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人物出场的艺术特色与写作意图
红楼梦人物描写的艺术特色

红楼梦人物描写的艺术特色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人物描写也是独具特色。
以下是一些《红楼梦》中人物描写的艺术特色:
1、个性化的语言和行为:在《红楼梦》中,每个人物都有着独特的语言和行为特点,反映出他们不同的性格、身份和文化背景。
例如,林黛玉的语言优美、含蓄,而薛宝钗的语言则圆滑、谦逊,两人的性格特点也通过语言得到了体现。
2、精细的肖像描写:在《红楼梦》中,每个主要人物都有着详细的肖像描写,包括外貌、服饰、神态等方面。
这些肖像描写不仅让读者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人物性格和身份。
3、深入的心理刻画: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深入刻画,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例如,贾宝玉的性格矛盾、情感复杂,作者通过许多细节描写了他的内心世界。
4、对比和反衬:在《红楼梦》中,作者常常使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通过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突出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差异。
例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对比,凸显了两人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5、人物关系的处理:在《红楼梦》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作者通过精心的处理,展现了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例如,贾母与贾宝玉的关系,反映了家族和传承的问题。
6、多元的叙事方式:在《红楼梦》中,作者采用了多种叙事方式来展现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例如,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多角度叙述等,这些叙事方式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复杂性。
总之,《红楼梦》中人物描写的艺术特色在于其个性化、细致入微、深入心理刻画、对比反衬、人物关系处理以及多元叙事方式等方面。
这些特色使得《红楼梦》的人物描写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启示。
试论《红楼梦》的人物描写艺术

试论《红楼梦》的人物描写艺术《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名著,它为其时代文学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启示,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创作。
其中,作者曹雪芹对人物的描写技巧,尤其是对人物性格的描写,颇具艺术水准。
《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具有各自的独特魅力。
首先,《红楼梦》中的主人公,即林黛玉,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她既拥有美丽的容貌又拥有高贵而坚定的品德。
作者曹雪芹给林黛玉这个完美人物赋予了高尚的品质,她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具有谦恭有礼的风度,以及尊严、温婉、忠诚、节俭的品格,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深感动。
此外,《红楼梦》还描述了一些在当时世界里非常具有魅力的角色。
比如,哪吒。
他是一个勇敢的、充满气势的人物,而且他的做法让人印象深刻。
他有勇气反抗权势,即使处境艰难,他也坚持不懈,充满了希望。
接下来,再提到《红楼梦》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贾宝玉。
他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智慧的人,他不仅在知识上有所收获,而且以谨慎的态度和勤奋的精神才能搏得贵族的尊重和赢得社会的青睐。
他对于人物品格的分析也十分深入,从细微之处刻画出了复杂的人物性格,成为一个非常具有智慧的人物形象。
从上述可以看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人物的描写技法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
除了外在的描写,他更关注人物内心世界的描述,充分展现出人物性格特点。
例如,对於林黛玉,他强调了她的谦恭、节俭、诚实和忠诚;对於贾宝玉,他则突出了他的勤奋和智慧;而哪吒则被描绘成勇敢又正义的形象。
因此,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重视内心活动和人物性格,并用极高的艺术功力来描写,使作品具有出色的艺术水准,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总之,《红楼梦》中曹雪芹对人物的描写技法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并将内心活动和人物性格融入到其中,使人物具有无限的魅力。
他的杰出成就,为中国文学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令人称赞。
红楼梦艺术特色

红楼梦艺术特色《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价值、人物刻画上引人注目,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也使它成为了中国文学里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
下面将就《红楼梦》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
抒情性与写意性《红楼梦》中的抒情性和写意性是它的魅力所在。
在描写人物、景物以及情感方面,作者以极高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这种抒情性。
无论是对林家的兄弟姊妹深情细腻的刻画,还是对宝玉与黛玉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线索的描写,都展现出了作者高超的抒情技巧。
而在写意性方面,作者通过虚虚实实的叙事手法,使得作品既具有现实性又有超现实性,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情感表达的细腻《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闻名于世。
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情感体验,这些情感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从宝玉对黛玉倾慕之情,到黛玉对宝玉深深的爱慕之情,再到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这些情感都在作者的描写下显得栩栩如生,触动读者心弦。
对人性的深刻反思《红楼梦》还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作品中的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作者透过这些角色的生活和命运,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展现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错误,引导读者对人性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省。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红楼梦》以其艺术形式的多样性而备受赞誉。
作品中融合了小说、诗词、戏曲等多种文学元素,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多样性不仅展示了作者的广泛文学造诣,更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使之成为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
在总体上,《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不仅体现在抒情性与写意性、情感表达的细腻、对人性的深刻反思等方面,更展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可或缺的重要瑰宝。
谈红楼梦的人物出场艺术(高中阅读)

谈<红楼梦>的人物出场艺术所谓“出场定型”,意为人物一出场,作者即总体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以使读者对此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 对他们的出场,作者就采用了“出场定型”的聚焦式方法,以给读者一个总体的深刻印象。
二人正式出场是在第三回,作者以内视点的方法集中笔墨次第写来,先在林黛玉眼中贾宝玉,再于贾宝玉眼中写林黛玉。
作者着意在对方眼中写出, 可谓别出心裁, 颇有深意。
黛玉见宝玉是先视形,再由形窥神,由神知人。
形包括服饰与容貌等方面,服饰描写一再强调,冠、褂、袄、裤、靴、玉齐全,纯用工笔,显出贵族公子的气派;容貌描写双重用墨,面、色、鬓、眉、目、态具在,昭示其美男子的神韵。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重在写其内心之情,强调他是古今少有的多情种。
两首《西江月》 , 意在揭示其与传统评价标准相违背的带有叛逆色彩的独特思想性格。
似贬实褒、明贬暗褒、寓褒于贬,全面地概括了贾宝玉的不合时宜特征,为统领贾宝玉形象的总纲。
宝玉见黛玉是先总写, 再细描; 先观貌, 次看神, 后写心。
总写只用八个字: “ 细看形容, 与众各别。
” 这是形神兼备的包括气质、风度在内的出类拔萃的整体感觉。
细描重在借形传神, 以“ 眉目” 传情达意。
“ 眉”以“ 似蹙非蹙”状之, 现出其多愁善感;“目”以“似喜非喜”状之, 写出她敏感多疑。
而“态”、“娇”、“闲静”、“弱”、“病” 等词语意在突出她的气质的独特性。
“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强调其聪明颖悟及病态之美。
宝玉眼中的这段描写又与前面众人眼中的黛玉形象——“ 举止言谈不俗” , “ 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相互映衬,相互印证。
凡此可见,“出场定型”的写人方法是颇为允当的,它可以在人物亮相的瞬间一下子使其形象鲜明起来, 给读者一个明确深刻的总体印象, 使读者容易把握。
同时, 也为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楼梦》中的艺术技巧与叙事风格

《红楼梦》中的艺术技巧与叙事风格《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瑰宝。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它不仅在情节安排上精彩纷呈,而且在艺术技巧和叙事风格上也堪称经典。
本文将重点探讨《红楼梦》中的艺术技巧和叙事风格,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一、艺术技巧1. 人物刻画《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例如,在表现林黛玉的形象时,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使读者看到了她的聪明才智、独立个性和矛盾情感。
另外,通过书写多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角色性格转变,作者成功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众多面貌。
2. 对话技巧对话是《红楼梦》中重要的叙事方式之一。
作者巧妙地运用对话,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同时,对话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驱动力,使故事更加有张力,引人入胜。
3. 描述技巧《红楼梦》中的描写十分丰富生动。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通过形象、声音、触觉等多个感官的刻画,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场景和氛围。
同时,作者还善于以景映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变化和环境的变迁,折射出人物内心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
二、叙事风格1. 抓住人物情感《红楼梦》以人物情感为核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交流,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人物内心的纷乱世界。
作者巧妙地运用人物的独白、思考和回忆,使读者能够洞察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2. 多线叙事结构《红楼梦》采用了多线叙事结构,通过交错叙述不同的故事情节,使整个小说更加丰满和庞杂。
这种叙事方式既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又能够展现出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社会背景的多变。
3. 反讽与幽默《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反讽和幽默的手法,几位女主角的歌词、对白和行为常常富有戏谑意味。
这种叙事风格不仅使作品更加风趣幽默,也通过讽刺和嘲笑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荒诞和虚伪。
红楼梦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红楼梦的艺术风格与特点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从红楼梦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艺术风格红楼梦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红楼梦的艺术风格注重细腻描写红楼梦以其精细入微的描写,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都被描写得十分细致。
在描写贾宝玉时,曹雪芹用了大量篇幅描写他的容貌、性格、情感等方面,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这种细腻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1.2 红楼梦的艺术风格注重意境营造红楼梦以其独特的意境营造而闻名于世。
曹雪芹通过精心构建的场景描写和情感表达,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作品中的美好与悲哀。
例如,在描写黛玉梦境时,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将黛玉的内心世界与外在景物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
这种意境营造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产生共鸣。
1.3 红楼梦的艺术风格注重音乐和诗词的运用红楼梦中融入了大量的音乐和诗词元素,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曹雪芹通过描写人物演唱的曲子、吟诵的诗词,展示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例如,在黛玉离世之前,她吟唱了一首《葬花吟》,表达了她对生命的无奈和对世事的领悟。
这种音乐和诗词的运用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增加了艺术的层次感。
二、艺术特点红楼梦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是以人为本红楼梦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核心,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既有贾宝玉这样的纨绔子弟,也有林黛玉这样的情感细腻的女子。
曹雪芹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
2.2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是以家族为背景红楼梦以贾府这个大家族为背景,通过对家族成员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展示了封建社会家族制度的弊端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
浅谈《红楼梦》的人物艺术

浅谈《红楼梦》的人物艺术人力101张莎莎 16910116《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作品,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
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涵蕴,值得我们永远探求。
《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它塑造了高度个性化、复杂的艺术典型。
我们就从一个《红楼梦》欣赏者的角度来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一些评说。
小说是在一个钟鸣鼎食、爵禄世袭的封建大家族中,以大观园为背景,以闺阁内帏为内容,并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穿插其中。
在宝黛爱情的纠葛之中,主要围绕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进行。
宝黛的相爱,是两个封建社会叛逆者的相爱,在尊卑有序、等级森严、“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他们经历了考验;在无休止的猜疑、妒忌和无尽的哭泣泪水中,彼此心心相印。
在人物塑造上,把许多生活中的人第一次带进了文学的领域,并以一种新的写实的手法,塑造了具有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的艺术典型。
《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恶则无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格局,关注人的全部复杂性和矛盾性,就性格的基质而言,也有美丑善恶之分,但就总体而言,没有“无一不美”的好人和“无一不恶”的坏人,有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充满了有性格魅力的人物。
曹雪芹主要把人物分为肯定性人物和否定性人物两大类。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独到之处,看到艺术典型发散出的永久魅力。
我国早期的小说偏重于记述事件、构造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相对比较忽略。
《红楼梦》把许多生活中的人第一次带进了文学的领域,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探春、鸳鸯、紫鹃、尤二姐、尤三姐乃至贾赦、贾政、贾珍、贾琏、薛蟠、刘姥姥……,这些人物不仅具有彻底的现实品格,而且作者在描写他们时完全采用了平实的写实手法,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和以前不同,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红楼梦的艺术风格与写作手法剖析

红楼梦的艺术风格与写作手法剖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精妙的写作手法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红楼梦以石头、黛玉和宝玉等人物为主线,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示了封建社会的人生百态以及世俗和纯真之间的冲突。
其艺术风格和写作手法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下面将对其进行深入剖析。
一、描写细腻唯美红楼梦一书对于细节的描写十分细腻,通过对人物形象、景物描写以及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
比如在描写黛玉的形象时,虽然她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不得自由,但她在内心深处仍然保持着纯真和唯美的情感。
在黛玉与宝玉的对话中,透露出了黛玉内心世界的复杂和独特,这种细腻的描写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二、塑造独特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作者以崇尚真实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塑造了一批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比如宝玉,他是书中的主角之一,他身上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知识背景。
宝玉内心极富敏感性,对书籍和文化极具热情,并逐渐展现出成熟和独立的一面。
通过对宝玉的描写,作者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少年个性的破灭和成长的艰难。
三、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红楼梦通过虚实的结合,创造了高度自由的虚拟艺术空间。
作者以一种虚拟的手法和极其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个特殊而神秘的世界。
比如,在书中出现了很多虚拟的地方,如贾府、黛玉梦境等等,这些地方都是作者创造出来的,给读者一种在现实世界之外的新奇感。
同时,红楼梦中的一些描写也带有象征的意味,通过对宝玉心境的描写来暗示他内心的变化和社会的动荡。
四、写意与写实的结合红楼梦既有写意的艺术特点,又有写实的真实感觉。
这种写意与写实的结合为红楼梦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比如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作者以自然的美丽来反衬人物的情感。
在对黛玉的描写中,作者运用写意的手法,通过一些细腻的比喻来描绘黛玉那种不拘泥于世俗的性格特点。
通过将写意与写实结合使用,红楼梦的描写更加丰富而有层次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红楼梦》人物出场的艺术特色与写作意图内容摘要: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出现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离不开独具特色的人生故事,离不开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的描绘,也离不开作者独具匠心出场安排。
文学作家历来对人物出场的描写十分讲究,得体的出场,不但能更好的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和精神风貌,还能使文章引人入胜,结构更具新颖别致。
《红楼梦》人物的出场在作者曹雪芹的精心处理下,显示了其特有的艺术特色。
本文拟通过分析《红楼梦》中典型人物出场的艺术手法,深入的理解作者曹雪芹高超的创作艺术和写作意图。
关键词:人物出场形象、人物出场方式、人物出场时机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出场不过是故事情节中的一个小小环节,但都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地方。
在人物出场时,怎样设置布局,怎样渲染气氛,怎样安排时机,怎么样描写和体现人物性格都要精心构思的。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文中四百多个人物,作者对他们出场的描写,可以称得起千姿百态,引人入胜。
一、人物出场形象刻画1场面描写突出人物地位。
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贵族宗法之家,荣国府这个“老祖宗”——太夫人贾母,是祖辈硕果仅存的宝塔尖。
从日常生活来看,晨昏定省,打牌看戏,观花赏月,大筵小宴,有哪一个热闹场面,离得了这位老祖宗呢?荣宁二府上下男女几百口,有儿子、侄子、媳妇、孙子、孙女、重孙媳妇一大群,还有数不清的男女奴仆,一呼百应,环绕在她周围。
“她虽不是贾府家政、财政大权的掌握者,但却是这一贵族的无上威权的偶像”⑨。
正是适应着贾母在荣府的地位,作者并无过分渲染,只是通过林黛玉的“感觉”,写了围绕她周围的“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氛围。
而且仅仅吃饭的一个场面,就概括地描写了她平素享受着怎样的供奉。
“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
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设桌椅。
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旁边丫鬟之执着拂尘、漱盂、巾帕。
李、凤二人于案旁布让。
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
寂然饭毕……”⑩这气势,这氛围,这礼仪,无一不在表现这个膏粱锦绣之家的繁文缛节,无一不在渲染这位“老太君”无上威严的地位,为此后围绕她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奢侈荣华的享受,做了一次很好的铺垫。
2肖像刻画突出人物性格。
把人物出场的艺术处理,当作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段,王熙凤的出场算一个卓越的例证。
王熙凤出场时的肖像描写,可谓工笔,作者浓墨重彩,为大管家琏二奶奶“行乐图”:“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缕金穿花大红洋缎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⑾这是透过黛玉之目,让王熙凤第一次与读者照面。
对其服饰、姿容进行了静态写生式描写,从头到脚,精细入微,直至衣边裙角。
作者让王熙凤浓妆艳饰,遍体锦绣,用当时关于美女的标准来衡量,此等笔墨与其说是褒赞,不如说是贬谪。
王熙凤把自己“包装”得如此妖艳凌人,气势如火如荼,不正是表明了她生性奢侈,对荣华富贵无餍的追求吗?如此等精心设计的“与众姑娘不同”的装束,出见初来乍到的林黛玉,又何尝不是为了在黛玉面前表现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在贾府的显赫地位,露骨地炫耀自己拥有华贵的服饰呢?她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她令并非少见多怪的林黛玉也惊诧不已。
可见“其辉煌华艳的程度,热烈的色调折射出凤姐的志得意满的心态。
也正是这些着装揭示出这一角色的风骚庸俗的性格和空虚贪婪的灵魂” 。
⑿3多次铺垫关联情节发展。
如果说王熙凤的出场描写的特点是立刻进入性格刻画,没有任何铺垫,而贾宝玉的出场,作者在渲染氛围、布置局势上,却是下了相当的功夫。
早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就重点介绍了这位生得“更奇”的公子。
在第三回贾宝玉出场前,作者又通过王夫人对黛玉的嘱咐,做了一番渲染,称他是“孽根祸胎”,说他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不要黛玉亲近他,此所谓:“不写黛玉眼中之宝玉,却先写黛玉心中早有一宝玉矣!”⒀这一切给黛玉造成了“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的印象。
在这里作者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包括批宝玉“极确”的那两首《西江月》:“潦倒不通世故,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都是表面的贬,实质却在褒。
当宝玉正式出场,林黛玉“吃一大惊”,原来这却是一位“外貌最是极好”的年轻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丝,悉堆眼角。
”而且黛玉眼中的宝玉又是她心中早有的另一个宝玉——使她“好生奇怪,倒像是在哪里见过一般”。
这奇异的互相斯认,虽然也有意地渲染着那三生石畔还泪宿债的神秘色彩,以掩护它的叛逆的思想内容,但这种布局和氛围的渲染,却密切地联系着小说中心情节的发展线索。
使宝玉这一人物早早的植入人心,真真见到时恰有似曾相识之亲。
多次的铺垫不仅给我们结构紧密、情节完整之感,更激发我们越发想见此人的急迫心情;也让读者在相见前后对主人公印象有个强烈的反差,更好的理解人物思想性格。
二、人物出场方式《红楼梦》中人物出场大概运用了三种方式:1、神出。
这种手法主要是从侧面引出人物的出场。
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而主要代表人物是男主人公荣国府的继承人贾宝玉。
贾宝玉出场前,作者从三个方面对其作侧面的描写。
宝玉的第一次非正式出场是借冷子兴之口:“……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
……那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取。
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
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耳!”因此不甚爱惜。
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
说来又奇,如今长了十来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①道出了宝玉的与众不同。
宝玉的第二次非式出场在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作者先是通过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对黛玉的嘱咐,说宝玉是“孽胎祸根”,“ 混世魔王”“不要亲近他,理睬他”。
②意思是宝玉是个捣蛋鬼,还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③,指的是宝玉的性格喜怒无常。
三是林黛玉早从母亲口中听说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④。
这些侧面描写节省了正面描写所需费的大量笔墨,激发了读者的想像力,也把贾宝玉的行迹展示给读者。
2、声出。
是指出场人物“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手法”。
这种手法可以形象的表达出人物的开朗,泼辣的性格。
荣府管家人王熙凤是其典型的人物。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⑤林黛玉开始所看到的是“老祖宗”贾母在这大家族中的威严,众人在贾母前都“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况且还有远客到此,大家的礼仪更失不得。
而王熙凤,在这样的场面里,却又说又笑,“放荡无礼”,并且王熙凤一到,贾母脸上便有了笑容,还开起了玩笑来,可见她深得贾母的宠爱,也刻画出凤姐泼辣,嚣张的性格。
只有这样写,才符合她荣国府管家的特殊的地位身份。
这第一次出场的描写,也为以后在日常生活中王熙凤在贾母面前随便说笑,承欢应候,阿谀奉承做了铺垫,也使读者感觉自然。
3、形出。
是指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等)由此揭示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感情,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红楼梦》中作者对于王熙凤、贾宝玉、三春等人的出场采取了形出。
王熙凤和贾家三姐妹都是借助林黛玉的眼睛描绘出其外貌特征。
王熙凤“这个人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庆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两弯柳叶吊梢眉,一双丹凤三角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⑥。
王熙凤集珍宝珠玉于一身的服饰,揭示出她的贪婪与俗气,还有内心的空虚。
从她的肖像描写可以看出她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与狡黠。
三春的出场只是对其轮廓的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⑦。
对三春的描写虽是寥寥数语,却形神毕现,写出了三春神韵和高贵气质。
三、人物出场时机作家通常为了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或为了文章本身写法的需要,从多角度掌控人物出场时机。
在《红楼梦》中人物出场时机大体分为三类:1、单个出,人物自己一个人出场,不牵代其他人物。
这样写的好处就是作者集中笔墨描写这一个人,使人物形象更具体。
如贾雨村,史湘云等人。
贾雨村是小说中变化最大的人物,他由一个有报复的苦读书生,变成了一个徇私枉法,恩将仇报的大坏蛋。
第一次出场是在第一回,作者交代了他姓贾,名化,别号雨村,是寄居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靠卖文作字为生,与庙旁居住的乡绅甄士隐常有交接。
运用单个出场的手法,作者不仅细致的向读者介绍了贾雨村,也是跟贾雨村以后的蜕变进行强有力的对比。
史湘云也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着力刻划的人物形象。
她是十二正钗中出场最晚的一个,她的出场不像别人出场要有一番描写,只是说“人报史大姑娘来了”,湘云就出场了。
史湘云的独自的出场是让读者看一回,惊讶一回,如此重要的人物出场却如此简单,但作者这种出场描写又让人感觉如此自然,好像我们已经很熟悉这个人物一样。
2、并列出。
人物的出场不是单个一个人,而是几个人同时出场。
最典型的要数贾氏三姐妹同时出场了。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妈并五六个丫环,拥着三位姑娘出来了……三个人皆是一样的装束。
”三个姑娘这样出场一是三个人同是贾家的大小姐,名字中又都有个“春”字,二是她们同时在一个学堂读书一起出场也合情合理,三是三位小姐都与贾家的兴衰有密切关系,作者在后来写道“三春过后诸芳尽”大概是指三位姑娘离开以后,大观园时代就结束了,贾家开始败落。
所以三位小姐的同时出场蕴含了作者的诸多用意。
3、群体出。
是指一个人物在众多人物的拥簇下出场,主要是揭示出场人的身份地位,达到“众星捧月”的效果。
可以说在《红楼梦》中,是主儿的出场,作者都运用了群出,贾母和贾元春却是群出的典型。
荣国府的“老祖宗”贾母,是“诗礼簪缨之族”的宝塔尖儿,贾府上下几百口人,有儿子、侄子、媳妇、孙子、孙女、重孙媳妇一大群,还有数不清的奴仆,一呼百应,环绕在她周围。
她虽不是贾府政权的掌握者,却有这个贵族之家的无上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