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观念的演化和演化的时间观念

合集下载

谈西方哲学近现代时间观的演变

谈西方哲学近现代时间观的演变

谈西方哲学近现代时间观的演变谈西方哲学近现代时间观的演变哲学史上时间观的发展大致遵循了客观化解释与主观化解释的交替的脉络。

怎样分析西方哲学近现代时间观的演变?【摘要】时间是一个基础而重要的概念,所以对时间观的研究是有价值的。

本文主要通过对西方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当代哲学中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柏格森、海德格尔、德里达对时间及与时间相关概念的哲学论述的分析与比较,对西方哲学近代以来时间观窥见一斑,从大体上把握西方哲学与科学中时间观发展的脉络。

本文将一些抽象的哲学观点通过比喻和图表解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时间观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字】时间;绵延;存在;分延时间与所有存在息息相关,但却很难准确地定义。

因而,时间观是一个基础而重要的概念。

自古以来,许多哲学家、思想家都对时间进行过思考。

随着哲学不断地发展,时间问题逐渐成为一些哲学家关注的焦点。

在西方近代、现代、当代哲学中,出现与一些与时间紧密关联的哲学概念。

本文就要将几个与时间相关的哲学观点进行梳理、阐述、分析与比较,对西方哲学近代以来的时间观进行一些探讨,并反思其变化,对这些时间观的本身正确与否暂且不予置评。

一、三位著名哲学家的时间观1、绵延与时间——柏格森的时间观柏格森是西方近代哲学中非理性主义生命哲学的代表哲学家。

柏格森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绵延。

绵延是真正的时间,真正的时间是连续的,是质的连续不间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既不可分割,也不可测量。

实在的本质是绵延,眼前的物质只是绵延的一个“截面”。

同样,人的真正的自我,并非形而上的自我实体,也是一种绵延。

因为空间是可以分割的,所以对空间的研究可以采用理性。

但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时间,应该使用直觉。

因为理性活动截断了绵延,而直觉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绵延本身。

一团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其形态在时间中不断变化,每一刻都是不相同的,这就类似于绵延。

如果用照相机去拍,可以得到一个瞬间的火焰的形态的照片,但如果用这张照片和正在燃烧的火焰进行对比,会发现火焰形态在很多细节上不同。

古代历法与时间观念的演进历程

古代历法与时间观念的演进历程

古代历法与时间观念的演进历程时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古代的日出日落、月相变化到现代的秒秒钟、时时刻刻,时间的观念和计量方式都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

古代历法是一种基于天文观测的时间计量系统,通过观察天体运动推算地球位置和时间,是人类对时间认知和计量的重要进步。

本文将探讨古代历法的演进历程和相关时间观念的变迁。

一、夏商周的阴阳五行观念在中国古代,夏商周时期是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夏王朝是中国最早的王朝之一,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600年。

夏朝时,先民们开始注意到天文现象,并建立了一系列的日历、历法体系,如《太初历》、《孟庚历》、《甘澤谿论》等。

这些历法主要基于阴阳五行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构成,物质之间的转化变化和运动变化皆可以用阴阳五行的理论解释。

在夏朝时期,阴历是中国最早采用的历法之一。

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周期来计算时间的,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月的计算以望月为基础。

阴历中的每个月有29-30天,但是阴历不能准确地反映实际的太阳运动,误差较大。

二、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历法的发展进入到了百家争鸣的时期。

这一时期,各地朝代频繁更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科技交流和继承也日渐频繁。

此时期的阴历和公历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甲骨文”、“钟鼓文”等贵族类典籍中可发现许多积累的天文记录和计算方法。

《吕氏春秋》、《韩非子》等著作中也有一些古代历法和时间知识的阐述。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下令研制了真夏历,据推算这是史上第一个真夏历。

真夏历就是以太阳为基础,一年分为24个“节气”,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历法之一。

这一历法以天文观测为基础,将地球公转、自转和日常时间联系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历法的精度。

三、秦汉的太阳历秦汉时期以天文观测为基础的真夏历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古代历法的代表。

这一时期,公元前109年,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记载了古代历法的详细情况,这其中提到一个夏历和一个仲夏历,夏历是以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基础的历法,其年长365.25日,比真实的年份长0.2422日;仲夏历则是以太阳上中天为基础的历法,其年长365.24日,阳历每4年累积误差1日,此后于公元前46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制定以同步公历和自然年份的太阳历,并且日后继承至今。

中国古代时空观与道观念的演变

中国古代时空观与道观念的演变

中国古代时空观与道观念的演变一、中国古代时空观的起源与发展1.原始社会时空观的基本特征2.古代神话与时空观的渐次演变3.周朝时空观的主要特点二、中国古代道观念的进化和转变1.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2.儒家道观精神的拓展3.佛家对道观念的融合和转变三、中国古代时间的观念1.日、月、季节对时间观念的影响2.历法的诞生和发展3.时间观念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四、中国古代空间的观念1.地理环境对空间观念的影响2.宇宙空间和人类社会空间的系统分析3.空间观念对人类灵性生活的影响五、中国古代时空观与道观念的演变1.时空观和道观念的相互作用关系2.时空观和道观念的演变特点与路径3.时空观和道观念的价值和意义注:题目为论文提纲,建议采用学术规范,避免使用口语化表达。

一、中国古代时空观的起源与发展1. 原始社会时空观的基本特征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人们的时空观念主要体现为对大自然的感性认知。

人类处在一个大自然的空间和时间中,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都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被抽象、符号化的表达。

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借助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等来进行时间感知,在空间方向上则依赖山水之间的定位感知。

2. 古代神话与时空观的渐次演变相比于原始社会,出现神话的古代社会对时空观的认知有了显著的改进。

神话带给人们一种鲜明的历史感和空间感。

《山海经》《谷梁传》等经典中记述了海外仙山、神龙所居以及崇拜八十一神的神话传说,随着神话讲述的过程,人们对时间的观念也愈加深刻,更多的故事传说被讲述在各种场合里,罗列的人物、年代和地名构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历史时空背景。

3. 周朝时空观的主要特点周朝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从周代开始,中国的历史开始被书面记录,这为中国的时空观念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周代的经典《周礼》将中国的历史分为“夏商周”,时间上达到了前2000年,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上的基础。

此外,周代还出现了各种地名志、巨石刻文、碑文和祭文等大量文字材料,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更加全面的时空信息。

古代历法和时间观念的演变

古代历法和时间观念的演变

古代历法和时间观念的演变时间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因此人类对于时间的观念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代,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生活,人类制订了各种各样的历法。

这些历法从最初的太阳历、月亮历,到后来的夏历、秦历、汉历等,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和改革,最后逐渐演变成为现代的阳历和阴历。

本文将从历法的起源和发展、重要历法制定和改革以及历法对时间观念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论述古代历法和时间观念的演变。

一、历法的起源和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时间的观念越来越深刻,对于日、月、年等时间单位的计量和记录也越来越精确。

最早的历法是太阳历和月亮历,太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制订的,它以一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基础,把一年分成12个月。

而月亮历则是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制订的,把一个月分成29天、12小时间隔的段,一年共分为12或13个月。

随着时间观念的深入,人们渐渐地发现太阳历和月亮历的缺点。

因为一年不够精确的365天,太阳历的时间稍短,而月亮历的时间稍长,导致春节等节日不断漂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人们逐渐发明了其他历法。

在东周时期,古代中国困于日、月两历准确率难以达到公元前841年秦穆公改良,引进了以夏冬至为算法,每月按月圆朔综配的夏历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延用了约3000多年。

而在战国时期,韩国发明了秦历,以19年为一个周期,把365天和366天平均分布在19个月中,使得春节等节日稳定在正月初一。

在古代的其他国家,如埃及和希腊,也有自己的历法。

埃及历法是以尼罗河的涨落作为记录时间的基础,而希腊则发明了著名的牛顿日历,采用月,以及4个皇家月共365日的历法。

二、重要历法制定和改革历法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直接影响到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比较重要的历法改革,即汉武帝改革和唐玄宗改革。

汉武帝改革发生在公元前104年,当时采用的是秦历,但该历法只能用25年,后来汉武帝命令天文学家改革秦历,重新制订了岁星历,以月圆点的移动作为调整原则,历法精度大大提高。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一、引言时间观念在人类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介绍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和本文的研究意义。

二、时间观念的解析1. 时间的概念:时间是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2. 时间的测量:如何精确地测量时间?3. 时间的分类:时间的分类和时间段的划分方式。

三、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1. 中西方时间观的异同:比较中西方两种传统时间观念的异同点。

2. 中西方对时间的态度差异:探讨中西方对时间的态度差异以及其内在的文化原因。

3. 中西方时间观的影响:比较中西方时间观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四、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1. 中西方时间观的历史演变:对中西方时间观的发展进行历史纵观。

2. 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分析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从而探讨人类对时间的认知和思考方式的变化。

五、现代时间观的思考1. 现代科技对时间的影响:现代科技对时间观的影响,如何让时间变得更加主动和有意义。

2. 个人时间观管理:探讨如何建立合理的个人时间观管理体系,做到高效利用时间。

六、结论对前面章节进行总结,进一步探讨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及其对于人类社会的转型和进步所带来的启示。

第一章引言时间是世界上唯一不可逆的事物,它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时间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思考中逐渐形成的关于时间的观念和认识。

本文旨在对时间观念进行解析,并比较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异同。

通过探讨时间观念的发展和演变,以及现代时间观的思考,进一步认识时间在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二章时间观念的解析1. 时间的概念:时间是指宇宙过程中不间断的连续性,是一种通过测量来刻画的物理量。

它不可捉摸,无法具体感知,却贯穿着我们的生活。

2. 时间的测量:时间的测量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设备,对时间的变化进行观测和记录,从而得出时间的定量结果。

人们从古至今,不断寻找更加准确的方法和工具来测量时间。

人类简史人类与时间的观念

人类简史人类与时间的观念

人类简史人类与时间的观念人类简史:人类与时间的观念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以万计的年前,而对时间的观念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和进化。

时间是人类社会组织、活动和思考的基本要素之一,塑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

本文将探讨人类与时间的观念以及时间在文明演进中的作用。

一、时间的起源人类对时间的概念最早源自对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观察和记录。

早期人类以太阳的升起和落下作为一天的基本单位,以月亮的变化作为一个月的基本单位。

随着农业的兴起,人们开始注重季节的变化,并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随着农业社会的逐渐兴起,人们开始采用日历来记录时间,并规定特定的日期用于庆祝农作物丰收、祭祀神灵等重要活动。

在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中,时间的观念逐渐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古埃及人发明了日晷来测量时间,古希腊人提出了太阳历和月亮历,并在城市中建造了大型的日晷和水钟等来观测时间。

二、时间的发展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时间的观念也不断深化与扩展。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时间的线性性和不可逆转性。

认为人类的历史具有发展的趋势,并将其分为不同的时代,如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时代和工业革命等。

随着时钟的发明和普及,人们开始将时间视为一个精确的量度单位,以秒、分钟和小时为基本单位来测量时间的流逝。

时钟的发明和使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使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组织和协调社会活动。

三、时间与文明时间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元素之一,对于文明的演进起着重要的作用。

时间的观念和测量为社会的组织和协调提供了基本的工具和依据。

它使人们能够准确安排农业生产、经济交流和政治活动等。

同时,时间的观念和记录也促使人类思考和探索时间的本质和意义。

时间的观念也深刻地塑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

例如,定期的农业生产和季节的变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

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时间的线性观念促进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总结:人类与时间的观念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和深化。

人类是如何理解时间的?

人类是如何理解时间的?

人类是如何理解时间的?时间是一种特殊的量度方式,它不像空间尺度只需要简单的长度,而是要考虑到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因素。

因此,人类对时间的理解历经了漫长的发展,从最初的天象观测到现代的原子钟,都是我们不懈探索的结果。

一、古代人类的时间观念1.以星体运行为基础的时间观古代人类的时间观是基于观测自然天象而形成的。

中国古代的历法和希腊神话中的时间观都是以星体运行为基础的。

通过观测恒星、行星和太阳等天体的运行周期,人类开始了对时间规律的探索,并总结出了以天干地支和十二宫为代表的传统历法系统。

2.宗教信仰对时间观的影响除了天象观测,宗教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代人类对时间的理解。

主要表现在人们对时间的分割方式和对历史演进的解释上。

例如,基督教中“西历”时间以耶稣基督的出生年份为起点,纪念每一个圣徒的日子,而伊斯兰教则以先知穆罕默德的迁城为起点,规定了一个以月球运行为基础的“阿拉伯历”。

二、现代人类对时间的精准掌握1.原子钟的发明二十世纪初期,不满足于对于时间规律的初步认识,人类开始着手研制更加精准的时间量度设备。

经过长期探索和努力,我们终于在1955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原子钟。

原子钟的出现,将时间精确计量从天文学逐渐转向了物理学。

2.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制定原子钟给人类提供了空前的时间精度,但如何在全球范围内确保时间一致性却是一个难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格林尼治标准时间在1884年被正式确定为全球通用的基准时间。

这一时间基准的诞生,极大地方便了国际贸易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发展。

3.时间的相对论解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时间观。

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的流逝是相对的,当物体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时,时间就会感受到变慢。

这种相对性的时间观念,深化了人类对时间规律的认识。

三、未来的时间观——量子时间目前,人类对于时间的掌握已经非常精准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掌握了一切。

事实上,时间的精准,只是人类对这个宇宙的某一方面的理解。

元年与时间观念和时间记录的变化有何关系?

元年与时间观念和时间记录的变化有何关系?

元年与时间观念和时间记录的变化有何关系?一、元年概述元年是指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年代或新的纪元的开始,通常与某个重大事件或权力交替有关。

元年的到来往往标志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时间观念和时间记录在元年这一节点上也经历了重要的变化。

二、元年与时间观念的演变1. 传统时间观念的转变在元年到来之前,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往往是传统的、宇宙观念主导的。

时间被看作是循环性的,它的流逝与人类的微小努力无关。

然而,随着元年的到来,人们开始深刻地意识到时间的线性性和独特性,时间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2. 时间观念的科学化元年之后,时间观念开始变得更加科学化。

人们开始通过天文观测和时间测量来确定时间的持续和流逝。

从此,人们可以通过秒、分钟、小时和天等精确测量时间,时刻把握时间的变化。

三、元年与时间记录方式的变化1. 日历的改变元年的到来往往伴随着日历的改变。

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纪年方式和日历体系,而元年的开始通常会导致日历的重置。

2. 重要事件的纪年元年的到来往往与一个或多个重要事件的发生相关,这些重要事件往往成为历史记录中的里程碑。

元年的到来使得这些事件得以被明确地记录下来,并为后世所延续。

3. 时间纪年体系的调整元年的出现可能会引发对时间纪年体系的调整。

新的元年可能会被用于重新定义时间的起点,重新规划纪年方法,使得时间记录更为准确和有序。

四、结论元年的到来与时间观念和时间记录的变化密切相关。

元年的开始往往标志着传统时间观念的转变和科学化,而且会导致日历体系的调整和重要事件的明确纪录。

时间观念和时间记录的变化在元年这个节点上得以彰显,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元年之后,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和记录不再局限于传统观念中的循环性和宇宙观。

时间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针对时间的测量和纪录也更加精确和规范,为人类带来了更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

元年的到来,往往会导致日历的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观念的演化和演化的时间观念论文作者陈克晶/周祝红论文关键词时间/存在的时间观念/演化的时间观念,论文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论文单位,点击次数231,论文页数27~32页1999年1999月论文网/paper_90086401/ 以往物理学中的时间观念是同人们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感觉相脱离的。

当代自组织理论的发展,根本转变了时间只是标示存在的观念,确立了和人的主观感觉相一致的演化时间观念。

这是物理学时间观念的重大变革。

研究物理科学中时间观念的演化和演化的时间观念,有助于探索自然和人类自身发展的秘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这一千古传诵的佳句道出了人们感觉中的时间。

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它的流逝支配着世世代代人的出生、成长、死亡。

谁都曾梦想过留住生命中的美好时光,但却做不到。

时间绝不等人,更不会倒流。

然而,奇怪的是,物理科学的几座大厦,不论是牛顿力学,还是相对论、量子力学都不支持这种对时间的看法。

在这些理论中,时间是一种没有方向的参量,完全可倒流。

似乎单向的时间反倒不是真实的物理时间,而是人们头脑中的幻觉,一种“心理”的“主观”时间。

当代科学特别是自组织理论的发展,根本转变了时间只是标示存在的观念,揭示了不可逆的本质,确立了和人们主观感觉相一致的演化时间观念。

演化时间观念的确立是物理科学中时间观念的重大变革。

一长期以来,在物理学中,不论是牛顿的经典力学,还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至薛定谔、海森堡的量子力学,时间都只是表示一种存在的持续性。

不过,它们表示的存在持续性的物理内容是各不相同的,并且,在一定的意义上,正是这种不同,标志了物理学从近代到现代的革命。

我们知道,牛顿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第一个逻辑严密的力学理论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牛顿在建立力学体系时,吸取了笛卡儿的时间空间是基本量纲的思想,从区分绝对时空和相对时空入手,把时间、空间从物理事件中剥离出来,提出了只是标示存在而又同存在不相联系的绝对时间、绝对空间观念。

他说“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绝对的、真实的、数学的时间,由于它自身的特性,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地,均匀地流逝。

”(注:(美)H.S.塞耶:《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9页。

)就是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在绝对时空的框架中发生于某一时刻,占据着某一位臵,而时间,空间则同它以外的任何事物无关。

并且,时间,空间也是各自独立不相联系。

世界上的不同空间位臵的事物只是被“现在”这一同时刻所连接。

牛顿的绝对时间观念已经熔入他的力学理论之中。

具体表现是:首先,力学运动定律对伽俐略变换保持不变。

不同观察者用牛顿力学方程对同一运行物体描述时,由于参照系不同,各自的观测量会不同,但这种不同可以通过伽俐略变换统一起来。

而伽俐略变换中,不同参照系的时间是同一的,不发生变换。

也就是说,时间与任何运动参照系无关,不同参照系的同时性是绝对的。

其次,在牛顿力学主方程即第二定律F=ma中,物体质量与速度无关,外在于时空,因而加速度被抽象化为速度对时dvds间的变化率即a=──,而速度又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v=──,这样,dt dt牛顿第二定律中时间便不仅是绝对的流数,而且这一流数是无方向的,因为在d[2]s f=m────中,时间t不论为正还是为负结构都是一样的。

所以,dt[2]牛顿力学中的时间绝无演化的含意,只是表示一种存在的持续性;而且这种存在持续性还因其与任何外物完全无关而具有绝对空洞的性质。

牛顿力学的时间是一种抽象的存在持续性观念。

长期以来,直至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物理学家从不怀疑牛顿的绝对时间观念,因为包含时间绝对同一性的伽俐略变换被无数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但是,对于绝对空间观念,尽管牛顿设想了一个水桶实验来证明它的存在,物理学家却总是抱有疑虑。

这不但是由于一直没有找到与绝对空间相联系的绝对静止的事物,而且伽俐略变换就含着对绝对空间的否定。

伽俐略变换以相对运动为前提,它不给予任何参照系以绝对静止的地位。

就是说,在牛顿力学中,绝对时间观念是排斥绝对空间观念的。

然而,物理学家并没有放弃寻找绝对空间的努力。

他们从光的传播和光速的测定中看到了希望:如果能够确定运动光源对以太的不同的速度,就能从对以太的肯定中找到绝对空间存在的根据。

然而,这种美梦在迈克尔逊—莫雷的精密实验中幻灭了。

这便引出了根本否定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的相对论。

爱因斯坦在他16岁时的时候产生一个奇想:如果乘上一辆光速列车追踪另一束光将会看到什么呢?依照牛顿理论的伽俐略变换,应该看到停滞不前的振动波。

而依照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电磁波传播速度是恒定的,上述景象不可能发生。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结果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爱因斯坦经过10年沉思,终于发现这是由于伽俐略变换中的绝对同时性观念作祟的结果。

抛弃了牛顿的绝对时间观念,爱因斯坦从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出发,推导出了取代伽俐略变换的洛伦兹变换,建立了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与牛顿理论之不同,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事例来说明。

设想一光脉冲从一处传播到另一处。

在牛顿理论中,两个不同运动状态的观测者对这一过程所花时间的测量值是完全相同的,而对光走过的空间距离则会有不同的测量值。

因而他们得到的光速值也就不同。

而在狭义相对论中,不同运动状态的观测者测得的光速必定是一致的(这是以无数事实为基础的公设),这样,不但不同运动状态观测者对光走过的空间距离有不同测量值,而且对这一过程所花时间的测量值也必定不同。

每个观测者都有自己的依运动状态为转移的时间测度。

因而在相对论中时间不再是一种空洞的持续性,它是和观测者运动状态相联系的。

爱因斯坦1915年建立的广义相对论对时间空间同物质存在的联系作了更深入的揭示。

依照广义相对论,时空并不是平直的,它决定于引力场状态。

而引力场状态是同物质分布相联系的,物质密度愈大,引力场就愈强,时空曲率即弯曲也就愈大。

换句话说,空间—时间是由于物质的分布而弯曲的,弯曲时空也就是引力场。

广义相对论中,时间空间成为了动力学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时或一个力起作用时,会影响时空曲率,时空结构也要影响物体运动和力作用的方式。

相对论根本变革了牛顿力学的时间空间观念。

时间空间不再是外在于物质运动的框架,而是内在于物质运动,随物质运动状态不同而不同的物理量。

这方面的革命意义无论怎样高度评价都不过分。

但是在另一个基本方面,即坚持世界是存在着的,否认世界的演化,否定时间的方向性,却继承了牛顿的保守传统。

爱因斯坦在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后,随即发表了《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学的考察》,提出了一个无界而有限的宇宙模型。

这一模型是他在设定了一个宇宙学项后而从广义相对论方程得到的“宇宙学解”。

按照这个宇宙学解,宇宙是一个封闭的时空区域,它虽没有边界,却是有限的。

这一宇宙学模型虽然否定了牛顿的无限平直时空的宇宙,但却和牛顿的看法一样,是一个静态解。

宇宙只是存在着的,而不是演化着的。

这种静态解的宇宙模型和随后发现的河外星系普遍红移即宇宙在膨胀着的观测事实不相符,而且数学家弗里德曼证明,爱因斯坦提出的解是不稳定的。

后来爱因斯坦也承认,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事。

但是,爱因斯坦并没从这一生中最大错事中吸取教益,改变世界是存在的可逆的观点。

相对论本质上也是一种关于存在的物理学理论。

尽管它揭示了时间对物体运动的依赖性,把被牛顿力学排除在外的时间作为同三个空间坐标相联的第四个坐标处理,以四维的“世界线”描述物理事物,然而沿“世界线”运动依然是没有方向性差别的,向前与向后没有不同,爱因斯坦的运动方程对时间取正值和取负值保持不变。

正象牛顿力学不能解释人们所熟悉的许多不可逆过程一样,相对论也不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变老还是变年青。

当贝索再三问他什么是不可逆,它与物理学定律的关系怎样时,爱因斯坦回答说:过去、将来的区别只是一种幻觉、一种主观印象,是没有客观意义的(注:《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出版,1979年,第三卷,第498页。

)。

因此,爱因斯坦时间观念和牛顿时间观念本质上有着一致性。

如果说,牛顿力学的时间是一种空洞的持续性观念,那么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间就是一种有着物质运动内容的物理存在的持续性观念。

量子力学的时间观念也是含有存在持续性意义的。

这表现在量子力学的基础方程—薛定谔方程的决定性和可逆性上。

它像牛顿和爱因斯坦的运动方程一样,给定波函数某个时刻的值,就可以严格推导出过去或将来任何时刻波函数的值,方程所描述的行为在时间上是可逆的,或者说方程对时间可以作可逆的变换。

因此,时间同样是一个没有方向性质、只意味着存在持续的参量。

但是,薛定谔方程的决定性和可逆性仅仅是对波函数的,而波函数所表示的是微观客体所有潜在行为的整体。

波函数只是一种几率函数,一种数学上的可能性,当我们测量微观客体行为值时,就会发生无数潜在结果到某一观测结构的转换。

波函数包含的无数潜在性只有一种成为现实。

这一过程称为波涵数的“约化”或“坍缩”。

显然,“约化”或“坍缩”反转来的过程不可能实现。

这表明,系统状态的现在和过去是不可逆转的。

量子事件的时间出现了方向性。

因此,在量子力学中,时间观念又不再像牛顿力学和相对论那样只是一种存在持续性,而具有了演化的意义。

二量子力学的时间虽然有了方向因素,但量子力学本身仍然是一种关于存在的物理学,并非一种演化的理论。

到20世纪60年代末,物理学终于有了把不可逆和时间的方向提到基本地位的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充分揭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内含的“时间之矢”的意义,并在一种新的观念基础上探讨了可逆的动力学和不可逆的热力学的关系,从而建立了第一个演化的物理学理论。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发现,在以牛顿力学为基调的物理交响曲中参入了不合谐的乐声。

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内容在于对不可逆过程的肯定,这是违背牛顿动力学基本原则的。

自克劳修斯把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为熵增原理起,物理学家就试图消除它与动力学理论之间的不合谐。

不过,他们并没有认真面对不可逆过程的事实,而是囿于以动力学描述为基础的观念把第二定律看做是从迭加在动力学上的某些近似过程中得出的。

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第二定律可以由动力学在某种条件下推导出来。

这种条件就是,我们无法精确确定所有的动力学量,而只能是近似值或几率值。

这意味着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性质是主观因素造成的,不可逆是把无知明显地引入到基础定律中去的结果。

爱因斯坦和玻恩都是这么看的。

然而耗散结构理论的创立者普利高津则抛弃了这种看法,改变了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建立在动力学基础之上的传统观念,认为在“从生物学到宇宙学这样宽广领域的基本过程中,不可逆都起着一种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注:(比)I.普里高津:《从存在到演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8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