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物化探方法在某铜矿成矿远景区的应用

合集下载

关于地质找矿中物化探方法的使用分析

关于地质找矿中物化探方法的使用分析

关于地质找矿中物化探方法的使用分析地质找矿是指利用地质学理论和方法,找寻地球内部的各种矿产资源的活动。

在地质找矿中,物化探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通过使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地球物理学等方法,来寻找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成矿地质条件等信息。

本文将对物化探方法在地质找矿中的使用进行分析,探讨其在矿产勘查中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一、物化探方法的概念物化探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勘探手段,主要是通过测定地球物理场、化学场和地磁场等的一种手段,通过使用重力、磁力、电阻率、地震波等物理现象,来确定地下是否存在矿产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在地质找矿中,物化探的应用非常广泛,是一种高效的勘查手段。

1. 重力方法重力法是利用地球引力场对地下物质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观测地表的重力异常,来推断地下岩石密度的变化,从而确定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

重力法在地质找矿中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的勘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 电磁法3. 地震波法4. 地球物化学方法地球物化学方法是通过测定地质样品的化学成分,来推断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和成矿地质条件。

地球物化学方法在矿产资源勘查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矿物成分的分析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可以确定矿产资源的类型、含量和分布规律。

三、物化探方法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尽管物化探方法在地质找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1. 技术手段不够先进当前物化探方法在仪器设备、数据处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勘查的精度和效率。

2. 成本较高物化探方法在勘查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较高,需要寻求更加节约成本的勘查方法。

3. 不适用于所有地质环境物化探方法是一种通过测定地下物质的物理和化学特征来推断矿产资源分布的方法,但并不适用于所有地质环境,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勘查方法。

盐源西范坪斑岩铜矿综合物探找矿模式及效果

盐源西范坪斑岩铜矿综合物探找矿模式及效果

盐源西范坪斑岩铜矿地质工作始于 上世纪 9 年代中期 , 0 多家地质单位 曾先 后 在此 区开 展工 作 。20 ~ 0 1年 ,四 0 92 1 川 省冶 金地 质勘查 局 所属 地勘 院 、六 。 五大队、 鑫顺 公司在 矿 区开展 详查 工作 , 项 目相 继开 展地 面高 精度 磁测 、激 电中 梯 、激 电测深、伽玛能谱等多种物探方 法找矿试验研究 ,主要 目的是确定矿区 斑 岩铜 矿 的物探 找矿 标 志 ,建 立 物探勘 查模式 。通过物探工作实施发现 ,矿区 采 用 高精度 磁测 、伽 玛 能谱 圈定斑 岩体 及 划定 接触 带 , 电 中梯 圈定 激 电异 常 , 激 有 效 的缩小 找矿 靶 区 。同时 ,在 成矿有 利 地段 开展 激 电测深 ,推测 矿体 的空 间 赋存位置 ,为工程布设提供依据 ,地质 工 作取 得突 破性进 展 。
收稿 日期 :2 1 - 8 1 0 20— 9 作 者简 介 :何 国平 ( 9 1一 ) 18 ,男 ,湖 北潜 江人 ,物探 工程 师 ,研 究方 向 :磁 法 、电 法勘探

1 3— 8
盐 源西 范坪斑 岩铜 矿综 合物 探找矿 模式 及效 果 为 主 ,次为 闪长玢 岩 。大规 模 中酸性 岩 浆活 动 ,同时相伴 大量 热液 活 动 ,为成 矿物 质 的运 移 、富集 创造
7 6 5 1 49
16 24 26 38
85 8
2 3 1 2 ~83 l9 2 8 3 3 l
16 9 4 ~9 5
46 2 51 9
42 2
角闪石 英二 长斑 岩
1 4
1 ~38 . . 9
2 . 5
13 4 2 3 ~I4
96 3

综合方法在红光牧场一带找矿中的应用

综合方法在红光牧场一带找矿中的应用

2012年2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F ebruar y2012 第4期总第254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4T o tal N o.254综合方法在红光牧场一带找矿中的应用X张日勇,宋 凯,刘 涛(内蒙古国土资源勘查开发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摘 要:通过对红光牧场一带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圈定成矿远景区,利用激电中梯面积测量圈定矿化范围,通过探槽揭露,结合部分激电测深剖面查明矿化体的倾向和顶板埋深,布置钻孔查证,发现多条以银为主的多金属矿体,为今后找矿指明方向,同时,强调了综合方法找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成矿远景分析;综合地质;物化探方法;找矿;银;硫化矿床 中图分类号:P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04—0059—05 红光牧场位于沙尔特拉牧场1:5图幅范围内,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矿种有Cu.P b.Z n.Ag等多种金属矿产。

属大兴安岭南段东坡银、铜、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带。

发现和探明了众多大、中、小型多金属矿床,如浩布高大型银、铜、锌矿床,白音诺尔大型铅锌银矿床,拜仁大坝银多金属矿床等。

尤其在巴林左旗境内,各种银、铜、铅、锌多金属中、小型矿山星罗棋布。

1 已知矿点的成矿规律根椐1:5万地质矿产调查,区内已发现矿点、矿化点32处。

其中有色金属铜(铜铅锌、铜铅锡、铜铁) 18处;黑色金属铁10处;非金属萤石2处、叶腊石2处,矿化成因类型均为热液型。

1.1 地质特征矿产的形成受各种地质条件控制,综合反映主要表现在成矿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矿产的共生规律等三个方面,又与物质来源密切相关。

区域成矿作用主要有构造作用、岩浆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根据各类矿产的赋存特征、控矿因素和形成时间,以及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布特征认为,区内成矿作用具有如下规律。

1.1.1 大地构造对成矿的控制根据内蒙古成矿区划研究成果,本区位于华北地台(Ⅰ)北缘增生带(Ⅱ)的东缘,是东北亚大陆重要多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成矿域,大地构造单元及次级构造单元对不同类型金属矿产形成与分布的控制非常明显,并由此可将本区置于额济纳旗-兴安岭元古代、华力西、燕山期铜、铅、锌、金、银、铬、铌成矿区(Ⅱ)的东部;突泉-林西华力西期、燕山期铁(锡)、铜、铅、锌、银、铌(钽)成矿带(Ⅲ)的南西段;莲花山-大井子铜、银、铅、锌成矿带(Ⅳ)的中南段;大井子-敖尔盖-双胜镇铜、银、铅、锌成矿带(Ⅴ)的中段南侧。

物化探方法技术在隐伏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

物化探方法技术在隐伏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

地球在矿产资源的勘探中,浅层金属矿大多已被发现或开采,近年来的金属矿找矿重点转向地下深部矿、隐伏矿。

物化探方法技术在隐伏金属矿勘查中具有独特优势,因而应用较广。

方法技术应用的关键不是新、奇、特,而是适用与用好。

本文通过对我国金属矿勘查特别是隐伏矿勘查现状的简单认识,从方法技术应用“人”的因素方面给出了一些有益建议。

1我国的金属矿勘查现状1.1我国当前的金属矿勘查形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也在不断增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日趋增加,隐伏金属矿的找寻工作成为了当前我国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式。

我国的地质勘查技术在不断提高,物化探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在方法技术应用方面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使得物化探技术的找矿效果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1]1.2问题分析我国当前的矿产资源开采主要受到矿产资源的类型及矿床分布和地质结构不同等的影响,使得工作难度加大。

同时,找矿工作中普遍存在物化探技术和其他技术结合不够深入的问题,使得其效果不能被充分发挥出来。

对隐伏金属矿的勘查缺乏足够的研究,技术应用及数据分析不够综合,是目前我国隐伏金属矿勘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物化探方法技术在隐伏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2.1物化探方法技术在磁铁矿等磁性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在磁铁矿勘查中,磁法勘探是首选方法,并辅以必要的电法及重力勘查工作,以此来更好地达到勘查目的。

对磁铁矿等磁性矿产的勘查基本步骤是:区域性航磁扫面测量圈定异常区;根据地质成矿条件结合岩(矿)石物性特点,进行地面验证及高精度地磁测量;综合磁异常及地质资料确定磁性矿产的具体特征,如位置、范围、产状及埋藏深度等。

井中三分量磁测近年来也得到广泛应用,其数据整理及解释工作也日臻完善。

辽宁大台沟铁矿是隐伏磁铁矿产找矿的成功案例,该矿区在总结几十年找矿经验的基础上,采用高精度地磁测量和电磁法剖面测量等相互结合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成果(图1)。

2.2物化探方法技术在铜矿勘查中的应用物化探技术在我国的铜矿资源中,主要是高精度重力测量和电磁法及高精度磁测等技术的应用[2]。

直流电法在陕南某铜矿深部找矿中的应用及效果

直流电法在陕南某铜矿深部找矿中的应用及效果

第20卷第4-5期 矿产与地质Vo l.20,N o.4,5 2006年8月M IN ER A L R ESOU R CES A N D G EOL O GY Aug.,2006直流电法在陕南某铜矿深部找矿中的应用及效果樊金生,周云海,王备战,吕学成(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物化探总队,西安710068)摘 要:在M铜矿勘查工作的不同阶段,充分利用探采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空间,采用以直流充电、坑道激电、井中激电为主的综合物探方法,从不同侧面反映深部矿体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而为发现铜矿体、确定矿体位置及范围等,为探采工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有效地指导了探矿工程的布设。

关键词:直流电法;深部找矿;综合物探;铜矿;充电法;井中激电;地-井方式;陕南中图分类号:P631.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63(2006)04-05-0528-06 M铜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中部柞水—山阳菱铁多金属成矿带上,是陕西省主要铜矿产地之一,远景储量为10万余吨。

2000年PD4坑发现平均厚度为17.6m 的富铜矿体,但施工到49线后矿体突然消失,不知去向。

为追踪矿体赋存部位,进行坑内充电法测量,结果指出,在矿体东延部位,仍有矿体存在,并在异常验证过程中开展坑内激电测量,这些综合直流电法资料及时地指导了坑内施工,发现了新的矿(化)体。

其厚度为8~17m,铜品位为0.55%~2.08%。

进一步扩大了该区矿体范围。

接着在勘探阶段,对钻孔进行井中电法测量,其结果指明了钻孔周围矿体的存在位置和宏观分布形态,及时地为本区地质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找矿信息,为后续钻孔布置提供了重要依据。

1 地质概况矿区出露地层为中泥盆统大西沟组第三岩性段,主要为一套泥质、白云质碎屑岩建造,岩性为浅灰色白云质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白云岩夹白云质粉砂质千枚岩、白云质灰岩等,其间夹粉砂质白云岩,局部相变为泥质灰岩。

矿区断裂构造发育,是铜矿富集形成的重要地质条件,尤其是NWW向断裂构造与地层共同控制着矿化带的展布,破碎带内有石英铁白云石脉、石英菱铁矿脉、褐铁矿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孔雀石化、黄铜矿化等,为直接找矿标志。

铜矿资源的地质勘察与遥感技术应用

铜矿资源的地质勘察与遥感技术应用

铜矿资源的地质勘察与遥感技术应用铜矿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铜矿资源的地质勘察是获取铜矿资源的关键步骤,而遥感技术的应用为地质勘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铜矿资源的地质勘察方法以及遥感技术在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1. 铜矿资源的地质勘察方法地质勘察是指通过对地质体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和评价铜矿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规律的工作。

目前,常用的地质勘察方法主要包括地面地质调查、钻探、槽探、物探和化探等。

1.1 地面地质调查地面地质调查是地质勘察的基础工作,主要是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地质体的产状、形态、规模和地质构造特征。

地面地质调查能够提供直观的地质信息,为后续的钻探和槽探工作提供依据。

1.2 钻探钻探是地质勘察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钻探可以获取深部地质体的信息,了解铜矿体的厚度和品位变化。

钻探工作可以根据地质调查的结果进行设计,以达到最佳的勘察效果。

1.3 槽探槽探是在地面上开挖浅槽,观察和取样,以了解地质体的产状和矿化情况。

槽探工作可以在地面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于揭露地表以下的地质体具有较好的效果。

1.4 物探物探是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地质体的性质和分布规律。

物探方法包括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磁法勘探和重力勘探等。

物探方法能够快速、高效地获取地质信息,对于铜矿资源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1.5 化探化探是利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地质体的化学成分,从而了解地质体的矿化程度和分布规律。

化探方法包括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和地下水地球化学测量等。

化探方法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寻找铜矿资源,对于铜矿资源的勘探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2. 遥感技术在地质勘察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能够获取大范围的地表和地下信息。

在地质勘察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地质环境监测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地表的影像资料,监测地质环境的变化,从而为铜矿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试论铜矿多种物探测量方法的应用效果

试论铜矿多种物探测量方法的应用效果

试论铜矿多种物探测量方法的应用效果作者:王恒华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年第24期摘要:科学技术的不断的发展,给寻找深部的矿物资源提供了基础。

目前,地表矿明显的在减少,寻找深部矿物资源成为了当前资源开发的重点内容。

探讨探物多方法测量在铜矿上的应用效果,有助于更好的认识物探方法以及肯定其价值。

本文从具体的铜矿探测实例出发,对探测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给物探多方法在矿物探测上的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物探;找矿标志;铜矿(化)体;磁探中图分类号:TV64 文献标识码:A地质勘查工作在基岩裸露的地区较为容易,物探的效果较好。

但是对于环境复杂的地区,植被发达,则探测工作的干扰大,探测的难度就较大。

本次探测工作在内蒙古大兴安岭西坡原始森林与草原交界部位靠近森林一侧。

所以勘查工作难度大,从勘察的效果来看,物探多方法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1 区域地质特征工作区位于内蒙古的得尔布干成矿带南侧,西部面向于额尔古纳褶皱带,东部向邻与伊尔思褶皱带。

由于此地地层构造复杂,所受的作用力也是复杂多变的,其中岩浆作用最经常出现,拥有更加好的形成矿地的地质条件。

2 工作区地质特征在进行勘查的区域有地层发育的现象时,发现其地层的构造较为复杂,其受到的作用也是比较复杂多变的,其中岩浆作用最经常出现。

出露以下白垩统上库力组Ⅱ段(J3s2)最为突出:大部分出现在勘查区的北部区域,而且其分布的岩性主要是流纹质凝灰岩和角砾凝灰岩等。

靠近沟谷山脚的地方大多是第四系;同时,燕山期和海西期的地层构造有相对严重的岩浆活动,构造线大部分呈东北向的方向进行分布,少数以西北向与近东西向的方向分布,断裂本区地质条件的主要呈现方式;经检测出露的岩浆岩以灰色-灰白色的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为主,大多数以中粒-中粗粒半自形形成的块状结构为主,小部分看似斑状的结构。

3 物探工作部署对于勘查区的物探工作要按顺序进行开展,工作开始时先利用 1:10000地面高精度磁测仪器,在需要勘测的区域找出隐藏潜伏的地层构造和具有磁性的矿脉岩石,找出中—基性侵入岩体并予以标记,标记处岩石产生磁性的范围,为绘制测区的地质图样提供其绘图的依据,然后在土壤化学性质异常的区域,进行地层土壤的综合剖面工作,找出含硫化物的相对较多的区域,这就是成矿最有利的地方。

物化探方法在地质找矿中的具体应用

物化探方法在地质找矿中的具体应用

物化探方法在地质找矿中的具体应用摘要:物化探异常可以为地质找矿圈定合适靶区,缩短勘探周期,给地质找矿工作带来巨大便利。

但是物化探异常的解译仍是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关键词:地质找矿;物探方法;化探目前在地质行业中,矿产预测已经普遍使用物探探测的方法。

这是因为在矿产预测中,物探可以为区域成矿的地质环境研究提供有效的补充信息。

1 物化探方法在地质找矿过程中的思路在应用的过程中,物化探工作的部署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成果。

主要遵循如下思路部署物化探工作:1.1 面中求点,由点向外扩展“面中求点,由点向外扩展”是物化探工作取得找矿成果的主要模式。

据统计,中国80%的铁矿是通过查证航磁异常发现的;例如,上世纪80 年代所发现的金矿中,基本都是通过查证区域化探异常确定的。

1.2 依矿寻矿,挖深找隐依矿找矿是当前找矿工作的最基本的原则。

依矿找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评价古采点(老硐)或者群众报矿及区域地质调查或普查中,进行科学详尽的分析,确定矿点。

在依矿找矿的原则的影响下,做好先进行物化探工作,不能与地质工作齐头并进,以免信息滞后。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即在找矿工作中应该将找矿的区域扩充得足够大,尤其是对于在主体矿的生产处与已知矿化发现出相距较远的矿区。

1.3 物化探工作应该贯穿于找矿各阶段就矿产的预查阶段来说,物化探技术对矿床的探测帮助极为明显;就普查阶段而言,对瞒矿隐矿的发现、矿体产状的判断分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待普查阶段后,在矿床勘探阶段,合理使用物化探技术,通常会有额外的收获,虽不能增大矿藏的总量,也能起到节约勘探费用、减小勘探周期的作用。

例如,在2003年,云南省地质调查院物化探所在该地区投入了1∶2.5万和1∶1万磁法和电法工作并圈定了磁电异常区域。

在随后的7年内,钻探工作验证了异常的真实性,物化探工作始终贯穿整个勘查过程,现在已经基本探明矿区的成矿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物化探方法在某铜矿成矿远景区的应用
利用激电、化探综合剖面测量对已有磁异常和多金属矿产性质及其含矿性进行评价,确定深部隐伏矿体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所获得的物化探异常特征及异常形成的成因结合测区的地质构造情况综合分析,为本区下一步铜矿勘察提供了较为明确的地球物理依据,对测区成矿前景作出了评价,并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标签:综合物化探;铜矿;成矿前景;潜力评价
引言
本工作区虽地处多金属成矿带上,前人开展过一些区域地质调查和1:200000化探扫面工作,但总体上的研究程度很低,缺乏中大比例尺的地质和物化探资料。

近些年随着西北部矿业开发的兴起和国内铁矿石的价格高涨,该区因位于单一的铬铁矿化探异常晕圈内,故一度被看好可能具有找铬铁矿的前景,随即开展了小面积的1:10000的高精度面积磁测和地质填图工作,终因受铁矿石价格大幅度的跌落而使本区的地质、物化探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此次通过高精度磁测的磁异常解剖和开展的激电与化探剖面测量工作,并结合本区地质、物化探资料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该区虽并不具备找铬铁矿的前景,但却是找铜矿有利的远景地区。

1 工作区地质概况
工作区内地层以下泥盆统马拉苏组(D1ml)和孟布拉克组(D1mb)为主,前者岩性主要为晶屑岩屑凝灰岩夹杏仁状安山玢岩;后者则为沉凝灰岩、火山灰凝灰岩、凝灰质砾岩及含角砾沉凝灰岩等(图1)。

区域上岩浆岩分布极广,以中性、酸性岩体出露最为广泛。

区内岩浆岩仅见辉绿-辉长岩,以岩脉形式出露,呈近东西向展布并向东延伸出工作区外达上十公里之远,宽度在100~300米之间。

区域上紧闭褶皱和断裂均较发育,以北东-北东东向、北西-北西西向,均为以压扭性断裂为主,多具向南逆冲推覆的特点。

工作区中构造亦继承了区域上构造格架的特征,岩脉的展布特征与构造展布相一致,或是受其控制。

工作区及其周边自海西期后有多期次的大规模岩浆及构造活动,不但为本区多金属矿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热源和矿源,同时也为多金属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容矿场所。

工作区中第四系浮土覆盖层发育,已发现的多金属矿化线索少。

已有的资料表明,该工作区及周边地区目前尚无地表露头的多金属矿化(点)线索,但区域化探资料显示出该测区中As、Pb、Zn、Cu、Ni、Mo、Co、Ge等多种微量元素的次生分散流化探异常晕圈的叠置,表明本区具备多金属矿成矿的前景。

2 工作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2.1 地球物理特征
区域上航磁正负磁场区总体上呈现出近东西向展布且具有“两高夹一低”的特点,正负磁场过渡附近则分别以北东东向和北西西向深大断裂为界,构成了不同时代地层及岩体的断裂构造所形成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在北部正磁场区中,一条近东西向航磁异常带由西向东不但贯穿本测区且向东延绵长达十余公里,异常强度一般达90nT,呈现出长轴、串珠状展布之特点。

沿该航磁异常带中展布有三条辉绿-辉长岩脉,本测区位于第二条辉绿-辉长岩脉的西段(约总长的1/5),地面高精度磁测仅对的西段进行了控制。

航磁异常特征不但反映出北西西向深大断裂的存在,而且说明沿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其中平行北西西向深大断裂的次级断裂以及辉绿-辉长岩岩脉是寻找与岩浆期后热液有关的内生矿床的有利地区。

工作區岩(矿)石电性特征见表1,表1中不同岩(矿)石电性差异明显,具备开展电法测量的地球物理前提;此外,由前人资料可知,测区中不同岩(矿)石磁性参数表明:砂(砾)岩、花岗岩为无-弱磁性,凝灰岩和辉绿-辉长岩为中等磁性,由此可见,具备开展磁法测量的地球物理前提。

表1 测区岩石物性测量统计表*
*野外露头小四极实测数据
2.2 地球化学特征
区域上发现有大量的诸如As、Co、Ni、Pb、Zn、Ni、Mo、Ge等多金属元素次生分散流的化探异常晕圈并且相互叠置,表明本测区是具有多金属矿找矿有利的远景地段。

对测区化探剖面数据求取平均值并作为该区的背景值(表2),并取3倍背景值作为异常下限。

由表2可知,辉绿岩中Fe、Cu、Zn、Ni等元素在成岩期就有初步增高或是初步富集的迹象。

表2 新疆某测区岩石地球化学背景值表(×10-6)
3 工作区物化探异常特征及其成果分析
3.1 磁异常、激电异常特征
本测区地面高精度磁测经化极处理后,在平面图上以1000nT为限,磁异常长约650米,宽约120~200米,异常的连续性比较好,呈长轴状近东西向展布,说明富含硫化物的磁性块体走向上延伸较稳定,而且测区东面磁异常并未封闭并呈强磁异常(2203.4nT)特点,反映出深部的磁性块体所产生的磁异常向东具有延伸的趋势,磁异常基本上圈定了测区中辉绿-辉长岩的范围[1]。

磁异常极大值有三处,由东往西分别为2203.4nT,3125.3nT,2045.1nT,异常呈现强磁异常的的特点。

异常呈现南陡北缓的特点,南部梯度变化为29.43nT/m,北部则为10.25nT/m反映磁性块体埋深较大,产状向北倾斜[2],与地表观测的辉绿-辉长岩岩脉产状相似。

将化极的磁测数据向上延拓200米后,异常仍很明显(图2),
极大值为240nT,且在此测区东部仍未封闭,说明磁性块体除在走向上有一定的延伸外,向下延深也较深。

由此可知,此处具有较好的成矿远景。

选择该测区第二个磁异常的中心地段并垂直磁异常的走向沿南北向布置了一条激电剖面,长度为300米。

AB为1000米,MN=40米,点距20米。

由图3可见,辉绿-辉长岩地段总体为高极化特征,50~200米处视极化率,异常幅值大,范围宽达140米,异常值从2.52%-3.2%,最高可达3.48%,异常具有变化平稳且连续性好的特点,推断该异常可能是由浸染状状硫化物所致;异常南高北低且宽缓说明岩脉与矿化均向北倾伏[3]。

视电阻率在高极化地段的70~130米处呈现出高阻异常,与Cu、Fe元素异常极大值部位相对应,有可能反映了深部铜矿化的富集中心及其分布范围。

3.2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在已有激电剖面上布置化探剖面(图3),长度400米。

由图可知;Ni、Pb、Cr在剖面上呈小幅波动,Ni含量范围为6.58~34.78×10-6、Pb含量范围为0.11~15.77×10-6、Cr含量范围为3.26~54.37×10-6,均无明显异常显示;辉绿-辉长岩中化探样品Fe平均含量高达9.1%,异常范围与辉绿-辉长岩出露地段相吻合,应是含Fe较高的辉绿-辉长岩所致。

Cr含量不高,且Fe含量未达到贫铁矿的边界品位,可确定本地段的Fe异常并非由工业铁矿引起,故本区不具备找铁矿或铬铁矿的远景。

Zn含量范围大在48.97~112.71×10-6之间,仅在220米处有一单点异常,其极大值为226.91×10-6,该异常所处位置同时伴有Cu、Fe元素异常极大值的存在,其含量分别为188.34×10-6、9.79%,上述三个元素异常在同一位置出现,可能是热液沿构造活动形成元素富集。

辉绿-辉长岩中Fe含量范围为8.71~11.22%,最高可达11.63%,含量明显高于泥盆系凝灰质砂岩地段(2.69~4.03%),异常位置为剖面上0-160米处。

Cu异常位置在剖面上30~170米处,其含量变化范围为235.73~438.96×10-6,极大值约为背景值的4倍。

Cu异常形态规则,宽度可达约140米,南侧强度大但表现为相对规整、变化较平稳且宽缓的特征;而近北侧端则呈锯齿状、梯度变化大且急剧下降至背景的特点[4]。

220米处Fe、Cu 及230米处Zn元素均出现有单点异常,异常极值分别为9.79%、188.34×10-6和226.91×10-6,其位置为辉绿-辉长岩北侧与泥盆系地层的接触界线附近。

3.3 成果分析
由图3可知,Cu最高含量438.96×10-6,Cu异常与Fe异常范围吻合程度高,说明在辉绿岩侵入过程中及后期深部的热液活动加速了Fe、Cu元素的富集[4],且在相同地段出现了大规模的激电异常,推断辉绿-辉长岩中铜矿化的存在形式可能与在热液成矿过程中形成的原生磁鐵矿、磁黄铁矿、赤铁矿、黄铜矿等有关。

该地段辉绿岩有强烈的热液成矿活动,且铜矿化(体)的具有埋深较浅、厚度较大的特点。

综上所述,该测区具有较好的找铜矿前景。

4 结束语
本次施工采用的时间域激电测量,发现了测区视极化率异常极为明显,异常
幅值较大,范围宽,异常特征显示出激电异常体具有向北侧伏之特点,与磁异常特征推断解释一致。

且本测区地层中无碳质成分,不会造成虚假的高激化异常,所采用的激电测量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土壤化探剖面测量,Cu异常位于辉绿-辉长岩之上,异常清晰连续,宽达140米,化学分析显示Fe、Cu元素异常明显且相关性好,推测隐伏硫化物矿化体的顶部埋深较浅,综合分析表明该区具有非常好的铜矿找矿前景。

该工作区的辉绿-辉长岩岩脉贯穿整个测区,并向东延伸长达10Km以上,根据已知高精度磁测结果,表明测区外的东部仍需要了解其深部成矿前景,建议开展高精度磁测扫面;通过高精度磁测所获得的异常情况,开展激电剖面、化探剖面测量工作,以了解深部的成矿信息,查明可能存在的铜矿化(体)规模及成矿潜力。

参考文献
[1]何俊美.综合物探方法在金属矿评价中成功应用实例[J].西部探矿工程,2006.
[2]傅良魁.电法勘探教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3]杨瑞西,许国丽,司法祯,等.用磁异常特征圈定张家山成矿靶区[J].物探与化探,2008,32(4):258-262.
[4]王福同,庄道泽,胡建卫,等.物探在新疆土屋地区铜矿找矿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2001,28(3):40-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