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练习】《致橡树》(语文苏教必修1)
2019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练习:专题1致橡树

绝密★启用前2019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练习:专题1 致橡树试卷副标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朦胧..(ménɡ lónɡ) 责难.(nàn ) 脸庞.(pánɡ) B .打盹.(dǔn ) 瞬.间(shùn ) 荒僻.(pì) C .踱.步(duó) 栖.身(xī) 凄.然(qī) D .遐.想(xiá) 枯萎.(wěi ) 城垣.(yuán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漱 临帖 芬芳 健在 B .阴影 时晨 欢畅 情意 C .皱纹 隐藏 爱幕 闪耀 D .闲遐 缘由 雾霭 巍峨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们的崇高形象,比天山更高大!他们的创业故事,比神话更精彩!耳濡目染....,切身感受兵团人的成就,怎能不让我们对他们更加肃然起敬?②作为一个清贫的读书人,我的蜗居别无长物....,只有满架的书静静地立在那里,那是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食无肉,不可以居无书。
③德国友好人士雷曼博士气愤地说,事件从开始到现在让人越来越不可理喻....,甚至德国各大媒体对如此骇人听闻的案件都不敢报道,为什么?④大师们的学识、境界与情怀,进一步拓宽了王宝贵的视野,也让他在习书的同时也养成了严谨的学风、深厚的学养和高雅的情怀,逐步登堂入室....。
⑤正因为他对译作披肝沥胆....、精益求精,他的作品才会得到读者喜爱,被一代又一代读者阅读,带来文学和人生的启迪。
⑥在新闻宣传方式不断加以改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微言大义....的公益广告直抵人心,影响力巨大。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调查,2016年我国总生育率为1.05%,此数据让人震惊,因为不仅它低,而且低于世界银行统计表中所有其他199个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专题 《致橡树》阅读练习2

《致橡树》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2题。
神女峰舒婷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而去,谁还站在船尾衣群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天的杳鹤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1.“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表达了什么意思?答:2.“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有何深刻含意?答: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15题。
网赵丽宏在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网住大陆,也网住海洋……幸好,那并不是真的,否则,我们只能在网里彷徨。
呵,在我清醒的视野里,大海,是那样的自由和宽广,任你遨游,任你飞翔!网哟,它应掌握在我们手中,撒出去,为祖国收起宝藏!1.填空。
(1)诗歌的开篇,作者面对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织成的“巨大的网”,神思忽动,浮想联翩:由________的“网”延伸到________的“网”,由________的“网”延伸到________的“网”。
(2)这篇文章通篇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
“为祖国收起宝藏”在全诗末尾,起到了____________的作用。
2.读到“我们只能在网里彷徨”这一诗句,你会有哪些联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一习题:第一单元第4课致 橡 树 Word版含答案.doc

(时间:45分钟分值:55分)一、语言运用(20分)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B.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C.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D.这才是/伟大的/爱情解析:选A。
A项正确的划分应为: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A.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B.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C.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祼的情感。
D.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探险家啊。
解析:选B。
B项与例句均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喜迎国庆、欢度中秋联欢晚会上,她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舒婷的《致橡树》。
B.有人说生活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这是舍本逐末....的说法。
C.你的方案为我们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作为始作俑者....,你理应接受我们的谢意。
D.小明的作文一直不好,他上了作文辅导班以后,一下子升.堂入室...了,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解析:选A。
A.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
B.舍本逐末: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指轻重倒置。
应为“本末倒置”。
C.始作俑者: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多用于贬义。
D.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我们总不能成天幻想远方,只是向往,只是想往,而抛弃现实。
B.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C.为保持北京的古都风貌,在北京市旧城区改造中,新的建筑应以故宫和皇城为中心向外分七个层次逐步提高。
D.初涉文坛,她的第一部处女作就是这样一部意味深长的巨著,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新苏教版语文必修一课堂练习:致橡树

回旋舞致橡树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痴.(chī)情慰藉.(jiè) 皎.(jiǎo)洁标识.(zhì)B.霹.(pī)雳虹霓.(ní) 戏谑.(xuè) 诗行.(háng)C.雾霭.(ǎi) 眷.(juàn)属累.(léi)赘红硕.(shuò)D.流岚.(lán) 粗犷.(guǎng) 濒.(pín)危绮.(qǐ)丽解析:D D项,濒(bīn)危。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漱口临帖芬芳健在B.阴影时晨欢畅情意C.皱纹隐藏爱幕闪耀D.闲遐缘由荒僻巍峨解析:A B项,“晨”应为“辰”。
C项,“幕”应为“慕”。
D项,“遐”应为“暇”。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听到那位既聋哑而又奇丑的敲钟人在见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赛女郎时,结结巴巴地使劲连声叫“美!美!美……”我不禁联想起“美的定义”。
, , , 。
一听到就使我受到极大的震动,悲喜交集,也惊赞雨果毕竟是个名不虚传的伟大作家。
①他的一生事迹②他连声叫出的“美”确实是出自肺腑的③使我深信他是个真正懂得什么是美的人④我想这位敲钟人一定没有研究过“美的定义”A.②①③④B.④①③②C.④②①③D.②④①③解析:B 先承接上文“美的定义”接④,①③为一组,②与后文“一听到……”紧密相连。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睁只眼闭只眼的“差不多先生”,还是做敢于亮剑的“啄木鸟先生”,不仅关乎党性原则,更关乎个人作风,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可以休矣。
B.我市挂牌“新三板”的电商企业“温都猫”,先后与中国石化、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国企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产品销售、平台建设、用户开发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
C.谁也无法否认,今天我们人类已经再度处于能源革命的前夜,这将是一场以煤炭和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减量革命,同时,也会是一场化石能源本身的绿色革命。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2.1《致橡树》《回旋舞》 同步练习

《致橡树》《回旋舞》同步练习《致橡树》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1.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A. 跫音春帷窗扉B. 炫耀慰籍泉源C. 痴情威仪相融D. 红硕霹雳虹霓**2. 全是朦胧诗作者的一组是()A. 舒婷顾城北岛梁小斌B. 舒婷顾城北岛郑愁予C. 海子穆旦顾城郑愁予D. 海子北岛徐志摩余光中**3. 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 郑愁予的《错误》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愁予风”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与这首诗有着很大的关系。
B.“美丽的错误”是《错误》的诗眼;心上人越来越近确实美丽,但不能相见则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可谓妙笔生花。
C. 舒婷的《致橡树》《墙》与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都是朦胧诗的代表作。
D.《致橡树》采用了先立后破的构思方式,摒弃了旧式的传统的爱情观,表达了理想的新型的爱情观。
4. *下列比喻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致橡树》一开始就用6个否定性比喻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
B.《致橡树》中用“没有曹人听懂我们的语言”比喻男女内心深处彼此相知。
C.《致橡树》中,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都比喻那种只一味奉献的爱情。
D.《致橡树》中用“沉重的叹息”“英勇的火炬”比喻和男子一样能承担重压与奋斗。
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一片槐树叶纪弦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1)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贵、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2)“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在下面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分别从时间和诗人心理变化的角度概括全诗的思路。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文本4 致橡树

4 致橡树谈早谁不期待那东方喷薄欲出的朝日?谁不渴望“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欣喜?谁不想消除“草色烟光残照里”的哀怨?这一切,都源自对早的向往。
有了早,才能欣赏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孤寂美;有了早,才能领略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奇异;有了早,才能抒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愿。
于是懂得,早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抹亮丽色彩,是实现人生精彩的动力。
用早来鼓舞自我,何须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悔恨?何须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无奈?而失去了早出发、早行动、早成功,很多人只能去搭乘人生的末班车,只能任灰暗成为生命的主色调,而不能书写人生的华章。
毕竟,“笑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边云卷云舒”是一种超然。
但辉煌更是人生最壮美的云霞,何不用“早”来磨砺自我,磨砺一方月明云开的壮阔天地?用早激励人生,用早装点梦想,去厉兵秣马,去扬剑试锋,终会迎来春暖花开的灿然,终会领略江河源头的胜景奇观。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感悟: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②勤能补拙;③珍惜时间。
1.若要生活愉快非得把自己踩成一块地毯不可,否则总有人来替天行道,挫你的锐气,与其待别人动手,不如自己先打嘴巴,总之将自己毁谤得一钱不值,别人的气也就平了,也就不妒忌了。
——舒婷《我的前半生》2.生活中无论有什么闪失,统统是自己的错,与人无尤,从错处学习改过,精益求精,直至不犯同一错误,从不把过失推诿到他人肩膀上去,免得失去学乖的机会。
——舒婷《阿修罗》3.我简单,所以我快乐;我平凡,所以我丰富。
保持一颗平凡的心,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舒婷4.你大概误会大学文凭是世界之匙,开启顺风顺水之门,这并不正确。
读书目的是进修学问,拓阔胸襟,人生所有烦恼会不多不少永远追随,只不过学识涵养可以使一个人更加理智冷静地分析处理这些难题而已。
致橡树练习题目及答案

致橡树练习题目及答案《致橡树》是一首优美的现代诗,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致橡树》练习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子以供大家学习。
《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致橡树》练习题目:1、诗人不像“凌霄花”,不学“痴情的鸟儿”,不似“泉流”“险峰”甚至“日光”“春雨”,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从全诗来看,本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可以作为切分点的诗句是:3、试分析诗中所写的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
4、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跫音春帷窗扉B.炫耀慰籍泉源C.痴情威仪相融D.红硕霹雳虹霓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或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跫(qióng)音春帷(头发) 窗扉(门)B.炫(xuàn)耀慰藉(jiè)归(回家)人C.威仪(外貌仪表) 相融(róng) 向(对着)晚D.红硕(大) 霹雳(lì)虹霓(ní)6、全是朦胧诗作者的一组是( )A.舒婷顾诚北岛梁小斌B.舒婷顾诚白岛郑愁予C.海子穆旦顾诚郑愁予D.海子北岛徐志摩余光中7、下列论述,不符合郑愁予诗歌创作特点的一项是( )A.“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绝对地现代的。
”B.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一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
C.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
D.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8、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郑愁予的《错误》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愁予风”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与这首诗有着很大的关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专题 《致橡树》阅读练习1

《致橡树》阅读练习一、阅读《致橡树》选段,回答1~4题。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凌霄花代表了什么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紧握”和“相触”能不能互换?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绝不像”“绝不学”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中的“木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培优练习
靖宇三中芦言美
一、能力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然后回答问题。
诗歌永不屈服,
诗歌是火,
诗歌是光,
它将冲破紧闭的牢房。
越过高墙,
越过电网,
在人们心中找到回响。
诗歌永不屈服,
不管诗人将遭到多少痛苦。
没有纸,
没有笔,
只有无比的愤怒。
(文/苏阿芒)
(1)“诗歌是火,/诗歌是光,/它将冲破紧闭的牢房。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
(2)这两节诗的韵脚依次是什么?
答:。
(3)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
答:。
二、挑战自我潜能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范诗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因此渔人生意兴旺,劳作虽艰辛,但生活有保障。
B.“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
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
C.雍诗“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D.“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赋西风以人格,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
情是焦灼的。
E.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都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
参考答案
一、能力拓展提升
(1)比喻。
(2)“房”“响”和“服”“苦”“怒”(“光”“墙”“网”可以不押韵)。
(3)诗歌永不屈服。
表现了诗人不惮逆境而以诗歌作为武器的顽强斗争精神。
二、挑战自我潜能
(1)AE 【解析】A项,范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E项,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不同点:范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
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但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
雍诗写的是秦地的农民。
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发老农长久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
(2)①范诗后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但为了生计,渔民不得不这样。
②雍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白发老农像鹤一样站在麦场高处,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老农伸长脖子望天、长时间站立的样子,写出了老农内心的焦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