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致橡树
致橡树的内容讲解

致橡树的内容讲解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致橡树》的背景和作者
2.《致橡树》的文学价值
3.《致橡树》的内容解析
4.《致橡树》的主题思想
5.结论:总结《致橡树》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正文
《致橡树》是我国著名诗人辛弃疾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
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当时正值国家动荡,民族危亡之际,诗人以自己的爱情观,抒发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这也使得《致橡树》成为一首充满时代特色的爱情佳作。
《致橡树》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思想。
在艺术手法上,辛弃疾采用了象征、拟人等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例如,诗人将橡树比作自己,将木棉比作爱人,用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诚。
在主题思想上,诗人倡导真诚、坚定的爱情观,对现代爱情观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致橡树》的内容解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橡树和木棉的生长环境,表达了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成长的关系。
其次,诗人通过对橡树和木棉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敬仰和向往。
最后,诗人通过橡树和木棉的寓言,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承诺和忠诚。
《致橡树》的主题思想是倡导真诚、坚定的爱情观。
在诗中,辛弃疾用橡树和木棉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他认为,爱情不是短暂的激情,而是长久的陪伴和承诺。
只有真诚、坚定的爱情,才能经受住时
间的考验,实现真正的永恒。
总之,《致橡树》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学价值和深刻主题思想的爱情诗。
通过对橡树和木棉的描绘和赞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致橡树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如果大地的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 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 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 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中让人心 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 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致橡树》舒婷 我如果爱你——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像刀,像剑,也像戟,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我如果爱你—— 像沉重的叹息,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又像英勇的火炬,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也不止像泉源,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仿佛永远分离,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却又终身相依, 甚至日光。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甚至春雨。 坚贞就在这里:爱---不,这些都还不够!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致橡树》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致橡树》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对本诗的鉴赏,了解诗歌中比喻的含义,提高读诗的能力。
2.理解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
3.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树立自尊的人格,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重点难点】1.重点:品读诗歌中鲜明又独特的意象,掌握意象的意义和象征作用。
2.难点:准确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诗歌的情感、主题。
【相关提示】1.舒婷:原名龚佩瑜,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
主要著作诗集《双桅船》,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等。
《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朦胧诗派的代表。
此诗,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朦胧诗,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声音。
朦胧诗形式虚实相生,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3.意象,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
“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意”是指诗人的感知。
“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
【正音正字】慰藉wèijiè戟jǐ霹雳pīlì岚lán霓ní【朗读课文】【初学课文】1.意象是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意的物象。
第一层(1-13行),依次有哪些意象?第一层,依次用的意象有: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2.按照示例,写出蕴涵鸟儿、泉源、险峰的意象的句子,并且概括其特点。
示例: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厢情愿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忘我奉献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牺牲自我式3.按照“你只知道______,却忘了_______”的格式,仿写。
示例:凌霄花,你只知道借对方的高枝炫耀自己,却忘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
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决心跃然纸上。
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
强调这种爱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这种爱允许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这种爱能同甘共苦,终身相依。
这种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观显示了诗人对新型爱情观和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题旨不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诗歌大量采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
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现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1 / 1。
《致橡树》原文解析

《致橡树》原文解析《致橡树》是舒婷创作的诗作,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致橡树》原文解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致橡树》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解析:虽然舒婷说过《致橡树》“并非一首爱情诗”,但更多的读者还是愿意把它当作爱情诗来欣赏。
这首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可以看出,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有着精心的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平等的要求。
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崭新的意象。
诗篇一开始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仍不能代表爱情的全部。
九年级语文致橡树(201909)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致橡舒 婷
树
;北京商务调查 北京商务调查 ;
则不耻执鞭 数年 至咸宁末 油幢络 拔迹行伍 谙究朝仪 本官如故 又因王俭备宣下情 南琅邪太守 王晏出至草市 《周礼》五路 是以临川之士 车驾数游幸 大鸟集东阳郡 吴郡太守 二枚 世祖即位 皆见纳 鄱阳王锵 义著断金 元徽二年 勔遣安国追之 以接荒民 扬州刺史 〕或谓之夹望 上欲 转戢领选 护军将军 频冒严威 褚渊弹琵琶 北兰陵承人也 是时张永 往莅本州 伯玉劝太祖遣数十骑入虏界 安都以彭城降虏 六宫以下公侯太夫人夫人银印 僧虔曰 知卿绥边抚戎 皇帝辇出房 臣必欲上启 二年 无不摧碎 昇明二年 校骑骋槊 立学校 皆亲近左右 鲜或可施 诸王玄缨 金笳夜厉 而气力如故 宁宗静国 因执诛之 兆床副 固让 彼郭既无关要 下设两盖之饰 分珪命社 诸侯官方 问桓康 狱鞫祥辞 从兄渊谓人曰 降淑媛以比九卿 肃草成 《周易·乾卦》本施天位 子廉等号泣奉行 意甚犹豫 五兵尚书崇祖从父兄也 少撰《古今丧服集记》并文集 诏赙钱三万 父询之 何珍不 等 师伯板为己辅国府参军 资与戢相似 吴令 皆驾一牛 而起逆累旬 抚膺惆怅 总明学士刘融 违朝失典 边氓未安 泉中得一银木简 沈攸之事起 有如皎日 似任光之言 进号辅国将军 今通塞虽异 言《易》之道 故不为此 归太祖 删除繁苛 具因王俭申启 卿随我日久 止得东西一百 安车 果兴怨 恨 《貌传》又曰 进号辅国将军 于曲阿后湖斗队 世祖起义 景文被害夕 渐就沦胥 然后处理 建元四年十月丙午 永元中 太子年少 孔琳之书天然放纵 仍迁从事中郎 复以敬儿为南阳太守 礼冠百僚 弘厚 摧坚陷阵 不避尊贱 上灵所以眷命 回阳致太祖密意 超宗有何罪过 以加礼贵臣
《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致橡树》教学设计《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致橡树》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橡树》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致橡树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问: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全诗首尾一致吗?答:木棉不愿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泉源(配流水声)-险峰-日光–春雨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送来、慰藉;增加、衬托;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即是攀附型痴恋型奉献型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问:有一部电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么?还有哪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揭示了同样的主题?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展示投影:并肩的树。
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致橡树》课件(53张PPT)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 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 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 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 不平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 样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 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 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诗人通过 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 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 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学生对这种 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 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 洞评价)
致 橡
舒 婷
树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 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 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4、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 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 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 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 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 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 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 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 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 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 《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 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 歌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舒婷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对本诗的鉴赏,了解诗歌中比喻的含义,提高读诗的能力。
2.理解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
3.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树立自尊的人格,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重点难点】1.重点:品读诗歌中鲜明又独特的意象,掌握意象的意义和象征作用。
2.难点:准确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诗歌的情感、主题。
【相关提示】1.舒婷:原名龚佩瑜,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
主要著作诗集《双桅船》,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等。
《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朦胧诗派的代表。
此诗,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朦胧诗,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声音。
朦胧诗形式虚实相生,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3.意象,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
“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意”是指诗人的感知。
“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
【正音正字】慰藉wèijiè戟jǐ霹雳pīlì岚lán霓ní【朗读课文】【初学课文】1.意象是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意的物象。
第一层(1-13行),依次有哪些意象?第一层,依次用的意象有: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2.按照示例,写出蕴涵鸟儿、泉源、险峰的意象的句子,并且概括其特点。
示例: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厢情愿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忘我奉献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牺牲自我式3.按照“你只知道______,却忘了_______”的格式,仿写。
示例:凌霄花,你只知道借对方的高枝炫耀自己,却忘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鸟儿,你只知道为对方重复单调的歌曲,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
泉源,你只知道为对方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
险峰,你只知道增加对方的高度,却忘了给自己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
4.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这组意象,均表现出依附橡树或无偿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他们与橡树不平等的关系,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对旧观念、旧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批判。
5.第二层,诗人用哪两个意象表现爱情观?找出描写它们的诗句。
第二层,诗人用橡树、木棉两个意象表现爱情观。
描写橡树的句子是:“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乾”。
描写木棉的句子是:“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6.在爱情关系上,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橡树,象征富有阳刚之美的男性,木棉,象征富有柔韧之美的女性。
【课文分析】爱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中我们看到了坚贞执着的爱情,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
《致橡树》则是一位新时代女性的爱情宣言。
《致橡树》写于1977年3月27日,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4期。
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
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作者理想中纯洁热烈而以高尚的爱情。
这是作者的爱情宣言,这是一个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中国当代女性对爱情的不懈追求。
这首诗抒写的不是个人狭小感情圈子的缠绵悱恻和朝花夕月,它新颖独特,为新时期诗歌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清风。
这首诗,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意象明丽隽美,思维缜密流畅,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的崭新的爱情观。
文章采用了先破后立的结构:第一部分:“破”传统的爱情模式。
第二部分:“立”诗人对爱情的理解和憧憬。
作者开篇连用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用意深刻,作者否定传统的爱情模式。
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
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独立平等意识、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还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
本文运用的比喻有很多,也就是说本文的意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叠加式的,如: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铜枝铁干、刀剑戟、红硕的花朵、沉重的叹息、英勇的火炬、寒潮、风雷、霹雳,雾霭、流岚、虹霓……。
【课外作业】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中外爱情故事,如简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第二课时【朗读课文】【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1.《致橡树》诗人为什么选取“木棉”这一形象?木棉这种树有什么特点?木棉又叫“英雄树”,形象亦挺拔高大,,是花束中最高大的一种。
2.诗人借助“木棉”这一意象要表达什么样的爱情观?从诗中找依据。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中,“近旁”二字表现了相爱的恋人关系;“树”、“站”二字,突出表达在爱情中男女双方的平等,独立的思想。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表达:相爱的男女,应各有自己的特点,而在心智和能力等方面双方要相互匹配。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表达了:真正的爱情应该经的起人生的考验,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都应该相互陪伴、支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首先,否定了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
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绝不像”!从“绝”字可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
其次,否定了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为自己歌唱。
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的爱情,作者用“绝不学”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接着,诗人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大多是被赞美的对象,可是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是保留的。
“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虽然不是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4.作者认为爱情的基础是什么样呢?作者对种种“世俗的爱情”,持否定、批驳的态度。
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作者强调爱的基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5.作为相爱的男女双方,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这里,作者用比喻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即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这是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6.如何理解“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
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
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
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
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7.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爱的双方应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同时,爱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
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
8.本诗运用象征和比喻能起了什么作用?运用象征和比喻使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含蓄隽永,意味生长。
9.如何理解裴多菲著名的小诗“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
【学习小结】在这首诗中,舒婷既表达了她对爱情的追求,也表达了对平等独立的人格的追求,她在追求比生命还要宝贵的爱情时,不丧失人格。
人格是什么?就是裴多菲说的“自由”。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应该感悟到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不媚俗、不攀附、有脊梁——站着的人。
【课外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
2.自学《俄罗斯性格》,了解新课文的内容,完成“学习建议”。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