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两首
郭沫若诗两首

思考: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 情绪?
• 流露出诗人因对时代失望和对祖国、 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淡淡的哀伤、无 奈和惆怅情绪。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 相同点: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 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以此反衬诗 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对前途感到渺茫, 表达出诗人朦胧的理想和追求。
• 不同点:前一首表达的思想感情更为明朗一 些,对故事喜剧化的改造使诗歌的结尾略带 一点亮色;而后一首诗则是一个令人感叹的 悲剧性场面,鲛人孤独地对月流珠,诗人又 何尝不是对月流泪呢?
静夜
请同学们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一下全 诗的意境。
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那一片松 树林;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 出了几颗星星。诗人独自站在大海边, 望着远处迷蒙的海雾,不由得思绪翻涌, 心想,此刻茫茫的天河岸边,是否也有 一位美丽的鲛人,如我一样,面对如此 宁静、美灯 明
闪 明星
光明
明星 现
想
点 街灯
自由
街市 美丽 物品 珍奇
幸福
象 天河
浅浅 不甚宽广 美好
牛郎织女 来往 闲游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 象的过程。
思考: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怎样的? 诗人做了那些改造?其用意何在?
达作用何在?
2、“那朵流星”,为什么不用 “颗”?
• “定然”肯定的语气,表达诗人坚定地 相信那么一个理想的世界是一定存在的; 表达对牛郎织女天上幸福生活的坚信不 疑的态度;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无 比执着。同时,反衬出一种对现实世界 的失望和不满情绪。
• 说明流星像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 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不自由的,他们受 王母娘娘的专制统治,过着相望却不能 相聚的痛苦生活。
《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 静夜》

3、比读小结:
• (1)结构相似 两诗 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都 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 转而进入想象的世界。! • (2)意境相似 这两 首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夜 空明净的世界,极空灵、 美丽、优雅,带有浪漫主 义的全新色彩,真切、新 美,了无荫翳,更能有力 地鞭笞现实,引人向上。 • (3)音律和谐 这两 首诗节奏舒缓,有着古典 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 朗读。
比较探究
天上的街市
对光明、自 由、幸福、 美好生活的 向往、追求
静 夜
对时代失望和 对祖国、家乡 和亲人思念的 淡淡的哀伤。
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对前 途感到渺茫,表达出诗人朦胧的理 想和追求。
两首诗的比较:
结构上:都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 上,转而进入想象的世界。 写法上:《天》先写景,再以此表 达自己的情感、愿望; 《静》借助传说故事表现诗的内容, 推动情节的发展。
答:作者想起这个凄美、哀婉的神话传说,联系到自
己当时的处境,不禁流下了眼泪。表达了作者淡淡的
哀伤、惆怅的心情,也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对国家命运的忧心。
思考:
“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 “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 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 个设问句。
1.第二节有否回答“天河何处”的问题?
4. 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 为什么不知道天河在哪里?
答: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 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 "天河何处"的发问。
5.作者看着天河,想到了一个什么神话传说?
答:“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6.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 种 什么感情呢?
• 月光/淡淡, •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 白云/团团, • 漏出了/几点/疏星。
郭沫若诗两首

《郭沫若诗两首》1、天上的街市一、导入你们喜欢在晚上看星星吗?看见星星你们会想起什么?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在天上织云彩。
牛郎是人间的一个看牛郎,受兄嫂虐待。
有一天,牛告诉他,织女要和别的仙女到银河去洗澡,叫牛取一件仙衣,织女找衣服的时候,再还给她,并要求和她结婚,她一定会答应。
牛郎就照样做了。
织女和牛郎结婚后,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织女捉回去。
牛又告诉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
等牛郎挑了两个小孩,追到天上去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发簪,在织女后面一划,形成一道天河,把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了。
他们天天隔河想望啼泣,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相会时,由喜鹊为他们架桥。
天河的东边住着织女,是天帝的女儿.年年在织布机上劳作,织出锦绣天衣,自己都没有空闲打扮容貌.天帝可怜她独自生活,准许她嫁给天河西边的牵牛郎,织女出嫁后荒废了纺织的工作.天帝大怒,责令她回到天河东边,只许他们一年相会一次。
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们总会看见喜鹊的头顶突然秃去。
相传这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的东岸相会,役使喜鹊做桥梁从它们头顶走过去,所以喜鹊头上的毛都被踩秃了。
二、作家作品1、写作背景上世纪初,中国还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依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放弃希望。
他取材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奇特的天街景象,表达出要摆脱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2、作家作品我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川乐山人。
一生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
郭沫若诗两首原文

郭沫若诗两首原文
第一首: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第二首: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政治家。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
1923年,完成历史剧《卓文君》、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
1942年,完成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
1959年,完成历史剧《蔡文姬》。
1973年,论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
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前言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以郭沫若的两首著名诗歌《七律·长征》和《浣溪沙·渡寒风山房》为例,探讨如何进行诗歌教学设计的方法和策略。
诗歌背景《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是郭沫若创作的一篇杰出的长征主题诗。
这首诗歌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惊险历程,表达了革命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坚持。
通过这首诗歌,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长征的艰苦和卓越。
同时,也能了解到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漫长而辛酸的道路。
《浣溪沙·渡寒风山房》《浣溪沙·渡寒风山房》是郭沫若的爱情诗。
这首诗歌以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清幽幽的山水为背景,描述了诗人与他的爱人恋爱的情景,表达了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眷恋之情。
听了这首诗歌,读者不禁被作者的浪漫情怀所打动,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爱情的殷切与真挚。
诗歌教学设计1. 诗歌欣赏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或黑板等媒介,让学生认真阅读这两首诗歌,重点分析诗歌的情感、意境、韵律等方面。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诗歌中描绘的事物、人物、环境等与自己生活的联系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2. 诗歌背景介绍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首诗歌,教师可以介绍诗歌的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历史背景等。
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3. 诗歌创作在诗歌欣赏和背景介绍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平面、描写、节日、爱情等题材,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题材和思路完成一首诗歌创作。
在完成诗歌创作后,可以集体朗诵,并进行评价和点评,对于优秀的诗歌还可以进行精选展示。
4. 诗歌朗诵和评价在诗歌创作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评价活动。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朗诵和评价,从而达到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进步的目的。
《郭沫若诗两首》课文简析

《郭沫若诗两首》课文简析1、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专门像一篇漂亮的童话,宁静而幽雅。
诗人打开那幻想的仓库,用漂亮的彩笔,给我们描画出一幅奇异的天上街市图。
街市上,许多的通明灯火和橱窗里陈设着的无尽珍奇,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颇有一种眩晕的感受。
牛郎和织女,这对相亲恩爱的情侣,骑着牛儿,提着灯笼,遥遥摆摆地自由来往。
目睹此情此景,不禁让人仰慕,也为他们的幸福生活感到欣慰!因为在我国古代的神话里,牛郎织女的故事,没有欢乐,只有悲伤,是一出使人同情,令人痛心的悲剧。
然而我们的诗人,却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动身,展开他浪漫主义的遐想,说天河不甚宽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在喧闹繁华的天街上闲游。
在诗人的笔下,他们生活得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只有欢乐,没有悲伤,从而给予那个古老的神话以崭新的含义。
诗人之因此挥洒他的彩笔,推陈出新,乃是为了古为今用,反衬出当时社会现实的污秽和丑恶,引导人们对光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微波荡漾的感情,低吟浅唱的调子,新巧秀丽的比喻,是这首诗的显著特色。
但使我们更加突出感到的是它具有的强烈的音乐性。
请听:“远远的/街灯/明了,看起来、闪着/许多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看起来、点着/许多的/街灯。
……”真是朗朗上口,和谐优美,悦耳动人!这是由于诗人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吸取旧格律诗中的押韵、句短、每句顿数相同这些有益的因素,加以灵活运用的结果。
全诗共4节。
第1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街市。
诗人由现实生活中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地上的街灯,再联想到天上的街市。
这是由实到虚的联想,联想的交点是“街灯”与“明星”。
地上灯,天上星,差不多上点状的发光体,它们的类似之处,成了诗人进行联想并发挥想像的基础。
这一节诗句工整,比喻专门有特色,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如此回环往复的互喻,相映成趣,制造出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精妙意境。
第2节,写天上的街市。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漂亮的街市/街市上陈设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郭沫若诗两首》课文背景知识

《郭沫若诗两首》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1年回国,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从事新文学活动.其他著作有:诗集《星空》、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2、背景知识:《天上的街市》、《静夜》这2首抒情诗,作于1921年,收入郭沫若早期第二本诗集《星空》.诗人之意并不在于具体地描绘现实,而是抒写诗人对美好未来的理想,以唤醒人们对不合理的现实世界的不满.那时国内黑暗的现实,使他对五四以后祖国的美好憧憬归于破灭,陷入了深沉的苦闷,五四过后的革命低潮给诗人带来内心的寂寞与苦闷.《星空》中虽然有对黑暗现实的愤恨,对未来开拓者近代劳工的期望,但就大多数篇章来讲,失望感伤的情绪占据着主导地位.由过去追求自由和光明的热情,变成了对缥缈的星空的探索,悲观的色彩胜过了乐观的色彩,而这一切,都是五四运动后的低潮在诗人身上的投影.(《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自主预习(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5)概括本诗的主旨.乡愁自主预习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2.语言运用.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教学后记:。
郭沫若诗两首

复习回顾
天上的街市
一、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 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 《星空》等。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社会黑暗。诗人 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
三、诗歌感情基调。
美好、恬静、自然。朗读时应轻松、柔和、舒缓。
学习新诗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一、朗读。 感情基调,静谧,哀愁。朗读时,要柔和、舒缓。
二、节奏和重音划分。
静 静夜
月光夜/淡淡,
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
怕会有/鲛人/在岸,
表露出诗人对这种光明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2.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象,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第一节写实,后三节都是想象。写实为想象作铺垫,想象则 表达了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3.作者在想象的时候,多处运用了“定然有(是)”“定能够 “不信”“是”等极其肯定的词语,这表明什么? 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 了信心。
•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 定然是/不甚/宽广。 •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 我想/他们/此刻, • 定然/在/天街/闲游。 •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五、回答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有何作用? 街灯 明星 街市 物品 人 生活
四、朗读诗歌。
天上的街市
• 远远的街灯明了, •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 天上的明星现了, •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诗两首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过程
天上的街市
一、导入新课。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遐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朋友,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幺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幺,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幺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现代诗人、学者。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20 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
半殖民地牛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