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

合集下载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黄曲霉毒素在1类致癌 物清单中。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1960年首次于英国伦敦郊区“火鸡X病”(当时不清楚病因,故以此命名)的发生导致了AF(黄曲霉毒素) 的发现。AF是一类结构和理化性质相似的真菌次级代谢物,是自然界中已经发现的理化性质最稳定的一类霉菌毒 素。
吸收代谢
阻断减少AF吸 收
调节AF体内代 谢
阻断减少AF吸收
益生菌可以吸附黄曲霉毒素,形成菌体-AF复合体,使得黄曲霉毒素在肠道的吸收减少,微生物和黄曲霉毒 素一起排出。腐殖酸是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对重金属、芳香族化合物、矿物质等吸附作用强,有研究表明, 从烟煤中提取的腐殖酸对AFB1有较强吸附作用。叶绿酸与AFB1结合成牢固的分子化合物,影响AFB1的吸收, 降低摄入的致癌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表明,葡甘聚糖及其与无机吸附剂组成的复合物在常温下对黄曲霉毒素的吸 附效果均比较好,其机制是甘露低聚糖可通过氢键、离子键和疏水作用力对黄曲霉毒素产生吸附力,其以物理作 用为主。
AF污染引起食品变质。食品由于受其污染而食用价值降低,甚至完全不能食用,美国弗吉尼亚洲......
对经济的影响
世界粮农组织(FAO)估计,25%的食用作物受真菌毒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AFT。AFT可导致家畜死亡, 生长率下降,饲料利用率降低。AFT还能降低食用作物和纤维作物的产量。由于各国制定了相应的AFT允许标准 和法规,从而对贸易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欧盟多次以AFT超标为由拒绝进口花生及其制品。
黄曲霉毒素
双呋喃环类毒素
01 基本信息
目录
02 理化性质
03 产生条件与分布
04 毒性及危害
05 吸收代谢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被确认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有关.进一步的调研证明,这些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使人们发现了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

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M2.其中M1和M2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B1,B2,G1,G2,M1和M2在分子结构上十分接近.。

黄曲霉毒素在农产品中几乎无法避免,不想饿死的人类也只好无奈地吃下一些。

世界各国,都只能设定一个“限量标准”。

不超过那个标准,危害就小到可以忽略了。

花生和玉米是最容易被黄曲霉污染的粮食。

这也就是那10万只可怜的火鸡被害的原因。

或许会有敏感的读者想到:既然那些花生被污染了,那么它们榨的油呢?1966年,就有一篇科学论文探索过这个问题。

研究者找了一批严重发霉的花生,其中的黄曲霉毒素B1已经超标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用ppb为单位,1ppb相当于1吨粮食中含有1毫克。

中国的现行标准是花生中不超过20ppb,而那批花生中的含量是5500ppb,无异于毒药了。

作者用有机溶剂浸取的方法来得到油,发现油中的B1含量是120ppb,虽然比原料中要低得多,但仍然大大高于安全标准。

花生饼中的含量则高达11000ppb,如果拿去喂动物,动物就只能追随那批可怜的火鸡了。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致癌性: 黄曲霉毒素有极强的致癌性,长 期摄入黄曲霉毒素会诱发肝癌。它诱发肝 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是目前 公认的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
中毒症状
为恶心、呕吐、黄疸、肝区疼痛、胃肠大 出血而死亡。对于这种毒素,最好的防治 方法是预防粮食等食物的霉变。消除毒素 的主要方法是加碱破坏毒素。结晶的黄曲 霉素B1,耐强酸和紫外线照射,加热到 268-269℃时开始分解破坏。
人类接触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来源是污染的 食物,有两种通过膳食可以摄入: 途径一是由受黄曲霉毒素(主要为B1)污染 植物性食物摄入。 途径二是经饲料而进入奶或乳制品(包括乳 酪、奶粉等)的黄曲霉毒素(主要为M1)。
采取的措施
防霉:控制粮食含水量在12%—13%以下 即可防霉。保持米粒及花生外壳的完整, 使用化学熏蒸剂,对防止霉菌侵染也有一 定作用。 挑除霉粒:适用花生。因黄曲霉毒素主要 存在于发霉、变色、破损及皱缩的花生中, 挑除后,可使黄曲霉毒素含量显著降低
急救处理
立即停止摄入有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 补液,利尿,保肝等支持疗法。 重症病人按中毒性肝炎治疗。
牛奶中只要含有黄曲霉毒素就不会被去除
黄曲霉毒素是微生物产生的,不像三聚氰 胺属于恶意添加。黄曲霉毒素是脂溶性的, 如果牛饲料中存在黄曲霉毒素,牛肉中含 量不会很高。但内脏特别是肝脏中含量会 高。黄曲霉毒素非常耐热,加热到280℃都 不会被破坏,所以牛奶中只要含有,就不 会被去除。紫外线只能少量破坏。 另外,黄曲霉毒素还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 生、谷物、果仁和大米等食物中 。
中文名称:二呋喃香豆素 性质: 为一类含氧杂环类抗菌素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 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黄曲霉毒素主要有4种:即B1、B2、G1、G2。 其中B1被认为是主要的有毒物质,有2种这些毒素 的代谢产物M1和M2。其中黄曲霉毒素B1主要存在 于农产品,动物饲料,中药等产品中。 黄曲霉毒素M1是动物摄入黄曲霉毒素B1后在体内经 羟基化代谢的产物,一部分从尿和乳汁排出,一部 分存在于动物的可食部分,如乳、肝、蛋类、肾、 血和肌肉中,其中以乳最为常见。黄曲霉毒素M1的 毒性和致癌性与黄曲霉毒素B1的基本相似。由于牛 乳及其制品是人类、特别是婴儿的主要食品,所以 其危害性更大。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1.物质的理化常数:2.对环境的影响:来源:黄曲霉毒素是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上的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谢产物。

几乎每一种食物或食物制品,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都可能生长黄曲霉素。

最主要的是黄曲霉毒素的载体是花生及一系列别的坚果子仁以及玉米、大米、大豆、谷物制品。

一、健康危害人类接触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来源是污染的食物,有两种通过膳食的摄入途径:①由受黄曲霉毒素(主要为B1)污染的植物性食物中摄入;②经饲料而进入奶或乳制品(包括乳酪、奶粉等)的黄曲霉毒素(主要为M1)。

诊断:食用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会出现急性中毒。

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并有呕吐、厌食和发烧等症状。

重症者在2~3周后将出现腹水、下肢水肿,甚至死亡,死亡前出现胃肠道出血。

长期摄入含黄曲霉毒素食品的动物会出现癌肿,特别是肝癌。

试验证明,黄曲霉素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损害肝脏,故它是一类肝毒素。

哺乳动物的细胞培养液中含有微量黄曲霉毒素时,便可使细胞致死,所以它又是一类细胞毒素。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急性毒性:在黄曲霉毒素中,以B1分布最广,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其半致死量(LD50):大鼠(雄100g)7.2mg/kg;大鼠(雌150g)17.9mg/kg;小鼠9.0mg/kg;兔0.30~0.50mg/kg;猫0.55mg/kg;猴2.2~3.0mg/kg。

黄曲霉的毒(LD50)大小顺序为B1、M1、G1、B2、G2。

致癌:黄曲霉毒性的致癌性极强。

有人曾将黄曲霉毒素与其它致癌物作比较试对大鼠以口致癌剂量为10μg/d,而二甲基亚硝胺为验,证明黄曲霉毒素B1750μg/d,奶油黄为9000μg/d,黄曲霉毒素的强致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除极易导致肝癌外,由于给毒途径不同,还可引起肾、胃、支气管、腺体和皮下组织的癌肿。

大鼠致癌试验表明,大剂量数次摄入和小剂量反复反复摄入均有致癌作用。

据亚洲、非洲一些国家和我国一些地区肝癌浒病学调查结果,食物被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和从膳食中摄入量较高的地区,肝癌的发病率也较高。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称AF)是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

黄曲霉毒素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目前已分别鉴定出20多种,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G1、黄曲霉毒素G2以及由黄曲霉毒素B1和黄曲霉毒素B2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M1、黄曲霉毒素M2等。

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为二呋喃香豆素衍生物,在紫外光下,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发蓝紫色荧光,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 发黄绿色荧光。

黄曲霉毒素耐热,可溶于、、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和。

普通在中性及酸性溶液中较稳定,在pH 9~10的强碱性溶液中快速分解。

黄曲霉毒素B1的分解温度为268℃,紫外线对低浓度黄曲霉毒素有一定的破坏性。

因为黄曲霉毒素是一类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讨论机构划定为I类致癌物。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终于导致器官严峻损伤。

黄曲霉的最适产毒温度为25~32℃。

我国产生黄曲霉毒素的产毒菌株主要分布在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产毒量也较高,经常存在于动植物性食品,各种坚果,粮油及其制品,如花生、胡桃、杏仁、大豆、稻谷、玉米、调味品、乳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常常发觉黄曲霉毒素。

我国规定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允许限量花生、玉米为20 ug/ kg,乳及乳制品为0.5ug/kg,豆类、发酵食品为5 ug/g。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办法包括:薄层色谱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微柱筛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亲和柱-荧光分光光度法、免疫亲和柱-HPLC法等。

本试验主要介绍免疫亲和柱-荧光分光光度法和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免疫亲和柱-荧光分光光度法 1.检测原理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用一定比例的甲醇一水提取,提取液经过过滤、稀释后,用免疫亲和柱分别净化,以甲醇将亲和柱上的黄曲霉毒素淋洗下来,在淋洗液中加入溴溶液衍生,以提高测定敏捷度,然后用荧光分光光度计举行定量测定。

黄曲霉毒素结构

黄曲霉毒素结构

黄曲霉毒素结构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病原体合成的毒素,常见于农作物和食品中。

它是
由一种真菌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或类似菌株合成的,主要生
长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

黄曲霉毒素结构非常复杂,它可以分解为
许多不同的化学结构组成。

黄曲霉毒素主要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B1、B2、G1和G2。

B1是最
常见的一种,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B2、G1和G2的毒性相对较弱。

黄曲霉毒素结构非常复杂,它由多个分子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
被称为黄曲霉毒素核苷酸的分子。

这个分子由一个类似于DNA的嘌呤核苷酸和一个附着在其中的环肽分子组成。

环肽分子包含多个氨基酸,它们的类型和数量也是影响毒素性质的重要因素。

黄曲霉毒素结构中还存在其他的化学结构组成。

它包含不同数量的羟基、甲基和醛基,这些组分会影响黄曲霉毒素的生物活性和毒性。


曲霉毒素的毒性表现为对多种动植物细胞的影响,包括对DNA的损伤、细胞分裂的干扰以及蛋白质合成的阻碍。

总的来说,黄曲霉毒素结构非常复杂,其中的各种化学组分会影响毒
素的生物活性和毒性,也为研究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和防治提供了挑战。

为了避免食品污染,我们应尽可能地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并加强食品质量监管和控制。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黄曲毒素(aflatoxin),也称作黄曲霉素,是一种有强烈生物毒性的化合物,常由黄曲霉及另外几种霉菌在霉变的谷物中产生,如大米、豆类、花生等,是目前为止最强的致癌物质。

加热至280℃以上才开始分解,所以一般的加热不易破坏其结构。

黄曲毒素主要有B1、B2、G1与G2等4种,又以B1的毒性最强。

食米储存不当,极容易发霉变黄,产生黄曲毒素。

黄曲毒素与肝癌有密切关系,还会引起组织失血、厌食等症状。

1960年在英国发生了因喂食黄曲毒素花生粕而导致大批火鸡暴毙事件。

警惕黄曲毒素的危害,要注意剔除霉变的食物颗粒,还可采用以水淘洗的办法进一步净化易沾染的食物中的霉菌。

当然,用高温烧、炸至280℃以上也可以达到分解毒素和去除污染的效果。

基本简介黄曲毒素(aflatoxin),也称作黄曲霉素,是一种有强烈生物毒性的化合物,常由黄曲霉及另外几种霉菌在霉变的谷物中产生,如大米、豆类、花生等,是目前为止最强的致癌物质[1]。

加热至280℃以上才开始分解,所以一般的加热不易破坏其结构。

黄曲毒素主要有B1、B2、G1与G2等4种,又以B1的毒性最强。

食米储存不当,极容易发霉变黄,产生黄曲毒素。

黄曲毒素与肝癌有密切关系,还会引起组织失血、厌食等症状。

1960年在英国发生了因喂食黄曲毒素花生粕而导致大批火鸡暴毙事件。

警惕黄曲毒素的危害,要注意剔除霉变的食物颗粒,还可采用以水淘洗的办法进一步净化易沾染的食物中的霉菌。

当然,用高温烧、炸至2 80℃以上也可以达到分解毒素和去除污染的效果。

黄曲毒素(aflatoxin),也称作黄曲霉素,是一种有强烈生物毒性的化合物,常由黄曲霉及另外几种霉菌在霉变的谷物中产生,如大米、豆类、花生等,是目前为止最强的致癌物质[1]。

加热至280℃以上才开始分解,所以一般的加热不易破坏其结构。

黄曲毒素主要有B1、B2、G1与G2等4种,又以B1的毒性最强。

食米储存不当,极容易发霉变黄,产生黄曲毒素。

黄曲霉毒素原理

黄曲霉毒素原理

黄曲霉毒素原理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一种由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和Aspergillus parasiticus)产生的有毒化合物。

这些霉
菌常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如储存不当的谷物、大豆、坚果和玉米等食物中。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严重的危害。

摄入过多的黄曲霉毒素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

急性中毒症状包括呕吐、腹泻、肝脏损伤和肾脏衰竭等。

慢性中毒可导致肝癌、肝衰竭和免疫系统受损等健康问题。

黄曲霉菌生成黄曲霉毒素的过程主要包括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形成菌核和产生黄曲霉毒素。

在适宜的温度(25-30°C)和湿
度条件下,孢子会萌发并生成菌丝。

菌丝会侵入食物中,形成菌核(真菌的一种生殖器官)。

菌核在发育成熟后会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入人体:食物摄入和呼吸道吸入。

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可以通过消化道被吸收,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最终转移到肝脏。

一旦进入肝脏,黄曲霉毒素会与DNA结合,导致DNA损伤和突变,从而增加发生癌症的风险。

为了保护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预防黄曲霉毒素污染至关重要。

一些控制措施包括:正确储存和处理食物,保持食品干燥,避免有霉斑或霉菌的食物摄入,以及使用抗真菌剂等方法来控制黄曲霉菌的生长。

总之,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化合物,正确的食品处理和存储是预防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能使人体或动物的免疫功能丧失,诱导畸形、癌症的发生。

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极强的化合物,AFB1的急性毒性为成年人半至死量(LD50)10.0。

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厌食、发热、黄疸和腹水等肝炎症状。

而黄曲霉毒素的“三致”(致突变、致癌、致畸性)危害性,更引起人们的关注。

黄曲霉毒素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化合物,对鱼类、禽类、家畜和灵长目类动物的实验肿瘤诱导作用极大,并且能同时诱导多种癌症。

黄曲霉毒素对人的致癌性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均证实,黄曲霉毒素的高摄入量和人类肝癌的发病率密切相关。

因此,世界各国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黄霉菌是微生物世界的一个大家族,黄曲霉菌是这个大家族的一员。

黄曲霉菌本身是无毒的,但在其繁殖代谢的过程中可分泌出有毒的物质黄曲霉毒素。

黄曲毒素是一种剧毒物质,它损害动物的肝脏,引起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病变。

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之一。

1 主要可诱发肝痛,还能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肿瘤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威胁很大。

目前已确定其化学结构,黄曲霉毒素B1、B2、C1、G2等17种,其中趴毒性最大。

食物中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最容易污染上黄曲霉寿素,小麦,大麦也常被污染,豆类一般污染较轻,工业化生产的发酵制品如面酱。

咸肉、火腿、香肠等肉类食品,亦能受到黄曲霉菌的污染。

我国卫生标准规定,花生、花生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不超过20微克/公斤;大米、食用油不得超过10微克/公斤;其它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不得超过5微克/公斤;婴儿食品中不得有黄曲毒素。

2 受黄曲霉菌污染的粮及食品不能食用轻度污染的粮及其他食品,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将毒素破坏掉或除去。

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以下方法去毒:2.1 剔除霉变粮粒因毒素主要集中在霉变的粮粒中,凡表面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变质的花生米和玉米,都有可能污染黄曲霉毒素。

在食用前应仔细挑选,剔除霉变粒。

2.2 提高加工精度稻谷污染黄曲霉菌后,米中的毒素主要集中在米糠层,如果在稻谷加工时,将糙米碾得精一点,尽量除去米糠层,可降低大米中毒素的含量。

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有 54~72%集中在皮层和胚中,如在加工时提取胚,可除去大部分毒素。

用含黄曲霉毒素的玉米制成玉米淀粉,毒素的含量仅为原有含量的1%。

2.3 水洗去毒将污染上黄曲霉菌的大米用清水反复搓洗五六次,一直洗到水清时再煮饭,可除去大部分毒素。

2.4 加热去毒蒸煮、爆炒或油炸可减少一部分黄曲霉毒素。

轻度污染的花生米,爆炒可使黄曲霉毒素B1、C1含量分别减少65%和62%;若用油炸,可使黄曲霉毒素Bl、 Cl含量分别减少69%和67%。

大米煮成米饭,一般能破坏20%的黄曲霉毒素。

用高压锅煮米饭,去毒效果比普通锅煮饭好。

2.5 植物油中的去毒在含黄曲霉毒素的植物油中,加入活性白陶土或活性炭等吸附剂,搅拌后静置沉淀,取上层清油,毒素含量大为降低。

如在含毒花生油中加入1.5%的白陶土,可使含毒量从每公斤100微克降至10微克以下。

用含黄曲霉毒较低的植物油烹调食物时,先将油倒入锅内烧至冒微烟(约120℃时),可除去油中90%以上的毒素。

如果菜肴中加葱、姜、蒜等辛香料,对除去黄曲霉毒素效果更为理想。

2.6 山苍子去毒用中药山苍子或山苍子胶丸均可,每百公斤粮食用十四五粒胶丸。

用法是先把胶丸剖开,放在小瓶中,用透气纱布扎住瓶口,然后连瓶埋人米缸中,盖上缸盖,让芳香油自然挥发,熏蒸粮食,即可消除黄曲霉毒素。

将山苍子野果或干果直接埋人粮食中,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3 黄曲霉素的去除方法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黄曲霉在食品的加工、生产、贮存、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能生长,并且分泌黄曲霉毒素B1。

动物摄入了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其乳、肉、蛋中能积累、残留黄曲霉毒素。

目前,常用理化法、生物法和酶解法去除黄曲霉素。

3.1 理化去除法黄曲霉毒素主要存于发霉变色、破损的食品原料中,用挑选法除去含黄曲霉毒素的霉坏原料是非常简单的方法。

但对于粉状和液体类物品中污染的黄曲霉毒素,吸附剂的吸附和化学物质的浸提法去毒较好。

活性碳是有机物质热解时形成的不溶解性粉末,它能吸附多种药物及有毒物质。

人们将其作为吸附剂吸附肠道中的有害物质。

水貂的饲料中分别加入0、34和102μg/kgBW黄曲霉毒素B1,同时加入1.0%的活性碳,喂养77天。

在102μg/kgBW黄曲霉毒素B1 组,活性碳的加入使水貂的死亡率降低了50%,可预防34μg/kgBW组水貂的死亡,同时活性碳减轻了肝脏损伤的程度。

皂土也称膨润土,类似于木炭,本身具有结晶体的微小结构,可以吸附其它分子,同时也可吸收大量水分而膨胀。

研究认为:2%的皂土能吸附磷酸盐缓冲液中400μg的黄曲霉毒素B1,吸附率为90~100%。

皂土与黄曲霉毒素形成的复合物用氯仿抽取,可抽提5~23%黄曲霉毒素B1。

天然沸石的水合钠钙硅铝酸盐(hydrated sodium calcium aluminosilcate HSCAS)具有结合黄曲霉毒素的特性,不但能够减轻牛的黄曲霉毒素中毒症状,且能吸附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 ,去除鲜乳中的黄曲霉毒素M1 。

黄曲霉毒素不溶于水、己浣等,易溶于氯仿、甲醇、苯等其它有机溶剂。

根据这一特点,用水处理污染毒素的花生粉之后,再用氯仿提取,则很容易去掉花生粉中的黄曲霉毒素。

用56%丙酮、42%己烷、2%的水(重量比)浸提榨过油的花生饼。

可以除去98~99%的黄曲霉毒素。

近年来,日本研究以二甲醚作为除去花生及制品中的黄曲霉素的有效溶剂。

用二甲醚浸提后,黄曲霉毒素可全部除去,而二甲醚沸点低,在处理品中的残留量仅为10ppb。

但是化学浸提液去除毒素,残留量大,对食品中的营养物质破坏性强,降低其营养价值,应用上受到限制。

氨、醛法处理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花生、玉米去毒效果良好。

在含水量为15%、压力 202.6kpa,温度93℃时;处理含有110ppb的黄曲霉素的花生粉,经15min后,去毒率为100%;在30℃下,用氨水(含氨26%)熏蒸粉碎的玉米,密封储存2~6天,去毒率达100%,这种方法对玉米品质无影响,目前,国外已将黄曲霉素的氨、醛处理法用于生产。

此外,酸碱去毒法、加热去毒、紫外线处理、盐类去毒、氧化剂去毒也是较好的去除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上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

目前已分离鉴定出的黄曲霉毒素有17种,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C17H12O6)、B2(C17H14O6)、G1(C17H12O7)、G2 (C17H14O7)以及由B1和B2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M1(C17H12O7)、M2(C17H14O7)等。

黄曲霉毒素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

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与致癌性有关。

B1的毒性(其毒性比氰化钾毒性高)及致癌性极强且耐热(B1的分解温度为268℃左右,一般烹调加工破坏很少),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B1最为多见。

1988年国际肿瘤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 将黄曲霉毒素B1列为人类致癌物;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Ⅰ类致癌物,被证明对人和动物的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生、谷物、果仁和大米等上;在水中的溶解范围为10~20mg/l,可大量溶解于氯仿、甲醇、二甲基亚砜等中等极性的有机溶剂中,不溶于己烷、石油醚和乙醚;易被碱或强氧化剂破坏;进入人体后主要经消化道吸收,大部分分布在肝脏、肾脏,少部分分布在血液、肌肉、脂肪组织等中,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为羟基化作用、去甲基作用和环氧化作用。

人类接触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来源是污染的食物,有两种通过膳食的摄入途径,①是由受黄曲霉毒素(主要为B1)污染的植物性食物中摄入;②是经饲料而进入奶或乳制品(包括乳酪、奶粉等)的黄曲霉毒素(主要为M1)。

危害黄曲霉毒素对人和动物健康的危害均与黄曲霉毒素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1961年科学家发现被黄曲霉污染的花生饼粕能诱发大鼠肝癌,1962年发现致癌物为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具有致癌性、致突变性及致畸性,能使鱼类、禽类、猴等实验动物、家禽及灵长类诱发实验性肝癌,主要病变为肝脏出血、坏死、胆管增生、肝硬化等。

据报道,以含有B10.1mg/kg 的饲料喂鳟鱼,6个月后可出现肝癌;以含有B10.015mg/kg的饲料喂大鼠,经68~82周皆发生肝癌;国内进行的黄曲霉毒素致癌动物实验发现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喂养的老鼠先后出现肝癌、前胃乳头状瘤、前胃鳞状上皮癌、纤维组织瘤、肾小管腺瘤、泪腺瘤、垂体腺瘤和甲状腺瘤等。

此外,M1、G1及B2也有致癌作用。

B1的半致死量(LD50)分别为大鼠(雄100g)7.2mg/kg;大鼠(雌 150g)17.9mg/kg;小鼠9.0mg/kg;兔0.30~0.50mg/kg;猫0.55mg/kg;猴2.2~3.0mg/kg。

黄曲霉的毒 (LD50)大小顺序为B1、M1、G1、B2、G2。

黄曲霉毒素对植物、微生物、两栖动物、鸟类、甲壳动物、软体动物、昆虫等都有毒害作用,在植物的生长、收获、加工、贮藏、运输等过程中都可以发生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食用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会出现急性中毒。

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并有呕吐、厌食和发烧等症状。

重症者在2~3周后将出现腹水、下肢水肿,甚至死亡,死亡前出现胃肠道出血。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凡食物中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和人类实际摄入量较高的地区,肝癌发病率也高。

预防黄曲霉毒素危害性大,存在范围广,为了预防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的发生,维护人类健康,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作了限量要求。

下面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检验检疫要求:①美国联邦政府有关法律规定人类消费食品和奶牛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指 B1+B2+G1+G2的总量)不能超过20ug/kg,人类消费的牛奶中M1的含量不能超过0.5ug/kg,其他动物饲料中的含量不能超过300ug /kg;②欧盟于1999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EC No. 1525/98法规,规定直接提供给人类食用的食物及组成食品的组分中的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不能超过2ug/kg,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总量不得超过4ug/kg;③日本规定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不能超过10ug/kg;④我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标准(GB2761-81)规定为玉米、花生仁、花生油中不得超过20μg/kg,玉米及花生仁制品(按原料折算)中不得超过20μg/kg,大米、其他食用油中不得超过10μg/kg,其它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中不得超过5μg/kg,婴儿代乳食品中不得检出,其他食品可参照以上标准执行;牛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限量卫生标准(GB9676-88)规定为:牛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不得超过0.5μg/k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