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考点汇总

1.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2.距今时间:约 3 万年。 3.生产、生活: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 识,过集体生活。
考点四:农业的起源
1.兴起时间:距今约 1 万年左右。 2.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3.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一: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1.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2.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元谋县。 (2)距今时间:约 170 万年。 (3)地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4)生产、生活: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3.蓝田人距今约 160 万年;发现于陕西蓝田。 4.郧县人距今约 100 万年;发现于湖北郧阳。
考点九: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1.良渚古城 (1)时间地点: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 5300-4300 年。 (2)组成:宫殿区、内城和外城。 (3)地位: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4)水利系统:是同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5)考古发现 ①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出土约 20 万千克的炭化稻谷。——价值:这些发现反映了
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②墓葬特点:陪葬品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着军事指挥权的玉钺。——价值:和随 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6)意义: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 5000 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2.陶寺都城 (1)时间地点: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 4300-4000 年。 (2)都城建筑:面积达 280 万平方米,城内有宫城,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制的建 筑材料。 (3)墓葬特点 ①阶级分化严重: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品表明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 葬品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 ②文化交流: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4)其余考古发现:小件青铜器、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 气的观象台。 (5)意义: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3.意义: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 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 5000 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 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知识点归纳完美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归纳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我国境内早期的人类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
时间:距今170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
特点:能够制作工具,知道用火。
二、北京人的发现1、时间:至今70万-20万年发现时间:1921年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2、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是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较多的区域。
三、北京人的特征1、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长,能直立行走。
2、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①工具: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称为打制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②生活组织形式:生存环境险恶,个人无法生活,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一起获取食物;③用火:学会使用火,能保存火种,从而改善生存条件,增强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第2 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时间:距今约6000年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区域:黄河流域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②生产工具: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③生产活动:开垦土地,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采集野果;④生活用具:彩陶;⑤生活技术: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区域:长江流域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使用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水井;②生产活动:农作物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⑤生活技术: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
部编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重要基础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1课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元谋人元谋人1.发现地点:云南元谋县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3.生产活动:能够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火。
4.发现的意义(重点):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5.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北京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3.体质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4.生产和生活:会打制石器,(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使用天然火,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过群居生活。
火的使用(1)用途: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
(2)意义: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5.北京人发现的意义(重点):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山顶洞人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2.距今约3万年3.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4.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5.有了审美观念6.已会人工取火第2 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时间:距今约6000年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区域:黄河流域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②生产工具: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③生产活动:开垦土地,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采集野果;④生活用具:彩陶。
⑤生活技术: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区域:长江流域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使用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水井;②生产活动:农作物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⑤生活技术: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1.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新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初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新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初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隋朝的统一与灭亡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杨坚(隋文帝)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开皇之治)史发展大趋势。
措施:隋统一后,发展经济。
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成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隋灭亡背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名利,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杨广(隋炀帝)隋灭亡原因: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多次巡游;三次征辽东。
618年,隋朝灭亡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时间:605年起意义: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点:洛阳、涿郡(北京)、余杭(杭州)四段:由北至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隋朝大运河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取士制度影响:科举制的创立。
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李渊(唐高祖):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即位,627年改年号“贞观”思想: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②李世民(唐太宗)制定法律,减轻刑罚。
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世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成果(贞观之治含义):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识清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七年历史第一单元考点归纳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元谋人地位: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距今约170万年,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
二、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距今约110万一80万年;三、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约100万一50万年。
四、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前,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1、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前额低平、眉脊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少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直立行走。
北京人仍保留了猿的特征。
2、北京人的生产生活①群体生活,共同劳动②依靠狩猎和采集生存③生产工具:打制石器技术成熟。
④会使用火。
学会用火改善了生存条件,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3、北京人的发现的意义:①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②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五、山顶洞人1、时间、地点、体貌特征:山顶洞人是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发现的。
距今约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相同,属于晚期智人。
2、生产生活: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懂得人工取火。
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有何进步?生产工具更加先进,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1.原始农作兴起的过程距今约2万年,我国先民对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
距今约1万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黍均发现于我国。
水稻、粟、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定居生活定居生活与之前比较有那些变化呢?变化一:磨制石器的发展;变化二:家畜饲养的出现;变化三:陶器的出现。
农业兴起的意义:①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②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
结
本文档旨在总结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的知识要点。
以下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一、人类的原始生活
1. 原始社会的定义和特征。
2. 人类原始社会的组织形式:部落制、氏族制等。
3. 原始社会的经济形式:狩猎采集和早期农业。
二、中国古代原始社会
1. 中国原始社会的定义和特征。
2. 中国原始社会的时代划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
3. 中国原始社会的文化特点:彩陶、石斧、石镰等。
三、青铜时代的到来
1. 青铜时代的定义和特征。
2. 青铜时代在中国的时代划分:夏、商、西周等。
3. 青铜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四、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兴起
1. 奴隶社会的定义和特征。
2.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兴起时期:东周时期。
3. 奴隶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
总结:本文档总结了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的重点知识,包括人类的原始生活、中国古代原始社会、青铜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兴起。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同学们可以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以上是本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单元知识点归纳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单元知识点归纳汇总第一单元:古代文明与两河流域- 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黄河与恒河流域的文明-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第二单元:古代史前时代- 古代史前时期的特点-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金属时代- 中国古代史前时代的文化和发展第三单元:商朝的兴衰与西周的建立- 商朝的兴起和发展- 商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 西周的建立和国家制度特点第四单元: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变革- 春秋时期的名家、百家争鸣和变革- 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和变革第五单元:秦朝统一中国- 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手段- 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秦朝对统一中国的影响第六单元:汉朝的兴衰和东汉的建立- 汉朝的创立和发展-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东汉的建立和政治变革第七单元:三国鼎立与两晋南北朝- 三国的鼎立和统一势力的形成- 两晋南北朝的政治动荡和文化繁荣第八单元:隋朝和唐朝的统一与繁荣- 隋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 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 唐朝的文化成就和对世界的影响第九单元:宋朝的政治变革与科技进步- 北宋和南宋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宋朝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第十单元:元朝和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演变- 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演变第十一单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以上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单元的知识点归纳汇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Note: This document provides a summary of the knowledge points covered in each unit of the first volume of the 7th-grade history textbook published by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It includes an overview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prehistoric periods, dynasties such as Shang, Zhou, Qin, Han, Three Kingdoms, Jin, Sui, Tang, Song, Yuan, Ming, and Qing, as well as their political systems, social conditions,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s.)。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一课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北京人1.元谋人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距今大约170万年,是中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原始人类。
2.经学会使用天然火。
4.1929年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5.的直立人遗址。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1.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的主要代表有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2.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3.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4.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是:猪纹陶钵。
5.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是:人面鱼纹彩陶盆。
6.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距今大约7000年,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
7.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距今大约6000年,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和黍,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
8.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是:河姆渡遗址。
9.已经学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的是:半坡遗址。
10.半坡人居住的房屋类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11.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类型是:干栏式房屋。
12.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1.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在涿鹿战役打败了蚩尤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人文初祖”是指黄帝和炎帝。
2.传说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
这一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大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缫丝擅长纺织。
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人教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知识点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的之一。
2.元谋人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2)生活地点:云南元谋县。
(3)生活状况
①依据: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遗迹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碳屑和烧骨。
②结论:证明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4)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点二北京人的发现
1.地点: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命名:“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3.发现:经过多次发掘,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4.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知识点三北京人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他们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2)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采用不同的打制石器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靴器,石锤和石砧等猎取采集植物果实,他们结成群体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3)北京人学会使用火,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
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4)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1: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本课顺口溜总结:
一百七十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出现;会造工具会用火,因此称为类人猿。
北京人在周口店,手脚分工已明显;群体劳动和生活,打制石器已出现,保存火种用途广,原始社会已显见。
知识拓展山顶洞人
1.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钻孔技术和缝纫技术。
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距今约三万年前。
由上可知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人会创造和使用工具。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点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距今时间时间:约6000年。
2.生活地点:黄河流域陕西东部半坡村一带。
3.生产生活:
(1)居住: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居住区有房屋,窑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穴和烧制窑厂。
(2)饮食: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等。
(3)农业
①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用石器和骨器,角器,从事农业生产。
②种植水稻。
(4)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家畜。
(5)手工业:制作陶器,最具有特色的为彩陶(代表:鱼纹彩陶盆)。
知识点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距今时间:7000年左右。
2.生活地点:长江中下游的浙江余姚河姆渡。
(长江流域)
3.生产生活
(1)农业工具以骨耜(si)最为典型。
(2)人工栽培水稻,说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3)畜牧业: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
(4)手工业:制作陶器,最具有特色的是黑陶,(代表:猪纹陶钵),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有中国最早的织布机,会养蚕缫丝。
(5)居住: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的木构建筑干栏式房屋,有木结构的水井(最早)。
知识点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2.最早栽培粟:黄河流域,公元前900至公元前7000年。
3.原始农业
①时间:距今9000-7000年。
②范围: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③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lei)耜(si)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④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本节课文巧记
聚落人类定居地,血缘氏族成群体。
黄河流域有“半坡”,(半)地穴房子同居住,粮食最早种植粟,副食蔬菜鱼和肉。
长江流域河姆渡(人),磨制石器有进步,耒耜耕地种稻谷,干栏房子共居住,挖井养畜制陶器,还会雕刻和乐器。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知识点一炎黄联盟
1.早期社会传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
2.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3.概况
(1)黄河流域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战败,归顺黄帝,结成联盟。
(2)炎黄部落在逐鹿打败蚩尤部落。
4.影响:
(1)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2)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知识点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互换;传说他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相传黄帝时期的发明
3.这些远古传说,反应出当时社会发展水平。
考古学者在河南等地距今8000至5000年的遗址中发掘出水井遗迹,蚕茧和丝织品,原始骨笛,船形陶壶等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知识点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含义:将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首领先后顺序:尧-舜-禹
①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
②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止水,解除水患。
③禹: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失败,禹总结经验教训,不辞辛苦,治水有功
被尊称为“大禹”,他继位后,扩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势力和影响。
本文巧记
“人文始祖”是炎黄,禅让制度尧舜禹,
大禹治水建奇功,禅让制度走到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