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的知识

合集下载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析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析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析方法黄曲霉毒素(HMT)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毒素,它是由黄曲霉菌属中的一种真菌产生的。

这种菌属中有几十种黄曲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双孢黄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

HMT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有害,它会引起急性和长期疾病、免疫抑制和癌症等问题。

因此,对黄曲霉毒素进行监测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分析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它的分子式为C24H20O6。

主要作用对象为哺乳动物,因为它们对该毒素的毒性更高。

一旦摄入HMT,它会被肠道吸收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然后分布到丰富脂肪的组织中(如大脑、肝、脾、肾和心脏)。

HMT有很强的生物持久性,这意味着它有可能在组织中长期存留。

在生物体内,HMT会形成不稳定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可以被通过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这些代谢产物会在体内积累,并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黄曲霉毒素的分析方法检测HMT的方法有许多,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光谱法HMT可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电喷雾-质谱法(HPLC-ESI-MS/MS)或紫外线分光光度计等仪器来检测。

这些方法使用的检测样本包括食品、饲料、动物组织和尿液等。

2.细胞毒性法HMT的致细胞毒性测试(MTT法或NTC法)可以用于检测该毒素的存在。

这些方法通常使用小鼠或大鼠肝细胞进行测试,并通过测定细胞存活率来评估样本中毒素的含量。

3.免疫学检测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可以用于检测食品、饲料和血清样品中的HMT含量。

这种方法通过检测特定的抗原-抗体相互作用来精确地测量HMT。

总结通过对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分析方法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监测HMT是不可或缺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环境和饮食污染问题已成为一种新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以了解这些污染物对生物系统的影响,并采取控制和预防措施以减少对健康的威胁。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2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2
其纯品为无色结晶,耐高温,黄曲霉毒素B1的分 解温度为268℃,紫外线对低浓度黄曲霉毒素有一 定的破坏性.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
检测标准
其它
(1)WHO/FAO标准。国家卫生组(WHO)世界粮农组织 所属的食品法典委员(CAC)推荐食品、饲料中黄曲霉 毒素最大允许量标准为总量(B1+B2+G1+G2) 15ug/kg 牛奶中M1的最大允许量为0.5ug/kg
3.黄曲霉毒素B1标准应用液I(1ug/mL):吸取1.0mL 10ug/mL的黄曲霉毒素B1标准贮备液于10mL容量瓶中,加苯乙腈混合溶液定容。
4.黄曲霉毒素B1标准应用液II(0.2ug/mL):吸取1.0mL 1ug/mL的黄曲霉毒素B1标准应用液I于5mL容量瓶中,加苯-乙 腈混合溶液定容。
2.结构
B1
B2
G1
G2
M1
M2
黄曲霉毒素的性质
在紫外线下,黄曲霉毒素B1,B2发蓝色荧光,黄 曲霉毒素G1,G2发绿色荧光.
黄曲霉毒素的相对分子量为312-346.难溶于水, 易溶于油、甲醇、丙酮和氯仿等有机溶剂,但不溶 于石油醚、己烷和乙醚中.
一般在中性溶液中较稳定,但在强酸性溶液中稍有 分解,在pH9-10的强碱溶液中分解迅速.
黄曲霉毒素的种类及其结构
1.种类 黄曲霉毒素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根据
荧光颜色不同,将其分为B族(蓝色荧光)和G 族(绿色荧光)两大类及其衍生物 ,主要有 B1,B2,G1,G2以及B1的代谢产物M1和M2。 B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经常在玉米,花生,棉 花种子及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M1和M2 主 要存在于牛奶中 。
线上用微量注射器滴加样液和标准液 第一点:10uL 0.04ug/mL AFT B1 标液 第二点:20uL样液 第三点:20uL 样液 + 10uL 0.04ug/mL AFT B1 标液 第四点:20uL 样液 + 10uL 0.2ug/mL AFT B1 标液

科普:解读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科普:解读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科普:解读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代谢的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目前已分离鉴定出的黄曲霉毒素有17种,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B2、G1、G2以及由B1和B2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M1、M2等。

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生、谷物、果仁和大米等食物中;在水中的溶解范围为10毫克/升~20毫克/升,可大量溶解于氯仿、甲醇、二甲基亚砜等中等极性的有机溶剂中,不溶于己烷、石油醚和乙醚;易被碱或强氧化剂破坏;进入人体后主要经消化道吸收,大部分分布在肝脏、肾脏,少部分分布在血液、肌肉、脂肪组织中,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为羟基化作用、去甲基作用和环氧化作用。

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被确认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有关.进一步的黄曲霉毒素B1调研证明,这些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使人们发现了黄曲霉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

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 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M2.其中M1 和M2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B1,B2,G1,G2,M1 和 M2 在分子结构上十分接近.。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B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经常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

它们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根据荧光颜色不同,将其分为B族和G族两大类及其衍生物。

AFT目前已发现20余种。

AFT主要污染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等;如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等均有黄曲霉毒素污染。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二 主要来源
• 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上的黄曲霉菌和寄生黄 曲霉菌的代谢产物
•几乎每一种食物或食物制品,在一定的温度 和湿度下,都可能生长黄曲霉素
•最主要的是黄曲霉毒素的载体是花生及一系列别的
坚果子仁以及玉米、大米、大豆、谷物制品
三 理化性质
• 目前已确定黄曲霉毒素结构的有AFB1、 AFB2、AFM1等18种,它们的基本结构中 都含有二呋喃环和氧杂萘邻酮(又名香豆 素),前者为其毒性结构,后者可能与其 致癌有关 。 • 黄曲霉毒素难溶于水、己烷、乙醚和石油 醚,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和二甲基甲 酰胺等有机溶剂。
家禽的中毒症状
• 成年禽耐受性稍高,中毒后多呈慢性经过, 主要表现在精神沉郁,翅下垂,羽毛松乱, 缩颈、食欲减退,产蛋减少,产蛋期推迟, 呼吸困难,有的可听到沙哑的水泡声,少 数可见浆液性鼻液。
六 中毒的预防和解救方法
预防措施
• 1、防霉 防霉是预防原料及产品被霉菌及其毒素污 染,预防产毒霉菌污染是防除AF产生的关 键。 • 2、去霉 饲料被霉菌和霉菌毒素污染后,应设法将 其破坏和去除。
• 分子量为312-346,熔点为200-300℃,黄 曲霉毒素耐高温,通常加热处理对其破坏 很小,只有在熔点温度下才发生分解。 • 黄曲霉毒素遇碱能迅速分解,但此反应可 逆,即在酸性条件下又复原。一般来说, 温度30℃、相对湿度80%、谷物水份在 14%以上(花生的水份在9%以上)最适合 黄曲霉繁殖和生长。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症状
• 青年母猪 饲料中含百万分之0.1~0.15时, 可以引起青年母猪阴门红肿,子宫体积和 重量增加,表现出发情或临产症状 • 哺乳期母猪表现为逐渐地拒食,持续发情 或发情周期延长,影响哺乳期乳猪成活率。 • 成年公猪 表现睾丸萎缩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精)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精)

取20.00mL甲醇水溶液臵于另一125mL分液漏斗 中,加20mL三氯甲烷,振摇2min、静臵分层, 如出现乳化现象,可滴加甲醇促使分层。放出 三氯甲烷层,经盛有约10g预先用三氯甲烷湿 润的无水硫酸钠的定量慢速滤纸,过滤于 50mL蒸发皿中,再加5mL三氯甲烷于分液漏斗 中,重复振摇提取,三氯甲烷层一并滤于蒸发 皿中,最后用少量三氯甲烷洗过滤器,洗液并 于蒸发皿中。
再用双向展开法展开后,观察样液是否产生与AFTB1标准点重叠
的衍生物。观察时,可将第一板作为样液的衍生物空白板。若样 液AFTB1含量较高时,则将样液稀释后,按单向展开法中(4)做确 认试验 .
(5)稀释定量:
若样液中AFTBl含量较高,可按单向展开法中(5)稀释定量操作。 若AFTB1含量较低,稀释倍数小,在定量的纵向展开板上仍有杂质 干扰,影响结果判断,可将样液再做双向展开法测定,以确定含量。 3.2.3 结果计算
(2)展开:
a.横向展开:在展开槽内的长边臵一玻璃支架,加10mL无水 乙醇,将上述点好的薄层板靠标准点的长边,臵于展开槽内展开, 展至板端后,取出挥干。根据情况,需要时,可再重复l~2次。 b.纵向展开:挥干的薄层板以丙酮一三氯甲烷(8:92)展开至 10~12cm为止。丙酮与氯甲烷的比例,根据不同条件自行调节。
黄曲霉毒素属剧毒物质,其毒性比氰化 钾还高,也是目前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 其中AFT B1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帮其 在食品中允许量各国都有严格规定。 AFT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如花生、 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被污染严 重。Biblioteka 曲霉毒素允许量标准

食品品种 允许量标准(ppb或10-6) 玉米、花生、花生油 ≤20 玉米及花生制品 ≤20 大米、其他食用油 ≤10 裱花蛋糕、饼干、面包≤5 婴儿代乳食品 不得检出

黄曲霉素的主要来源

黄曲霉素的主要来源

黄曲霉素的主要来源
一、黄曲霉素的主要来源 1. 黄曲霉素的来源 2. 什么是黄曲霉素
3. 哪些食物容易长黄曲霉素二、黄曲霉素有什么危害三、怎样去除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的主要来源
1、黄曲霉素的来源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

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

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比较高。

在黄曲霉毒素M2中国,产生黄曲霉毒素的产毒菌种主要为黄曲霉。

1980年测定了从17个省粮食中分离的黄曲霉1660株,广西地区的产毒黄曲霉最多检出率为58%。

总的分布情况为:华中、华南、华北产毒株多,产毒量也大;东北、西北地区较少。

黄曲霉素还存在于被黄曲霉素污染过的粮食、油及其制品中。

例如黄曲霉污染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中最为常见,在干果类食品如胡桃、杏仁、榛子、干辣椒中,在动物性食品如肝、咸鱼中以及在奶和奶制品中也曾发现过黄曲霉素。

2、什么是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主要由黄曲霉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是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对人类健康危害极为突出的一类霉菌毒素。

3、哪些食物容易长黄曲霉素3.1、久泡的木耳
木耳吃多少就泡多少,千万不要偷懒泡太多,因为木耳经常泡在水里非常容易滋生黄曲霉,如果不小心吃到肚子里会导致中毒,从而使得脏器衰竭而亡。

黄曲霉素的学习报告 - 江山

黄曲霉素的学习报告 - 江山

黄曲霉素的概念
黄曲霉素(AFT)是一类由黄曲霉和其他曲霉产生的一 类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它们存在于土 壤、动植物、各种坚果中,特别是容易污染花生、玉米、 稻米、大豆、小麦等粮油产品,是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 对人类健康危害极为突出的一类霉菌毒素。
(1)理化性质与牛奶中AFM的来源
①黄曲霉素主要有B1,B2,G1,G2 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M2.其中M1 和M2 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B1,B2,G1,G2,M1 和 M2 在分子结构上十分接近。 ②其实M1和M2并不是黄曲霉菌产生的,毒性也并不是最强。毒性最强的排行 “B1”,B表示蓝色,因为它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会发出蓝色荧光。 B1和B2被奶牛采食后,分别有一小部分会转化为M1和M2进入奶中。这就是 牛奶中黄曲霉毒素的来源。
黄曲霉素B1分子式:C17H12O6
(2)黄曲霉毒素的来源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的代谢产物。 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往往容易被黄曲 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
黄曲霉,半知菌类,一种常见腐生真菌。多见于发霉 的粮食、粮制品及其它霉腐的有机物上。菌落生长较 快,结构疏松,表面灰绿色,背面无色或略呈褐色。 菌体有许多复杂的分枝菌丝构成。营养菌丝具有分隔 气生菌丝的一部分形成长而粗糙的分生孢子梗,顶端 产生烧瓶形或近球形顶囊,表面产生许多小梗(一般为 双层),小梗上着生成串的表面粗糙的球形分生孢子。 本菌为需氧菌,最适温度30~33℃,相对湿度80-90%为 最佳条件。花生、玉米、大米和小麦是其较好的生长 基质。
取上清
做好的 AFB溶液
甲醇溶液(如果是容 易乳化的饲料可以加 氯化钠进行消沫如棉 籽)
粉碎
提取AFB1到甲醇溶液中

黄曲霉毒素知识培训

黄曲霉毒素知识培训
Leabharlann 四、产毒菌株及自然分布
一、黄曲霉毒素产毒菌株 AFT是 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的具 有生物活性的二次代谢产物。几乎所有的寄生 曲霉均可产生B组和G组AFT,而黄曲霉则只 有50%的菌株产生AFT,且只能产生B组AFT 。
四、产毒菌株及自然分布

二、黄曲霉毒素的自然分布 AFT感染遍布世界各地,但严重发生的地 区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为这些地区虫 害严重,降雨常带来生长季节湿度过大,高温 、高湿及虫害等造成黄曲霉感染几乎每年发生 。我国1980年测定了从17个省粮食中分离的黄 曲霉1660株,广西地区最多,检出率为58%。 总的分布为:华中、华南、华北产毒株最多, 产毒量也大,东北、西北地区较少。
五、毒性及作用机理

2.慢性中毒 持续摄入一定量的AFT,AFT与核酸结合可引 起突变而表现为慢性中毒,使肝脏出现慢性损 伤,生长缓慢、体重减轻,肝脏功能降低,出 现肝硬化
五、毒性及作用机理

3.致癌性 实验证明许多动物小剂量反复摄入或大剂量 一次摄入皆能引起癌症,主要是肝癌。通过食 物给药时,AFT可导致大白鼠生成肝癌、腺胃 癌、结肠粘蛋白腺癌和肾肿癌。通过口部饲喂 AFT,猴子产生了肝血管肉瘤、骨恶性瘤、胆 囊和胰腺黏蛋白癌、肝癌和胆管癌。
三、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黄曲霉毒素耐热,B1毒素在268~269℃时才 分解。高压0.103Mpa(120℃)2h降低1/3 ~l/4,4h降低1/2。加入强碱和5%次氯酸 钠可完全破坏。黄曲霉毒素(主要是B1、B2 、G1、G2)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中(如氯仿 、丙酮、甲醇和乙醇),但不溶于己烷、石 油醚、水与乙醚中。在紫外线激发下,毒素 发出很强的荧光。如B1和B2经层析在紫外线 下发出紫兰色荧光;G1和G2发出黄绿色荧光 ,低浓度的纯毒素易被紫外线降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曲霉素的相关知识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东南部的一些农场,大约有10万只火鸡不明原由地突然死亡,一时间造成了极度恐慌和不安,其震惊的程度不亚于二三年前的疯牛症,关于病因当时也弄不清,只得取名为X 病,这就是美国闻名的“火鸡X病”事件。

后来经过食品、毒理和细菌学方面专家的通力合作,终于找出了引起火鸡大批死亡的原因:他们从饲料玉米粉中分离出一种前所未知的由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命名为“黄曲霉毒素”。

另报道。

1974年印度西部曾发生一次急性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

居民吃了发霉(黄曲霉菌感染)的玉米后,有397人发生急性中毒肝炎,死亡106人。

还有成批的狗发生腹水和黄疸,多在2~3周内死亡。

该毒素中毒的症状主要为发热、呕吐、食欲不佳,继而出现黄疸,重者可出现腹水。

可见黄曲霉毒素之危害严重性。

发霉的食物中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最容易污染上黄曲霉素,小麦,大麦也常被污染,豆类一般污染较轻,工业化生产的发酵制品如面酱。

咸肉、火腿、香肠等肉类食品,亦能受到黄曲霉菌的污染。

有两种通过膳食的摄入途径:
一是由受黄曲霉毒素(主要为B1)污染的植物性食物中摄入;
二是经饲料而进入奶或乳制品(包括乳酪、奶粉等)的黄曲霉毒素(主要为M1)。

不要将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喂养牲畜。

如黄曲霉毒素B1在奶牛体内能转化为有致癌作用的黄曲霉毒素M1而进入牛奶,进而进入人体。

所以它又是一类细胞毒素。

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为砒霜的68倍。

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

其致癌能力是二甲基偶氮苯的900倍[5],黄曲霉毒素具有诱导突变、抑制免疫和致癌的作用。

主要诱发肝癌,故它是一类肝毒素。

此外,还能诱发胃腺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肿瘤。

黄曲霉毒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动物中毒以全身性出血、消化机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紊乱为特征。

急性中毒表现为食欲废绝,运动失调,排泄停止,肝炎,黄疸,肝脏充血、出血、肿大、变性和坏死,并伴有严重的血管和中枢神经损伤,动物中毒后几小时至数天内死亡。

慢性中毒者早期症状表现为食欲不佳,体重减轻,生产性能降低,胴体和蛋壳品质下降,后期出现黄疸,脂肪肝、肝损伤及抑制动物免疫机能和致癌作用。

1988年国际癌症研究总局(IARC)把黄曲霉毒素B1列为人的最强的致癌物质之一。

1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
⑴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黄曲霉、寄生曲霉和温特曲霉的代谢产物。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有相似结构的化合物,都有一个二呋呋喃结构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结构。

在紫外线下,根据荧光颜色Rf 值及结构等分别命名B1、B2、G1、G2、M1、M2、P、Q毒醇GM
等等。

目前已明确结构的共有十多种,其毒素强弱取决于二呋呋喃末端有无双键,其中B1、G1、M1有致癌性。

其化学结构详见图1 [5] ,黄曲霉毒素的有关性质详见表1。

表1 黄曲霉毒素的有关性质
黄曲霉毒素分子式分子量分解温度(°C)[α]CHCI₃荧光发射最大波长(nm)Rf°紫外光最大吸收波长(nm)
B1 C17H12O6 312 268-269 -558 425 0.56 233,265,360
B2 C17H14O6 314 286-289 -430 425 0.53 222,265,362
G1 C17H12O7 328 244-246 -556 450 0.48 243,264,362
G2 C17H14O7 330 237-240 -473 450 0.46 214,265,362
M1 C17H12O7 328 299 -280 425 0.40 226,265,362
M2 C17H14O7 330 293 425 0.30 221,264,357
※Rf°为薄层分析时的比移值,薄层材料是硅胶-G0.2mm;展开剂是氯仿—甲醇(95:5)[3]
图1 几种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
黄曲霉毒素B1分子结构中二呋喃环上具有双键在此种双键部位形成的2,3-环氧黄曲霉毒素,对黄曲霉毒素B1的致癌作用极为重要。

在各种黄曲霉毒素中二呋喃环上具有双键的黄曲霉毒素B1、M1 和G1,容易发生环氧化反应,形成黄曲霉毒素2,3-环氧衍生物,其致癌作用较强,而不具有二呋喃环上双键的黄曲霉毒素B2、G2则其致癌作用较弱,一般毒性也较低。

黄曲霉毒素中以黄曲霉毒素B1致癌作用最强,其致癌机理是:由于其末端呋喃环上有一个双键,经肝或
其他器官的微粒体酶作用,双键发生环氧化,并导致产生鎓离子,形成亲电子的终致癌物,并在核酸碱基—鸟嘌呤的N-7位上反应,使DNA损伤,导致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由此构成癌肿的基础⑴。

图2 黄曲霉毒素活化及与碱基作用示意图(引自朱世能,1986)
黄曲霉毒素耐热,在一般烹饪加工的温度下不易破坏,高于280°C时才会发生裂解。

它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易溶于油和一些有机溶剂,如氯仿和甲醇,但不溶于乙醚、石油醚和乙烷。

在碱性作用下,其结构中的内脂环可被破坏形成香豆素钠盐,该盐能溶于水。

在酸性条件下,能发生逆反应,恢复其毒性。

其反应式为⑴:
图3 在酸、碱性条件下发生逆反应式
2 黄曲霉毒素的消除
2.1 碱炼配合水洗法,可采用高温淡碱工艺,初温为75℃左右,碱液浓度为8-10°Beˊ,超量碱占油量的0.05-0.1%,终温为90-95℃,洗涤温度为85℃左右,洗涤水添加量占油量的10-15%,洗涤至废水酚酞检验合格为止,可以使油中含黄曲霉毒素降至标准含量以下[5]。

2.2 吸附剂吸附法,黄曲霉毒素能被活性白土、活性炭等从油中除去,加入活性白陶土或活性炭等吸附剂,搅拌后静置沉淀,取上层清油,毒素含量大为降低。

如在含毒花生油中加入1.5%的活性白土,可使含毒量从每公斤100微克降至10微克以下。

2.3 化学药品破坏法,化学药物去毒法用一些化学制剂,如次氯酸、次氯酸钠、过氧化氢、氨、氢氧化钠处理等对去除黄曲霉毒素都有一
定效果。

在氨的作用下能使毒素内酯环裂解,达到去毒的目的,黄曲霉毒素总量减少都在93%以上。

2.4 紫外线辐射法,根据紫外线的光生化反应动力学,辐射的能量以量子形式传递的特点。

运用Bouguer-Lambert-Beer定律,即i/i0=exp(-kl)辐射强度在不同介质的穿透深度处的变化规律⑹,使油脂在密闭容器内以油层不超过20mm厚度流动通过紫外线照射区,根据黄曲霉毒素吸收紫外线最大波长的性能(详见表1),使紫外线波长和黄曲霉毒素吸收紫外线波长范围重合,采用大范围波长的220-380nm的高压汞灯紫外线大剂量的照射,将辐射的能量以量子形式传递,导致黄曲霉毒素结构突变、细胞死亡,破坏杀死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等都有一个糠酸呋喃结构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结构;特别要破坏杀死黄曲霉毒素B1、M1 和G1中二呋喃环上的双键,使其不能发生环氧化反应,形成黄曲霉毒素2,3-环氧衍生物。

以达到去毒的目的。

去毒率可达97-99%,能够达到不得检出的良好效果。

3 结论
碱炼配合水洗法,吸附剂吸附法,在一级压榨油生产时,不经过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精练工艺,此方法不适宜。

调和油、高级烹调油、色拉油虽然在油脂精炼中的脱胶、脱酸、脱色工序完成,黄曲霉毒素降至10微克以下,虽然达到国家标准GB2716-2005规定,花生油、玉米胚油:≤20μg/kg (ppb) ,菜子油、大豆油、香油、葵花油、胡麻油、茶油、麻油、米糠油、棉籽油等:≤10μg/kg (ppb),但仍达不到
欧盟不同国家标准花生油≤2、4、5、8μg/kg (ppb),香油、菜子油、大豆油、葵花油、胡麻油、茶油、麻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棉籽油≤2、4μg/kg (ppb),况且国内优秀油脂制造商已经能够达到不得检出的质量水平。

另外经过脱毒处理的皂脚和废水、废白土含毒素较高,应经过安全处理,以免造成循环污染,化学药品破坏法,虽然黄曲霉毒素总量减少都在93%以上,但有化学药品残留问题,又增加生产成本,有其不足之处。

紫外线辐射法,用高压汞灯紫外线大剂量的照射,有效地杀死霉菌和破坏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以达到去毒的目的,去毒率可达97-99%,能够达到不得检出的良好效果,是目前消除黄曲霉毒素最理想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