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初三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初中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初中
目标: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了解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特点。
一、金属的硬度和延展性
1. 实验:取一块金属样品,用金属锤子击打金属,观察金属的变化。
2. 结论:金属通常具有一定的硬度,可以被锤打成薄片或拉成细丝,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3. 应用:金属的硬度和延展性使其成为制造工具和建筑材料的理想选择。
二、金属的导电性和热导性
1. 实验:用一个金属线圈连接一个电源和灯泡,观察电流是否能通过金属导通。
2. 结论: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能够传输电流和热量。
3. 应用:金属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和发电行业,用于传导电流和散热。
三、金属的化学反应
1. 实验:将金属样品与盐酸或硫酸等酸性溶液反应,观察是否会产生气体释放。
2. 结论:金属能够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气体并释放能量。
3. 应用:金属的化学反应性使其在金属加工和合金制备中起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金属具有硬度、延展性、导电性和热导性等特点,同时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一定的活性。
深入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金属资源,开发出更多的应用场景。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教案:金属的化学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了解金属的常见化学性质,包括金属的活泼性、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的氧化性等;b.掌握金属离子与非金属离子间的电子转移反应,了解金属的氧化还原性质;c.能够分析和解答与金属化学性质相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a.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等能力;b.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c.结合案例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的活泼性、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的氧化性等;2.难点:金属离子与非金属离子间的电子转移反应。
三、教学过程1.导入(约15分钟)a.引入问题:你们身边常见的金属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共同的性质?b.学生回答问题并讨论;c.教师做出总结: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延展性和塑性等特点。
2.理论讲解(约20分钟)a.金属的活泼性:介绍金属的活泼性概念,并通过实验和案例,指导学生了解金属的活泼性实质是金属与非金属的电子转移反应;b.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引导学生思考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实验和观察,指导学生总结金属与非金属间的电子转移情况,并引出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c.金属的氧化性: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并讨论金属的氧化性和金属氧化反应的实质。
3.实验探究(约30分钟)a.分组进行金属与非金属反应实验;b.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c.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金属的活泼性和与非金属的反应规律。
4.练习与讨论(约20分钟)a.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练习题;b.学生互相讨论答案,并与整个班级分享;c.教师进行点评和解答。
5.拓展活动(约15分钟)b.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c.结合实例和写作练习,拓展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四、课堂小结(约5分钟)a.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b.教师提出本节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c.学生提问并给出回答。
金属的化学性质初中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初中教案学习目标: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
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非金属的对比。
教学难点:金属的电解质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
教学准备:教案、课件、实验室器材。
教学过程:一、引入1. 引入话题:请同学们观察周围各种金属制品,了解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提出问题: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金属和非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何不同?二、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1. 金属的硬度:金属一般具有较高的硬度,例如钢铁、铜等金属。
2. 金属的延展性和塑性:金属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和塑性,能够制成各种形状的制品。
3. 金属的导电性和热导性:金属是良好的导电体和热导体,可以用于制造电器和导热材料。
4. 金属的电解质性质:金属在水中能够产生氢气,并呈碱性。
5. 金属的活动性:金属的活动性指金属与氧气和酸类物质发生反应的能力,通常以反应规模为准。
三、探讨金属与非金属的对比1. 化学性质: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何区别?如何判断某种物质是金属还是非金属?2. 物理性质:金属与非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何不同?例如硬度、延展性、导电性等方面有何差异?3. 应用领域:金属和非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有何不同?分别举例说明。
四、实验演示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演示展示金属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金属与氧气反应产生氧化物等。
2. 实验步骤:准备金属样品(如铁片)、灯实验器材,加热金属样品至一定温度,使其与氧气反应。
3. 实验效果:观察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产物,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化学性质。
五、总结1. 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硬度、延展性、塑性、导电性、热导性、电解质性质和活动性。
2. 总结金属与非金属的对比: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应用领域等方面的差异。
六、作业布置1. 以金属为主题,写一篇日记或小作文,描述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完成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性质对比表格,列出各自的属性和特点。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金属与非金属的对比方法。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金属化学性质的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 学生能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1. 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机理。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归纳金属化学性质的规律。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试管架等。
2. 实验试剂:铁、铜、锌、铝、氧气、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物理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1) 铁在空气中的锈蚀现象,引导学生认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 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铁丝燃烧的现象,分析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产物。
3. 金属与酸的反应:(1) 铁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观察气泡的产生,分析金属与酸反应的产物。
(2) 不同金属与同一种酸反应的实验,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引导学生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4.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1)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观察铁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的现象,分析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产物。
(2) 不同金属与同一种盐溶液反应的实验,观察反应的现象,引导学生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5. 总结与拓展:(1) 引导学生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金属化学性质现象。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主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 让学生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能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金属化学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金属的日常生活用途,引发学生对金属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 讲解: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实验。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金属的化学性质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5. 总结: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强调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6.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2. 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规范,能否正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课后作业评估: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反思实验安排:检查实验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的理解。
3. 反思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调整讲解方式,提高讲解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金属回收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进行金属的探究性学习,如研究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的制备方法等。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最新6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最新6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点评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多媒体展示下列实物照片:黄金项链、银戒指、铁匠铺刚打制出的镰刀、镁条。
从学生熟悉的装饰品入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寻求“金属为什么会变色”的欲望。
问题是否为各种金属的本质颜色?不是本质颜色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①学生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并交流:(任选两种)物质本色观察到的颜色是否变色原因(猜想)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学生讨论、小结: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
如(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得到金属能与酸反应这一性质,无生硬感和灌输感,可谓水到渠成。
衔接生活小知识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讲解: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
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
问题:从刚才的生活小常识中你有什么启示?过渡自然。
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4.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金属化学性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确定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金属的日常生活用品,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化学性质。
2. 讲授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原理,展示实验现象。
3. 讲授金属与酸的反应:讲解金属与酸反应的原理,展示实验现象。
4. 讲授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讲解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原理,展示实验现象。
5.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确定: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
6. 练习与应用: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1.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讲解金属腐蚀的原因,介绍常用的金属防护方法。
2. 金属的回收利用:介绍金属回收的意义、方法及其环保价值。
七、教学过程1.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通过实例讲解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金属防护方法的应用。
2. 金属的回收利用:介绍金属回收的方法、意义及其环保价值,展示相关实例。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金属腐蚀与防护、回收利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练习与应用: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8.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了解金属在不同环境下的化学反应特点。
2.学会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分析金属在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行为,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金属腐蚀现象。
3.能够设计实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等科学素养,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4.拓展阅读作业要注重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5.合作学习作业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完成任务。
1.激发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知识巩固:针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拓展,使他们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有更深入的理解。
3.实践操作:加强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4.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讲解,结合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金属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特点。
4.实践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金属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5.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分析金属的化学性质,讨论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和腐蚀现象。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释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1. 镁、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2Mg+O 2 2MgO4Al+3O 2=2Al 2O3铝的抗腐蚀性能好的原因: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步氧化。
2. 铁、铜在常温下、干燥的环境中,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
铁、铜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3Fe+2O2 Fe3O4 2Cu+O 2 2CuO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置换反应】定义: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当铁单质参加置换反应时,生成物中的铁元素呈+2 价。
【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不可以用浓硫酸和硝酸)中的氢。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湿法冶金”的反应原理:Fe+CuSO4=Cu+FeSO4Fe2+的盐溶液是浅绿色的,Fe3+的盐溶液是黄色的,Cu2+的盐溶液是蓝色的。
比较Cu、Fe、Ag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使用铁、银和溶液,一次性得出结果:操作及现象:把铁、银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表面没有现象;而银表面会附着一层红色物质,并且溶液会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使用铜、硫酸亚铁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一次性得出结果:操作及现象:把铜分别放入硫酸亚铁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硫酸亚铁溶液没有现象;而在硝酸银溶液中,铜表面会附着一层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
【基础练习】1. 下列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A. ZnB.MgC.FeD.Cu2. 根据金属活泼性顺序判断,下列各组内的两种物质,相互之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 .镁与稀硫酸B.银与稀盐酸C.锌与硫酸铜溶液D.铝与硝酸银溶液3. 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浸入稀硫酸中,下列叙述:①铁钉表面产生气泡①液体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①铁钉的质量减轻①液体的质量减轻.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①B.①①① C.①①①D.①①①①4. 下列物质可以由相应的金属和酸发生置换反应而制得的是( )A. Fe2(SO4)3B.CuCl 2C.AgNO 3D.Al 2(SO4)35.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Cu + 2AgCl == 2Ag + CuCl 2C.2Na + CuSO 4== Cu + Na 2SO 4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铁桶盛装硫酸铜溶液时,铁桶很快出现漏洞是因为用反应方程式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X 、Y 、Z 三种金属及其化合物间可发生如下化学反应: Y+ZCl2===Z+YCl2 X+ZCl2===Z+XCl2 Y+2HCl===YCl2+H2 ↑ X+HCl 不反应则 X 、Y 、Z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 Z >Y >XB. X >Y >ZC. Y >X >ZD. Y >Z >X8. 某单质 X 能从某溶液中置换出单质 Y ,由此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D .9. 向 CuCl 2、ZnCl 2、HCl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 Fe 粉,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 A. ZnCl 2 、HCl B.FeCl 2、 CuCl 2 C.CuCl 2、HClD.ZnCl 2、FeCl 210. 金( Au )、银( Ag )、铜( Cu )曾长期作为货币金属进行流通,我国有着悠久的金属货币历史和丰富的 货币文化。
下列关于金、银、铜三种金属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金、银、铜都属于不活泼金属B. 单质铜可将银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来C. 黄铜(为铜、锌合金)貌似黄金,有人以此冒充黄金行骗,其真伪可用稀盐酸鉴别D. 三种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大小顺序为:金 >银>铜 11.下列各组实验,不能说明镁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A.铁丝插入硫酸镁溶液中B. 镁片插入硫酸铁溶液C.镁粉和铁片插入稀硫酸中,前者速度快D.镁片和铁粉插入稀硫酸中,前者速度快 12. 下列事实不能说明 Zn 比 Ag 活泼的是( ) A.Zn 能与 AgNO3 溶液反应,置换出 Ag B. Zn 能与稀硫酸反应, Ag 则不能C. 自然界没有以单质形式存在的 Zn ,而有以单质形式存在的 AgD.Zn 的熔点为 420①,Ag 的熔点为 962① 13.利用下列各组物质之间的反应,能够验证Fe 、Cu 、Ag 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 ( )A . Fe 、CuC l2溶液、 AgB .FeCl 2溶液、 CuCl 2溶液、 AgC . FeCl 2溶液、 Cu 、AgD .Fe 、 CuCl 2溶液、 AgNO 3溶液14. 将铁片分别放入下列溶液中充分反应,反应后能使铁片质量增重的物质是 A. H 2SO 4 B. FeSO 4C.HCl D. CuSO 4 15.将锌片投入下列盐溶液中,充分反应后,使溶液质量减轻的是 A.MgCl 2 B.CuCl 2 C.Ag (NO3)2 D.KCl16. 现有铜锌合金 20克,与足量盐酸 100克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是 0.2 克,求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B.Zn + 2AgNO 3 == 2Ag +Zn(NO 3)2 D.2Fe +3CuCl 2==2FeCl 3 + 3CuX 一定是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氢以前的金属 X 是金属时, Y 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 X 是金属时, Y 一定比 X 活泼 X 、Y 都是金属时, Y 一定比 X 活泼B .C .金属化学性质能力提升例 1. (双选)下列化合物不能用金属与相应的酸直接反应制取的是()A.FeSO 4B.ZnSO 4C.CuCl 2D. FeCl3E.AlCI 3例 2.将相同质量铁、锌、镁、铝分别投入到足量的稀盐酸中,(如图),则产生气体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规律1、等量不等价态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价态越高,产生氢气的质量越多!规律2、等量等价态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产生的氢气质量越多。
例 3.(双选)等质量的两种金属M 和N 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都生成+A. 9:28B. 27:56C. 9:56D. 27:112________ ;产生氢气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__________成的氢气质量m(纵坐标)与反应时间t(横坐标)的关系如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相对原子质量:M 大于NB. 相对原子质量:N 大于MC. 金属M 比N 活泼D. 金属N 比M 活泼)例 4. 分别用Al 、Fe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制得相同质量的氢气,则消耗Al、Fe 的质量比为()例 5. 相同质量的Mg 、Zn 、Fe 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则下图中a、b、 c 表示的金属分别为:a产生氢气的总质量m)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下图,规律3、金属足量,酸消耗完了!此时各金属产生氢气质量相等!2 价金属的硫酸盐和氢气。
生例 6. 将物质的量相等的铝粉和铁粉分别与同体积、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
反应情况如下图所示。
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铝粉、铁粉和硫酸均有剩余B.铝粉、铁粉均反应完,硫酸有剩余C.硫酸、铝粉均反应完,铁粉有剩余D.硫酸、铁粉均反应完,铝粉有剩余例 6. 将锌片投入下列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质量减轻的是(A. 硝酸银溶液B.稀硫酸C.硫酸铜溶液D. 硫酸钠溶液例7.在CuCl2和NaCl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Zn 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留在滤纸上的固体() A. 只有Zn B. 只有CuC.有Cu 和NaD. 有Cu 和Zn例8.在FeCl2和MgCl 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Al 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留在滤纸上的固体有__________ 滤液中除了水,还有?在CuCl 2和MgCl 2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Al 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往滤渣中滴加适量稀盐酸,①若滤渣中无气泡产生,则留在滤纸上的固体一定有______________ ,滤液中除了水,一定还有________ 。
①若滤渣中有气泡产生,则留在滤纸上的固体一定有________ ,滤液中除了水,一定还有________ 。
规律 4.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先后次序问题:反应物的金属与化合物中的金属在金属活动顺序中相隔越远,越先反应。
例9.向AgNO 3 和Cu(NO 3)2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往滤渣中滴加适量稀盐酸,①若滤渣中无气泡产生,则留在滤纸上的固体一定有________ ,滤液中除了水,一定还有________ 。
①若滤渣中有气泡产生,则留在滤纸上的固体一定有________ ,滤液中除了水,一定还有________ 。
【强化训练】1.向等质量的Mg、Al 、Zn、Fe(金属表面氧化物均已除)的金属粉末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且过量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是()2 等质量且过量的 Mg 、Al 、Zn 、Fe 四种金属粉末 (金属表面氧化物已除 )和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将产生的氢气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是( )5. (双选)某校化学活动小组为探究 X 、Y 、Z 三种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Y 、 Z 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反应,都生成 +2 价金属的硫酸盐,反应情况如右图所示。
下列对该图象理解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相对原子质量 Mg-24 Zn-65 Fe-56 Al-27 Na-23] ( )A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X 、Z 、YB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X 、Y 、ZC . X 、 Y 、 Z 依次可能是 Mg 、 Zn 、FeD .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 Z>Y>X6. 在托盘天平两盘烧杯中, 各放入质量浓度都相同的稀硫酸, 调至天平平衡, 分别向两烧杯中各放入 5g 镁 和 5g 铁,金属全部反应消失后,天平指针将 ( )A. 向镁一边偏B.偏向加铁一边C.仍平衡D.不能确定7.在托盘天平左右两盘上,各放一只盛有同浓度、同质量的稀硫酸。
天平平衡,在左杯中放入 m g 铁粉,在右杯中放入 m g 锌粉,充分反应后,两杯中都有金属剩余,此时天平指针( )A. 偏右B.指在中央C.偏左D.无法确定8. 在托盘天平两盘烧杯中,各放入质量浓度都相同的稀硫酸,调至天平平衡,分别向两烧杯中各放入等质 量的锌和铁,则从反应开始到金属完全反应的过程中,天平指针将 ( )A. 向锌一边偏B.向铁一边偏C.先偏向锌后偏向铁D. 先偏向铁后偏向锌3. 如图表示等质量的金属 Mg 和 Al 分别与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x 表示反应所用时间, y 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B. x 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 y 表示反应所用时间C. x 表示滴加稀硫酸的质量, y 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D. x 表示参加反应的金属的质量, y 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4. (双选)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案,分别用等质量的金属 A 、B 跟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反 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