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的中国之最
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1945-1965)——从体制、人脉、文化看沪港台三地电影的渊源与发展

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1945-1965)——从体制、人脉、文化看沪港台三地电影的渊源与进步自1945年至1965年,上海电影经历了一个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上海电影面临了诸多挑战和机遇,经历了一系列的分化与裂变。
本文将从体制、人脉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沪港台三地电影之间的渊源与进步。
起首,我们来看上海电影与香港、台湾电影之间的体制差异。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影工业被国家化,上海电影公司被集体全部。
然而,由于时局的变化,上海电影公司的影片题材和风格逐渐受到限制,进步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与此不同的是,香港和台湾由于政治环境的原因,逐渐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基地。
香港电影工业相对自由,而台湾电影则在政府的支持下进步迅速。
在这一时期,上海电影在体制上与香港、台湾电影产业存在差异,这也导致了三地电影进步方向的分化。
其次,人脉干系的分化也是上海电影与香港、台湾电影进步差异的原因之一。
上世纪40时期末至50时期初,上海电影人才纷纷迁往香港和台北。
这些人才的离开让上海电影失去了许多优秀的导演、演员和制片人,对上海电影的创作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而香港和台湾则因为这些流失的人才而迎来了一波电影产业的茂盛。
香港导演徐克、李安以及台湾导演杨德昌、侯孝贤等人的崛起,使得香港和台湾电影在人脉方面占领一定的优势。
因此,人脉干系的分化也对三地电影的进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后,文化差异也是上海电影与香港、台湾电影进步不同的原因之一。
上海电影在40时期以来一直具有奇特的艺术风格,以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要创作思潮。
与之相对的是,香港电影在这一时期以商业化为导向,重视市场需求,追求轻松幸福的观影体验。
而台湾电影则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有着深厚的人文主义颜色。
这种文化差异使得三地电影在题材、表现方式和创作风格上存在差异,呈现出多样化的进步趋势。
综上所述,上海电影在1945年至1965年期间经历了分化与裂变的过程,与香港、台湾电影进步出现了差异。
电影奖项之金爵奖

金爵奖金爵奖上海国际电影节1993年首次举办,1994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承认,每年6月上旬举行,中国惟一的一个A类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名称为“金爵奖”,下设8个奖项,都由来自各国的国际评委评审产生,Oshima,Oliver Stone,Alan Parker,Assayas,IM Kwon-taek 等都曾经担任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国际评委。
金爵奖-简介“金爵奖”国际影片评选每年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
16部左右的参赛影片均为世界首映、国际首映或亚洲首映。
“金爵奖”参赛影片题材丰富,风格迥异,有影坛前辈的新作,还有新生力量的崛起之作。
电影通过影像呈现多元文化,触及内心且鼓舞人心。
上海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历届都由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评委评审产生的。
上海国际电影节由四个主要活动组成,其中第一项就是“金爵奖”国际电影评选。
其它三项为:国际影片展映,国际电影交易市场以及国际电影学术研讨会。
“爵”为中国古代盛酒的器具,其造型优美别致、古朴典雅,象征古老的东方民族传统文化。
参赛影片经电影节选片人和境外选片顾问推荐,由选片委员会统一审看遴选,送交国际评委会最终评判。
国际评委会由至少七位国际业界知名专业人士组成,有导演、制片人、演员和影评人等。
评委会的构成受媒体大众的极大关注,因为这体现了电影节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国际评委经讨论,独立选出获奖影片,并颁发各项大奖。
金爵奖-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标志上海国际电影节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在中国有很高的重要性。
每年6月在中国上海举行。
上海国际电影节由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及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上海文化广影视集团国际大型活动办公室承办。
上海国际电影节共分为4个主要部分,包括竞赛部分金爵奖、国际电影展览放映、国际电影交易市场,及金爵国际电影论坛暨亚洲新人奖评选。
电影节举办至今,已经吸引了世界各洲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3823部影片的报名, 959部影片展映,累计票房2770万人民币。
历届上海电影节获奖名单(第一届至2012年)

历届上海电影节获奖名单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1993年)金爵奖最佳影片:《无言的山丘》(中国台湾)金爵奖最佳导演:林权泽《悲歌一曲》(韩国)金爵奖最佳男演员:简?德克莱尔《达恩斯教授》(比利时)金爵奖最佳女演员:吴贞孩《悲歌一曲》(韩国)评委会特别奖:《笼民》(中国香港)第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1995年)金爵奖最佳影片:《打破沉默》(瑞士)金爵奖最佳导演:埃里克?克劳森《我童年的交响乐》(丹麦)金爵奖最佳男演员:让?皮埃尔?马瑞勒《自由列车》(法国)金爵奖最佳女演员:郭柯宇《红樱桃》(中国)评委会特别奖:《火屋》(阿根廷)《美国女儿》(俄罗斯)第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1997年)金爵奖最佳影片:《门德尔》(挪威)金爵奖最佳导演:菲尔?阿格兰德《丛林人》(英国)金爵奖最佳男演员:米歇尔?比高利《旅伴》(意大利)金爵奖最佳女演员:潘予《安居》(中国)评委会特别奖: 《安居》(中国) 《门德尔》(挪威)第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1999年)金爵奖最佳影片:《小镇里的国界线》(土耳其)银爵奖最佳影片:《幕后的演员》(挪威)金爵奖最佳导演:山田洋次《新的旅程》(日本)金爵奖最佳男演员:阿曼德?赞基《笑一笑,你会更动人》(埃及)金爵奖最佳女演员:艾丽娅《一代天娇成吉思汗》(中国)金爵奖最佳音乐:《野女》(奥地利)金爵奖最佳技术:《仲夏夜之梦》(美国)评委会特别奖:《悬情疯人院》(新西兰)第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01年)金爵奖最佳影片:《反托拉斯行动》(美国)金爵奖最佳导演:《反托拉斯行动》(美国)金爵奖最佳男演员:丹尼尔?奥特沃尔《下岗风波》(法国)金爵奖最佳女演员:彭玉《月圆今宵》(中国)斯坦尼拉娃?塞林斯卡《富则思变》(波兰)金爵奖最佳音乐:《凤囚狂沙》(乌兹别克)金爵奖最佳技术:《夺标奇缘》(美国)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02年)金爵奖最佳影片:《生活秀》(中国)评委会特别奖:岩井俊二《豆蔻年华》(日本)金爵奖最佳导演:大卫?凯撒《鲻鱼》(澳大利亚)金爵奖最佳男演员:科林?法瑞尔《哈特的战争》(美国)金爵奖最佳女演员:陶红《生活秀》(中国)金爵奖最佳编剧:朱京中《童僧》(韩国)金爵奖最佳摄影:孙明《生活秀》(中国)金爵奖最佳音乐:小林武史《豆蔻年华》(日本)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04年)最佳影片:《代价》(伊朗)评委会特别奖:《茉莉花开》(中国)最佳导演:李在容《丑闻》(韩国)最佳男演员:安德鲁斯?威尔逊《校园规则》(瑞典)最佳女演员:顾美华《美丽上海》(中国)最佳编剧:艾撒?伊里《兄弟》(芬兰)最佳摄影:马瑞塔?豪福斯派卡?欧提拉《兄弟》(芬兰) 彼德?莫克罗辛斯基《校园规则》(瑞典)最佳音乐:李炳宇《丑闻》(韩国)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结伴同行》(日本)最佳导演:朱文《云的南方》(中国)《我记忆中的女孩》(泰国)CCTV6传媒大奖最佳剧情片:《茉莉花开》(中国)最佳视觉效果:《丑闻》(韩国)第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05年)最佳影片:《乡村写真馆》(日本)评委会特别奖:《求求你,表扬我》(中国)最佳导演:拉姆尔?哈默里克《年青的安徒生》(丹麦) 最佳男演员:藤龙也《乡村写真馆》(日本)最佳女演员:赵薇《情人结》(中国)最佳编剧:黄欣一凡《求求你,表扬我》(中国)最佳摄影:斯徒安?瑞伯《我父亲的小屋》(新西兰)最佳音乐:邓右福《变迁的年代》(越南/法国)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造雨者》(印尼)最佳导演:哈桑?叶塔潘《有话未讲完》(伊朗)最受欢迎影片:《绿草地》(中国)CCTV6传媒大奖最佳剧情片:《求求你,表扬我》(中国)最佳视觉效果:《探戈》(阿根廷)最佳服装造型:《年轻的安徒生》(丹麦)探索精神奖:《求求你,表扬我》(中国)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张艺谋(中国) 、成龙(中国)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06年)最佳影片:《四分钟》(德国)评委会大奖:《天狗》(中国)最佳导演:法比安娜?戈代《心力交瘁》(法国)最佳男主角:奥力维耶?古尔梅《心力交瘁》(法国) 最佳女主角:埃尔斯?多特曼斯《爱无专属》(比利时) 最佳编剧奖:雨果?凡?莱尔《爱无专属》(比利时)最佳摄影奖:《土地》(意大利)最佳音乐奖:《河道女王》(新西兰)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奖:《活在惊恐中》(越南)最佳导演奖: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中国)评委会特别奖:《光荣的愤怒》(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电影:《光荣的愤怒》(中国)CCTV6传媒大奖最佳剧情片:《天狗》(中国)最佳视觉效果:《理发师》(中国)探索精神奖:《黑衣女人的香气》(法国)华语电影海外贡献奖:李安(中国)杰出艺术成就奖:凯瑟琳?德纳芙(法国)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07年)最佳影片: 《完美计划》(德国)评委会大奖: 《逃往疯人院》(瑞典)特别奖: 《云水谣》(中国)最佳导演: 田壮壮《吴清源》(中国)最佳男演员: 胡安-约瑟-巴勒斯塔《疯狂的萨姆埃尔》(西班牙)最佳女演员: 卡里娜-哈夫、戴格玛-曼佐、克斯汀-布洛克、克里斯汀-肖恩《完美计划》(德国)最佳编剧: 谢米-扎林《艾维瓦,我的爱》(以色列)最佳摄影: 王昱《吴清源》(中国)最佳音乐: 富田勋《武士的一分》(日本)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 《浮生》中国最佳导演: 拉姆-拉班尼-比普洛《竹篮打水》(孟加拉国)大学生最喜欢的电影: 《箱子》(中国)CCTV6传媒大奖最受关注男演员:赵文煊(《夜?明》)最受关注女演员:赵薇(《夜?上海》最具票房潜力奖:《夜?上海》最具潜力新人奖:吴越(《夜?明》)最具探索精神奖:《革命到底》最具视听效果奖:《剃头匠》最具流行潜力电影歌曲:“星光伴我心”《老港正传》最受关注导演奖:田壮壮《吴清源》特别奖:靖奎老人《剃头匠》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 张曼玉(中国)杰出艺术成就奖: 谢晋(中国) 、张瑞芳(中国)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获奖名单(2008)金爵最佳影片奖《陌生的亲情》弗拉基米尔-考特俄罗斯评委会大奖《千钧。
上海电影发展史

上海电影发展史
上海电影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在当时的上海,
自上海滩的金融中心地位,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成为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中心。
以下是上海电影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
1. 1920年代至1940年代:这个时期被认为是上海电影黄金时代。
上海成为大陆最重要的电影中心,吸引了许多资本和才华横溢的人才。
上海电影公司,如明星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公司等,相继建立起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此时期的电影以商业片为主,包括社会题材、武侠片、喜剧片等,产量也非常大。
2. 1950年代至196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电影工业
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上海电影制片厂在国有化后改名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电影创作开始服务于革命宣传和教育。
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以宣传主题、战争题材和革命题材为主,如《海滨的故事》、《英雄儿女》等。
3. 1970年代至199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的余波中,电影产业
经历了停滞。
然而,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努力下,一批新生力量逐渐崭露头角,并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这个时期的电影更加关注个人命运和故事,如《活着》、《霸王别姬》等。
4. 2000年代至今:上海电影市场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
大量
外国电影公司进入上海市场,上海电影制片厂也与各国合作制作了一些知名的电影作品。
上海电影节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电影人。
总的来说,上海电影发展史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风格的变迁,但始终保持着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上海电影产业的繁荣与上海城市的经济地位和国际化程度密切相关。
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1945-1965)——从体制、人脉、文化看沪港台三地电影的渊源与发展

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1945-1965)——从体制、人脉、文化看沪港台三地电影的渊源与发展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1945-1965)——从体制、人脉、文化看沪港台三地电影的渊源与发展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上海电影产业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上海电影产业不仅是大陆电影事业的中心,同时也是港台电影蓬勃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这个时期的电影界却出现了分化与裂变的现象。
本文将从体制、人脉和文化三个角度探索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
一、体制变迁对上海电影产业的影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带来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巨大变革。
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意味着电影产业从此进入政府主导的时代。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电影企业体制,将原有的私人电影公司全部收归国有。
这一体制变化对上海电影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体制变迁导致原有的私人制片公司不复存在,电影制片活动完全由国有企业掌控。
这种集中式的管理模式使得上海电影的创作主体从私人转变为国家,这对于电影的创作自由和市场运作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其次,在这一体制下,上海电影制片厂成为了上海电影产业最重要的制片单位。
它由原来的上海联华、新华、明星等片商公司改建而成,拥有全国最为完善的设施和技术力量。
然而,由于政治因素的干扰,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发展并不顺利,其创作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人脉关系带来的艺术传承与突破上海电影产业的分化与裂变也与人脉关系密不可分。
三地的电影界,尤其是上海和香港,有着众多重要人物的共同铸造。
上海电影界的大部分导演和演员在新中国成立后留在了上海,他们与原有的电影人士合作,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圈子。
他们通过交流,传承了上海电影的传统,同时也将新的艺术观念带入了电影创作中。
与此同时,香港电影也快速崛起,并受到了上海电影界的重要影响。
上海电影界的一些重要人物纷纷迁居香港,带去了他们的才华和经验。
激荡四十年: 改革开放之后的上海电影

激荡四十年:改革开放之后的上海电影作者:黄望莉来源:《上海艺术评论》2018年第03期上海电影作为中国电影重要的生产基地,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电影发展潮流也对这个区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1978年到2018年,作为正在进行时的上海电影,也依然可以看到正在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1978年起,上海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总体思想引导下,从废墟走向复苏。
经过40年激荡,今天的上海电影,正在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从调整到发展:上海电影之春(1978-1992)1978年以后,中国电影的创作在“解放思想”的时代强音下开始恢复生产,而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的发表,为整个中国文艺界送来了“春天”。
这一年,国家的具体政策的引导主要确立在“恢复”的思路上,例如国务院批转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决定恢复“文革”前的管理办法,并通过调整发行收入分成比例,增加了用于发行放映的生产基金。
尽管随后在具体的放映的单价与电影制片厂的结算比例上有所调节,但是,在当时的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系下,电影生产也只能在恢复和重建的过程中开展。
首先,在体制上,上海电影管理机构也开始恢复。
1978年,上海电影系统产生新的领导班子:孟波、张骏祥先后出任电影局局长;徐桑楚、特伟、洪林、李资清等分别担任上影、美影、科影、译影厂厂长。
在艺术创作的指导上,上影恢复以汤晓丹、傅超武、桑弧、刘琼、鲁韧为首的5个创作集体;成立以张瑞芳为团长的上影演员剧团;重建文学部。
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恢复电影生产之初就体现出非凡的创作实力。
例如,1977年的《祖国啊,母亲》《大刀记》和《平鹰坟》等3部故事片。
其中,《祖国啊,母亲》热情讴歌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一部受到观众欢迎的影片。
1978年出品的“伤痕”电影《于无声处》、宣传计划生育的喜剧片《儿子、孙子和种子》,以及歌剧舞台艺术片《江姐》等。
100个中国电影第一,编导考生必背

100个中国电影第一1、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是在1896年8月11日,地点上海徐园"又一村"。
2、第一位放映电影的中国人是林祝三。
3、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1905年由北京中泰照相馆摄制。
4、中国第一家正式电影院是由西班牙人A·雷玛斯1908年在上海建造的"虹口大戏院"。
5、中国第一个影片公司是1909年成立的亚细亚影片公司。
6、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1913年,由亚细亚影片公司出品、郑正秋编导的《难夫难妻》。
7、中国第一部运往海外放映的影片是《庄子试妻》。
(1913)8、中国第一位女电影演员是严姗姗,她在《庄子试妻》中饰使女。
9、中国第一位导演是郑正秋。
10、中国第一部风光片是1919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摄制的《西湖风景》。
11、第一个由中国人投资建设的电影制片机构是1917年在上海设立的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12、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20年由中国影戏研究社出品《阎瑞生》。
13、中国第一种电影刊物是1920年在上海出版的《影戏杂志》,陆洁、顾肯夫主办。
14、中国第一个电影学校1922年明星影片公司创办的"明星影戏学校"。
15、中国第一次运用特技摄影的影片是《清虚梦》(1922年,商务印书馆摄制)16、中国第一部在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整的故事片是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故事片《孤儿救祖记》。
17、中国第一本电影理论专著《影戏院》(1924年由徐卓呆译著)。
18、中国第一部童话片是1925年民新公司出品的《飞行鞋》。
19、中国第一公映美国有声电影《飞行将军》是1929年在夏令配克影戏院(今上海新华电影院)。
20、中国第一部正式发表的电影剧本是《申屠氏》,洪琛1925年创作。
21、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电影编剧是濮舜卿,1925年创作《爱神的玩偶》。
22、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电影导演是谢采真,1925年自导自演《孤雏悲声》。
上海的电影之旅参观电影博物馆和电影拍摄地

上海的电影之旅参观电影博物馆和电影拍摄地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电影文化历史和众多知名的电影拍摄地,吸引了无数电影爱好者和游客的关注。
在上海的电影之旅中,参观电影博物馆和电影拍摄地是必不可少的体验。
本文将带你一起走进上海的电影之旅,探索电影的魅力和上海的影视文化。
一、电影博物馆电影博物馆是了解电影历史和文化的最佳场所,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自然有着一座世界级的电影博物馆。
上海电影博物馆位于虹口区,是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电影专题博物馆之一。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电影院幕布,仿佛置身于电影的世界中。
在博物馆的展厅里,参观者可以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展览,了解中国电影的起源、发展和成就。
展厅中陈列着早期的电影机、摄影器材、拍摄道具等,让人仿佛穿越回电影的黄金年代。
此外,博物馆还举办各种电影展映和讲座活动,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电影的魅力。
二、电影拍摄地除了电影博物馆,上海还有许多著名的电影拍摄地,这些地方曾经是众多优秀电影的取景地,蕴含着丰富的影视文化底蕴。
1. 外滩上海的外滩是一个不可错过的电影拍摄地。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电影,都倾向于选择外滩作为展示上海城市风貌的场景。
从外滩的高楼大厦俯瞰黄浦江,可以欣赏到上海城市的独特魅力。
在电影中,外滩常常被运用为浪漫的背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豫园作为上海具有悠久历史的园林,豫园也是不少电影的取景地。
其古老的建筑和精致的景观为电影提供了独特的背景。
在豫园漫步,仿佛能穿越到旧时的上海,感受那个时代的风貌。
3. 静安寺静安寺是上海市著名的佛教寺庙,也是不少电影拍摄的背景地之一。
静谧的庙宇和雅致的园林为电影增添了一分宁静和禅意。
在这里漫步,感受古老宗教文化的同时,也可以想象电影中的场景。
三、电影之旅的感受参观电影博物馆和电影拍摄地,不仅仅是对电影文化的了解,更是一次身临其境的体验。
在电影博物馆,我们可以近距离接触电影的历史和过去,感受电影的发展脉络;而在电影拍摄地,我们可以走进电影的场景,感受电影给人的情感震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史第一:第一次放映“影戏”:1896年8月11日,徐园“又一村”放映“影戏”。
不过有历史学家认为,这次放映的并非今天意义上的电影,而是“幻灯”。
第一次放映电影:1897年5月22日,黄浦江畔的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举行首次有史可考的首次电影放映。
第一篇影评:1897年9月5日,上海出版的《游戏报》刊登《观美国影戏记》。
第一次露天电影放映:1906年,上海南市西园、新园开始了最早的露天电影放映。
第一家影院:1908年12月22日,西班牙人雷玛斯租赁位于乍浦路海宁路口的溜冰场,搭起铁皮屋,安装了250个座位,取名虹口活动影戏院。
首映影片为西片《龙巢》。
第一家外资制片公司:1909年,美国人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西太后》、《不幸儿》等短片。
第一部电影法规:1911年5月,上海城自治公所颁布《取缔影戏场条例》(七条)。
第一部故事短片:1913年,亚细亚影戏公司摄制《难夫难妻》(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第一位电影导演:1913年,亚细亚影戏公司摄制短故事《难夫难妻》由张石川、郑正秋联合导演。
第一位电影剪辑师:1913年,亚细亚影戏公司摄制短故事《难夫难妻》,导演张石川让自己的妹妹张英担任接片员,使之成为中国电影首位剪辑师。
第一家独资民营制片公司:1916年,张石川、管海峰集资创办首家中国独资民营制片公司,拍摄了《黑籍冤魂》等故事短片。
第一份电影报刊:1921年3月,《影戏丛报》在上海创刊。
第一部故事长片:1921年7月,中国影戏研究社摄制的影片《阎瑞生》(10本)。
第一所电影学校:1922年,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附属明星影戏学校成立,由郑正秋担任首任校长。
1第一部国产动画商业广告片:1922年,由万籁鸣、万古蟾兄弟为商务印书馆绘制的《舒振东华文打字机》第一部古典名著改编影片:1922年,商务印书馆改编《聊斋志异》拍摄影片《清虚梦》(3本)(陈春生编剧、任彭年导演、廖恩寿摄影)。
第一部国产儿童故事片:1922年,上海影戏公司拍摄的《顽童》(但杜宇编导摄影)。
第一家电影审查机构:1922年,江苏省教育会电影审查委员会成立,规定上海各电影公司出品的影片,均须经过该委员会审查方可发行。
第一次使用“导演”一词:1924年,大中华影片公司在影片《人心》片头,首次在片头字幕中将英文“DIRECTOR”译作“导演”。
第一部电影理论著作:1924年,上海华东商业社图书部出版由徐卓呆编写的《影戏学》。
第一部公开发表的电影剧本:1925年,《东方电影》杂志第22卷第1-3期连载洪深创作的电影剧本《申屠氏》。
第一位电影女导演:1925年,南星影片公司启用谢采贞担任影片《孤雏悲声》的导演。
第一位电影女编剧:1925年,长城影片公司拍摄故事片《爱情的玩偶》,该片剧本由女作家濮舜卿创作。
第一部“彩色”故事影片:1925年,郎华影片公司摄制影片《繁华梦》(上下集)首次采用人工对胶片上色,使部分画面获得“彩色”效果。
第一套电影教科书:1925年,昌明电影函授学校编印《电影讲义》,包括四部电影教材共计9万余字:《影戏概论》(周剑云编)、《导演学》(陈醉云编)、《编剧学》(周剑云、程步高编)、《摄影学》(王煦昌编)第一部电影年鉴:1925年,上海出版由周剑云编纂的《中国电影年鉴》。
第一家发行联合体:1926年,明星、上海、神州、大中华百合、民新5家制片公司发起成立影片发行联营机构:六合影戏营业公司。
第一家电影院线:1926年,明星公司、百代公司等集股承租夏令配克、维多利亚、恩派亚、卡德、万国、中央大戏院、中华、平安等多家影院,改组为中央影戏公司,成立首家放映联合体。
第一部电影史料汇编:1926年,上海出版由徐耻痕编纂的《中国影戏大观》。
2第一个电影人同业协会:1926年,上海成立中国电影演员联合会,会长由著名演员王元龙担任。
第一位电影皇后:1926年,新世界游乐场举办的电影博览会发起“电影女明星选举”活动,经过投票选举,明星女演员张织云荣获“电影皇后”称号。
第一次放映有声片:1926年12月16日,上海新中央大戏院试用美国出产的“特福莱”有声放映机成功放映有声短片。
第一部国产动画片:1926年,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四兄弟为长城画片公司成功绘制动画片《大闹画室》。
第一首电影插曲:1930年,联华影片公司摄制影片《野草闲花》,首次采用腊盘配音方法为影片配上插曲《寻兄词》,由金焰,阮玲玉伴唱。
第一家有声影院:1929年9月3日,大光明电影院用新安装的有声放映机放映美国影片《可歌可泣》。
第一部国产有声放映机:1930年,上海华威贸易公司制造成功首部“四达通”牌国产有声电影放映机。
第一部国产有声片:1931年,运用腊盘发声原理,明星公司和百代公司试制成功首部国产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第一台电影录音机:1932年,电机工程师竺清贤研制出的“清贤通”牌录音机首次被运用于影片《春风》的拍摄中,获得成功,该片1932年3月公映。
第一位电影皇帝:1932年,由《电声日报》发起举办“电影皇帝”评选活动,联华影业公司演员金焰当选“电影皇帝”。
第一次大学开设电影课程:1932年,上海大夏大学聘请商务印书馆影片部主任徐公美为教授,在大夏大学开设电影教育课程。
第一部左翼电影:1933年,明星公司拍摄由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影片《狂流》,被舆论评为“明星公司划时代转变的力作”。
第一部改编自“五四”新文学作品的影片:1933年,明星公司拍摄由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影片《春蚕》。
该片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
第一部系统的中国电影史:1934年12月,谷剑尘编辑出版中国首部系统的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发达史》。
第一个国际奖项:1935年,苏联举办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中国有8部影片参展,经过评选,蔡楚生编导、联华公司出品的《渔光曲》获荣誉奖。
第一批科教影片:1936年,大夏大学成立中国教育电影社,拍摄了《火柴》、《纺织》、《科学养鸡法》、《动物园》等一批科教短片。
第一部译制片:1948年,华侨王文涛为意大利影片《一舞难忘》译制出中文配音拷贝,在大上海大戏院首映。
3第一部彩色影片:1948年,艺华出品的戏曲影片《生死恨》,由费穆导演,梅兰芳、姜妙香主演。
第一部获得国际奖的科教片:1956年,上海科学技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科教片《桂林山水》获第9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纪录短片奖。
第一部获得国际奖的美术片: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出品的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获第7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展览会影片一等奖。
第一位担任国际影展评委的中国电影人:1957年,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公司副经理的著名导演张骏祥,应邀赴捷克斯洛伐克,担任第1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评委。
第一家宽银幕立体声影院:1958年,大光明电影院经过改建,装备了宽银幕和“西尼玛斯柯普”系统磁性4声道还音放收设备,成为我国首家宽银幕立体声影院。
首次放映的宽银幕立体声影片是苏联原版影片《唐·吉诃德》。
第一部国产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1958年,海燕电影制片厂出品由沈浮编导的彩色宽银幕立体声影片《老兵新传》。
第一部彩色剪纸片:1958年,成立不久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试制成功首部彩色剪纸艺术片《猪八戒吃西瓜》。
第一部彩色立体电影:1960年,上海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与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联合试制成功我国首部彩色立体纪录片电影《青春的旋律》。
第一家彩色立体电影院:1960年,东湖电影院经过整体技术改造,成为我国首家彩色立体影院,首映影片有《青春的旋律》、《欢乐童年》、《黄浦江畔》几部彩色立体影片。
第一部彩色折纸片:1960年,中国首部彩色折片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诞生,编导为虞哲光。
第一部彩色水墨动画片:1960年,世界上首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问世。
影片为集体创作,特伟、钱家骏分别担任艺术和美术指导。
第一部彩色立体木偶片:1960年,中国首部彩色立体木偶片《大奖章》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
第一部彩色立体故事影片: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出品了中国首部彩色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影片编导为桑弧。
4第一部彩色木偶长片:196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孔雀公主》。
第一部水墨剪纸片:1976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研制成功水墨剪纸动画片《长在屋里的竹笋》。
第一次对外加工动画片: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日本东映株式会社加工动画片线描、上色7000余张。
第一本美术电影专刊:198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办我国首部美术电影专刊《孙悟空》,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发行。
第一部在境外取景拍摄的国产故事片:198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故事片《秋瑾》摄制组,在副厂长迟习道、导演谢晋、制片主任毕立奎带领下赴日本拍摄外景。
第一次人体内部拍摄:1983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研制成功35毫米内窥镜增距镜,成功将摄影镜头探入人体内部拍摄,填补了医学影像技术的空白。
第一部彩色球幕电影:198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功拍摄我国首部球幕彩色影片《黄浦江航道》。
第一家球幕影院:1985年,由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等单位联合投资建造的我国首家球幕影院在静安区工人俱乐部建成开幕。
第一位美国电影艺术科学院院士:1985年,谢晋被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接纳为外籍院士。
第一批艺术影院:1985年,上海将嵩山、红旗、平安三家电影院辟为专映探索片的艺术影院。
第一家360度环幕影厅:1991年,上海在燎原电影院建成首个360度环幕电影放映厅。
第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199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创办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海举行。
第一部宽银幕立体声动态电影:1995年,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首部宽银幕立体声动态电影《冒险旅行》。
第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年上影出品的影片《庐山恋》获得“世界上在同一家影院放映场次最多、观众人数最多的影片”。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电影获得的唯一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5。