前妻的孩子都比她大。

为了当好家,她时刻小心谨慎,宁愿自己委屈。

她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

守寡23年,她离开了人世,而那时,她的儿子已经学成回国,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

而且成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增强社会人生的体悟与观察,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

另外,文章语言极其自然、质朴,但又含意丰富,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学习。

同时本单元语文综合实践《献给母亲的歌》也是这篇课文向课外的延伸。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同学们,母爱,是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完整版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完整版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完整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老舍及其作品《我的母亲》,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概述《我的母亲》的内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1.4 教学步骤(1)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介绍《我的母亲》的主题及结构。

(3)引导学生关注老舍的文学风格。

第二章:作品解析2.1 教学目的让学生深入理解《我的母亲》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2 教学内容分析《我的母亲》的文眼、结构、语言、情感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4 教学步骤(1)分析《我的母亲》的文眼,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亮点。

(2)梳理作品结构,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

(3)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老舍的文学风格。

(4)分析作品中的情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第三章:情感体验3.1 教学目的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3.2 教学内容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体会作者的情感。

3.3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

3.4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分享对母亲的感受。

(2)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3)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第四章:创作练习4.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2 教学内容以“我的母亲”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4.3 教学方法采用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情感。

4.4 教学步骤(1)布置写作任务,明确要求。

(2)引导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情感。

(3)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4)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分享和点评。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老舍作品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总结《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拓展老舍的其他作品。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描绘,感受母爱的伟大。

2. 分析文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母亲》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运用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单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我的母亲》。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母爱的伟大。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文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

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艺、写信等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与母亲的故事或经历,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情感交流。

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或《茶馆》,了解老舍的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2. 写一篇读书笔记,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八、课程进度安排1. 第二课时:继续分析课文《我的母亲》,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第三课时:进行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母亲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该文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老舍先生对母亲的情感表达,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母爱的伟大和珍贵。

2.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重长辈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对母亲情感的深入剖析,以及对文章语言特色的理解。

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母爱的感人故事,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 讲解课文:a. 分析文章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框架。

b. 讲解文章中关于母亲的事迹,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

c. 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老舍《我的母亲》2. 板书内容:a. 文章结构:总分总b. 母爱主题:伟大、无私、珍贵c. 语言特色:朴实、真挚、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b. 选取文章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分析其语言特色。

2. 答案:a. 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对母亲的敬爱、感激、愧疚、怀念。

b. 精彩片段语言特色分析示例:文章第五段,通过描述母亲为家庭付出的辛劳,展现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语言朴实无华,真挚感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布置一篇以“我的母亲”为主题的作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7篇)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7篇)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7篇)《我的母亲》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体会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

2、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感激和怀念之情。

3、认识中国妇女的优良传统美德并使之发扬光大。

教学重点:学习老舍先生回忆散文的写法和谋篇布局的精巧。

教学难点:对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知道有名的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月芽儿》《茶馆》《我这一辈子》是谁的作品吗?对了,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20世纪著名的现代作家,他的作品曾被译为二十多国文字在国外广为流传。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老舍先生讲述的他的母亲的故事。

请同学们先浏览一遍课文,把生字词找出来,查字典解决,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练习(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能说出其意思):殷勤揣在怀中撮土挨打掂量丧事殷红揣摩一撮子挨家挨户惦念廿位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讲出文中叙述了母亲的哪些事,理清思路,学生概括,老师归纳总结。

参考:母亲的身世;母亲的出嫁、生“我”;母亲的勤俭持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保护儿女;爱子情深;母对儿的理解、牵挂;儿对母的想念;儿对母的哀悼、感激和怀念。

齐读最后一段一起感受一下作者的感情。

加深对这种感情的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及对母的感激、怀念。

2、文中所叙述的事例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

参考:反映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吃苦耐劳、勤俭、爱清洁、热情好客、乐于助人、能忍让、不怕吃亏、坚强、勇敢(软而硬的性格)爱子情深、无私第二课时三、探究研读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对母亲身世的叙述在全文来说有什么作用?母亲既非大家闺秀,又非小家碧玉,而是出生在穷苦农家,所以她从小就能吃苦,她的出生和小时候艰苦的生活也培养了她热爱劳动的习惯,造就了她坚韧、吃苦耐劳的品格,所以这些叙述为下文写母亲的勤劳、“软而硬的性格”埋下了伏笔。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老舍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长辈的品质。

(2)培养学生珍惜家庭亲情,懂得感恩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

2.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及运用。

3. 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 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母亲》的文本及相关注释。

2. 生字词卡片。

3. 投影仪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母亲的形象,分享自己与母亲的故事。

(2)简介作者老舍及其作品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字词。

(2)学生自主查找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共同解决难题。

(2)分组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及运用。

(2)讲解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并进行示例。

5. 实践演练:(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

(2)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强调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长辈的品质。

7. 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生字词的书写和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练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2.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培养自己尊敬父母、热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2.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我的母亲》的相关资料,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我的母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我的母亲》,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母亲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我的母亲”为主题,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布置作业学生课后背诵课文《我的母亲》,并完成相关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教师提供其他描述母亲的文学作品,如《妈妈》、《母亲》等,让学生对比老舍的《我的母亲》,分析不同作者对母亲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 观看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改编自《我的母亲》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感受作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七、小组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与母亲的互动,分享感人的故事或回忆。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制作一份关于“我的母亲”的海报或PPT,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回忆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能够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体会老舍先生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b.学习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c.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

b.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b.增强对家庭、亲情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b.学习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a.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b.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练习。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a.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节吗?你们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意的?2.自主阅读a.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b.学生阅读,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讨论a.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享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

4.学习生字词a.教师出示生字词,请同学们认读并组内交流。

b.学生认读,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a.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的母亲》,你们对课文有什么感受?2.学习课文写作技巧a.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仿写练习a.请同学们以“我的母亲”为主题,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

b.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课堂小结a.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1.检查仿写作业a.教师挑选几篇学生的仿写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

b.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2.拓展阅读a.请同学们阅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进一步了解老舍先生的写作风格。

b.学生阅读,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小结a.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母亲》教案(老舍)
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老舍先生在母亲去世快一年后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时,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下的对母亲的回忆。

文章从母亲的身世谈起,虽然母亲没有豪言壮语,但却让我们真实地感到母亲的勤劳诚实、做事认真,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的善良勇敢及对子女内敛而又深厚的爱。

同时,感受到老舍先生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10个生字,正确书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认真揣摩、品味。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笔下塑造的母亲形象。

2. 引导学生通过整体阅读、重点体会、品味语言几个步骤进行文本学习。

3.能借助课文前面的导语明白学习课文的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母亲的美好品质。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2. 提升学生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重难点分析:
l体会作者所说的“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的真正含义。

l理解母爱的无私,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l透过语言文字体会老舍先生笔下塑造的母亲形象,体会老舍先生对母亲的赞颂、感激、怀念之情。

课前准备:
阅读关于老舍先生的作品,搜集有关老舍先生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